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給嘉美館賴依欣館長建議信

Eaton

我昨天參加嘉義美術館的講座,今天寫給賴依欣館長一封建議信。

……………

賴館長,妳好:

本人在1/15(日)參加「畫室、畫會與美術館—藝術的養成與認同」講座,在現場提出一點粗淺意見。個人看過館長主講嘉美館的影片,也看過美術館網站介紹,感受到館長對嘉美館定位清晰、視野創新、以及高度的經營企圖,因此想藉著這封信,更具體表達個人的想法。

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經營者》的說法,成效需要重視貢獻,比如:創造營收、利潤,或是讓他人利用你的貢獻,成為他人的動力和資源。以此為準,美術館的功能不只是辦完一場又一場展覽,還可以有其他貢獻。

對普羅大眾而言,不同於看電影,看藝文展覽需要導覽,才能給心靈洗個澡,從中獲得啟發,比如:看見美與情趣,紓解情緒,給靈魂喘息;發現創意,突破工作困局;受到作家高貴情操薰陶….等等。這樣日積月累,藝文活動本身便能擴大藝文人口,藝文工作者也能得到創生機會,甚至形塑一場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

對藝文工作者而言,前開說法並非想像,若能發展新型態服務,便能創造收入。比如,學習運動不再只是獲獎牌,可以成為健身指導教練;在台灣做出市場的音樂導聆,或結合帶動唱給銀髮族有趣的日照活動。其實過去十幾年,很多行業都是如此,會計師、律師、牙醫師……都在各自場域發展新業務,創造不同於傳統的收入。

對台灣現有創作資源與能量而言,這也可行。有一次,我參觀台中的林之助紀念館,發現林教授留下大量的文字,充滿創意思想及高貴情操,值得回顧與深思。

因此,個人建議,配合嘉美館的定位[1],以嘉義前輩藝術家創作導覽為起頭,但不限於此,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與前輩同代的台灣藝術家、創作理念接近的國外作品,都是可導覽對象。以下是個人的想像:

1.主題:台灣前輩藝術家創作導覽 開啟一場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

2.緣起:前輩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及創作,有浪漫、有勇氣,將當代人的貧富悲喜、激昂靜好、青春不羈、靜謐淚光都收在那段流金歲月。這是台灣文藝復興的重要資產之一。因此,規畫相關導覽,不僅帶來美的饗宴,並為台灣產業轉型及人工智慧時代所需的人文素養,挑起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並為藝術工作者帶來創生的商業生態。

3.目的:以通俗方式,帶領學員品味創作的審美觀與美的悸動,體悟藝術家的人文價值,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培育美感、形塑品格、釋放壓力、以及豐富生活品質的有情天地。

4.對象:上班族、學生、退休族、銀髮族

5.設計:規劃數個創作為一個主題單元,觀眾可自由隨機選擇。邀請專家審核導覽內容確能帶出趣味或紓解情緒或發現創意或品格典範等貢獻。為求導覽常態化,內容模組化,錄製為多媒體,預留一半時間給導覽者跟觀眾現場互動,專家規劃討論主題,訓練志工互動。做工應得工價,收入應分潤。

6.收費:每單元60分鐘,收費200元(像看一場電影,父母陪伴半價優惠)

7.地點:嘉美館古蹟棟三樓多功能室。

8.專家群:熟悉前輩畫作的專家,或由相關基金會或紀念館推薦,比如:陳澄波、林之助、蒲添生、顏水龍、陳進、郭雪湖、林玉山、郭柏川、沈哲、林義雄…….)

[1]嘉美館的定位

嘉美館奠基在「畫都嘉義」的美術與人文特色之中,以「保存及發揚畫都嘉義之精神與榮光」、「結合美學、藝術及文化創意扎根於生活與教育」、「豐富嘉義地區人文城市內涵」等多元藝術發展為主要基礎,形塑嘉美館作為一座城市美術館的重要特質。

嘉美館以當代視野作為專業策展和藝文活動之規劃角度,展出從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作品至當代藝術創作,跨越時間和地域框限、作品形式不限。且在展覽、典藏、研究、教育推廣、出版和各式活動中帶入當代性辯證,從今日的生活和文化角度思考如何觀看、尋思和理解過去,創造新的觀點,並且重新理解和探索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的議題。

希望藉由不同的策展方法,創造多元的對話空間,延展大家對於藝術的想像,且進一步思維我們所身處的城市是什麼樣態。同時也希望把外界藝術能量帶入嘉義創造藝術對話的機會,並將藉由跨領域之國際與在地的活動規劃,讓藝術創意扎根於生活與文化之中,期盼畫都的傳統和精神,在美術館所形塑的能量場域中,得以重新翻滾和轉動,創造新的想像視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