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元宵節的意義

Eaton

元宵節是華人五大傳統節日之一,過年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新一年的首個月圓之夜。圓月象徵團圓、美滿和幸福,古人借文寓意,表達相聚的喜悅、離別的憂傷或人生的感悟。 

先看相聚的喜悅。元宵節是「情人節」,古代城邦舉辦燈會活動,閨秀結伴上街,盼望在約束的舊社會,增加結識伴侶的機會。元宵詩詞描寫愛情居多,比如燈火闌珊處佳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南宋 辛棄疾《青玉案之元夕》 

再看離別的憂傷。在寓意團圓的元宵節,文人抒發相思之苦。論到圓月,蘇東坡的《水調歌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在中秋月 

就元宵夜來說,或許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最為膾炙人口,前半部給人浪漫柔美的意境;後半部強烈反差,短短幾句將無以排解的情緒躍然而現。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最後看人生的感悟。華人詩詞常流露無奈、失意或哀傷,展現患得患失的心境。比如趙鼎的詩句動人,卻充滿滄桑和悲嘆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雲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南宋 趙鼎《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看了這些,你想到甚麼在封建時代,百姓無法主宰自己命運,只能藉詞抒意。今天我們相對自由,但人生路上不可能事事如願,一旦內心沒有依靠,心境像廬山煙雨浙江潮」前段,隨環境變化而起伏不定。 

內心依靠在哪裡關鍵在前貼文均值回歸「有確據的信心,以致不管外在世界多麼不安,凡事都能懷著勇氣、盼望、忍耐與等待若能如此,無論在哪個節日,都能盡情享受節日喜樂,寫出美麗的人生詩篇。 

因此,在困頓之時,負起自己當負的責任,然後相信上天掌管一切,平安賜給信靠祂的人,這樣便能感受上天的同在和應許,正如《羅馬書》所說:「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腦退化可以逆轉/eaton

前言努力永遠不嫌晚,積極改善自己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保持正向心理,可以降低失智風險,讓大腦回春。若有興趣,參考曾文毅醫師的告白。 

我的職業是放射診斷科的專科醫師,在臨床上看過不計其數的大腦影像。幾年前,我看到自己的大腦磁振造影檢查結果,61歲的我,兩側顳葉及海馬迴有明顯萎縮,側腦室也明顯擴大。 

我立刻做了腦齡檢查,看看腦年齡出了什麼問題。檢查之後,我發現全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紀年輕了1.2歲,這使我暫時鬆了一口氣。 

但是,在八個認知功能中,事件記憶網絡的腦年齡比實際年紀大了8.2歲!而事件記憶網絡就坐落在兩側顳葉及海馬迴的位置。這個結果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促使我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我嘗試著從運動,一周游泳兩次,每天上下班也不再坐公車,而是改騎Ubike,一天騎五十分鐘。 

在飲食習慣方面,我採用168斷食法,周一至周五,不吃午餐,早晚餐照吃,每天攝取熱量減少30%。有時以蔬菜沙拉配上橄欖油及果醋,再加一些堅果、辛香料。平日攝取的蛋白質食物以魚雞肉、雞蛋為主,澱粉類食物以全穀類為主,盡量少吃精緻糕點。 

一年半後,我的體重減輕8 公斤,精神狀態比以前更好,思緒也更加清晰敏銳。隔年,我再去做一次腦齡檢查,全腦的腦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5.7歲,而事件記憶網絡年齡只老了3.7歲。 

腦年齡都變年輕了,整個人也更有活力。這個經驗讓我體認到:腦年齡可以透過改善生活型態逆轉。 

有位體態良好的施先生前來檢測腦年齡,顯示為69歲,比他的年齡年輕10歲。而他的八項認知功能網絡的腦年齡比年齡年輕8歲以上,腦適能分數是22分(滿分為23分)。 

施先生樂觀開朗,從小就有運動習慣,始終維持一個禮拜打一、兩次高爾夫球,並且每天在公園健走一萬步。他還喜歡打橋牌,擁有好廚藝。他母親到了90歲,仍可記得大部分親戚朋友的電話號碼。 

研究證實,腦年齡大於實際年齡越多,失智風險越高。若是退化超過5歲以上,為失智症潛在高風險群,建議定期追蹤;若是退化10歲以上代表明顯老化,10年後失智風險將增加兩到三倍。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Eaton

