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令人頭痛的永續發展說/eaton

去年(2022)5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薩克斯(Jeffrey Sachs),當時台灣各界讚聲連連,轉載主辦基金會說他悲天憫人。今年81日,他要來台領取5千萬元獎金及演講。 

我查一下,發現這位發展經濟學家的爭議很大,唐獎基金會最好嚴肅釋疑,不然有違背初衷,侮辱民主與台灣之虞。以下10點都有來源: 

(1)薩克斯支持俄羅斯,認為北約與美國讓烏克蘭討打,美國是世界最邪惡帝國。 

(2)薩克斯認為美國要放棄台灣,以免成為與中國交往的障礙;為中國的新疆集中營辯護;反對香港人民抗議;孟晚舟事件是美國政府試圖遏制中國,並指責美國尋求引渡她是虛偽的行為;20206月,再次為華為辯護。 

(3)薩克斯在2021年一次採訪,多次迴避中國鎮壓維吾爾族人,並影射「美國犯下的巨大人權侵犯行為」分散焦點。19個社會團體寫信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稱薩克斯與中國外交部立場一致,利用美國政府侵犯人權的歷史偏離話題。《全球主義者》雜誌主編Stephan Richter和美國外交官J.D. Bindenagel寫道,薩克斯正在「積極使用經典的共產主義宣傳伎倆」。 

(4)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艾薩克·斯通·菲什指出,薩克斯曾為華為寫宣傳文章。2020年出版的《隱藏的手》作者寫道,薩克斯說華為是「我們共同的數字未來願景」,與中國國家機構及中國華信能源聯繫。 

(5)薩克斯是《柳葉刀》雜誌COVID委員會主席。20229月,組建小組發表報告稱,COVID病毒可能來自美國的實驗室,他「相當相信」是來自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卻推給武漢。20228月,薩克斯接受反疫苗陰謀論者採訪,指責安東尼·福奇等官員對COVID的起源「不誠實」。 

病毒學家Angela Rasmussen評論說,這可能是《柳葉刀》作為科學和醫學權威期刊「最可恥的時刻之一」。病毒學家David Robertson說,暗示美國實驗室參與大流行是「瘋狂猜測」,這樣無稽之談的報告,令人失望。 

(6) Daniel W. Drezner在《話語權的世紀角力》描述:薩克斯在《終結貧窮》宣稱找到消除極端貧困的方法,他建議在未來二十年,富裕國家的外國援助預算每年增加到1500億美元。但是發展經濟學界認為「說好聽一點是幼稚,說得難聽一點是幫倒忙」。 

(7)研究貧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IT教授Dufflo警告,如果不將薩克斯的建議與未受干預的村莊比較,就無法確定能帶來改善。照例薩克斯以媒體優勢,拒絕比較。 

(8)2012年,薩克斯與合作者在The Lancet發表論文,說撒哈拉以南地區採取他的計畫的兒童死亡率降低速度,比該地區相對應總死亡率快上三倍。然而隔年(2013),顧問委員會做出結論:無法確定實行計劃的村莊效果更好。薩克斯無視這些證據,即興對外反駁。

但不斷出現的證據,使得論文的主要作者承認誤導,並離開薩克斯團隊。儘管薩克斯依舊頑強抵抗,但是越來越難說服人,連比爾・蓋茲都公開批評,並拒絕贊助。他的光環逐漸消退,此後他版的任何書籍,在各國受到的待遇大不如前,媒體聲量逐漸萎縮。

(9) 2013年出版的《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尼娜·蒙克說,他提出的扶貧項目在多年後「讓人們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稱,薩克斯的消除貧困計劃是「某種(中國)大躍進」。 

(10) 1985年,薩克斯擔任玻利維亞的經濟顧問,提出方案解決惡性通膨問題,後來被稱為休克療法。俄羅斯在90年代初採用休克療法後,國家陷入貧困,一些西方媒體稱他為「冷酷無情的新自由主義者」。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坐看雲起時/eaton

遇到困頓,因為人性,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些差異與多樣性,就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有甚麼不同反應?有人被悲傷淹沒,自暴自棄、萎靡不振。有人被怨恨牽引,反目為仇、行兇報復。有人心懷良善,默默療傷與忍受痛苦。有人深切反省,盼望將來,勇敢啟程。 

遇到困頓,可以躺平一下,可以念詩,暫時遠離塵囂,尋求靈性安慰和智慧的旅程,休息了再啟程。孤獨與孤單不同,完全遺世獨立不可取,在民主社會也沒有必要。

至於遇到患難,可以思想「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就不至於羞恥。」----《羅馬書》,知道如何打持久戰,獲取全然的自由。 

後記:唐 王維《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意:步入中年階段,對於修身養性、追求道德充滿興趣。晚年時,安家於南方山區,選擇遠離喧囂、幽靜寧靜的避世之所。每當心情興起,便獨自出遊,尋覓心靈寄託之地。 

在隱居的生活裡,追求的成就完全來自內心,不受世俗名利牽繫,不需外界認可,心中早有志向。有快樂的事,享受自我陶醉,或走到水源盡頭,或靜坐欣賞升起的雲彩變化,感受對天地的敬畏和無窮的思索。偶然遇到智者林叟,與他輕鬆快樂閒談,不知不覺時間流逝,忘記回家了。 

詩人描寫自然景觀及與智者閒談,展現深沉的意境和安逸的氛圍,呈現閑逸、淡泊、恬適的態度,在尋求心靈寧靜、靈性安慰和智慧旅程上,充滿智慧與情趣,讓人在閒適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歸屬。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令人頭痛的女性從政說/eaton

報載716藍白黃凱道活動,男女比懸殊(九比一,應該差更多),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表示,女性從政困難度很高,更不用講參與公民社會,也許很多女性還在家裡照顧孩子長輩。

這是真相嗎?陽明交大法學教授林志潔、新竹市立委候選人分析如下:

2022年底,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內政部指出,新一屆女性當選直轄市議員比例分別為39.79%、縣(市)議員36.02%、鄉(鎮、市、區)民代表26.15%,皆創下近20年來新高,較上屆分別提升4%、3.88%及1.29%,顯見我國女性參政實力持續增長。

至於立法院,今年三月的最新統計,全球女性國會議員共有9942人,女性所佔比例為26.6%;台灣以42.9%排名第一,其餘國家依序為法國36.75%、德國35.52%、加拿大35.19%、美國28.03%等。我國女性願意參與政治,願意為公共議題發聲,數據會說話。

今天得知昨日凱道的一場遊行,女性參與率極低,報載現場目測男女比是九比一。今日有立法委員說,這是因為女性要在家照顧小孩和長輩,參與遊行意願低落之故,這說法恐與現實不符。

另又有說法聲稱我國女性不負擔買房責任所以不關心,這個講法更是背離事實!從聯徵中心資料顯示,女性購屋貸款占比48.07%,女性地主的比例也已經提升近47%,證據告訴你,我國女性努力肩負著居住的成本。

