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投資0050?

投資0050

去年台股大漲,許多人喜歡以台灣50(0050)為例,鼓吹投資台股。

00502003630日開始交易,當天收盤37.08。假設當日收盤價買進一張,花37,080元,每次收到現金配息再投資,到了2020底,持股成長到215,038元,總報酬480%,年化報酬10.6%。這數字很神奇,數字含小數點,剛好是美股過去50年的年化報酬。

過去10年,美國S&P 500的年化報酬13%,國際股市5%,所以台股005010.6%表現不錯。0050的配息率相對很多個股低很多,但總報酬才是資產成長的重點,配息率不是。

有統計指出,至少90%自行選股操作的投資人,績效跑輸0050,若你也如此,建議不要浪費時間選股了,時間就是金錢。

但需要平衡報導一下。0050掛牌當天,台股指數4872,換言之,若在萬點進場,報酬剩下5%,這才是可預期的報酬,而現在15千點了。我估計美股再漲15%,就是歷史價格乘數的高點,而且從評價模型,也是經濟產出的成長潛能上限,除非急跌,空手者最好定時定額慢慢來,這樣才有安全邊際。

當然我可能說錯了,台股跟美股一樣,10年漲幅多來自少數股票,那些個股營收成長驚人,譬如2020台積電成長30%(台積權數佔005050%),亞馬遜15%。未來是物聯網及電動車時代,現在台灣電子業的產值0.5兆美元,而和碩童子賢預估,電動車業務2035的產值6兆美元,車用電子占3成,所以就算遇到黑天鵝,10年後看現在台積股價可能還是超便宜的。

eaton

2021/1/11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我的理想教會

我的理想教會

基於主日要能「吸引外邦人及靈命淺的信徒,使教友樂意帶人前來聚會」的前提下,有些主日根深蒂固的做法可以這樣改變:

1. 敬拜詩歌要選優美旋律,不要喜新厭舊,君不見世上少數歌曲傳唱不絕,這樣外邦人或靈命淺的,才有享受可言。

2. 牧師講道不超過半個小時,這樣的講道密度才有衝擊力。主在地上同時段沒講那麼多話。可大幅增加同聲朗讀聖經話語的時間(與當日證道有關),純淨話語才能餵養人。

3. 牧師講道不要害怕得罪人,盡講抹壁雙面光甚至政治正確的話,那是偽善,主譴責這樣的行為。凡事都有前提假設,主有憐憫也有公義,宣揚主的話語不能隨意,而是要中道宣講聖經的整體看法,而不是片面選擇。這樣才能作光作鹽。

4. 時事除非前因後果已然明白,否則牧師不宜在證道時論斷,這樣很可能不純淨,也無法說服人。很多事需要事過境遷才能明白,正如面臨苦難的緣由,需要到那日才能明白一樣。

5. 教會應以事工為中心,才能在平日深入接觸社區民眾,也才有助於教友藉著實踐真理而更新靈命,而不是熱衷裝點聖誕或在街上唱詩報佳音。事工可以多元,以吸引更多教友加入,但應以教會使命為中心,並運用教會最強項的恩賜:給出 安慰 盼望 處事智慧 理財(理財經節幾百處 主內冠冕協會是專家)等,以搶回當今心理諮商主導的話語權。當聖經信仰能幫助人們面對實際困境,自然能傳揚福音,當教友同心合意讚美神,就能得眾民的喜愛。

Eaton

2021/1/10

企業哪個利害關係人最重要?(下)

企業哪個利害關係人最重要()

策略抉擇標準有五:1.能因應外在環境變化;2.能有效完成組織目標;3.可行;4.內部一致性;5.風險可承擔。

從上開標準,不難理解平衡價值衝突要以組織為重,組織能接受就能盡力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因此,當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衝突時,組織有義務解決零和遊戲的問題。

最常見作法是,回歸問題的本質,勇於指出偏見,並透過客觀的成本效益分析,拒絕不能接受的不合理要求。其次,提出讓大家誠心合作的創意方案,譬如:交換彼此長短期利益或合理的補償方案;找到不同利益項目,互取所需,避免追逐相同的目標。

誠然,上開所指是學院派說法,建立創新資本需要策略,對付痞子也要用痞子作風,讓對方摸不著底牌,也就是要採取「戰略明確,戰術模糊」的作法。還有更好的策略嗎?歡迎指教。

eaton

2021/1/10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電動車的未來

電動車的未來

特斯拉一年賣40萬輛車,豐田賣9百萬輛車,特斯拉市值居然高出許多,瘋狂嗎?從銷量預測,特斯拉會成為1兆美金的公司,也就是11500美金(1/9880.02,盤後867.50)。問題是,你能抱到那一天?