外國人對農產品讚不絕口,「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這句話也適用農產品。(不要改良過頭,少甜多原味) 

大家知道,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經營風險高,但台灣農產品長期高度依賴中國,扭轉出口結構艱難。但改變不是不可能。 

去年(2022)美國與日本取代中國,成為台灣農產品第一與第二大出口國,美國占比約20%台灣農產品精彩,絕對扮演關鍵角色。 

短短幾年,就能扭轉,也說明事在人為,行銷依舊必要。蔡政府貿易外交具備高度戰略導向,而且打擊在野黨傾中企圖,所以他們痛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即便他是實務豐富的農業教授。 

這件事也激勵我,不要繼續待在舒適圈,不要沒嘗試,就擔心做不成。雅各書》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你是誰。成長心態總是很有幹勁,「定型心態越來越有氣無力,對事物也越來越冷漠。 

而且,沒有退休這回事,結合興趣做公益更是沒有,只有轉換跑道調整生活方式。72歲的陳艾妮做出見證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EX8gr7k

對此,再提醒自己三件事:1.想像自己在未來十年的樣子;2.立志選擇一個讓自己害怕,不易達到的目標;3.倚靠上帝之道,慎選有益的朋友。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走自己的路

Eaton

年節時分,人們總習慣回顧過去,若是毫無成就,心中不免鬱鬱感傷。 

其實不是這樣。努力了,珍惜了,若問心無愧,其他的就交給上天。

與其羡慕別人,不如做好自己。 有道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莫管花開莫問蝶來,人生彩繪何庸安排,請努力完善自己,創造自然的吸引力吧 

盲目攀比,不帶來快樂,只帶來煩惱;不帶來幸福,只帶來痛苦。膚淺羡慕,笨拙效仿,只活在他人的影子裡。 

人當認清目前的自己,辨識擁有的有形無形資源,找到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路。這樣,內心便不會責備自己,在天地之間向上天坦然無懼。 

根據許多調查,老人家一生最後悔的,不是做甚麼失敗,而是沒有去做最想做的事。可想三件事: 

1.想像未來。改變難,但不是不可能,想像自己在未來三年、十年什麼樣子?這種想像是願景,它是不畏過程中的辛苦,能堅持下去的重要動力。 

2.立志選擇一個讓自己害怕的目標。最重要的心態是「不怕失敗」,沒嘗試就放棄,根本是浪費生命。 

3.慎選朋友。堅持立志,需要倚靠天道,慎選朋友也很重要,跟有遠見、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人生不會吃虧的。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年節放十天太長了

這幾天說,年節放十天太長了,建議取消國定假日,休假日改為自選。 

無獨有偶,嚴長壽出了新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也在講這事,大意是: 

// 台灣一年假日沒比國外少,但旅遊淡旺季差別極大,很多地方的業者只能「週休5日」,如今到旅遊景點都嫌貴,可是商家不敲顧客,如何維持其他5天的生活? 

人們需要休假,真正的需求在於到外地可以產生「疏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從日常生活的軌道游逸出來,脫離熟悉的人群,學習沉靜獨處,重新和自己對話、安頓身心靈,得到更多的新意。

可是,我們一直在複製短期一次性旅遊的景點,讓旅遊資源庸俗化。如果將各種休假及出遊的時間錯開,同時疏散車流,弭平淡旺季落差,就能更有品質的造訪景點。 

這樣,便可從不得已的「走馬看花」,進入「深度旅遊」,甚至是「無期無為」的最高境界,而旅遊生態系統才能更加健全,更能細水長流。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曾說:「務必要試著在你的生活中,留住一片可以仰望的天空。」 

若能將週末假日、傳統慶典到每個人的年度特休定位及意義想清楚,才能不因政府的「湊假期」做法打亂生活節奏,也才能為生活文化與文明留下一片可以仰望的天空。//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年節改為不休假的文化節日

Eaton

年節放十天太長了,建議取消國定假日,改為不休假的文化節日,休假日改為自選。這樣,假期不會到處人擠人。 

這願望實現前,還是要給自己年假願望十大清單,比如看兩場電影兩場步道健行、讀兩本書去外地旅宿郊外野餐…… 

野餐可以做自做,比如快手料理番茄切片橘子剝好、鮪魚脆皮吐司一壺咖啡或茶。

至於旅遊,可考慮 台灣7大魅力鐵道路線,從海岸到高山 蒐集各角度的台灣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1506?utm_source=fb_smil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smile-social&fbclid=IwAR2G1u-MMk53hAqPTMan4oJeLoeOwduNhfdVnFUhRdrYNSpIOEqBA74hDq0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過年歡喜