昨日遊行隊伍中,有高舉〔拒絕歧視性言論〕〔拒絕性別偏見〕的牌子,抗議總統候選人過去罄竹難書的各種歧視女性言論,這恐怕是我國很多女性,對這場遊行很難認同的主因之一。

我國長照與托育政策當然需要進步,培力青年群體實現居住正義,更是社會能平等發展的關鍵。因此,一位總統候選人對於性別、族群、階級的議題,能有多元包容和平等的思維,才能引領社會前進。

呼籲各候選人,年紀再大,也要努力讓自己具有教化可能性,各位要選的是2024年的總統,不是清朝的皇帝,請不要再有這些清朝穿越來的言行,否則只會貽笑大方,讓人無法認同。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晶體智力(3)/eaton

說服三部曲 

亞里斯多德提出「說服三部曲」:1.邏輯(Logos),指強而有力的論點,並遵循一定的邏輯,使對方覺得有理。2.信譽(Ethos),指溝通者的名聲、專業度、可信度以及權威。3.情感(Pathos)指建立適合的情境傳達訊息。 

作家三毛深懂運用情感傳達訊息,聽她講撒哈拉沙漠故事,扣人心弦。就我粗淺想法,情感傳達的技巧有三:一是敘述性故事,二是白話的書寫能力,三是非線性、象徵性或隱喻性的文字。

高竿的文字不僅是文字,本身可以營造情境,展現對概念、想法、事物和現象的獨特理解,而不是僅依賴具體數字或抽象概念或規則。 例如: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羅青《答案》 

「規則指導智者,傻瓜遵循規則。」---奧斯卡.王爾德,老子《道德經》早就講了 

「對於看到的每個哀傷,我瞇著眼睛探究衡量;看是否像我的一樣悲涼,或是有的沒那麼難擔。」---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人們以獨特的方式,背負他們人生中各樣的傷痛) 

甚麼是恩典?「長柄菊的花朵很小,卻是最耐缺水最耐高溫的植物。它的種子能從小花朵表面起飛,不倚靠自己的聰明,更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守住永恆的約定(與創造者):單單挺向空中,等待風吹。」----張文亮 

「世上有兩種東西,讓我深深景仰,一是頭頂上的星空,一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康德

德國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常用這種方式,從不同角度探討和表達複雜概念,寫作風格源於對大範疇思考和解構主義的偏好,以及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歷史和文化真相的獨特理解。 本雅明有許多名言,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基本原則:

---想法對於事物,就像星座對於星星。

---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

---文明的文獻,同時也是野蠻的文獻。

---歷史寫作是一種靜默的、對抗遺忘的戰鬥形式。

---每個時代都夢想著下一個時代。

---對於歷史來說,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不能被視為已經喪失。

---對於每一次絕望,我們都有對應的盼望之心。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晶體智力(2)/eaton

敘事性故事的影響力 

許多人有豐富人生經驗,若能轉成敘事性故事,比嘮叨更能帶來影響力。測試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法較能提高青少年的避孕意願? 

1.     拿出新聞報導,呈現客觀事實,充滿數據與圖表。

2.     告知青少年,你會死得比一般人快,再找小爸媽親自說明人生如何被打亂。

3.     看玩酷時代(The O.C.)影集,看高中生雷恩和德雷莎意外懷孕,從此他們的世界天翻地覆。沒有任何數據與圖表。 

答案是3我貼過不少被動式投資,但我知道提供再多數據,說投資不是「愛拚才會贏」,而是「不需努力」,還是很難說服人,因為根據行為財務學的研究:敘事性故事才動聽,比冷冰冰數字有用。 

前陣子有則趣聞。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跟瑪莎拉蒂合照,車牌號碼0050。他說每月定期定額投入1萬元到指數型ETF 0050,報酬率9%20年後就可開瑪莎拉蒂。這樣比說20年後存640萬元更具吸引力。 

發展晶體智力」,能融會貫通他人給的資訊,把複雜概念簡單化,生硬知識轉成把生活過好的要訣,栽植出對人有益的動人故事。這類素材相當多,閱讀經典小說便是其一。 

舊約聖經也幾乎是故事。比如:《出埃及記》敘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立國,決心跟隨神」;《約伯記》敘述「義人為什麼受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知道原因,從而顯示信仰的真諦是上帝同在。」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依存感

能不進養老院很好,但進比不進好,或是不得不進,若執著不進,反而不快樂。

……….

陳艾妮:入住養老院是必要規劃?我不認為!人一生所求到底為何? 

誰喜歡養老院?自從過了60歲後,接近所謂「退休年齡」時,Line裡收到的、網路上看到的,就多了「如何做個老人」的這類大量心靈雞湯,比如「如果,你已經50歲了、或 65歲了,就該……」「讓子女不討厭你的老人該」如何如何的文章。等一過生日領了65歲交通優惠的悠遊卡後,身邊更多了「如何找養老院」的聲音。 

因為工商業結構、大家庭解體、房價攀高、都市化樓房生活空間品質惡化,加上保險制度與醫療系統合作出老而不死的文明病殘病人口,因而整合成了一個大環境,竟讓「養老院」成為人生的一個正規規劃? 

遲早要住養老院不如早點入住?我不認為 

在我看來,老齡化社會裡出現許多不合人性、不合健康的觀念與行動。比如,我認為,「退休」和「孤單主義」不該成為人生生涯規劃的元素及常態,甚至,它們和COVID-19一樣,都是病毒,且是比新冠病毒感染人群更廣、影響更大的思想病毒。 

人應該「退休」和「孤單」嗎?我不認為。人應該及早預約養老房,人應該「遲早要住進養老院就早點入住」,就像要及早購買生前契約準備好墓地一樣嗎?我也不認為。 

朋友積極約我一起去看「養老院」,最近一次是到海邊看一個五星級預售養老套房,樣品房小巧時尚而美倫美奐,朋友建議我也買一個單位,好餘生一起做鄰居。這房享有養老村的設備及照顧,且房間有自己的產權。 

但無論怎麼巧妙緊湊隔間,硬隔出2個房間,原則上就是讓人感到小而擠。個人用品衣物還沒進場就讓人感到壓迫感,可以想像東西都進來後會堆成什麼樣。回想過去陪朋友參觀過的幾個養生村,好好思索後,讓我明白,這個「養老院」概念被過度合理化、美化及過度提早了。 

曾參觀過中等等級的、條件不錯的養老院居室,通常就是一間功能緊湊的套房,有乾淨的單人房間(雙人當然就得加價),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與家具,通常標準配備是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牀、一個沙發、一個冰箱、一台電視機,但通常你自己家裡這些東西都有,但都沒法帶進來,怎麼辦?賣掉?送掉?丟掉?買時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買的,不要時竟成為不值錢的處理麻煩。 

為節省空間,往往沒有洗衣機(在公共空間公用洗衣機及晒衣場),又因為怕不安全,往往也沒有爐具(因為有食堂,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但即使是以養生著名的養生村住戶告訴我,沒多久後就吃膩了)。你想換口味?就出外外食,或自己準備電磁爐或微波爐自己煮,但廚房狹小沒辦法讓你再像以前那樣用上所有用具來操辦三餐。 

我就看過一個朋友把他的房間塞到陽台爆滿,連半個床都堆著東西。人生最後,竟然讓一生養成的生活作息及儀式用品,只能留下塞得進那空間的一小部分? 

