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人生不留遺憾(5)/eaton

不過於要求完美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在「王國維自殺之謎:清朝遺老、國學大師,為何最後選擇投湖自盡?」論文用了212個註。我參考四點: 

1.被囚與有限舞台。王國維同時代的日本作家夏目潄石(1867-1916)指出叔本華的厭世主義並不是真實的。叔本華長壽,他沒有選擇自殺。然而,王國維的痛苦,是處於文化衰落時之人的真實痛苦,自己像被禁錮在囚室。 

夏目微妙分析被囚之人的痛苦:「…..囚人最怕的,不是苦役,不是勞動,也不是看守的鞭打,只在暗室禁錮。他端坐於暗室之中,正可以悠哉遊哉,然而卻以此為超乎一切苦楚的苦楚,這完全是因為做著生命之內容的活動意識,絕對被禁止。」 

2.知識越來越多的困擾。王國維說:人生過處惟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在日本京都年間,正是王國維「知識增時」。隨著對中國歷史的理解,他產生越來越多的困擾。「《春秋》謎語苦難詮,歷史開山數腐遷。」歷史集團終究似謎團一般,他的二重證據法存著無解「謎語」。 

韋伯(Max Weber1864-1920)於 1917 年的演講,分析學者不快樂的心理,與一位農夫滿足心理相較:後者「他的生命已經根據自身意義在臨終之時帶給他所能提供的東西,因為對他而言已經沒有留下想要解決的謎團,這輩子他已經能夠滿足了。」 

然而一個文化人,置身在持續累積思想、知識、問題的文明當中,可能會變得厭倦生命,而不是滿足於生命。韋伯明確指出,學術終究並無法提供人的生命任何意義。學問只是外在之物。 

3.親人死去。有人統計王國維自殺前六年,一個接一個的親人死去(8)。他在人的必死性及其剩餘的時間中思考。 

4.想成為「大學問者」的痛苦。王國維要不同流俗,也不以成功小境界來理解。他的大學問者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即指王本人,選擇鬧中取靜,遠離虛榮和喧囂,這是超脫塵俗、保持內心平靜的境界,可是要達到可不容易。 

綜上,我個人覺得可能過於要求完美,王國維才有感於50年浮生一夢,一生所學毫無用武之地。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人生不留遺憾(4)/eaton

歸屬 平靜 安穩

王國維以詩意在《人間詞話》描述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個境界獨自站在高樓上,眺望遠方天涯,心中充滿遙遠抱負和遠大理想。這個境界面對艱難局勢,需要立志,堅定信念與方向。 

第二個描述追求過程中經歷困難和辛勞,但不後悔,為了追求理想而願意不計較個人得失。既已立志,就堅持到底,勇於創新,不怕失敗。 

第三個經歷多年尋找和追求,歷練豐富,胸襟豁達,視野開闊,否極泰來,然後發現苦苦尋找的目標就在眼前,得到內心的平靜、安穩與真正的歸屬。(像彼得兔作者波特小姐說的) 

第三境界引自辛棄疾(1140-1207)寫元宵夜的〈元夕〉。顧隨(1897-1960)在《蘇辛詞說》說,(白話)那個人站在燈火閃爍、喧鬧繁華的地方,卻不加入華麗車馬隊伍,也不與喧囂人群一同歡笑交談,他是在繁忙環境中尋求寧靜和安寧嗎? 

這個人在燈火閃爍的繁華之地,能保持內心平靜和自在,不受外在環境干擾,不被虛榮名利所迷惑,也不為迎合社會期望而放棄內心追求,因此能在熙攘世界找到安靜和寧靜,他們能獨立思考、抵擋外界誘惑,並在混亂中保持內心清明。 

王國維想說的是,人不僅追求外在成就,更重要的是內心修煉和心靈成長,更是個人成長和生命意義的追求,提醒人們在紛擾誘惑的世界保持謙虛、清醒和平靜,不斷反思和審視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

後記:王政忠老師靠著打工和老師幫助,度過求學階段,他體會到教育是希望工程;又因921大地震,重新思考初衷,毅然重回最窮偏鄉之一任教。中寮鄉爽文國中是偏鄉縮影:家庭支持度低、資源貧乏、自學能力低。「education」從拉丁文「educo」轉變而來,意思「引導成人」,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王政忠決定幫助孩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重回教育的本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6mLywYFqPE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3)/eaton

不久,他再度離家求學,兩年內,父親與妻子相繼病故,隔年祖母也病故。接連重擊,在1907年中秋節前後又寫下一闕《蝶戀花》(按: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 

接著,拖著病弱身體追尋理想,東渡日本6年,回國擔任溥儀的老師,直至清滅亡。 

連嶺去天知幾尺,嶺上秦關,關上元時闋。誰信京華塵裏客,獨來絕塞看明月。如此高寒真欲絕,眼底千山,一半溶溶白。小立西風吹素幘,人間幾度生華髮。----王國維《蝶戀花·連嶺去天知幾尺》 

白話:連綿不絕的重山峻嶺離天如此之近,建在山嶺上的居庸關,關上有古代的雲台。又有誰相信京城中追名逐利的過客,獨自到這荒郊野外看關上明月。站在高處不勝寒,俯首望去群山盡收,山頂的一半白雪覆蓋。一陣西風吹過,掠起包頭素巾,露出頭上白髮,讓人感慨時光匆匆。 

上段寫景,深夜無眠,獨自郊外,明光中添幾多寂寞。下段追憶時光,卻不知時光去了何處?不像傳統的悼故人詞,而是以景寄情,以憂代思,更顯孤獨,思念心切。 

王國維遭受失去親人的打擊,對生命無常的感受更為敏鋭,他是重哲學思考的人,傷痛之餘,更加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最後,有感於50年浮生一夢,一生所學毫無用武之地,於是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尋求真相(7)/eaton

既得利益者總這樣?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到畢業典禮忠告:「跑吧,不要用走的!要不是跑步獵食,不然就是避免成為別人的食物!」很多人對這句話無法認同,我也來踢館。 

工商時報報導,黃仁勳表示,拜登政府對中國祭出半導體出口管制,讓輝達無法將先進晶片銷售至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就會著手生產產品,例如中企開始製造GPU,與輝達競爭。 

不知上面說法,是不是加工新聞,若不是,證實成功企業家的說法不一定對。他講完,投資人沒在擔心,公司市值破兆美元,排進美國第五大,但也創造鞏固既得利益的誘惑。 

中國晶片市場佔全球1/3,當然想自主研發高階晶片,藉此平衡巨大貿易逆差,跟是否執行晶片禁令關係不大。中國都想佔領台灣,不是呼籲和平,想法就會改變。兩者類似。 

中國市場很大一部分是加工再出口,未來供應鏈會轉移,核心問題是,中國用高階晶片威脅國際秩序,本來這塊市場就不應存在。沒有安全,賺到的錢隨時化為烏有,甚至倒貼,這樣有甚麼意義? 