道法自然,自然規律會隨天地情勢變化,因此天下道理都有假設前提,評估電動車的未來,需要澄清電力供應、製造成本、電池成本與續航力、成車品質的基本假設。

(1) 電力供應:不是問題

豐田總裁表示,假如日本汽車都靠電力,到夏季將用盡所有電力,所需的基礎建設將使的日本損失1,350億至3,580億美元。而且日本電力多來自於煤炭和天然氣,使用電動車對環境反而無益。

姑不論汽油也對環境無益,基礎建設成本說法沒考慮效益,許多人誤解「用盡所有電力」一詞,這不是指耗掉所有電力,而是耗掉備用電力,約總電力10%

根據「工研院機械所車輛實驗室」之「機動車輛研究報告」,電動車每公里耗電量為0.024度,若將全國 1342 萬輛燃油機車全更換為電動機車,估計每日行駛總里程為17848.6公里,年消耗15.6億度。台電2018 年報全年淨發購電量為 2333 億度,也就是說,電動機車只占了0.66%。汽車呢?高不出5倍吧!

從台灣非核家園的歷程來看,增加天然氣供應,除了環保團體阻擾,問題不大,而且現有天然氣還可用百年。跟石油一樣,30年前也說百年,結果持續發現油氣,年限也沒減少。所以電力供應不是問題。

(2) 製造成本:電動車趨勢顯著領先

傳統汽車越賣越貴,過去五年,Lexus E300h漲了二千美金。是需求增加?2018年,全美汽車登記1.11億輛,2008年是1.37億輛。年輕人移居城市,加上有了UberZipcar,不開車比例增加。是豐田車銷售代理變化嗎?代理商的淨利率4%沒變,而豐田的淨利率大致維持8%

答案是,生產成本降不下來,豐田的JIT模式效用已到盡頭,內燃機加上油箱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是舊科技,人類選擇內燃機,工業成熟度高,但現在面臨 Clayton Christensen所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相對低等科技給破壞。馬達加電池的生產與維護成本有很大的進程空間,特斯拉的車價走勢可以證明。

以豐田為例說明。電動車馬達只需20個部件,而豐田內燃機要200個。內燃機從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可能故障。

2015年有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15項熱門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控制和感應器,電動車只有一項可能,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替換,超便宜的工序。

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不用換機油、進氣濾網,馬達幾乎不會壞。對很多代理商來說,維修才是賺錢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可以跳過中間人,省下4%利潤,開直營廠,就可應付好幾州的維修需求。

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代表了200家上游,他們沒誘因轉進電動車,所以豐田內外充滿抵制開發電動車。豐田切入Prius油電混合的中繼模式,但生產還是靠豐田,生產成本不能跟特斯拉比。

特斯拉和蘋果都是電腦公司,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車子設計繞著電腦轉,特斯拉軟體更新就可技術升級,而硬體不用動,5G汽車自駕也產生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多一個功能,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關係。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六年。特斯拉的系統,環繞兩個電腦晶片組控制著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而這兩個大腦只印特斯拉,不像豐田是供應商的名字。也就是說,特斯拉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是自己做的,只有晶片由台積代工。

摩爾定律也許沒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而這兩個品項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3)電池成本與續航力:電動車的製造成本約四成在電池身上,五年內降到三成。

特斯拉先建立充電網,所以講到綠能環保車,電池趨動的全電動車才符合消費大眾的想像,才有長途運輸的便利,才有量產的價格優勢。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技術不成熟,提供客戶換電池服務要價1.2萬美金。現在電池保固8年,幾乎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算算才約十年,而且壽命比較長,充電較快,安全性較高,容量更大。

