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快樂學:擁抱不完美/eaton

最近重讀 Ryder Carroll 的舊文,她對侘寂美學有深入研究。她認為美在不完美,對人類來說,完美是有害的概念,而承認不完美帶來持續改進的機會。 

試想,我們每天有了改善熱情,日常便能體驗幸福快樂。對於年長無所事事,或是生活缺乏動能的人來說,值得仔細思考。以下是我的理解性摘要: 

在實體世界,沒有能完全符合完美的定義:毫無瑕疵、無法再精進。完美只存在於定義的一種理想的抽象概念或理論,以表現永恆、神聖、和信仰。完美違反自然,而且是有害的概念。人不可能完美,這是信仰的重要緣由(所以神在人的軟弱上顯出祂的完全) 

可能有人問測驗得到100分,不代表完美嗎?可是這項測驗的目的是什麼?這是評量能力的完美方式嗎?很多人測驗成績優異,實際表現很糟;更多人不擅長考試,卻表現優異。 

完美的想法往往成了絆腳石,讓我們無法變成可能成為的自己,使得我們往往為了完美,忘了甚至糟蹋某些事的最重要的目的。可惜,人類總要求自己達到不可能達成的標準,忽略身體、心智、成就或是人際關係,都無法達到這個被錯誤引導的理想目標。 

我們最大的誤解在於,達不到完美就是失敗。一旦被錯誤引導,日子久了,熱情便逐漸消退。若熱情還在,我們覺得不完美,便習慣破壞既有計畫,重新投入沒有生產力的行為,結果引發更多自我批評。無法達到完美,是對自我厭惡的主因。 

西方觀點認為美就是要完美。日本侘寂的美學概念是美就在於它的不完美,它讚頌短暫無常、獨特性與缺陷,這些特質讓個別事物顯得獨一無二、真實、與美麗。 

比如,茶壺的裂痕、變形的木材、石上的落葉、飛濺的墨汁,這些哲思強調,智慧來自於跟我們不完美的本性和平共處。 

擁抱我們的不完美,才能將焦點放回持續改善的原位,這個心態指引我們該去的地方。宇宙固有的本質是無常,對此寬容,反而創造可持續改進的無限機會。當我們練習「不完美」,不是刻意犯錯,而是重新建構對錯誤的回應方式。久而久之,你就能以好奇心擁抱錯誤,而非以批判態度面對。 

你很想要擁有一本完美的筆記本嗎?也許你的手寫字不夠漂亮,或是缺乏藝術細胞。但這重要嗎?去做你會感到害怕的事情,讓你的筆記本看起來有瑕疵。這樣會使得筆記本沒有價值嗎?不會。你可以說自己的筆記本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歪斜線條、扭曲字體,正好見證如何努力為生活創造正向的改變。它也許不完美,但絕對美麗。你可以將自己的筆記本看作是顯示自己並不完美的證據,或是展現勇氣的明證。 

當你發現自己對於任何一件小事開始要求完美,要提醒自己這只是達到目標所需的工具,你打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接受自己不完美、有可能失敗,但才能繼續向前走。 

自我改進或個人成長的目的,不應是達到完美或是努力超越其他人,而是找到機會,從某個地方開始,讓自己一點一點改進自已。如同哲學家W. L. Sheldon所說:「超越你的同伴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在於超越先前的自己。」 

日本工匠的技藝,包括木工手藝、金屬技工、甚至是產品包裝,接近絕妙的境界。他們強調精通,而非完美。精通不同於完美,前者擁抱無常與不完美,它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非最終目標,而是持續改進與學習的結果。 

作家Malcolm Gladwell提到要成為世界級專家,必須累積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日本的學徒身分,往往是持續一生,以精通取代完美,持續付出和練習,努力改進自己。 

學習技能都不會有終點,即使大師仍是渴望學習的學生,他們的技能需要長時間累積,而且知道從某個地方開始。 

每一天,就問自己一個小問題,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吧無論行動規模有多小,或是在過程中跌倒,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持續在進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