既得利益者的想法總這樣,最好全部都不要改變,所以這麼簡單的道理,故意裝不懂的可能性高。這才是真相,所以才有「窮得只剩下錢」的說法,也離王國維的追求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很遙遠,下次再聊。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2)/eaton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精通英德日語,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他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王國維高風亮節,胡適邀任北大教授,作為清國人,再三婉拒,不像許多台灣人吃碗內洗碗外。後來末代皇帝溥儀說項,勉強答應。現在看他的立論還是見地深厚,個人非常佩服。 

1905年某天,王國維留日歸來,看到妻子莫氏在窗前整理妝容,驀然驚覺不滿30的妻子神色憔悴,如花般容顏開始凋謝,頓生感傷之情,寫下一闕詞,飽含對妻子的愧疚、人生離別的慨嘆及朝顏易逝的傷感,而「朱顏辭鏡花辭樹」便成愛情名句。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王國維 

白話:走遍天涯,自以為明白各種離別的苦,不想歸來時,花兒零落成這番光景。我們在花底默默相對不發一語,而綠紗窗外的天色漸暗,春光即將結束。想在燈光下盡情傾訴相思,儘管重逢而有一絲新的歡喜,過往累積憾恨卻千絲百縷。人世間最難以留住的是鏡裡紅顏,她終會老去,就像樹上繁花一定凋謝。(盧琪韶譯) 

撫今追昔,名句對王國維及其家人有何意義?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1)/eaton

陳永儀教授是第一位在西點軍校教書的台灣人,她為了年邁父母回台灣,現在是中央大學企管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她的這場演講14分鐘,乾淨俐落,坦白說,大學教授有她發音及演講風采的很少。

她提到為了不讓人生留下遺憾,應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就有機會改進表達情緒的方式,用最合適的方式面對重要的他人,然後把生命最後的一天,當作平凡一天來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Z811wvjjw&t=11s 

後記:可能有人說,當作平凡一天來過,會不會消極?其實她的本意是做重要的事,不必挑日子。話說回來,平凡一天有甚麼不好? 

新冠肺炎擾亂日常生活,現在恢復忙碌,在擁擠車廂裡,不少人昏昏欲睡、滿臉怨懟,沒有人期待去上班。但若能意識過「公式化生活」是值得慶幸的事,這樣「枯燥乏味」也是祝福! 

當我們連「公式化生活」都被剝奪,就會發現平凡無奇也可以變成奢侈的享受。所以當我們可以吃喝,並在辛勞中得到滿足,就讓我們心存感謝。 

所羅門王在思考日常勞苦看似毫無意義之後,也說日常勞苦似乎永無止境、虛空和沒有回報,但他意識到每天能吃喝和工作,其實是福分,所以他在《傳道書》說:「離了上帝,誰還能吃喝享受呢?」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美妝可可/eaton

對洪誼靜來說,接受挑戰是修練過程。曾是外銷公司的CEO,又愛漂亮的她沒想過會務農,竟到潮州種起可可,結合過去經驗推出美妝保養品,不但行銷國際,為社區打造人文藝術村,帶來工作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KurgL1C88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尋求真相(6)/eaton

非洲的真相 

非洲人懶惰,所以物質條件差?其實非洲處處藏著難以翻身的貧窮陷阱。 

法國紀錄片《馬卡拉》,背景音樂舒緩低沉,聚焦在28歲男子,透過鏡頭凝視,一家之主捱餓砍樹,推著破腳踏車上的炭堆,步步搖搖欲墜。這樣的生命可有價值?有人看到卑微的絕望,也有人看到不放棄凌越生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GBfzhYwhM 

剛果的陽光灑向大地,一個非洲男人帶著斧頭走向樹林,他向遇到的人打著招呼,辛勞的一天開始了。他奮力砍伐一棵粗壯大樹,砍了很久,不得不疲憊坐在地上,口中祈禱著。 

鏡頭一轉,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簡陋的房子,這是他的家,簡陋但溫馨,他有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但生活條件太差,他的妻子在炭火上烤著食物——田鼠。也許這是午餐,吃完飯還要幹活。 

大樹伐倒了,這只是開始,還要把大樹截斷,他費力扛著樹幹,與瘦小身形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妻子也來幫忙,但背著孩子,只能搬運細小樹枝,為此不小心受傷,看著鮮血直流的手,沒有包紮,只能用土法處理。 

經過一番勞作,進入關鍵的一步——燒炭,燒成木炭要兩個星期,而遠方升騰的煙霧告訴我們,很多當地人像他一樣,燒炭是貧困地區重要的經濟來源(台灣早年也是如此) 

辛苦一天,男人癱坐在地上,迷茫看著遠方,他在心裡盤算著。夜晚降臨,在簡陋的家中,男人計劃存錢蓋房,那是很大的一筆錢,建築材料讓他倍感壓力。 

在一張紙上,他畫著藍圖,他要蓋三居室的房子,還有籬笆圍起來的院子,房前栽種蘋果樹和桔子樹,為此他收集種子,還要養鴨子,屋後種上棕櫚樹,他的妻子一起出主意,看著草圖,他心裡知道實現有多難多辛苦,但他必須這樣做。 

經過辛苦的勞作,木炭終於完成,裝車準備運往城鎮銷售。木炭很多,裝滿很多編織袋,他指望換來養家的鈔票。交通工具是一輛老式載重自行車,可能沒有鏈條,看他費力推著,差不多這樣吧! 