Eaton

若你過去一年順風順水,不妨在大街小巷跟著哼唱 咚咚咚咚強。或許咚幾下就好,難得假期,清靜一點也不錯。

其實人能每天好好活著,完成一些事,要明白:是背後許多人撐住,而不是自己多麼力厲害,因此應對些關照感禱才是。

若不太平順,也可以看作"日日是好日"。 關關難過關關過,春夏秋冬當中的酸甜苦辣、起伏變化,不也又過了?

大仲馬也這樣說 : 世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只有那些曾經在大海裏抱著木板經受淒風苦雨的人,才能體會到幸福多麼可貴。

不平順中的日日是好日,更可看成是上天要領我們到平安穩妥的「寬闊之處」(詩篇18篇19節),好教在困境的挑戰裡,體驗奇異恩典。


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均值回歸

Eaton

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天地所做的尚且不能持久,更何況是人呢?生命固然無常,寒冬過了,春天必然到來。這是老子的氣象物理學。

經濟學和金融學也有個物理現象,就是「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簡單說,經濟或股價會受到短期消息影響而表現超出或低於應有的水準或價值(均值)。各數據點與長期平均值的差距稱為「偏離值」(deviation)。但長期而言,隨機事件的影響力會隨著時間而減弱,經濟或股價會回歸到真實狀態。

這個理論有兩個意義。第一,投資擇股,買低賣高固好,但大多數人沒這能力,投資者只要知道最終會回歸真正的價值,選對國家,投資指數即可,其他交給時間。

第二,風雨過後,生命價值能回歸均值嗎?當寒冬過了,苦難是試金石,奪去財富、名譽、頭銜、人際關係,經歷世界觀崩塌後,苦難拷問後剩下的是貨真價實、沒有偽裝的自我。隨遇而安,放下我執成見,講日日是好日,以致能回歸生命的春天,沒想像的簡單。

人們喜歡平安穩妥、順境與豐富,厭惡苦難。順境時,我們說感恩,但內心說:我多有本事,甚麼都通透了,更認為是靠著自己的本事與正確決定獲得的。這樣,當世界觀崩塌,更難回歸均值。

這樣,要如何回歸均值呢?如果你走一趟美國,可以從亞利桑那州黃沙漫天的「為什麼」小鎮出發,行經鄉野到德州「不確定」市,再往東北走,在田納西州「荒涼」鎮休息,最後抵達賓州「恐慌」市。

或許這些不是你想要的旅程,但都是美國的真實地名。除非你很幸運,行走人生旅程,為什麼、不確定、荒涼、恐慌是尋常的無常感受。

出路在哪?從「恐慌」市開車六小時,到西維吉尼亞州「確據」鎮。西維吉尼亞州又稱為「群山之州」,位於阿帕拉契山脈內,80%州境被森林覆蓋,名曲《鄉村小路帶我回家》就是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arTDONR48

信心有兩種,一種靠「念力」,一種靠「確據」。稻盛和夫認為信念改變,心境跟著調整,周遭一切跟著不同。他沒說念力成就事業,而是改變認知,知道任務與目標,從而產生改變的動機。

我現在不信「有了堅強的信念,全宇宙都會來幫你」的念力說法。強調信念,使人看見光明面,產生正能量、轉念、積極人生觀及加持效果,祝福便從天而降,這樣,上天豈不是沒有想法?

而且禍福相倚,怎知這次成就,最終失敗?若上天憐憫,當下沒有成就,若以為沒有祝福,豈不受到二次傷害?信念須合天道,而不是只有個人的想法。

「確據的信心」意指信心所根據的,不是虛無飄渺或不確定的希望,而是客觀的證據。出於確據,就像船隻有錨,讓人看見堅實的盼望或願景。

相信困難會過去,懷著勇氣、盼望、忍耐與等待,關鍵在於信心。然而,心思是個戰場,若不自欺,信心容易被擊垮。除了他人的鼓勵與勸勉、肯定和扶持,人不被擊垮,需要「有確據的信心」。