資本主義的精神,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克服。原先鋰電池量產,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鈷產量很少,價值比鋰還高。現在新技術預期可大幅少用鈷。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四成在電池身上,五年內降到三成,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電池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一旦成本降下來,家戶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充電,尖峰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會回頭降低電動車的成本。這個正向回饋機制,內燃機產業沒有,燃料電池也沒有。未來電池也可能由氫電池取代,但這也不影響特斯拉的未來。

(4)成車品質:特斯拉的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特斯拉早年成車品質被詬病,不是說零件故障,而是做不出百年老店的精緻感,他們都克服了學習曲線。後來特斯拉用科技,提高自動化,讓機器人來做,沒有工匠精神,但老師傅的眼力無法跟越來越聰明的人工智慧相比。

豐田這類公司也不能跟進,內部阻力大,不能像特斯拉跳出學習曲線。現在很多人都說,特斯拉是他們開過最好的豪華車。喔,順便提醒一下,想清楚台灣技職教育要怎麼強化。

 後記:HBR 特斯拉教我們的創新課

Lessons from Tesla's Approach to Innovation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660.html?utm_campaign=2101fanpage&utm_medium=GH_post&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0108_1800&utm_term=

eaton

2021/1/9

常識:共謀罪 (conspiracy)

常識共謀罪 (conspiracy)

常識告訴我們,兩個人共謀搶銀行,一人去查地圖、擬定逃亡路線,但只要有「一個人」去搶了,另一個人沒去,在家吃大餐看電視,也是犯了共謀罪,沒有替死鬼這回事。

共謀罪是美國處理組織犯罪的武器。舉凡洗錢、逃稅、侵害營業秘密、經濟間諜、內線交易、操縱股價、反托拉斯、貪污、詐欺美國政府等等,美國聯邦法都有共謀的獨立處罰。

共謀罪有兩個成立要件:兩人以上達成合意,不在場默示同意也行,且任何人於合意後做了外顯行為,任何促進共謀目的的外顯行為都算。

例如,若廠商代表同意共謀漲價,只要一個業者回去行動(召開會議、傳訊息給部屬),共謀定價就完成,就可判定聯合壟斷。其他人說回去什麼也沒做,是沒用的,而且就算後來因故產品價格下跌,譬如疫情或原物料下跌,同樣被判定共謀罪。

共謀罪刑責很重,看看台灣廠商的巨額罰金,有幾位總經理在美國監獄關了幾年就知道了。奇怪的是,美國既然這麼重視誠信,為何可以容許選舉亂七八糟

eaton

2021/1/9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企業哪個利害關係人最重要?

企業哪個利害關係人最重要

結論利害關係人優先順序的議題,沒標準答案,這凸顯企管教育應重視理論的應用。我們必須仔細找出優先的攸關條件,並理解如何處理價值衝突,不然,只能採取中道這類常識應對。若是如此,何必去學校接受企管教育呢

道法自然,自然規律會變動,因此天下道理都有假設前提,理論可不可行,都有條件,不能一概而論。回答標題也是如此,必須思考股東、顧客、員工、管理者、工會、社區、對手等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甚麽?若有價值衝突,需要哪些技巧協調,讓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但政治正確是員工最重要。說法是,有了優質人力資源,才能創造客戶維繫客戶。誠然,看重員工很基本,問題是,過猶不及,究竟甚麼才是以員工為重?見仁見智。以基督教義為例,神的憐憫大到不惜犧牲愛子,但仍高舉公義,所以憐憫與公義孰重呢?又譬如,教養孩子該看重哪方面呢

就我所知,許多成功企業不會把員工至上」掛在嘴上。員工千百種,每個人想要的善待方式不同,而且為了尋求公平,有時需犧牲所謂的「員工至上」。這是實務會碰到的問題。

在我看來,秉持良知,中道就好,不用爭執孰重。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是好人,員工也是如此,哪個最重要很難是通論,要判斷當時狀況,正如公司制度要跟公司的生命週期、規模、技術變遷特性、競爭程度、員工素質……搭配一樣。

若要爭執,我寧願選擇客戶。客戶至上,能讓員工有共同價值,不適任員工離開,對大家都好,這樣企業才能有所發展。公司經營好,秉持良知對待員工,就能給員工最好的照顧。對資源有限技術導向的公司而言,更需要看重客戶,公司無法存活,以員工為重只是空談。