夜晚,他出發了,因為城鎮離家五十公里遠。漆黑的夜路,只能靠過往的汽車大燈看清道路,危險與辛苦伴隨上路。走在路況糟糕的土路上,比他還高的貨物讓他疲憊不堪,路過車輛匆匆駛過,揚起的塵土總能將他淹沒,但依然奮力前行,因為推著全家的希望。 

好在路上還能遇到好人,他們熱心幫助著他,還有個人給他加油打氣,這讓他臉上露出笑容,特別是他的自行車被卡車撞到後,其他人的幫助解決很大的問題。 

從黑夜走到白天,從日落走到日出,離城鎮越來越近,這裡的人冷漠,甚至出現地頭蛇,他哀求不要收「過路費」,地頭蛇不管這些,沒有錢就放下一袋木炭。這讓他心疼,眼中含著淚但無可奈何。 

在夜晚來到城鎮,他到了親戚家,女兒在親戚家住著,在這裡接受教育,他希望女兒能成為有教養的人。他給孩子帶來一雙鞋子,和親戚聊起家常,然後婉拒親戚的挽留,在女兒的學校門口坐了一夜。 

第二天,他開始賣木炭。他不是做買賣的好手,和精明的城裡人談價格總是占下風。就算努力推銷,木炭還是有很多沒有賣出去,不得不便宜出售,還給買主送到家中。 

好不容易賣完了,他走進藥店,經過討價還價,給孩子買了一盒便宜的藥。隨後走進五金店,他要買蓋房要用的建築材料——金屬板。金屬板的價格嚇人,讓他興嘆。 

與木炭價格相比,不知道多久才能購買一塊金屬板,何況要買15塊,他不得不改變主意,給店家說先問價格。 

看起來一切努力,與心中目標有很遠的距離,這讓他陷入沉思與迷茫。夜晚降臨,城鎮變得寧靜,一個屋子聚集一幫人,他們不停祈禱,口中喊著想實現的願望,紀錄片就在嘈雜中結束。 

紀錄片顯示非洲人吃苦耐勞的一面,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許,同時也努力拼搏,道路充滿危險黑暗,有熱心人的幫助和壞人的威脅,但只能為家人負重前行。 

片中有失落、無助、掙扎、迷茫、疲憊,沮喪,但更多的是給人無形的力量,所以片名又稱:這條路的名字叫希望。(摘自 曾濤)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尋求真相(5)/eaton

教養的重點 

早年在物質缺乏的年代,社會價值觀很單一,教養以能力及成就為準,普遍想法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學歷,好像只有念名校,出業後當被認可的師級人物,才是教養成功。 

現在的主流思想是「尊重自主、適性教育」,不打不罵,家長老師成天說「你自己開心就好」。這類教養方式操作過頭,「呵護」變成不給「譴責/壓力/批判」,結果碰到任何失敗,都會很挫折,就是俗稱的草莓族。 

不過,也要可憐草莓族,君不見各種比較把他們壓的很緊,有同儕有網路有國際的,有比成績比美貌比體格比收入,沒有深層的信仰系統不在乎世俗比較,所以壓力山大。

因此,許多人轉移焦點,注重生命的陶冶與性情的教導,也就是價值觀的傳承與發揚。能力可以培養,但價值觀難以撼動,而且一旦養成,要修正矯治是十分困難。 

為人父母能做的有限,不可能陪伴下一代到他們生命的盡頭,往往都是先走一步,所以哪些價值觀值得傳承與發揚呢?我也不懂,收集一些,歡迎補充: 

1.      高自尊有害無益

2.      著眼於長遠目標

3.      重視禮貌甚於能力

4.      獎勵不比懲罰可靠

5.      獨立自主,穩定自信

6.      情緒管理,不易發怒

7.      做錯認錯求別人原諒

8.      尊重他人甚於看重自己

9.      家事分擔甚於課後活動

10.  承擔責任甚於重視參與

11.  家人熱切相愛,愛遮蓋眾多罪

12.  給予信任,子女願意說內心想法 

13. 不得優秀病,找到自己的價值

後記:溫美玉:放手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羅梅英) 

在教師界一提到溫美玉,是許多人心中的偶像。2013年她所創辦的「溫老師備課Party」社團,有13萬名成員,是全台最大的教學社群;曾有老師留言:「可以不去蔡依林的演唱會,但溫老師的研習一定要搶到名額參加!」 

溫美玉曾應邀到美國和中國大陸授課,教學魅力襲捲全場。在中國,溫美玉上課上到一半、一腳踩上課桌,彷彿化身為故事裡的貓,引起台下上千位老師騷動。溫美玉笑說自己站在講台上,很容易「嗨」爆。 

溫美玉自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退休後,將自己31年教學生涯的故事寫下,出版《成為溫美玉》一書,分享她從一個菜鳥老師、不時想拿起棍子打學生,到成為不斷創新教學、樂於分享的老師的歷程。 

從小唯一的志願就是當老師 

溫美玉說:「我從小唯一的志願就是當老師。」從小她就愛講話,常因愛講話而被老師罵;個性又愛分享、愛演戲,念師專時還曾擔任歷史劇的導演,天生適合當小學老師。 

溫美玉國中畢業考上高雄女中,師專只有備取,她堅持重考一年,非念師專不可。爸爸很希望她去念高雄女中,報到當天父女倆站在高雄女中門口,溫美玉說:「這麼多人我一定會被當,」爸爸說:「這麼多人,妳怕什麼?又不一定當到妳。」最終拗不過溫美玉,只好帶她去報名重考班。 

隔年,考上台東師專體育科(現為台東大學),好不容易躋進師專的窄門,溫美玉完全沒考慮自己根本沒有體育專業。為培養專長,溫美玉只好加入游泳校隊,「冬天低溫下跳入戶外泳池,心臟簡直要停了,難怪沒有人要參加。」最後她不僅堅持五年之久,而且當上女隊長,帶隊比賽拿下許多獎座。 

成長經驗轉化為教學的資源 

之所以想當老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家境貧困。溫美玉出身高雄美濃客家村,家族以務農、種菸葉為生,她在家裡4個小孩中排行老二。「鄉下的小孩都很刻苦耐勞,」身為長女的她要幫忙上山砍柴,放學回家後燒熱水、做家事;凌晨45點起床去撿蝸牛、拿去賣錢,還要幫忙去田裡種菸葉。 

生長在大家族,讓溫美玉從小就很會察言觀色、懂得說話技巧,對人際互動敏感、擅於和人連結。小時候的這些訓練和養成,讓她成為老師之後,「對學生或家長心裡微妙的變化,非常敏感。」 

溫美玉指出,「童年的經驗為我帶來太多的教學資源!」她以金錢教育為例,從小撿蝸牛、種菸葉,以及幫忙照顧妹妹,教會她「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溫美玉也想讓學生學會這個道理,於是她教小四孩子策劃收費的夏令營,如何行銷;讓小六的孩子記錄一個月家庭支出,練習做預算和控制消費。 

一輩子當一個「搭鷹架」的人 

溫美玉從小就不喜歡待在教室裡聽無聊的課程,抗拒填鴨式的教育。當她成為老師之後,自然不可能用死背硬塞的方式教孩子知識,「我很慶幸自己在台南附小教書,整個教學環境是比較彈性自由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設計發想課程。」 