至於品質最差的養老院及福利機構的養護所呢,若有去看過的人就知道,一室2人,或4人,甚或6……哪有放自己的生活物件之處?看著就讓人難過。不管是高級還是普通級,進了養老院,管你曾經什麼位階頭銜,你及你的東西都得簡約縮窄擠進養老院的制式空間。 

人活著的存在感 是依附在喜歡的人事物上 

誰喜歡養老院?我就不喜歡,再豪華周全的設計也不喜歡,我喜歡住在自己營造出來的「家」裡,即使它破舊不完美!精心選購回來的家用電器、做飯的各種順手器具,屬於自己審美觀的鍋碗瓢盆,還有大小瓶罐的柴米油鹽及調料……這些一日生活三餐所須,就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即使兒女住得遠或老伴已走而沒人共居相處,但一個裝滿了各種日常慣用品的「家」,就代表著真實的你,它就是人生最後的依存感所在。它即使廉價髒亂,也帶給你幸福安全安定的存在感。每個人的家都是一個充滿回憶與經驗的空間,就像生命及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熟悉每個東西在哪裡,黑夜裡也知道開關在哪裡,再怎麼破舊髒亂,我們都喜歡擁有自己的房子。 

因為,人活著的存在感,是依附在喜歡的人事物上面的。用自己的鍋子煮愛吃的菜,辛苦的掃自己的門廳,自己交往到的鄰居及知己……這都是存在感。 

個人很渺小,是需要靠外界來得到依存感的,人會依存在一個國家、信仰、家人、房子、車子、愛人、兒女、工作、事業、志業、嗜好、衣物、寵物甚至一個布偶上。為了這些在宇宙中的歸屬定位,人可以為它打仗、奮鬥、奉獻、犧牲。 

別看稱說四大皆空、不著相的宗教界,都要營造越蓋越大越多的殿堂及越來越繁複的儀式規章盛會,讓教主及信眾們都來依存,因為人人須要歸屬感。而生活空間有限的制式小型房型的養老房,剝奪了我們賴以維生、寄托存在感的物件。它沒有存放你平生積累的成就、才華、嗜好、習慣、作息的空間。人生過去的心愛的衣服、用品、收藏、書本、音樂帶、洋酒、茶具、畫冊都得送走或丟掉。

若進了養老院,無法想像好客的我,放不進我的2個大冰箱,日後如何招待隨時會來的好友?無法想像愛漂亮的我,放不進我那些衣服,日後如何每天打扮自己?無法想像畫畫越畫越大幅的我,怎麼安放我的大批畫作? 

我常覺得我活得好,就因為我愛漂亮,總願買新衣服來讓自己開心,我相信只要繼續想買衣服,我就會活得長壽健康。若哪天因為空間不夠而停止買漂亮衣服了,那天我的人生應該就沒戲了。 

有許多人一退休,就宣告家裡不再添東西、不再買新衣服了,就成為最少消費的個體了。最傻的人是把房子過戶給兒女,自己去住養老院,還自以為自己是好長輩。 

認清自己想要的生活!力求活、老、死在自己的家 

進養老院,是人生最後一次大搬家,不,不是「搬」家,是「棄」家!網絡上許多這樣的文章:「我跪拜在家門前,拜別我的過去、鄰居……只帶走銀行卡、幾件衣物……」看了令人淚下,一生都在賺錢汲汲營營買東西,最後竟要「拜別」它們? 

就因為相信了「養老院」是正確的必要規劃,很多人非自主地成為一個「斷捨離」的實踐者,被迫的大量拋棄充滿感情的人事物!沒錯,「斷捨離」是對的,但不要解讀錯誤,「斷」不是斷裂而是「判斷」。若判斷是不必要的,當然就該馬上捨離;但若判斷是一定要的,就要誓死保有它到死,這是人的權利及義務。若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事物,若是淑世濟民的才華,就都要更努力及傳承,這些都是無法也不該捨及離的。 

人的一生所求為何?就不過是「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若不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那賺錢買房有何意義? 

誰喜歡養老院?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養老院,原因之一,就是人不該捨離放棄自己經營一生所心愛的人事物,不該因為養老院的有限空間,而痛苦地「拜別」自己依托的存在感!不住養老院,那怎麼解決養老問題? 

如何預防「孤獨死」?抱歉,我並沒有答案,只是有勇氣說出真心話而己。我會奮鬥爭取活、老死在自己的「家」裡,我會努力健身保命、我會維持養老金自主。因為,我不喜歡養老院!你呢?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晶體智力(1)/eaton

年老後更快樂 

哈佛商學院教授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致力於探討為何有些人在年老後更快樂,他的「領導與幸福」是秒殺課程,其著作《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長居《紐約時報》暢銷榜。 

根據他的研究,世界告訴我們,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受人景仰、賺大錢,人生就會更快樂,但事實是:人生走到65歲後,有一半的人會變得愈來愈快樂,直到生命的終結;另一半愈來愈陰鬱,而且早年愈是成功的人,愈可能是不快樂的那一群。 

他結合科學、哲學、神學、歷史角度,以及自己人生經驗,發現熟齡的快樂祕訣,在於勇敢跳到第二條曲線上,就是發展晶體智力。 

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提出,人類有兩種智力,且兩種智力發展的時期分處人生的不同階段。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攸關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它也涉及數學與閱讀能力。這種智力曲線發展高峰,出現在早期成年階段。 

如果你在早期職涯裡大放異彩、過關斬將,仰賴的多半是「流體智力」。但它並不是一條永遠向上的曲線,到了340歲會急劇下滑,到了年老,會陷入「奮鬥者詛咒」,活得不快樂。 

第二種為「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這種智力發展曲線會在450歲達到高峰,但到780歲仍不墜。晶體智力的強項不是敏捷與創新,但開始知道什麼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懂得融會貫通其他人給予的資訊,然後以此為素材,栽植出對人有益的動人故事。 

晶體智力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把生硬的知識轉變成幫助更多人把生活過好的要訣。發展晶體智力,能讓晚年破除「奮鬥者詛咒」,活得越來越快樂。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政府掩耳盗鈴?/eaton

最近經濟部發文說:台灣過去七年對全球出口成長7成,對美出口翻倍成長;與新南向國家貿易額及出口雙創史上新高。 

對此,鴻海創辦人批評:民進黨政府不要再掩耳盗鈴粉飾太平!真相是成長基期是七年前(2016)的數據,台灣對中港貿易順差達1004億美元,中方統計更高達1,565億美元,若無鉅額順差,台灣已是貿易逆差國。 

十幾年來,聽太多類似說法(前總統馬英九也講),我總說:似是而非的騙術。簡單問題認知錯誤,不知是被政治逼瘋,還是做球給別人殺? 