再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認為,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顧客是獲利的來源,並能提供未來創新所需資源,使得目標市場能維持或擴大,員工才有利潤分享。沒這些,企業無以為繼,談不上善盡社會責任。

然而,企業經營特性不同,答案可能不同。房仲業沒產品靠服務,需要客戶信任,所以董事長周俊吉把員工、社區關係擺第一位,他認為才能實踐企業倫理,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與競爭力,並且成為消費者信任的品牌。

台積對員工很好。當年蔡力行因景氣緣故解雇員工,張忠謀不認同回鍋,但對張而言,道不同不相為謀,對不符組織文化的員工不客氣。回顧台積文化,是以客戶承諾優先,員工必須有紀律地承擔壓力。

鼎泰豐對員工很好。但當年企業主為了新產品的品質,跟員工起嚴重的價值衝突。現在公司發展了,選擇不上市,把56%營收做員工薪水(2019),而5年前的數字是48%。但他跟王品一樣,極端重視客訴,員工沒做好,殺無赦。

你問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長期目標重要,還是短期?政治正確是長期,實際他心裡想「到長期,我們都死了」。

台灣大多數公司雇用3-5人,員工百百款,公司規模小,所以淡旺月訂單差異很大,有的經營不錯,有的面臨生存問題,多數工作條件相對差,哪個利害關係人優先的答案也不一樣。

以上是個人粗淺看法,我習慣寫小結,然後放一邊,以後隨經驗累積做出修正,所以很可能是錯的,歡迎指教。

後記 : 中正大學何教授提出「竸爭價值途徑」的管理理念,此理念是想瞭解不同利益人士群體的價值偏好,以求取得平衡。該理念的基本假設是:沒有一個組織目標可以讓所有利害關係人認為是最優先或最佳的,因此不同價值偏好會產生競合。

何老師進一步提出基本的競爭價值集合,包括三個構面、兩個向度:1.彈性(Flexibility)與控制(Control; 2.人員(People)與組織(Organization;3.手段(Mean)與目的(End),因此可以形成8種價值組合。

有效的管理方式應視所處情境而定。作為一位領導者,尋求價值平衡的策略抉擇標準有五:1. 能夠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2. 能夠有效完成組織的目標?3. 可行性如何?4. 內部一致性如何?5. 可承擔的風險程度為何?

上開環境包括外部情境,是指國際及國內科技、經濟、人口結構、政治制度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內部情境是指組織之文化、規模、成長階段及不同機能部門等。若我可以補充,領導人需想出配套方案,盡量讓大家的長期利益調和,甚至整體利益最大化。

就我的觀察,即便是服務業,台灣企業普遍的價值組合是1.控制高於彈性(要天天到辦公室)2.組織重於員工 (個人可犧牲完成大我)3.目的重於手段(為達目標可不折手段)

為什麼這樣?是因應內外部環境所需,還是其他理由?此外套用我在《萬物的價值》貼文所說,這樣的思想如何演變為當前面貌?有沒有可改變的制度與方法

eaton

2021/1/8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新書簡介:《萬物的價值》(The value ofeverything)

新書簡介《萬物的價值》(The value of everything)

這本書是左派寫的,有些看法我不認同,但作者批評價格決定價值倒是真實下面例子正是時代的病徵:

(1)2009年,高盛執行長Lloyd Blankfein宣稱「高盛人放眼全球是最具生產力的一群」。但就在前一年危機,高盛難辭其咎,美國納稅人掏出1250億美元紓困。

(2)2014年,吉利得(Gilead)C肝新藥Harvoni三個月療程訂在9.35萬美元。他們說訂價高,是因為「此療法對醫療體系具備價值」。(其實他們可換說法藥品研發成功機率不到5%,失敗多於成功,我們整體營益率不到20%)

(3)谷歌執行長Eric Schmidt面對處理公民數據的質疑時,他反問:「難道你更希望由政府掌握這些數據嗎?