早在10幾年前,溫美玉就已實踐所謂的「素養教育」,教小一生自己設計注音符號闖關遊戲;帶中低年級學生,分組搭免費公車訪古蹟,拍照、做筆記、完成報告並分享;讓高年級學生分組、採訪學校附近的里長和店家,討論學校附近適合開什麼店。 

溫美玉形容自己,「這輩子就是做『搭鷹架』的人」,擔任傳承、傳遞知識的角色,讓孩子享受課程,並且進一步願意走入知識的殿堂。 

溫美玉腦海有許多想法和點子、不受既有的框架限制,她認為這和從小親近土地和大自然有關。「我們這一代的人沒有上過什麼腦力開發,爸媽也沒空管小孩,我們想找樂子,當然就是向外探索了。」 

當媽媽後,最希望孩子學會獨立 

溫美玉回想,父母給她人生最大的禮物是「放手」。「他們因為忙於生計,不得不放手,但也因此培養出我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父母親的放手,為溫美玉的人生帶來極寬敞的跑道,讓她恣意闖蕩;當了媽媽之後,溫美玉也希望將「放手」這份禮物傳給自己3個女兒。當被問及最重視孩子具備什麼能力時,溫美玉毫不猶豫地說:「獨立!」 

基本上,溫美玉教養風格是「無為而治」。她解釋,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凡事儘量讓孩子自己來,爸媽不要幫孩子做決定,他們自然而然會鍛練出能力。 

大女兒國一考上數理資優班,念了一年想轉學,溫美玉也不勉強、尊重她的決定。即使轉學後成績差強人意,溫美玉也不管,溫美玉笑說:「我的原則是,你自己的事不影響到別人,或是變成別人的煩惱就好。」像女兒考試考幾分是她自己的事,並不影響爸媽。 

青少年時期母女之間最多的衝突來自,女兒因為愛漂亮,上學拖拖拉拉的,搞得溫美玉和2個念小學的妹妹常遲到,溫美玉因此受不了、和她有不少爭執。 

從轉學、高中選組、大學選系到交男友、選另一半,溫美玉和先生基本上都沒有意見,「我們從不曾要求她們做任何的選擇。」溫美玉看過太多家庭因為孩子選組或選系的問題,發生家庭衝突,「你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後果是他自己承擔;一旦你幫他做決定,失敗的話他一定怪你。」 

唯一堅持的事是,出國交換一年 

「我的父母是不得不放手,而我是有智慧地放手。」溫美玉教養孩子,唯一堅持的一件事是,她們必須在高中時期出國當交換生至少一年,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獨自生活,體會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感受。 

大女兒出國時因為省錢,總共要轉4班飛機,溫美玉鼓勵女兒:「哇,你賺到耶,可以搭不同的國際和國內線。」從沒單獨出國的女兒做足事前功課,順利抵達美國後,她跟媽媽說:「經過這趟,我就是搭機達人了。」而這也正是溫美玉的用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培養獨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個女兒後來都在國外念大學。28歲的大女兒華頓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國和日本亞馬遜任職7年。今年4月她考取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決定離職、重回校園念書。溫美玉說:「28歲要和18歲的大學生一起上課,那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我們全家人都祝福她,接受不一樣的挑戰。」 

溫美玉尊重孩子的決定,「這是孩子的選擇,想必他一定比大人更緊張,做更多的功課;這又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否定呢?」就像她退休之後決定創業,全家也沒有任何人阻止。「只要是一個具有思考力的人,絕對不會拿自己的事做賭注或開玩笑。」 

小女兒在服務業工作,樂在其中 

小女兒國外名校畢業,多益考滿分,目前在鼎泰豐工作。董事長楊紀華和年輕員工聊進入鼎泰豐工作的原因,問女兒「你爸媽送妳出國留學,妳回台灣端盤子,他們沒有意見嗎?」她說:「不會呀,我媽媽是鼎泰豐的粉絲。」 

溫美玉笑說:「不管她找什麼工作,我都很高興。」小女兒念的是飯店管理,對人感興趣、很喜歡服務,「只要孩子做的是喜歡的事情,自然充滿熱情,就算很辛苦,也不會隨便說我不做了。」 

最令溫美玉感到自豪的是,不管做什麼,孩子都不會小看自己。過去,社會價值觀很單一,注重學業成績和學歷,好像只有當醫生、老師、會計師或是念名校才是教養成功。「這些都只是外在的標籤,孩子可能念台大卻很不快樂,我們現在可能要改寫過去對教養成功的定義。」 

溫美玉認為,爸媽對孩子的教養,不一定能在當下立即看出成果,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看著女兒表現出穩定和自信,溫美玉覺得這是自己留給她們最好的資產。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無法相信,但我最好的朋友是先生和3個女兒,我們互相學習和成長,關係非常緊密,」溫美玉的眼神散發出溫柔,讓人不禁心生嚮往這樣的親子關係!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尋求真相(4)/eaton

差不多就好 

遇到中捷意外的林淑雅老師,是司法院長許宗力在台大唯二指導的博士,許院長說她是優秀、陽光、熱血又有行動力的公法學者兼人權行動者,他感到十分不捨、十分心痛。 

林淑雅確實優秀,她的嘉女同學一位是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一位是成大法律系教授李佳玟,而她當年嘉義女中第一名畢業。 

許宗力呼籲:「國人要發揮徹底性精神,包括工安、交通在內的許多事情,都要切實百分之百做好。心存僥倖、差不多就好的心理,會讓台灣一再發生事故,奪取國人生命,無法成為真正文明國家。」 

多數人不從事工安、交通工作,但都可能影響他人的生存。這個事件可以引發自己反思,比如:開車騎車是否橫衝直撞?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工作態度是否隨便?……… 

我曾在化工廠工作,有一次,工廠經理懷疑某作業員操作散漫,品質有問題。我擔任品管,檢驗結果不良。當時經理問有沒有確定,我回說檢驗兩次都不良。那位作業員當天被辭退。 

現在想來,當時我只對一個樣本檢驗兩次,沒有再去隨機抽樣,對化學製程的半成品而言,檢驗的可靠度應該不到90%,所以我的工作態度也是「差不多就好」。 

後記:林淑雅老師是陽光熱血又有行動力的人權行動者,這種人在台灣不多,在中國無法生存。對於那些消遣她的人,譴責過了,就可憐他們,不必反目成仇,就 Let it be,隨它去,然後保持距離。

………….