信念正確與否,取決於個人的見識。若出於理性,順應天道,信念(理念)便是「有確據的信心」。想幸福快樂,需要「確據的信心」,不管遇到甚麼環境,最終都能均值回歸。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先知的使命

Eaton

「把蠟燭吹熄,太陽升起來了。」當堯帝登位時,一位隱遁的大先知說。這是當人類看見一個無可比擬的大光時自然的意義。---林語堂《我的信仰之旅》

中國在數千前年有先知預言堯帝。在以色列歷史中,先知(nabi)與國家命運、人民福祉息息相關,其角色有三:代言者,提醒者和代求者,都與上帝有關。

以色列先知以賽亞有個著名代言:「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書43章19節),意即就算陷在曠野般的困境,也能看見上帝所作的新事。

現代人定義先知為「提醒者」,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洞察力,對事態發展極具敏銳度,在大眾懵懂之前,就察覺到細微差異,像哨兵儆醒瞭望,及時發出警訊。

比如,一個建築工程出現細小裂縫的特徵,大眾以為可以簡單處理,但事後經驗證明不行。最早確認特徵的人就是先知。

然而,在建築工程系統崩潰前,先知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黑格爾呼應說: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降臨時才開始飛翔。意思是只有事件已經過去,解釋才有可能。

在資訊氾濫的世界,如何辨識先知? 我無法事前辨識,但可以提醒自己,沒智慧、傻傻的沒關係,只要不笨,看到先知式崩潰警告,不要用膝蓋直覺拒絕就好了。

先知有時明哲保身,但絕對不置身事外。先知具有獨處能力,不具備順服的特徵,能秘密行動,他的使命是宣告:系統壞了(台語:歸組害了了)。所以你問先知,中共會不會犯台,他不講機率,而是 斬釘截鐵,不講太多理由。

跟許多所謂傑出人士不同,先知不會要求自己成為重要的人物,有時講話粗俗。這種性格被指責為天真,無法以社會化與結構化的方式思考和行動。

人類喜歡舒服,不喜歡痛苦,總是忽略先知的偉大才能,視他們為擾亂者,以致先知常受不滿的情緒攻擊。人類就是這樣,不為看不見的未來問題煩惱,所以孤獨是先知重要特性之一,在粉絲比讚的網路上,跟網紅形成強烈對比。

當今假先知橫行,他們說話有時也直接了當,其實是陰險,不要被迷惑圍困了。過去幾年,台北政壇就出現一個多話的假先知,所幸下台了,好多民眾在他的離職日慶賀一番,並鬆了一口氣。

其實就算是先驗的先知,墮落成「有用的白痴」不在少數。「有用的白痴」指在某場域的傑出人才,他們受熱情和渴望鼓舞,堅定不移,外表不錯,給人好印象,這是任務成功的基本條件。但最後證實,他們所實踐的不是自己的想法,也不了解實際任務的背景。

作為普通人,我知道人最大的智慧應像蘇格拉底,謙卑誠實承認自己沒有智慧。自己為什麼會存在都不知道,怎知明天將如何,救助自己的智慧更是沒有,這樣,能有什麼智慧? 但人只要還會呼吸說話,再無知的人,都自以為有智慧。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明哲保身 不置身事外

Eaton

明哲保身是很多人的專長,盡可能低調,長時間保持沉默,若要插話,頂多說出無可辯駁的句子結束話題,這種策略來自謹慎的人表現出的智慧。 

人們特別喜歡將禮貌和深奧等品質,歸功於懂得等待和隱晦言語的人。沉默顯得睿智,給人一種凌駕於事物之上,並仔細權衡事物的印象。 

生活在極權沒有法治的地方,選擇明哲保身,不代表要置身事外,不然個人社會或國家遭逢危難時,終將變成害人害己的膚淺策略。活在民主國家也是如此,不然命運被自私自利的少數人決定。 

其實脆弱的霜花,無法明哲保身,也無法置身事外,卻能努力讓自己在寒冬中美麗而優雅。霜花如此,更何況是人,總能不置身事外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Fxa7lHkY 