(4)蘋果利用愛爾蘭模式與內華達紙上公司逃稅,卻宣稱對社會貢獻不該透過繳稅來實踐,而是大眾對他們產品的肯定。

定價是一門藝術(),但上開說法都有嚴重盲點紓困高盛蘋果的智慧科技網路、衛星定位系統、觸控螢幕、Siri,還有谷歌演算法,都始於政府資金投入,新藥技術也是。

我看過一本從8個角度衡量顧客價值的書,但膝蓋想也知道,贏家不理會道德勸說。傳統價值不是如此。以往美國各階層領袖多是工程師出身,注重行業品質,以向公眾負責為使命,現在企管領袖注重投資成效,以向股東負責為使命,而自己拿大筆紅利,於是社會價值觀改變了。

彼得杜拉克也肯定不認同贏者為王。在他的37本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管理的使命、實務與責任》,8百多頁,內容取自40年顧問經驗,談到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必知管理知識企業的8個責任….等等,向股東負責只是其中之一。

對廠商來說,商品定價是門學問,也是藝術,所以教科書可寫到上千頁。對社會來說,商品價格應透過市場機制,有效率的廠商決定資源分配,社會產出就能極大化,股東價值極大化,而且市場鼓勵創新者,淘汰劣質者,消費者也能獲利。對政府來說,應讓市場發揮最大的功能,不做沒必要的干預,以免官僚導致資源錯置。以上說法強調效率,但至少沒偏離價值主導價格的說法。

eaton

2021/1/7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美,來自不完美

美,來自不完美

一個人若執迷於達不到完美就是失敗,將因為無法達到完美,導致厭惡自我,於是重新投入沒有生產力的行為,結果引發更多的自我批評。

完美只存在於理想、理論、永恆及信仰,實體世界沒所謂「完美」,沒有一個東西毫無瑕疵,無法再精進。擁抱不完美,才能將焦點放回原位:創造可持續改進的無限機會,這樣的心態,指引我們前往該去的地方。

王永慶是持續改善的擁護者,在他眼裡沒有完美,只有追根究柢,不斷改善,達到合理化的境界,至於甚麼是合理,隨著再改善的機會與環境動態而改變。對他而言,學習任何東西,都不會有終點。

不完美也才讓事物獨一無二、真實與美麗。例如,茶壺裂痕、木材變形、石上落葉、飛濺墨汁,這些都強調與不完美的本性和平共處。萬物有裂縫,光才能投射進來,這種想法造就了日本侘寂美學。

接受自己不完美或可能失敗,才能從某地方開始,讓自己點滴前進。自我改進的目的不應是達到完美,而是找到機會,持續改進自已。正如哲學家謝爾頓所說:「超越你的同伴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在於超越先前的自己。」

麥爾坎.葛拉威爾說要成為世界級專家,必須累積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然而,一生懸命的日本學徒是持續一生。即使是大師,仍是渴望學習的學生,而且大師必定從某地方開始,並非一開始就做到絕妙境界。

長久以來,日本工匠技藝,包括木工手藝、金屬技工、甚至是產品包裝,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但他們強調精通,而非完美,前者擁抱不完美,它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最終目標是持續學習與改進的結果。

聖經說,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為要得到獎賞。每一天,問自己一些小問題,找出可改進的地方。無論行動有多小,或是在過程跌倒,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是你持續在進步。