林芳玫:台灣社會的裂痕 民主社會常態 

前一陣子龍應台投書紐約時報,標題是:中國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也有人翻譯成「反目成仇」。原文是Turn against each other. 

我本想拿此文在大學部討論,發現他們好像不知道龍應台是誰?對我而言,這很好。年輕人不認識她,那就這樣吧。 

我個人感興趣的是標題。其實沒有中共因素,台灣社會早已因各種議題分裂。這也不是台灣才這樣,而是民主國家普遍的現象。川普當選總統後,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對立加速這些分裂。而美國社會為了支持墮胎/反對墮胎,也吵了有半世紀,至今無解。 

這幾年又頻傳槍枝濫射事件,跟美國比,台灣的對立無非Line群組或臉書吵吵架,絕不會有槍枝濫殺事件。吵架次數多了,大家各走各的,退出群組,不必再費神吵架。這樣有甚麼不好 ? 

近年來規模最大分裂是2017年的年金改革,涉及既得利益者月退俸被砍,反對聲量超大。我二姊是國中老師,五十歲就退休,月領六萬多,每週固定與同事爬山一次,每年出國二次。我當大學教授,工作繁忙,月薪十萬。這樣合理嗎? 

我沒那個興趣去挑釁她,她卻主動出擊,纏著我喋喋不休,講一個小時還不停。最後我說,「你為什麼對金錢這麼焦慮? 因為自你婚後,你先生就有財務問題。你別甚麼事都怪到政府身上,你老公怎麼不拿出家用錢? 

然後呢? 她就再也不跟我說話。後來與大姊提起此事,她說,「你怎麼可以人身攻擊?」這個對我打擊更大。我只是講實話,這樣就人身攻擊 ? 我們都不在乎是非對錯,而是誰講話一針見血,那個人就不對? 我二姊纏住我喋喋不休,這難道不是情緒霸凌 ? 

同一年,小學同學邀我加入LINE群組,我一加入就大吃一驚。同一個人,每天在群組發聯合報新聞之類的,無非是反年金改革。我退出後又被勸進,加入後同一天就退出。 

這位已婚男同學和已婚女同學搞婚外情。兩個人應該低調一點才是,男的每天上傳政治議題,女的每天甜甜的一句「老師好」。小學同學會成為他們婚外情的平台。我當然要退出。 

大學同學會群組我三進三出,最後逃之夭夭。 

我們大學同學移民美國的很多。既然你已經移民美國了,你管我們台灣是要統還是還獨 ? 你有言論自由,但是你濫用言論自由。又要住美國,又要對台灣的事情指指點點。 

而且這些意見不是廣泛參考各媒體後的意見,而是把你1980年代未解嚴的大學日子視為青春靜好,期待台灣社會時空凝結,停留在你主觀的美好歲月。 

台灣社會對民主的實踐與奮鬥過程,你們都不知道。還說民主讓台灣社會失序,吵吵鬧鬧。以前的社會多和諧多美好。 

有一次大學同學聚餐,來了一位老師。他一一垂詢每個人的職業,似乎很親切。問到我,我說我正在研究台灣原住民歷史小說。 

該老師竟說,「台灣原住民有文學嗎?」真是的,美國原住民文學也是重要議題。一個外文系老師,他的知識架構還留在半世紀前的觀念。 

回到我二姊。她的肖話還滿多的。我記憶這麼差,都記得她講過的名言。 

1998陳水扁競選連任台北市長:「阿扁是台獨。選上了外省人就會被趕到太平洋。」(她老公是眷村外省人) 

2000年總統大選:「不能投民進黨,投民進黨就會刪減軍公教月退俸。」 

管他是哪一黨執政,反正她老公都在欠債,也都是我爸在替他們還債。假設投給國民黨,她老公保證不欠債,那我一定投給國民黨。 

2017年為了年金改革吵架,之後她斷絕與我所有的來往。去年底,她又主動跟我說話。好吧,和解。沒過多久,爸爸家竟被法院查封。原來是她老公債台高築,宣布破產,而她偷走老爸的房屋權狀。 

現在換成我不願意見她。我一見到她,就會想,你失心瘋了,做出這種事。我們林家被那個姓劉的拖累三十年,你不慚愧嗎? 還敢跟我吵年金改革。你老公在家做宅男,禍害還少些。你老公欠的債,政府每月給你三十萬也沒用。 

之後,我跟另外兩個姊姊也等於失聯。因為與我大姊講話,話題一定又是繞著那位劉先生。 

台灣的民主分裂,以及大家最後不跟政治立場有差異的人來往,這也是文明禮儀。吵過幾次架,就累了。 

大學同學H告訴我,有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有個同學主動與她攀談。H說,自己編了關於台灣美術的書,對方的答覆是,「我對台灣的東西沒興趣」。我沒期待人人要對台灣文史有興趣,但也不要這樣無所謂的講話態度。這跟那位老師問,台灣原住民有文學嗎? 都是缺乏文化素養的話。 

人過中年,越來越不想隨便去應酬敷衍。不只是政治立場不同,早年我認識一群學術界的挺綠男士,後來這些人官運亨通,還與自己的女學生或女助理搞婚外情,又在學術界拉幫結派,政學兩棲。有婚外情是他們的私事,但不能低調一點嗎? 講話充滿自信與霸氣。有這種人物,讓我對綠營的正面觀感也逐漸流失。 

總之,民主社會鼓勵多元價值,分裂是常態。台灣社會儘管藍綠對立,還沒發生過暗殺政治人物,可見台灣社會相對上還是安定的。 

像我家出一個欠債天王,還長期對老婆洗腦,甚麼外省人被趕到太平洋之類的。他的格局早已超越藍綠,恐怕是淺黑色的。我不想與他們來往,也是怕他們有跟地下錢莊借錢,我可不想沾到。 

我沒與這對驚世夫妻反目成仇,就是單純地保持距離。龍應台說台灣人turning against each other,真是大驚小怪。 

一個完整的東西碎了,才叫分裂。台灣本來就是異質性很高的社會,沒有甚麼分裂不分裂。反而是民主過程,讓我們逐漸認識到以前不曉得的現象,促成互動與對話。婦女運動,原住民議題,同婚,母語運動,這些讓彼此不相干的群體逐漸融入民主的想像共同體。 

現在沒人在臉書上吵架了。各過各的,不也很好 ? We are not turning against each other; we don't waste time to argue against each other. Let it be.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尋求真相(3)/eaton