老子教導柔和謙卑,莊子教導逍遙遊,兩者都懂得明哲保身。但他們發展老莊學說,鬆綁困於儒家思想的人,提醒大家順應天道,避開凶險,都沒有置身事外。

這樣,如何明哲保身,不置身事外活在充滿敵意的世界,有一個比全然沉默更好的策略當你意識到,邪惡對手的攻擊策略變為保持沉默,就利用大聲呼喊,迫使他說話。 

另一種反擊是,公開把邪惡對手的沉默,解釋為表示同意,未來將帶給所有人不利。大多數人沒甚麼影響力,但眾志成城,集體就能發揮影響力。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戰爭恐慌論

Eaton

理性預測的關鍵在於整合專家們的意見,這樣有機會跳出本位主義避開主觀意見的陷阱得出全方位結論。 

戰爭恐慌論」為例,中國會不會犯台,理性判斷是看兵力推演。最近CSIS 對台灣做了 24 種兵推模式,結論是除非美、日袖手旁觀,中國侵台絕對不會成功;即便美、日袖手,台灣還能撐 70 天。 

這個結論的具體意義在於侵台的代價太大了:侵略國的損失;國際痛恨值;亡國風險 

比如,看這個描述:「兵推假設,幾乎都設定美日介入動用兵力,而且解放軍幾乎都會攻擊美軍基地為前提。美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掉了兩個航母群,幾百架戰機,折合美軍戰力不到2成。 

但中國的現代化軍艦幾乎全滅,空軍先進戰機全毀。台灣有值得中國不惜代價到這種程度?

你信,就是信了中國宣傳。國家發動對外戰爭,除非面臨亡國滅種,都設有停損點,免得自己反而亡國。 

眾所皆知,中共每年都在評估攻台,結論都是代價太大。考慮現實世界的政經人心局勢,就知得不償失。長賜輪卡在運河 6 天,全世界就瘋掉了,若台海、西太平洋、東亞交通中斷,中國承擔得起各國的痛恨值 

所以「備戰以避戰」是對的,不要相信親中側翼的戰爭恐慌論。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給嘉美館賴依欣館長建議信

Eaton

我昨天參加嘉義美術館的講座,今天寫給賴依欣館長一封建議信。

……………

賴館長,妳好:

本人在1/15(日)參加「畫室、畫會與美術館—藝術的養成與認同」講座,在現場提出一點粗淺意見。個人看過館長主講嘉美館的影片,也看過美術館網站介紹,感受到館長對嘉美館定位清晰、視野創新、以及高度的經營企圖,因此想藉著這封信,更具體表達個人的想法。

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經營者》的說法,成效需要重視貢獻,比如:創造營收、利潤,或是讓他人利用你的貢獻,成為他人的動力和資源。以此為準,美術館的功能不只是辦完一場又一場展覽,還可以有其他貢獻。

對普羅大眾而言,不同於看電影,看藝文展覽需要導覽,才能給心靈洗個澡,從中獲得啟發,比如:看見美與情趣,紓解情緒,給靈魂喘息;發現創意,突破工作困局;受到作家高貴情操薰陶….等等。這樣日積月累,藝文活動本身便能擴大藝文人口,藝文工作者也能得到創生機會,甚至形塑一場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

對藝文工作者而言,前開說法並非想像,若能發展新型態服務,便能創造收入。比如,學習運動不再只是獲獎牌,可以成為健身指導教練;在台灣做出市場的音樂導聆,或結合帶動唱給銀髮族有趣的日照活動。其實過去十幾年,很多行業都是如此,會計師、律師、牙醫師……都在各自場域發展新業務,創造不同於傳統的收入。

對台灣現有創作資源與能量而言,這也可行。有一次,我參觀台中的林之助紀念館,發現林教授留下大量的文字,充滿創意思想及高貴情操,值得回顧與深思。

因此,個人建議,配合嘉美館的定位[1],以嘉義前輩藝術家創作導覽為起頭,但不限於此,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與前輩同代的台灣藝術家、創作理念接近的國外作品,都是可導覽對象。以下是個人的想像:

1.主題:台灣前輩藝術家創作導覽 開啟一場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

2.緣起:前輩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及創作,有浪漫、有勇氣,將當代人的貧富悲喜、激昂靜好、青春不羈、靜謐淚光都收在那段流金歲月。這是台灣文藝復興的重要資產之一。因此,規畫相關導覽,不僅帶來美的饗宴,並為台灣產業轉型及人工智慧時代所需的人文素養,挑起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並為藝術工作者帶來創生的商業生態。