解釋前,我先為投資人出氣。2018鴻海集團市值2.05兆台幣,今年(2023)6月底為2.03兆,根本沒動(謝金河,2023)。同期台股ETF 0050含息漲了111%,不知誰在掩耳盗鈴? 

20162022,台灣出口成長71%,南韓37%,香港18%,日本16%,新加坡52%,這是掩耳盗鈴,還是天佑台灣?再比較馬政府時期更清楚。 

馬政府(20082016):從2,516億美元到2,791億美元,成長率9%

蔡政府(20162022):從2,791億美元到4,794億美元,成長71% 

台灣對中國依賴嗎?台灣出口至中港澳近九成是中間財,就是再加工轉銷售,所以市場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台灣晶片對中出口佔比由38.4%(2016)增加到57.4%(2022)。有了晶片,中國才能賺錢兼工作機會,這樣是誰依賴誰? 

過去兩岸貿易占比近50%,去年降到38.8%,今年(2023)上半年降到35.5%,隨著生產基地移動,10年後不知有沒有20%(目前中國GDP佔全球18%),鴻海不也受客戶指示移動生產基地,究竟誰在「掩耳盗鈴」? 

後記:跟中國關係好,還能賺錢嗎?紅酒消費是衡量消費力指標。中國紅酒消費在2017見頂,20222017的一半,19961997水準,那時中國還沒加入WTO。中國人愛國改喝白酒?白酒消費也是2016的一半。中國的紅酒品牌,第一是中糧長城,沒有上市沒財報可讀,第二是煙台張裕,A股,目前股價是頂峰的三分之一,第三是王朝酒業,香港上市,有法國Remy Martin入股,被停止交易很長時間,目前股價不到頂峰5%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讓時間感變慢/eaton

每個人的時間都以相同速度流逝,但感覺不同。童年和青少年感覺漫長無比,一年如同永恆。但成年後,每年似比前年過得更快,剛慶祝完四十歲生日,轉眼五十歲了。 

時間去哪裡?科學家區分實際時間和感知時間,這種現象有兩個主因:1.新的經歷次數減少;2.日常事項數量增多,對事件和行動的體驗不再強烈。 

兒童經歷許多的第一次,對事物的感知深入而詳細,經歷過的事能從多個角度回憶,從而讓時間的體驗變得更長。因此,記住不同事件或行動的多寡,可以建構更長的時間感。 

成年人的生活壓力,讓體驗忽視細節,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注意力更分散,更沒時間專注細節,回顧時,記住更少的經歷元素,時間感變得短暫。 

放慢時間感,最直接的方法是跳出日常生活和舒適區,尋找未知印象和新體驗,即使在老年也是如此。新經驗能讓大腦保持活躍,讓腦部思維有事可做,挑戰自我。 

時間感知是主觀體驗,每個人有不同方式感受時間流逝,嘗試不同方法或結合在一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我綜合許多具體方法: 

1.不浪費時間參加沒意義的活動:若活動發動者沒有基本品格,不要被他們製造的話術或垃圾訊息騙得團團轉。甚麼是垃圾錯誤訊息,開放胸襟向人討教。 

2.深呼吸:放鬆身心更能意識當下時刻,透過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可以緩慢地感受時間的流逝。 

3.注意力集中:專心在當前的感覺、經驗和環境上,有助於減少分心和拖延,更深入體驗時間的流逝,正念是一種集中當下的練習。 

4.減少多重任務處理: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會分散注意力,導致時間感覺更快。儘量專注於一個任務,完成後再轉向下一個。 

5.慢下來享受生活:匆忙過活,時間感更快。給自己空間放鬆和享受當下的時刻,例如,花時間與家人朋友聊天;與他人互動;參與有意義的對話和活動;欣賞大自然或從事愛好,可創造豐富回憶,讓時間感變慢。 

6.寫日記或反思:每天花時間回顧一天,思考情緒和感受。這種過程可以更加細膩地感知時間的流逝。 

7.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時間感更快。嘗試限制使用手機、電腦和社交媒體的時間,轉而專注於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和活動,可以更有意識感知時間。 

8.創造新經歷和挑戰:閱讀、寫作、運動、音樂創作、重新裝修家裡、前往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學習全新且不熟悉的語言或技能、擴大社交圈等,處於新環境、學習新技能或追求新目標,大腦處於更高的活躍狀態,對時間感知更加敏感,時間感變得更慢。 

9.注意細節:全神貫注投入一個任務或活動,刻意觀察周圍細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例如,觀察植物和動物、欣賞藝術品的細節或享受食物的味道和質感,可以更深入體驗當下。 

10.與創造者互動:思考宇宙奧秘,帶給人們深層次的體驗和豐富回憶,有助於放慢時間感。例如:在自然環境中散步,觀察自然變化;聆聽鳥叫葉響,觀察樹葉顏色;細細品味風吹稻穗的聲音;感受大地不同季節氣息;觀賞星空變化;看日落日出,溶溶落日的展演;沉浸在海洋或山脈中。 

與創造者連結,會感受自然的壯麗和安寧,意識宇宙廣闊和時間無限性,並將注意力從日常瑣事轉移到更大的整體,提醒你存在於更廣闊的宇宙,在宇宙時間的尺度下,人類的生命經歷微不足道。這樣的視角使人感到寧靜和謙卑,從而放慢時間感。 

「世上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靈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哲學家 康德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安史之亂的啟示/eaton

台灣年底大選,要決定自己的未來,不妨溫習一下安史之亂,看看哪些候選人是可能的亂源。 

天寶14年(西元755年),安祿山聯合多個民族組成20萬士兵,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師,以「清君側」的名義於范陽(今北京)起兵。 

一週後,唐玄宗得知造反,命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今遼寧朝陽)節度使東征,並派特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持續進攻,由於宰相楊國忠調度無能,一個月後,洛陽投降,安祿山宰殺畢思琛特使。 

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守勢,堅守潼關不出,這本是正確策略,但是玄宗聽信楊國忠派的監軍宦官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以及副將高仙芝。玄宗再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 

兩個月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大唐帝國本可利用潼關險要地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但玄宗與楊國忠急於平亂,打算據險死守的哥舒翰被迫率領20萬大軍出戰,當然以失敗收場。潼關破,都城長安失陷在即。 

玄宗於安祿山起兵後七個月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士兵無法再忍,大將軍陳玄禮要求誅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軍方亂刀砍死,楊貴妃被下詔縊死,玄宗無力調度被要求退位。從此,大唐盛世結束。 

我問聊天機器人這段歷史的意義,它說要警惕下列事項,我從中思想啟示: 

1.      警惕內外勾結:亂源由反叛者與外族軍隊聯合發動。啟示:不要選宣稱重啟服貿的候選人,因為引進中國低薪勞力,並分享健保資源,這些人很高比例帶著政治任務。 

2.      警惕政治腐敗:暴露權力鬥爭、宦官干政的嚴重性,政府必須嚴肅對待腐敗,建立廉潔政治和權力監督機制。啟示:不要選視法律為無物,愛吹噓又撒謊成性,家人干政的候選人。 