之三:愚昧無法得知真相 

中捷意外,林淑雅教授不幸去世,我看到兩個說法。一位教授為台大法律系學姐去世鎮日憂傷,憂傷的真相出於愛。 

另一個「政變後的寧靜夏午」粉絲團說:「有時候一個搞轉型正義或是反服貿的人出意外死了,要憋笑是很累的。」笑的真相出於恨。 

其實林教授關心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她曾主筆《台灣原住民族致中國習近平主席》,說錯沒關係,粉絲團2.5萬人按讚追蹤,才令人憂心。 

卡繆在《鼠疫》常被引用的一段:「世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並不在這裡。人的無知程度有高低的差別,就是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認為有權殺人。殺人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按讚跟無知有關,正如無知選民創造無知無賴的政客,上行下效,竊取充電樁機密至中國,不足為奇。 

在瘟疫中,沒有人會對理性政策反宣傳及胡亂預言。虛偽、狡詐、說謊、卸責可能可以取得錢勢,但缺乏知識道德,就會呈現醜陋。記得,在瘟疫的命運下,每個人都可能得瘟疫。 

信仰決定價值,價值決定文化風俗,良俗決定良制,而良制決定形而下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社會規則。「能夠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堅持正直,需要信仰。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尋求真相(2)/eaton

之二:找出關鍵弱點 

所謂「關鍵弱點」,是指99個理由支持,但少數因素讓方案不可行,那些因素便是關鍵弱點。這是常識,但許多人說話總是自信滿滿。 

最近不少人在喊核融合、小型核能,究竟有沒有關鍵弱點?我們不是專家,但可以聽聽專家的意見。 

(1)核融合 

2022年底,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完成70年來首次核融合實驗,輸出能量為輸入的1.5倍,發電量不到一台冰箱一天用電量。法國原能會強調,核融合要商轉,釋出能量要達到30倍。就算前景可期,距離發電還得再等20~30年。 

(2)小型核能 

小型核能(SMR)是可移動模組式反應爐,像核子潛艇的核子反應器。SMR 的成本是 105-135美元/MWh元,遠高於風力發電的25-32 美元和太陽光電的 32-37 美元 

202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指出,「大多數 SMR 的設計產生的核廢料是傳統核電廠的 2 30 倍。」 

台灣從1978年啟用核電廠,用過燃料棒都放在原子爐上方的冷卻池,而且超級爆滿,密度世界第一,國內無法處理,也沒其他國家代為處理。 

核一核二有山腳斷層,核三有恆春斷層。台灣在世界震災地圖上被列為最危險的區域,人口密度又高,一旦核電廠附近發生七級以上地震,災情不比日本311小。若共軍攻擊核電廠,將造成全島核汙染。 

用過的核燃料,鈾23895%和鈽2390.3%,鈾238經過中子反應爐可變成鈽239,再製成MOX燃料棒,但製作耗電量很高,而且必須申請MOX運轉執照,台灣核電廠不能用。再者,鈽239是核武原料,台灣能做嗎?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純淨大氣的音樂/eaton

法國作曲家薩堤(Erik Satie)最著名作品是吉諾佩迪(Gymnopedie曲名難理解,多數人不認識薩堤,但旋律家喻戶曉,簡短純淨、簡單大氣、優雅浪漫,注入舒緩的氛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m7s9eGxU 

薩堤在1866年生於法國諾曼地,他是20世紀初巴黎前衛藝術人物,是極簡主義、重複音樂等藝術運動的先驅。作品彈奏指法簡單,沒有華麗矯飾,不像學院派音符正規嚴謹,被譏諷為業餘鋼琴師。 

一戰期間,薩堤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Parade(遊行),公演後引發極大矚目,地位與創作理念開始受到尊崇,1925年赴比利時演講時,身體突然無法動彈,病逝於巴黎。

尋求真相(1)/eaton

之一:行動前先查核事實 

一名美國男子手持武器闖入一間餐廳,要拯救據說被關在密室受虐的孩子。但那間餐廳並沒有密室,而這名熱心男子被逮捕了,他是在網路看到虛假消息而採取行動。 

既然虛假消息對別人的生命造成威脅,查核事實便是愛鄰舍的舉動。所以好公民聽到可疑消息,要「從起頭都詳細考察」(1:3),向合格負責的專家求證,而不是馬上隨意散佈。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是:為什麼虛假錯誤的消息常會快速流傳?我們如何成為尋求真相的人?(摘自尋求真相ODB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思辯薪水失落/eaton

葉日武教授用5500個字,說台灣薪水階級失落20(民國91-110)!政府只要有心,任何問題都可能獲得舒緩或解決,如果提不出願景和方案,中央首長就是尸位素餐!

https://www.storm.mg/article/4522137?mode=whole 

佩服葉教授退休了,仍關心國事。不過,就我所知,論述是錯的,多數人的印象也如此。摘要他的說法,若您想練腦,可看哪些說法是錯的,或是有解決問題的高見?

………

1.過去2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86%,比美國的1.93%好一點,但不到1%差距,很難大幅縮短台美經濟鴻溝。 

我:美國1776立國,世界最強國家,憑甚麼不能有鴻溝?台灣的人均超過3萬美元,進入發達國家水準,購買力平價所得在全球名列前茅,沒那麼糟吧! 

2.賦稅實徵成長高於經濟成長,民國90年各級政府歲入,賦稅占59.4%110年提高到84.0%,最大宗是所得稅和營業稅,政府賺飽飽,掠奪民眾的血汗錢。 

我:從賺飽的人收所得稅和營業稅,降低貧富差距,何錯之有?所得有來自海外貢獻,賦稅成長與經濟成長不一定相關。若有問題,台灣的有效稅率太低了。 

3.個人/家庭收入扣除物價,平均年成長不到0.5%,遠低於經濟成長,代表大部分民眾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果實。這是薪水階級譴責上一代吃乾抹淨,把後患留給這一代的主因!許多年輕人認為,薪資成長停滯來自於慣老闆壓榨,可從統計獲得證實,民國90年受雇人員報酬占GDP49.5%,到了109年下降到46.3% 

我:台灣最高所得稅率40%,還是雨露均霑。講受雇者報酬分配比例下降3%,也要講固定資本消耗增加2.7%(折舊所得沒人賺走),也要算三角貿易所得(相對薪資在海外)。經濟成長高於個人/家庭收入正常,GDP成長率與個人收入增長的計算方式不同,而且生產要素還有設備投資,廠商還有三角貿易所得。 

4.過去20年,房價每年上漲5.78%,意味除了獲得上一代補助和超額享受經濟果實,其他人都是「無殼蝸牛」的命!全台房價平均成交價破千萬,6都房租每坪6百元起跳,台北市每坪14,民眾在負擔房租或貸款之餘,讓全家人過著「有尊嚴的生活」嗎? 