參考: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子彈思考整理術》

eaton

2020/1/6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我妹妹住嘉義》

 《我妹妹住嘉義》

我有個妹妹,她住在嘉義十年了

她很優閒,所以嘉義也很優閒

她冷的時候,嘉義總是全台最低溫

她不加班,嘉義的燈十點就熄

妹妹打電話回台北,只說想家

此刻的天空時不時,掠過直升機

妹妹常常讓我去找她

在她眼裡,我是移動式的家鄉


妹妹跟嘉義緊緊相擁,漸漸地

我在她身上看見緩緩流過的溪流

我若將手機的燈照她身上

牆上投影的是疏落的細細秧苗

像一張明淨空靈的未乾水墨畫

她很陽光,說是伺機翻起的稻浪

她笑了,嘉義公園的樹一定開花

她躺下,成了諸羅桃城的紅桃

她有很多小巷,認為迷路是美學


我若將手電筒照她身上

牆上投影的是白皚皚的玉山

她不常下雨,說挫折容易晾乾

她躺下,像綠絨布上的阿里山神木

她笑了,彷彿聽見樹皮在呼吸

山空風靜,不再風風雨雨

她有很多信息,互道平安的信息


我妹妹住嘉義,一個人

冬天的夜晚,妹妹會摘上弦月

輕輕抹上整座城市歡樂的細節

打電話給我的時候

我的窗外,彷彿希臘煙火在閃爍

妹妹卻說,是石棹的銀河琉璃光


改寫自 周盈秀《我姊姊住臺北》

上 希臘帕德嫩神廟上空煙火

下 阿里山石棹的銀河琉璃光

eaton

2021/1/4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為什麼無法改變?

為什麼無法改變?

新年伊始,大家喜歡講個人計劃求改變。問題是,知道自己的缺點,也願意改變,就是做不到,這種挫折感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

為什麼?我們太習慣講道理!道理是重要,人間所有問題都出在理解力不足,從人際紛爭到情緒深陷谷底都是。但道理只是理解力的一部分,就算提出說服三部曲的亞里斯多德,大概會說:說服只是知道,不等於改變。

在台灣,「知道多」是老大,考試機制如此,所以大家擅長「怎麼說」,而不是「怎麼做」。台灣文化是做不好,別人口水淹死人,所以不出錯就好,沒人罵就滿意了,這當然走不遠。

「怎麼做」的首要重點是「主動經驗」。改變若是口令打罵逼出來的,生活像沒車頭的車廂。因此,要改變,先跟自己對話,告訴自己是自己的火車頭,不要討好別人,只有自己最清楚想要的生活,下決心跟慣性與惡習開戰。口頭催眠自己「一定要改變」不會有用,人要嚐到危機或苦難,才會決心改變,這是常識。

第二是「選擇」。選擇方向錯了,想改變也改變不了。譬如,看小說散文的人不多了,當作家賺不了錢,專家才行。因此,寫作技巧只是工具,沒有專家的內容,無法改變什麼。

第三是「經驗」。台灣晨曦會戒毒被公認成功率最高,靠的不是念力,而是一次又一次忍受毒癮發作,過來人陪伴支持,然後跟外界斷絕至少二年,用全新經驗取代過去的被動與麻木。

晨曦會可以考慮開辦「體驗營」,讓大家去戒毒村住幾天,不只毒品跟上網,什麼毛病都改得了,因為真實經驗最寶貴,比唸一百本改變的書有效,也是改變的正途。

芝加哥大學研究顯示,真正的改變來自三個條件:顛覆性的體驗(Disruptive experience)、形成自己的理解(Sense-making)、友善的環境(Safe environment),說法印證晨曦會的作法。所以您若認同,去捐款贊助吧!

最後提醒,改變不是要達到多理想的境界,人不過是人,做不到的理想比比皆是。若有人高舉理想大旗,沒看見資源有限,沒合理手段,不知副作用,盡是批評高喊口號,小心他們在騙人。

eaton

2021/1/3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周盈秀:《我姊姊住臺北》#阮阿姐住臺北

周盈秀:《我姊姊住臺北#阮阿姐住臺北

我有個姊姊,她住在臺北十年了

她很忙,所以臺北也很忙

她冷的時候,臺北總是全台最低溫

她深夜加班,臺北的燈也沒熄過

姊姊打電話回鄉下 只說想家

此刻的天空時不時,掠過飛機一架

姊姊常常讓我去找她

在她眼裡,我是移動式的家鄉


姊姊跟臺北緊緊相擁,漸漸地

我在她身上能看見高速穿梭的線條

我若將手電筒照她身上

牆上投影的是一零一大樓

她很常下雨、說挫折並不容易晾乾

她躺下會成為一座盆地

她有很多小巷,並認為迷路是種美學

她如果笑了,臺北某處的行道樹一定開花

 

我姊姊住臺北 一個人

冬天的夜晚,姊姊會摘下弦月

輕輕刮除整座城市寂寞的細節

打電話給我的時候

我的窗外,彷彿就飄下雪花

…………

想想這首摘自我姊姊住臺北》詩集,安慰北漂打拼的姊姊,也獻給異地打拼的讀者。在濕冷的冬天,這樣的噓寒問暖,可以讓姊姊心內開出一蕊花(台語)