3.      警惕權臣權力過大:楊國忠權勢滔天,過度濫用權力,不重視權力平衡。啟示:不要選愛自稱皇帝,以毛澤東為師,慣稱屬下為狗或太監的候選人,反民主的人不會是英雄。 

4.      警惕軍隊忠誠與效能:將領背叛造成重大影響,建立忠誠而高效的軍隊對於國安至關重要,軍隊應注重紀律、訓練和價值觀教育。啟示:退將赴中聽訓,所屬政黨沒譴責,還為其說項,影響軍隊忠誠與效能,這種政黨不能支持。 

5.      警惕對待外族勢力:避免對外族勢力過度依賴,同時加強國防力量和邊境防線。啟示:支持主張國防自立自強,與民主國家合作的候選人,拒絕聲稱「不要跟大國大小聲」的候選人。 

6.      警惕應對危機管理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和危機的能力,包括及時決策、有效組織和靈活調度。啟示:不要選宣稱核廠延役或重啟核能的候選人,不知電廠年限已到,燃料棒已滿,不知風光發電佔總發電量5分之1,三接工程順利。拒絕沒有嚴格治理歷練,沒有社會科學基本素養,不知關照整體人民福祉,只想勝選的候選人。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嘴炮「清流黨」的啟示/eaton

台灣年底大選,要決定自己的未來,不妨溫習晚清嘴炮「清流黨」之亂,看看哪些奇異言行、整天胡言亂語的候選人是最大的亂源。 

作為儒家思想的根據地,台灣崇尚學歷,學歷本是好的,但若只是徒具形式的崇拜,就會讓有學歷的投機主義者藉著嘴砲,吸引對社會不滿的投機主義者,拉低社會道德水準。 

晚清名人翁同龢,曾擔任光緒帝的老師,長期擔任軍機大臣,主管戶部(財政)。他的門下聚攏一大批意識形態相近的「嘴炮」專家,史稱「清流黨」,表面上是光緒革新的支持者,實際對國際事務懵懂無知,也無經濟建設和統軍領武等專業或經驗。 

所謂「嘴炮」,意指用沒有專業的空泛言辭攻擊他人,或不負責口出狂言。就像政客,只有學歷沒經驗也沒能力,喜歡「嘴炮」刷存在感,也沒有一顆追求真理、回饋社會的心,不知「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 

翁同龢這批人,喜歡以舊時代四書五經的道德信條(若生命素質沒變,教育道德信條的效果很有限),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對政敵橫加指責,將報復政敵的目的放在國家及民生利益之上。在干擾朝政和影響民意上,起了「外國勢力」無法實現的破壞作用,當之無愧成為清滅亡的「加速師」。

北洋水師自1888年建成,從此未增添一艘軍艦,裝備炮彈和訓練嚴重不足,難以維持日常運作。究其原因是翁同龢與李鴻章個人恩怨,加上政見不一,千方百計剋扣軍餉,導致水師實力與世界脫節。 

李鴻章面對日本挑釁,自知斤兩不敢言戰,主張運用國際關係爭取談判解決紛爭。李鴻章言和的「濁流」主張,給翁同龢的「清流」抓到把柄文攻武嚇,大言不慚主張對日宣戰,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必被橫掃到蕩然無存。 

禮部侍郎志銳也得意認為:清國一戰掃平日本,可刷新格局,振奮精神,從此昂首邁向強國之路。既可除臥榻之患,又可藉以震懾西夷,一舉兩得之妙計,何樂而不為呢?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反而誣陷征戰的將軍無能,導致淮系大將衛汝貴遭斬首。等到要與日本談判,李鴻章邀翁前往,爭取最低損失,但他見風轉舵,哪裡敢去? 

由此可見,翁這類人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核心價值,嘴砲用來打自家人,而不是捍衛價值。馬關條約簽訂後,割地並賠款二億兩白銀,台澎永久割讓給日本,清廷從此一蹶不振,滑落深淵。 

俄羅斯從海陸空入侵烏克蘭,普京的腦子也是被「清流」淹沒。先藉口烏克蘭要加入北約,不得不發動戰爭。接著,俄羅斯狂嘯說堂堂軍事強國打一個弱國,如同碾死一隻螞蟻,豪言壯語,盛氣凌人,跟翁等人說法類似。 

現在呢?雖然有中國撐腰,但昨天新聞說,俄羅斯央行公布上季國際收支盈餘較去年同期下降 93%,至 54 億美元。經常帳崩潰,經濟陷入困境,不知仗還可以打多久? 

台灣跟著喊烏克蘭自找的人,完全不知過往烏克蘭被蘇聯奴役,眼睜睜看著烏克蘭飢荒餓死600萬人的悲劇,而烏克蘭是歐洲糧倉啊。尋求自保的瑞典也要加入北約了,不知他們看清楚局勢了沒?

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檢定政府效能效率/eaton

台灣年底大選,要決定自己的未來,不妨檢定政府效能效率,做不好換掉,但不要無厘頭換下第一名,卻換上最後一名或嘴炮,這樣反而沒有未來。 

可以檢定的層面很多,我從三個觀點,都是這幾天的事,所以也可以說隨機抽樣:

1.稅收:今年(2023)上半年稅收2.1兆元,其中營所稅7,800億,綜所稅5,219億,營業稅2,676億元。 

檢定:馬政府稅收最高1.9兆元,年年預算赤字。現在半年2.1兆元,而且預算都是結餘。去年稅收基期很高,還可以發6千,但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49%,而且三大稅佔比75%,幾乎來自高所得。(高所得是大多數人工作或消費貢獻的,沒甚麼好驕傲的) 

資本主義擴大貧富差距,但「必要之惡」透過租稅可以矯正,民眾雨露均霑。財政學教授念茲在茲提高營業稅率根本不是重點,經濟發展好,營所稅、綜所稅更為可觀(台灣租稅負擔率還太低,稅率有調升空間) 

2.國家競爭力: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23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在64個國家中排名第6,亞洲第2,是2012年以來最佳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指標均進步。 

檢定:全球第6,盡在不言中。經濟部統計「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總數」,截至112.7.61,373家通過審核,總投資2.7兆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146,016人。前所未有,以前都是對外國投資。 

3.政府效率效能:最近我向經濟部工業局建議:「台灣產業外勞到處丟垃圾,在馬路上,在河堤外,最後成為海邊垃圾,產業外勞多的縣市或鄉下更明顯。這要跨部會協調,比如:比如:外勞進入職場前宣導訓練,亂丟罰錢,累犯遣返;責成工廠宣導管理;縣市政府責成里長村長勸說或通知開罰單。我們不反對引進產業外勞,但主管機關要有積極作為,台灣繼續成為垃圾之島,我們會組團要求禁止輸入產業外勞。」 

檢定:兩天後,工業局的電子公文回覆:「移工管理與工廠管理分涉勞動部、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主管權責,本局已就台端建議意見於112710日函請該等單位參辦在案(如附件)。」當然,未來要追蹤是否有實質改善。工業局是優秀單位,或許有抽樣誤差,但沒有證據否定虛無假設,就先接受。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跟台積電學習健康的存在感/eaton