我:房價漲幅主因是利率大降及經濟成長造成的,實證相關幾乎達100%,這是世界普遍現象,他國也無法解決。要說問題,社宅應大膽多蓋,蓋快一點。 

5.經濟成長歸功於製造業,尤其是資訊與通信產業,他們的薪資沒有超過金融保險業及電力燃氣業,但「電子新貴」實至名歸,傳產繼續扮演平民或貧民。歷年來薪資中位數相當於平均數的8成,而且逐年下降,意味著分布持續右偏。薪資中位數成長0.86%,反映月薪不到3萬的低薪族減少,不是整體提高。 

我:拿高薪者對比傳產是在階級鬥爭。歷年薪資中位數相當於平均數8成,數字只差小數點而已。整體收入成長率低,是因為受雇者增加300萬人,很多人出來兼業工作。若去看歷年高薪人數,便知明顯增加。 

6.年薪百萬的人只占15.4%,達到120萬不到10%,可見東南亞台豬事件的「月領10萬起跳」博奕招募文案,對「青貧族」有多大吸引力!年薪不超過50萬有48.2%,組織家庭很辛苦,養一個孩子長大起碼要花數百萬,當然不婚和不生,結果生育率全球倒數。 

我:現代家庭本來就要雙薪,養孩子不是一年花數百萬,不知葉教授對如何提高薪資有何高見 

7.美國半導體業工程師的平均年薪10萬美金,台灣半導體上市公司不惶多讓;美國餐飲與清潔基層平均年薪3萬美金,工廠作業員4萬上下,台灣如何從3萬台幣上下,提升到每月78萬的水準呢? 

我:隨意找職業比較,就說其他類別也要相同,這是抽樣的邏輯謬誤。況且,台灣半導體業工程師整體平均,還是差美國一大截。若每個行業薪資都跟美國一樣,豈不是人均所得一樣,就算如此,物價很可能上漲一倍。

傾聽技巧(7)/eaton

之十:學習做個高 EQ 的人 

前言:摘自經理人月刊 

寶僑前市場總監 Scott Mautz在寶潔工作 20 年,他發現情緒商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EQ)是讓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技能之一。EQ好的人普遍有 6 個特徵: 

1. 人們總帶著問題來找你:高 EQ 的人普遍擁有同理心,會吸引人想從你身上獲得解答,當他人有需要時,總會貼心地回覆對方。 

2. 對道歉毫無包袱:較高的情商,意謂著高度的自我意識,包括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謙卑與柔軟的姿態,是高 EQ 的兩大特性。他們知道,認錯不會讓自己更痛苦,道歉能讓自己獲得更多成長的機會,也很懂得利用擅長的技能,發揮優勢、服務別人。

3. 非常需要別人的反饋:高 EQ 的人,會將他人的意見視為對方給的禮物,不管是嚴厲批評或高度讚美,都虛心受教,讓每個反饋成為學習成長的契機。如果你很喜歡從他人身上了解自己,不害怕他人給自己的評價,你的 EQ 會比你所想的還要高。 

4. 擅長稱讚他人、感激他人的肯定:EQ 高的人,對自己充足自信。他們很願意稱讚他人、相信他人,得到他人肯定時也很謙虛。他們懂得運用讚美提高他人的自信心;自己得到稱讚時,也懂得欣賞、感激這份肯定,而不是去懷疑、貶低它。 

5. 很多人希望從你身上獲得認同:高 EQ 的人擅長解決問題,常有人帶著自己的想法來找他,想從他身上獲得更多意見;加上高 EQ 的人普遍擅長傾聽,給予真誠回饋,這樣的特質都能幫助他人的創意得到落實、找到改善的方式。 

6. 很難記仇:還記得上次別人怎麼惹毛你嗎?如果不記得,先給自己一個讚。高 EQ 的人,都懂得放下仇恨並原諒他人,他們知道何時該放下怨恨、何時該前行,藉此讓自己不斷成長。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傾聽技巧(6)/eaton

之九:深交四種人,絕交三種人

前言:以春秋戰國的鬼穀子論述為基底。摘自value 101 我認為這篇至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

一個人若是武松,朋友就是俠義之士。一個人若是西門慶,朋友就是無賴烏合之眾。前者可出生入死,肝膽相照;後者不會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已是萬幸。選擇朋友,就是選擇自己的命運。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朋友。 

一、深交四種人 

1. 堅定厚道的人

鬼穀子曰:「言忠行夷,秉志無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可以深交。」說到做到,心志堅定,施恩不圖回報,心性忠厚穩重,外表厚道不張揚的人,可以深交。 

精明固好,但是玩弄小聰明,遠不及厚道踏實可靠。在當今利益至上的社會,厚道老實不太顯眼,卻是朋友的最佳人選。厚道之人心清如水,相處並不累,還會讓人倍感安心。厚道的人善良而懂得感恩,和他們相處,付出的真情不用擔心被利用,付出的善意也不用擔心被傷害。只要是真心相待,就能換回真心。這樣的朋友最放心! 

2. 積極進取的人

鬼穀子說:「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功而能遂者可以深交。」一個可以理性而迅速的處理事故,就算身處困境也能積極進步,成就事業的人,值得深交。 

積極向上的人,會引導朋友積極進取。陰霾悲觀的人,會連累朋友滿面愁雲。能在失敗中獲得成功,在絕望中找到希望的人,是了不起的。他們內心充滿希望和活力,有著強大的心態和優秀的執行力。和這樣的朋友同行,就算面前是懸崖峭壁,也會有人鼓勵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樣朋友注定受益一生。 

3. 品德高尚的人

鬼穀子說:「富貴恭儉而能威嚴,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可以深交。」如果一個人原本很有錢,卻還能安然地過簡樸的生活,這種人意志堅強,可以正確看待利益,做金錢的主人。 

一個人擁有權勢和地位,卻從不仗勢凌人,驕傲自滿,反而謙和有禮,這種人品德高尚,值得交心。名利二字,最考驗人。品行不夠莊重的人,很容易被身外之物所奴役,做出各種驕橫的惡行。品德高尚的人就算是擁有名利和地位,待人接物依然彬彬有禮。這樣的人無論是內在品行還是外在能力都很優秀,深交使人終身受益。 