3.目的:以通俗方式,帶領學員品味創作的審美觀與美的悸動,體悟藝術家的人文價值,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培育美感、形塑品格、釋放壓力、以及豐富生活品質的有情天地。

4.對象:上班族、學生、退休族、銀髮族

5.設計:規劃數個創作為一個主題單元,觀眾可自由隨機選擇。邀請專家審核導覽內容確能帶出趣味或紓解情緒或發現創意或品格典範等貢獻。為求導覽常態化,內容模組化,錄製為多媒體,預留一半時間給導覽者跟觀眾現場互動,專家規劃討論主題,訓練志工互動。做工應得工價,收入應分潤。

6.收費:每單元60分鐘,收費200元(像看一場電影,父母陪伴半價優惠)

7.地點:嘉美館古蹟棟三樓多功能室。

8.專家群:熟悉前輩畫作的專家,或由相關基金會或紀念館推薦,比如:陳澄波、林之助、蒲添生、顏水龍、陳進、郭雪湖、林玉山、郭柏川、沈哲、林義雄…….)

[1]嘉美館的定位

嘉美館奠基在「畫都嘉義」的美術與人文特色之中,以「保存及發揚畫都嘉義之精神與榮光」、「結合美學、藝術及文化創意扎根於生活與教育」、「豐富嘉義地區人文城市內涵」等多元藝術發展為主要基礎,形塑嘉美館作為一座城市美術館的重要特質。

嘉美館以當代視野作為專業策展和藝文活動之規劃角度,展出從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作品至當代藝術創作,跨越時間和地域框限、作品形式不限。且在展覽、典藏、研究、教育推廣、出版和各式活動中帶入當代性辯證,從今日的生活和文化角度思考如何觀看、尋思和理解過去,創造新的觀點,並且重新理解和探索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的議題。

希望藉由不同的策展方法,創造多元的對話空間,延展大家對於藝術的想像,且進一步思維我們所身處的城市是什麼樣態。同時也希望把外界藝術能量帶入嘉義創造藝術對話的機會,並將藉由跨領域之國際與在地的活動規劃,讓藝術創意扎根於生活與文化之中,期盼畫都的傳統和精神,在美術館所形塑的能量場域中,得以重新翻滾和轉動,創造新的想像視野。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人生果然無常/eaton

農曆年後,要參加「技術管理」的在職訓練課。回想到曾在學校上過「研發管理」,開課教授是行銷管理學的老師,他謙稱建立第二個專業,提高職涯競爭力。

我在工廠實驗室做製程品質及成本改善研究多年,後來進入證券金融業,似乎離開「技術管理」了,想不到離開職場後,兼任「技術評價」工作。人生果然無常。

…….

企業如何打造高品質專利

講座:宋皇志(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時間:6小時

課程大綱

1. 申請專利之成本分析

2. 專利權之效益分析

3. 確保效益應有的專利品質

4. 專利欠缺應有品質從而無法達到預期效益的可能原因

5. 技術預測與研發管理面面觀

6. 專利佈局如何達成應有效益

理性進位(4)/eaton

誰有智慧

我們花很多時間言論各種智慧的定義,在談論之餘,是不是應先思考能擁有智慧,要從哪裡開始?沒有這個理性的認知,花再多時間言論智慧,可能都是枉然。 

個人認為智慧的開端是,接受人不過是人的事實,永遠處在有限、無知的狀態,所以願意謙卑懷疑自己、反省自己。發現錯誤了,願意認罪悔改,悔改了,願意實踐改進,這樣偽善、理性自大、偏見、短視、自私、健忘與知行不合一的迷霧,才有可能從眼前散開,進而看見智慧,接受智慧。 

基督教強調認罪悔改,佛教應該也是。瑞典一本最暢銷的心靈書《我可能錯了》,作者年輕時是成功的瑞典經濟學家,受到內在指引,去了東南亞成為比丘,在寺院修行17年,後來再度受到內在指引返鄉,親身經歷諸多無常,對生命及死亡產生更深體悟,進而寫下這本書。 

若你認同前開說法,可以聽聽哲學教授柯志明對生命智慧的見解(我做了摘要),聽來扎心,但重點從來都不是中不中聽,而是有沒有道理」,若因此得到反思,絕對是好事。 

// 你無法向一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講解智慧。你無法向自以為單靠自己得智慧的人講解智慧。你無法向絕不承認自己對生命完全無知無能的人講解生命的真理智慧。當然,你若不認識真理又沒智慧,就無法向任何人講解真理智慧。 