在我看來,不用白話賞析,就能撥動心弦,才是理想的現代詩作。若你也想發揮想像力,可以換地點,詩句也換裝,挺有趣的。作者是雲林人,現於嘉義任教,本該有人為她寫我妹妹住嘉義

人間所有問題都出在理解力不足,從眾人紛爭到個人深陷谷底都是。年輕詩人的名氣比不上去年春天離世的楊牧,但多少人能理解愛與哲學、浪漫與正義的永恆詩篇」?若人們願意親自聆聽,體會詩的溫度,就能理智改寫「錨定理論」。

eaton

2020/1/2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
艱困2020過去了,新年新希望,要轉進新目的新目標,不貼文了。但是,昨天跟一位老師用LINE聊到他母親的告別式。去年回民雄之便,我參加了告別式,會後貼文提到:稻田綠綠秧苗迎著陽光,有著新生的歡欣[1]。
此情此景跟晏殊《浣溪沙》類似[2],新年伊始,在此分享「似曾相似燕歸來」歡欣之情,是一種宇宙生生不息,消逝同時,仍有美好事物重現的喜悅。
eaton
2021/1/1
……..
[1]今早參加何老師母親的告別式。
老夫人的容顏,在悠遠的歲月裡,敘述了樸質莊嚴,內斂而靜穆。頭戴著學士帽的遺像,卻又吐露一絲青春燦爛,像是平添河畔青草的流光,紀錄著往日美好曾經。
老師用母親熟悉的台語,傾心如水訴說過去種種,欲言又止,一切是如此平安靜好。聽到老夫人離世前,還能從容交代一些後事,像是手尾錢,這是很福氣的事。歲月沒有猶疑,沒讓任何事物停留,但這些回憶,不隨歲月的風消逝。
沒錯,俱往矣,但往事不如煙。今天有二百多人參加,教育、軍方、政界、工商界都有,眾人肅然不喧譁,共同紀念與見證這段「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路徑都滴下脂油」的情誼。
到老師的老家,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如今老屋改建,晒穀場像印象派的圖畫,依稀卻又不復記憶,一切雲淡風輕。告別式結束,為避開車輛雲集的道路,我往寮頂村的庄內另一端走去。行經著名的「黑龍蔭油」,一陣陣甘冽芳甜撲鼻而來,在那裡停留好一陣子,宛如停留在枝柯上的蜜蜂不忍遽去。一轉身,稻田綠綠的秧苗迎著陽光,有著新生的歡欣。
此際,腦海裡縈繞著告別式的最後一曲,用古琴拉的「城裡的月光」。歌曲很好聽,歌手許美靜唱的入味,首段說「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總有個記憶揮不散;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總有著最深的思量。」無法前去的同學不妨聽聽,當作在遠方的紀念。
許美靜:城裡的月光
後記:三十年幾年前,跟同學們去老師的老家,水果汽水應該是老夫人準備的。萍水相逢,卻絲連的一段因緣。老夫人九十三歲高齡,在純樸的民雄鄉下,想必早年默默辛苦操勞,如今兒孫滿堂,遺留樸實堅韌的美善榜樣,配得我輩緬懷。
eaton
2020/2/6
[2]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白話:飲著美酒,聽一曲新詞譜成的歌,心情閑適舒暢。想起去年這時,也是同樣的晚春、樓台亭閣及美酒清歌,卻飛逝再也回不來了,有誰見過以前西下的夕陽回來過呢?
無奈眼前的殘花飄落,無法挽留了。然而,見到眼熟的燕子翩翩歸來,那是曾在此築巢的舊識啊!原來,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時,仍有美好事物重現。溶入此情此景,在詩意盎然的花開花落中,俯仰天地之圓融,不禁在小園花徑,沉思徘徊。
賞析:這首小令文詞明白流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含蓄。沒有一個字表現離情,讀者卻能領會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的暗喻和嘆息。這首詞能千古傳誦,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有很大關連。上下句對仗渾然天成,流暢含蓄,點出宇宙蘊含無限生機,惋惜與欣慰總是交織著。或許這是古早版的「園藝療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