前言為了存在感而刷存在感,往往是虛空的虛空,如捉影如捕風,平白浪費時間,甚至做出害人害己的錯誤決定。要活出健康的存在感,一個方法是活得精采,我們可以向台積電學習。

跟企業學習,是指體會活得精彩的參考途徑,而不是經營自己像經營企業,個人職涯規劃有諸多限制,企業可藉著策略管理取得外部資源,突破環境限制,藉此永續經營,雖然企業平均年限只有7年。

張忠謀:《打造世界級企業》(2007) 

要成為世界級企業必須要達成9個條件。首先,企業價值觀一定要符合世界主流的價值觀。身為一個世界級企業,必須符合以下七個主流價值觀: 

⑴說真話,不說謊話。⑵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要赴湯蹈火履行。⑶遵守法律。⑷不貪汙、不賄賂。⑸擔負起社會責任。⑹不靠政商關係。⑺良好公司治理。 

從這些標準來看,世界級公司第一個條件就是建立企業價值觀,如果只看這幾個條件,我相信很多世界大型公司就已經被淘汰了。世界級的公司,應該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公司。 

印度 Infosys 董事長墨希(N.R. Narayana Murthy)是我的朋友,他就有一個口號:「寧願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要做受人尊敬的企業,要先做一個很賺錢的企業。」而 Google 創辦人的座右銘是「不要做壞事」,這都是一種企業價值觀。 

第二,世界級公司,應該是一個持續創新的公司。很多人把企業的創新當成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總是跟科技創新結合在一起。可是創新的意義比產品或技術的創新還要廣,是可以在每一個領域都發生的。台積電最大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並不是產品或生產技術的創新。 

幾十年前,你翻開大多數公司的年報,大家總是在談產品、財務、服務與品質等;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十年、二十年來,看年報,往往第一個講的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重點是你跟一個公司、跟它的客戶、跟供應商的關係,與競爭優勢、劣勢的關係。 

在台積電成立之前,每家半導體公司都有一群客戶、一群供應商,當然是和別的半導體公司互相競爭。台積電的創新,就是把客戶都概括進去,傳統半導體公司的客戶不再是台積電的競爭者,台積電的客戶就是半導體公司。台積電不跟傳統認為的客戶競爭,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跟我結識後,對台積電有更深了解,就把台積電寫成管理案例分析,第一次開課時也請我去幫他教課,他講了一句話我現在還一直常常引用,「台積電是一家公司,不但創造了自己、自己的領域、自己的產業(就是所有晶圓代工產業);不但創造了自己的企業,還創造了客戶的產業(客戶就是無晶圓工廠的半導體業)。」 

台積電在1985年創造商業模式創新。到1990年代有了網路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層出不窮。像 Google、雅虎、百度、阿里巴巴,都是新的創新,往往比產品、技術創新更為前瞻。 

第三,世界級公司必須是成長的公司。一家公司假如不成長了,即使以前有過世界級公司的地位,也就會失去其「世界級」地位。 

奇異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帶領企業平均每年15%成長速度,他接任時奇異已經是很大的公司,但在他卸任前的20年當中,仍能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成長,這是了不起的紀錄。以大公司而言,像台積電,現在我們每年盈餘約四十億美元,如果要以15%的速度成長,也是非常難的。但我們還是必須成長。 

第四,世界級公司應該是在它所在行業當中是領導級的公司,即使不是第一名,也應該是第二名、第三名。 

第五,世界級的公司必須要提供相當的股東報酬。相當報酬是什麼?至少是在10%到15%,可能還要更高。 

第六,世界級公司必須尊重智慧財產權。自己可以創造很多智慧財產權,可是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智慧財產權。 

第七,世界級公司應該是學習型的公司。員工必須在一個學習的環境裡。另一層意義,企業與員工總是在進步,從學習裡面得到了進步。 

第八,世界級公司是全球發展的公司。可以從幾點來看:⑴市場是全球的。⑵資金是來自全球的。⑶人才是來自全球的。因為它要全球發展,所以制度也要與先進國家的制度接軌,無論是會計制度也好、薪酬制度也好。 

第九,世界級公司應該是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公司,而不只是一個地區的影響力。很多人會問我,台積電是不是我眼光中的世界級公司?我很坦誠地回答:「我們還在努力中,我們有進步,但我們還在努力中。」 

台灣具有成為科技島的基本體制:民主和自由經濟。民族文化也具備塑造科技島出現的條件。但在現在體制及傳統文化下,還需要許多改革、進步。這些改革儘管是最難的一步,卻是台灣能否在二十一世紀成為先進國家的必要之途。----張忠謀,《張忠謀自傳(上)》,頁189

後記:我從演講體會幾個參考途徑:誠信行事;追求進步;創造貢獻;尊重別人;不活在自己圈圈;掌握真實自我;良好生活習慣;觀察標竿企業的商業模式,理解個人如何從「形、勢、策」觀察,發現自己的定位、機會與發展策略,累積資源及增進核心能力,提升職涯績效。

張忠謀在演講結尾提到:「很多人會問我,台積電是不是我眼光中的世界級公司?我很坦誠地回答:「我們還在努力中,我們有進步,但我們還在努力中。」這在說「掌握真實的自我」,也在說「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

當然,生命沒有改變,熟背活出「存在感」的途徑,效果很有限,因為教育與力行總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需要信仰的原因之一,有了正確信仰,自然能歡喜去做。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活出愉悅且充實的存在感/eaton

對於人生不如意,「接受」是第一個想到的。人生不只有成功、得意與歡樂,失意、挫折、孤獨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納不喜歡的,去經歷難受的,人生才能圓滿而無憾!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負面情緒的威脅,有些人在事業上很有成就,但卻失去「存在感」,最後被憂鬱擊垮。抵擋憂鬱的最佳良方是「堅實的存在感」,就是活得喜樂愉悅且充實。以下整理自劉曉亭的見解(2023)

現代人愈來愈沒有存在感,但如果只跳進網路與追劇的虛擬世界逃避,愈逃避愈沒有存在感,形成惡性循環,即使不缺錢,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方向和理由;一段時間後,情緒防衛系統崩解,憂鬱便如病毒入侵電腦控制身心,尋不到良方,就可能每況愈下。 

存在感奠基於幾個條件:1.健康的身體,包含運動、休閒娛樂、固定的作息、飲食習慣;2.穩定的經濟;3.滿足的成就(如社會政經地位);4.親密的關係(情感支持系統);5.堅定的信仰(精神生活)。 

以上隨便一項都足以成為致命破口,如果同時要應付幾個層面,很可能超負荷。有沒有憂鬱者的自我保護機制?可參考以下建議: 

1.學習察覺辨認並承認自己真實的情緒。多數群眾受到傳統文化壓抑,不知道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當大家互問「最近好不好?」只會得到「還可以」,頂多「不太好」的制式回答。如果自己都無法意識到生氣、沮喪、悲傷、無奈、恐懼這些明顯情緒,遑論跟人分享感受,更別說要為情緒打分數了。 