誰有智慧?請他告訴我們:為何有這浩瀚無垠的宇宙?為何有這佈滿生命的美麗地球?為何生物如此多樣奧妙?為何有草食動物?為何有專吃動物的動物?為何有人?為何有天使般善良聖潔的人?為何有惡魔般恐怖邪惡的人?為何有我?我以及所有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 

同樣,哪個臺灣人有智慧?請他告訴我們:何以有臺灣?臺灣今日何以如此?明日臺灣將如何?臺灣能有什麼希望?臺灣能有永恆的美麗、和平與自由嗎?臺灣的意義是什麼?作為一個臺灣人的意義是什麼?臺灣人最需要學習、聽從、遵行的生命法則是什麼?什麼才是臺灣得以永續存活的致命關鍵? 

不能讓人承認對天地萬有與自己的存在一無所知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讓人承認並懺悔自己的自大自義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讓人完全謙卑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讓人承認自己沒有智慧的智慧能算智慧嗎? 

不能讓人承認自己完全無能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讓人承認又懊悔自己罪惡過犯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救人脫離罪惡、悲苦、死亡的智慧能算智慧嗎?不能讓人得永恆生命與至福的智慧能算智慧嗎? 

在宇宙中渺小得幾乎是無的必死之人能憑自己得什麼了不起的智慧。那些憑著亮麗吸引人的學歷、身份、地位整天故作智者姿態教化人的人多是自欺欺人的騙子,因為他連自己為什麼會存在都不知道。 

這樣,他又怎麼知道別人為何存在?他又怎麼知道人當如何存在?他又怎麼知道明天將如何?他說的那些自以為聰明、動聽、轉來繞去的巧言妙語都是無用的空話,既不能救自己,也不能救臺灣人,更不能救人類。 

如果人能有什麼智慧,那麼他最大的智慧就是謙卑誠實承認自己沒什麼智慧,連能認識並救助自己的智慧都沒有。 

但人不會承認自己沒有智慧。只要還會呼吸吃喝說話,再無知的人都會自以為有智慧。那些會閱讀、寫作、教學、演講的人,更無不自認為是聰明智者。那些整天等待人來就教請示的有名望之人,更自以為是智慧的化身。 

所有這一切正是人無知的明證,人能有什麼智慧?如果不能讓人走在永恆慈愛、公義、良善的道路上,不能將永恆真理顯示於人,不能使人得永恆生命,那就都不算智慧。誰能有這種智慧?//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生存與發展

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

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天時、地利、人和,而且付出很多代價,台灣工程師絕大部分都非常刻苦耐勞,在無塵室穿著兔子裝或太空衣,是為了產品良率最大化,跟太空人的太空衣作用相反,太空衣是為保護自己,防止宇宙有害射線,並且提供氧氣。

台灣工程師做得到的,日本、美國工程師很難做到。以前我的德國指導教授講:台灣人做資通訊、計算機產業,德國人很難想像,低毛利率、快速淘汰的產業,德國人做不來,他們要發明一次可以賺很久,很高門檻的產業,像汽車、化工等。

我開玩笑的說日本二戰後有三島由紀夫、黑澤明等,日本很多高中社團都比當兵的磨練要辛苦很多,跑馬拉松越跑量1000公里的多的不得了,箱根驛傳更舉辦80幾年全國矚目的重要節慶。

我們台灣有什麼?陳文茜、龍應台、最近的百靈果、博恩這些人(他忘了趙少康),難怪我們的工程師可以刻苦耐勞,為了生存不計一切代價。

台灣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往上成長,半導體晶圓先進製程公司只有台積電、三星和Intel,但在成熟製程可以繼續發揚光大,在各種產品進化使用的只有台積電。

蓋一座賭場只要幾億美金,蓋一間晶圓廠要幾百億美金,賭場存在幾十年都不會改變,但先進製程晶圓廠撐個10年已經很不錯,而且只有台積電能不斷利用先進製程淘汰下來的成熟製程。