4. 會管理情緒的人

鬼穀子說:「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勳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者可以深交。」處境艱難而不畏懼,生活安樂卻不驕奢,就算是功勳卓著也不改變初心,喜怒哀樂都能適度的人,是可以深交的。 

懂得經營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最實用的能力。不懂得管理自我情緒的人,經常為自己的喜怒哀樂所累,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真正聰明人知道怎樣合理宣洩情緒,怎樣給自己健康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這種人情商高,自制力和抗壓力都很強,可以成為交往圈子的榜樣。 

二、最好絕交三種人 

1. 言行不一的人

鬼穀子說:「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內不合,而立假節以感視聽者,必須絕交 。」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嘴上說的天花亂墜,卻從來都不在行動上將自己的漂亮話付諸實踐,這樣的人只在蒙蔽試聽,最好絕交。 

春秋時期,子貢向孔子詢問,什麼樣的人才是真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人若是時常說到做不到,對自己的言辭毫無責任感,這樣的人不可靠,和他交往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孔子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明明事實擺在那裡,還要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最是心口不一,臉上歡顏笑語,心裡不定就在算計別人。相由心生,言是心聲。抱著善意的人不會玩弄口舌而不付諸行動,舌燦蓮花,滿臉堆笑,卻從不付諸行動的人,還是絕交為妙! 

2. 唯利是圖的人

鬼穀子說:「若飲食以親,貨賂以交,損利以合,得其權譽而隱於物者,必須絕交。」喜歡結交些酒肉朋友,和朋友賄賂謀利,專做損人利己的惡事,這種人最好絕交。 

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立馬翻臉的,這就是孔子說的喻於利的小人。在小人眼裡,不擇手段追逐利益才是畢生目標,他們沒有真心的朋友,只有可用的工具。當你對一個逐利的小人沒有利用價值,他們只會踢開你,甚至為謀取更多的利益反咬一口。 

3. 貪小便宜的人

鬼穀子說:「小知而不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規小物而不知大倫者必須絕交。」一個眼裡只有小便宜,為了小小利益計較數天甚至幾年,能絕交是最好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太小,眼光太短淺,心胸太狹窄,往往錙銖必較,吃不得小虧,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能成為嫉恨人的理由。古訓:斗米恩,升米仇。貪圖小利的人心裡只有自己的利益,最擅長見利忘義。交往貪圖小利的人,他們只會一味索取,對你付出看做理所當然,甚至將你的善良視作愚蠢。 

現在人有著長長的朋友列表,這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時代。但身邊心術不正的小人和寬厚仁慈的君子,真假難辨。選擇值得深交的朋友,就是選擇光明的人生道路。當我們面臨友誼的抉擇,不妨默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場加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頭腦的人,不會和這「6種人」走得太近(這篇的說法更具體,實務指引更清楚)

https://shorturl.at/deCHT


戴口罩爭議/eaton

台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2023/4/24):能不戴口罩,就盡量不要戴,呼出的二氧化碳聚集在口罩內,又吸回肺部,自己吸到的是「二氧化碳多,氧氣少」的空氣,讓大腦沒足夠新鮮氧氣,導致心律增快,為血液循環系統帶來更多壓力,如果有胃食道逆流,還可能讓逸散到空氣中的胃酸被吸回來,長期增加肺阻塞風險,甚至影響心肺功能。

https://ynews.page.link/7FL4Q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民眾戴的口罩多是「外科手術口罩」,不會有二氧化碳太高的問題,只有醫用N95 有這個問題。口罩政策解封,但特殊情況下:和不特定人長時間密閉群聚,換季過敏原多或是氣溫忽冷忽熱等,仍可戴口罩自我保護。

https://www.mygopen.com/2023/05/mask.html

2023年5月5日 星期五

傾聽技巧(5)/eaton

之八:辨識傾聽的對象 

講讀書技巧,不如先知道哪些書值得讀;講傾聽技巧,不如先知道哪些對象值得交往。不值得讀,不值得交往,何需技巧? 

有人說,拉姆科夫斯基(Chaim Rumkowski)不跟納粹合作交往,最後還不是一死?我認為不合作,至少還可思考其他活命方式,即便難逃一死,也可以尊嚴地死去。 

我問聊天機器人看法,它的回答是:「從歷史教訓,在極權統治下,即使你與當局合作,也可能無法避免被迫害或處決。拉姆科夫斯基和他的家人也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面臨極其困難的選擇,需要權衡自己的利益和道德信仰。」 

面對不對的人,若是親朋同事,不能不理,就務實打太極。《箴言》說:「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前者指不要與他們同樣見識,後者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照他的語法噹一下,免得他洋洋得意。 

面對惡勢力呢?柯志明教授在一篇論述人際關係的文章中,好像可以應用在這個問題上,摘要如下:

若朋友成群,互動熱絡,好話不絕,實則虛假偽善,充滿算計,詭詐欺瞞,忘恩負義,這樣的人際關係毫無益處,倒不如退到荒野山林,與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為伍,做個孤獨的人。 

因此,如果你所惡恨的是良善的人,能讓你變得更良善,就當愛他又親近他;而任何使你變得更邪惡敗壞的人,都不值得在乎珍惜,當竭力遠離。 

如果某人一向好說謊欺騙,忘恩負義,一口兩舌,口是心非,挑撥離間,貪好權力,充滿野心,爭權好鬥,竟在得利得勢之後公開詆毀曾經大大恩待他、幫他渡過重重難關的人,他就是明顯敗壞的人,當斷然遠離他。 

如果你無能脫離他及他的惡勢力,至少不要附和他,不要支持他的言行,不要為他說好話,更不該歌頌讚美他。如果你竟然公開親近他,與他同行同坐同謀,這就表明你也是邪惡敗壞之徒。 

問題是,你若不良善,就無法判斷人之善惡,因而必活在善惡混雜的人際關係中,不斷受邪惡敗壞纒累,浮浮沉沉,終至完全沉淪。因此,認識良善,相信良善,堅持良善,踐行良善,是一生的首要之務。 

你若敗壞,良善的人必遠離你,惡人自動靠近你;但你若良善,良善的人願意親近你,惡人自然離去。因此,你必須誠實嚴肅反省,人為什麼疏遠你?你又為什麼疏遠人?一樣,你為什麼親近人?人又為什麼親近你?是因為良善,還是邪惡? 

真理已向我們發出挑戰:一個人如果愛真理,追求真理,追隨真理,就當作真理的門徒。凡不因真理跌倒的,那人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