不想被憂鬱捆綁,就要先意識到自己當下的感受,一旦出現負面情緒,要學習用110級的方式檢測情緒強度,然後安排應對方式,不妨問自己「我心情超級惡劣,會怎麼做?」如果沒有答案,或是答案是「酗酒」這類不健康模式,就要提高警覺了。 

2.建立支持系統。不管哪個層面出狀況,最要緊的是「啟動支持系統」。今日網路社群發達,表面互動熱絡,事實上有軟弱或困境,大家習慣躲起來。這是傳統文化的致命傷,也可以說是社群時代的亂象——只想呈現「好」的一面。 

若不想給憂鬱情緒可趁之機,就要建立親友團支持系統。不妨自問:「當我陷入低潮時,我會找誰?」如果名單從缺,或是看著名單自己都搖頭,那要趕快去加入信任團體,或是提早向輔導機構求助。 

3.培養休閒娛樂。列出休閒娛樂清單,問問自己,這些健康嗎?應付憂鬱最直接方式就是「無論如何都要離開虛擬世界,走進真實戶外世界」,更不要一直瀏覽負面新聞,情緒垃圾快速累積相當致命。很多事情都是「一念之間」,許多小小的負面情緒當下被消化掉,就不會累積傷身傷心的強烈情緒。 

憂鬱的本能反應就是「封閉自己」,一旦出現這種傾向,一定要求助,像溺水的人喊救命一樣。「魔鬼是說謊之父」,人家不會不管你的,不要被謊言捆綁。提醒自己「趕緊關心身邊的人」,只有彼此相愛,才能在這個時代倖存。 

後記:助人為快樂之本、施比受更為有福,是真的嗎?一個學術研究證實。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多做善事 可減輕憂鬱、焦慮

憂鬱症或焦慮症的人不少見,患者需服藥和接受心理治療。日前《正向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的報告指出,多做善事能減輕症狀,產生療癒作用。該研究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ennifer Cheavens博士主持,針對122位具中度至重度憂鬱、焦慮症狀的民眾。 

首先,他們被隨機分為3組,有2組分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慣用技術:促進社交活動和認知再評估;第3組每天做3件善事。而善事的定義是有益於他人或使他人感到快樂的行為。 

統計發現,3組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都有提高,憂鬱焦慮症狀的強度明顯下降,但以影響力誰最大來看,行善組(第3組)勝出。探究原由,做善事可讓個案覺得和他人有更加緊密的連結,而社會連結已被證實是與幸福感最具相關性的生活要素,做善事則是促使該連結出現的最佳方式。 

過去許多人會認為,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自顧不暇,不應要求他們去助人。但從研究結果可知,關注他人需求,做出利他行為,反而能當事者感覺更好,有利心理健康。 

有鑑於此,建議有憂鬱、焦慮情緒困擾者在正規醫療外,不妨多行善舉。做善事非一定要捐錢,像是替同事倒杯水、開車禮讓行人、感謝為你服務的人、寫卡片鼓勵朋友、捐血或去當志工等,只要有傳達善意都行。

……….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 

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 

我凡事給你們做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紀念主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蔡博堯:陪伴憂鬱症的「三要三不二求助」原則

我們常常會誤會憂鬱症的人都是悶悶的、負能量、講話很沒力氣,過得不好等,但其實在心理諮商中我接到最多的憂鬱者,絕大部分都是「笑起來很開朗、好媽媽、年輕有為的青年、條理清晰能力強的主管」,平常根本正能量爆棚! 

他們身上有都有個共通點是「情感過於正向或是只剩下正向」,大多是擅長解決事情,當然,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們「軟爛」的一面,代表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通常是家人、夫妻、男女朋友或好朋友,而憂鬱者最怕的是「失去連結感」,長期大多是自己悶著或是求助多年都沒辦法解決,進入沒有希望感的低落輪迴,覺得世界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內心極為孤單無助。 

因此如果你身邊有超級正向、只分享好生活、散播歡樂為己任的朋友們,可以多關心他們哦,內心說不定早已疲憊不堪,正面臨憂鬱症的困擾。 

高壓力的生活事件,如工作、感情、生活困境而長期無法改變,影響作息與睡眠,導致內分泌混亂(多巴胺、血清素等),連帶心理產生自我價值低落,生理、心理交互影響進入負面循環,一般人容易誤會憂鬱症是純心理問題,其實先從生理部分治療,是早期恢復的關鍵。 

憂鬱症要好起來不容易,通常需要身邊的人,與專業醫療一起協助才較容易康復,前期鼓勵先以陪伴支持為主,待心情穩定後可陪同至身心科診所求助。以下分享「三要三不二求助」關鍵原則。 

要傾聽:聽比說會更有用,憂鬱者會因為信任而想把許多內心的感受分享,高品質的傾聽,可以讓凝固的情緒得以流動,專注而簡短的回應能提升品質。 

要同理:同理比較容易被誤會成將心比心,好的同理,是一種選擇心靈上與對方同在的感覺,接受對方的痛苦、矛盾、糾結,一起浸泡在憂鬱的情緒中,能讓對方覺得自己有被理解。 

要陪伴:如果對方願意,在同一個空間裡靜靜不說話的陪伴也很好,能讓當事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產生連結感是康復的關鍵。 

不加油:因為很關心憂鬱者而不知不覺幫忙加油,其實說加油,會讓憂鬱者更有壓力,想盡快讓自己好起來,憂鬱者最需要的,是面對內在情緒,加油很容易將注意力轉到現實上,而沒能好好與憂鬱症共處。 

不評論:憂鬱者往往是最知道事情無法改變的人,一定是有不得不考量,或糾結的點才會讓事情不斷困擾,若我們評論事情的好壞優缺,在憂鬱者狀態不好時,會得到不被理解、沒把事情處理好、自責的心情產生,反而越想幫忙越憂鬱。 

不指責: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關心對方,卻一起陷入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對方好起來,而轉成指責(家人與伴侶最常見),像是不夠堅強、不知足、不努力讓自己過得好等,都會讓憂鬱者更沮喪。 

二求助:建議先至身心科診所讓醫師評估狀況,以藥物調整睡眠與焦慮,待生理功能稍微穩定後,配合心理諮商晤談(尤其REBTCBT心理治療)通常36個月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前提是不能感覺心情變平復就自己停藥,會反芻!需注意! 