我記得還跟指導教授說:這是台灣沒有辦法的選擇,要先求生存,才能求發展。世界只有台灣能在這種巨額投資、高速淘汰的半導體產業,發光發熱成為世界第一。

理性是一種態度

Eaton

透過固定的科學方法與邏輯,就可以理性分析嗎?這只是讀書人的自戀其實理性是一種態度,用這種態度看待事情,可得到理性分析的結果,分析可能出錯,但跟態度無關。 

過去數十年來,在各領域坐高位的人,有的戰戰兢兢,有的假藉理性名義撈錢,後者不管講甚麼高深學問,心態就是不理性。 

理性態度偏差的人,習慣先有結論再找理由,從不檢視論述的前提是否合理,受到意識形態影響,刻意找片面資訊,忽略不利於自己論證的資訊。當資訊來源或計算有問題,就是「垃圾進垃圾出」,做出錯誤推論,便是意料中事。 

前立委陳宜民擁有哈佛公衛博士,曾任高醫大副校長,根據去年媒體報導,他說了三點: 

1.截至十月八日的一周內,台灣染疫人數排名世界第三。

2.同一週內,每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台灣高居世界第三。

3.根據CDC資料,疑因疫苗造成的死亡率,高端是BNT2.88倍。 

衛福部立即指出解讀扭曲,而高端公司提出告訴。哈佛公衛博士犯了低級謬誤,可能出於不誠實,或先有答案再找理由。後者成分居多,因為統計學程度不太可能不如高中生。 

這種刻意挑一星期統計,創造前兩個謊言。其實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台灣染疫死亡率、醫療量能、封城日數、經濟成長,成績都名列前茅。 

第三個謊言是不重複衛福部說的):台灣每年死亡18萬人,平均每天500人,陳的方法無法證實因果關係。而且高端施打者平均年齡高於青少年施打的BNT;高端開打日早於BNT一個月,BNT還在繼續打,這些因素都讓施打高端的死亡數較高。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曾鐵口直斷Novavax很難成功,高端一定失敗。說法罔顧Novavax的試驗數據,也對高端數據視若無睹,同樣犯了低級錯誤。 

理性態度也適用進步左派。他們愛用感官描繪情感,要求重視同理心。人是要有憐憫心腸,問題是他們愛挑選沒有代表性的樣本論事,以符合自己的訴求;若反對他們,就說「我感覺不舒服,你必須閉嘴」的恐怖語言。 

明明是自己超主觀的判斷,卻用自稱理性的理論修飾,把少數人當作皇帝,反對者被打成歧視者。他們追求進步,只是遮羞布,實際是嚮往權力與利益。 

當理性魅力化後,政治人物拿來做奪權工具,等拿到權力,新秩序中留存的只有極少數,其他人出不了頭。選民不覺醒,政客期待自己中樂透,獲取權力的心態不會停止。

全方位看問題

Eaton

世事就是一環扣著一環,不然老子不會說:禍福相倚。 

2022年,瑞士央行賠了1320億瑞士法郎,換算1430億美元,4.4兆元台幣,是瑞士央行成立116年以來最高紀錄,金額達GDP18%。以上事件發生在台灣,不知總裁要換幾輪? 

2015年,歐元與瑞士法郎以11.2聯繫匯率,烏俄戰爭後,歐洲通膨飆至10%,瑞士3%,於是大量資金換成瑞士法郎,賭它與歐元脫鉤。 

瑞士法郎利率升到1%,比起3%通膨,不合理,但要維持聯繫匯率,只能不斷吃投資人手上的歐元,可是歐股及歐債爆跌,歐元定存還是負利率。 

瑞士央行講他們沒有辦法,否則瑞士法郎爆升,所有公司大概倒光了。2023年,他們可能在年底利率調高到2%,希望今年不會再來N年最大虧損。. 

台灣利率低,房產含通膨在內的淨租金報酬率約2.5%,請自行判斷有沒有泡沫。央行沒升息,年輕人很生氣,但真的提高,銀行貸款高到不行的房貸比例,恐怕像人家說的都倒光,然後沒頭路。 

瑞士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在2022略低於台灣,不算統計詭異的伊朗,台灣是G20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次。 

台灣央行是保守,卻穩定艱困的2022。歐洲通膨10%,美國7%,台灣3%內,電價是德國1/5,還有超徵稅可發放。大家說國民黨比較會拚經濟,是這樣?這樣的行政成果要行政院長下台。天佑台灣。

這次稅超徵每人發6千,經費1400億,占中央可分的37%,接近我貼文決定不必完美」建議(4)。不神奇,符合老莊的「中虛之道」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後有機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