憂鬱症常被誤會成「當事人心理上有問題」,想太多、不會想、想不開、鑽牛角尖等,其實更多是生理現象,如內分泌異常,如血清素、多巴胺、杏仁核過激,千萬別再誤會憂鬱症是單純的「想不開」、「想太多」囉。 

結語:協助憂鬱症最好的方式是「先傾聽、同理、陪伴」,讓憂鬱者知道我們一直都在,不去討論事情的好壞,先以支持情緒為主,等心情平穩一點再陪同至身心科,以藥物穩定生活並配合心理諮商治療,通常半年內都能有效改善生活!祝福大家都能協助憂鬱者,也幫助自己脫離憂鬱症。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銀髮族生活規劃(12)

1.休閒安排(空大銀髮族生活規劃第5章)

在升學主義下,休閒毫無價值,只會耽誤學業與前途。其實休閒有許多價值:身心放鬆、怡情養性、培養才藝、滿足人際互動需求、寄託情感、增加生活樂趣,適度休閒反而促進學習(或職能)。 

《樂在不工作》作者Zelinski認為,退休後每天的生活品質,都要以參與休閒活動的心情放鬆、愉快、享樂的程度做為評量標準,而休閒活動要帶來滿足感須要八個條件:引起興趣、具挑戰性、完成部分就能獲成就感、內容變化多端、培養某技能、讓人投入、得到自我成長、花費不大。 

對銀髮族而言,隨著身體機能降低,需藉由多種動態休閒活動強化體能,不僅是「想要」、更是「必要」。還要從事啟發心智的靜態休閒活動,使自己更快樂、機能運作更順暢,通常也活得愈久。 

趙麗雲研究發現,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未參與休閒運動」者達三成;休閒運動以簡單的「消遣型」或「和緩性」為主,如慢跑、快走、散步;參與「增進健康效果之休閒運動」程度有很大改進空間。 

從事「動態休閒活動」應注意:以節律性及持續性活動為主,剛開始採「短暫運動、休息、再運動」的模式,時間超過20分鐘。運動量不夠或過多,都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有高血壓或心臟病,最好選擇適合的運動型態與運動量,胸痛、流冷汗、暈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去檢查。 

從事「靜態休閒活動」應注意:避免「坐定孤立」類型,使得社交及體能不足;避免時間過長及情緒緊張,導致肌肉緊繃、睡眠不足;避免過度競爭甚至賭博行為,否則輸贏導致情緒激動;避免消極性休閒活動,如:看電視、聊昨天新聞等,花時間精力,卻覺得更疲倦及沮喪,也可能變得更封閉,愈不想活動及出門運動。 

2.退休與生命安適(第6章) 

老或退休的觀念,已從「撤退論」轉換為「成功老化論」,此因退休族有能力參與學習、投入工作、擔任志工,貢獻家庭與社會,尤其強調學習功能,協助增能、解放、再訓練,保持職業能力或投入新的志工角色。 

大部分人退休後感到擔憂,是因為錢不夠用,脫離職場的安穩環境後無所適從,以及不知如何打發時間。Zelinski認為,退休後要過得快樂、灑脫、自由,不只靠財富、親友的支持,更要擁有生活目標、休閒活動和個人夢想。 

對於退休有正確觀念及足夠準備,就能減輕退休後的可能問題,比如:沒有目標、無聊與憂鬱、生活作息紊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老年期」(65歲以上)有人完美無瑕,有人悲觀沮喪;「中年期」(45-65歲)有人愛心關懷,有人頹廢遲滯。中年期起,應覺察有否發展危機,並及早化解頹廢遲滯、悲觀沮喪的發展危機,以免退休後適應不良。

快樂的銀髮族想過自己期望的理想生活,需要規劃生涯發展目標,包括短程(1年內)、中程(15年)及長程(510年)。規劃須從「長程目標」開始,其次為「中程目標」,最後才是「短程目標」,這樣的順序,才能做好生涯規劃。 

現今人口結構改變(倒金字塔形),父母無法以昔日照顧子女換取老年時「被照顧」。不及早規劃退休生活,勢必構成明日問題。45歲是開始高齡教育的最佳時機,兒女多步入國高中階段,可以花20年(65歲退休),規劃退休後的食衣住行育樂,建立新的高齡形象。 

退休族年輕時種種理由忽略家庭、休閒、運動、友誼、學習、理財等面向的生活,即將退休之際,就要依「經一事而長一智」的人生經歷,以智慧過完整的退休生活。 

為避免退休後從極為規律、懷有目標、充實生活型態,轉為不太規律、沒有目標、極度空虛的生活模式,可選擇「半退休」方式全職變兼職。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兼職的最理想狀況是,將使命或目標融入符合個人職志的工作。 

公投無腦反對三接的人應公開道歉

當初公投無腦反對三接的人應公開道歉。我認為經濟部當初不應隨便跟環保團體妥協,要不是風光發電發展順利,延伸工程不僅浪費150億公帑,還有缺電危機

.............

眼見為憑!三接興建中,生態更豐富!

https://fb.watch/lGwEJg-8JU/?mibextid=Nif5oz

 

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11)/eaton

年金改革 

先講勞保。前篇說年金打5折,不是隨便說說。截至2022年底,160萬勞工領取勞保年金,平均月領18294元。金額不多,但勞保基金5年後破產。 

勞保基金將在2028年出現2360億元財務缺口,費率維持不變,2030年缺口3千億元,到2059年達9千億元,此後缺口就維持在9千多億元。 

政府每年預算2兆多元,不太可能從2028年起,每年拿出2千億到9千億元補破洞。不想破產,我粗估年金要打4折,但改革會多管齊下,而且不會一次到位。 

台灣退休金破洞,共伴人口危機,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我認為下屆總統上任,改革方案就會出台。從軍公教年金改革,便知台灣人的平均自私心態,當然要選舉考量。 

台灣不是共產國家,退休金不能只靠政府(其實中國年金問題更嚴重),年輕時要理財,而健康銀髮族投入勞動市場,可繼續貢獻社會、也可穩定生活收入,減少子女負擔。 

講到這裡,可能有人說,就換政府。若能不減年金不破產,我也支持換,但不要聽信政客吹牛,講大家都知道的淺碟問題,卻沒有任何完整有效的對策,這樣換了更糟,屆時領不到兩成。

如果懷疑我說的,看看政大風管系教授黃泓智的估算:如果給付打6折,政府每年撥補1千億元,有機會30年不破產!黃教授試算每年撥補、提高費率、降低給付、增加投報率等,結果這樣: 

1.現在勞保費率11%,每年勞保費率每年調1%,直至費率18%,續命到2032年。勞保七成由雇主負擔,調高費率至18%,雇主是否受得了?(按:不加薪就好了) 

2.每年政府撥補提高到500億元,在2029年破產;撥補提高到1000億元,延到2031年破產。 

3.給付降低10%2030年破產。給付降低3成,2036年破產。假設破產前五年年改,降低給付20%,每隔五年就會破產,改到第六次,也就是2057年才會財務平衡,給付剩下26.2%。 

4.勞動基金平均投資報酬率為3.5%,即使增加報酬率至6%,一樣在2028年破產。 

再談公教。今年71日起退撫新制上路,新進公教人員採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個人專戶制」類似勞退新制。 

但舊制跟新制財務切開,依黃泓智估算,舊制退撫破產年限又縮短到剩下18年,2041年就會破產。之前砍了30%,如果10年後再砍30%,就變成原來的一半。 

問題不是就解決了,再撐10-15年又得改革一次,如果15年後又改一次,也就是25年內兩次年改,現在40歲的公教人員,等到25年後、65歲退休,退休金剩下原來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