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將「死」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110/10/18 e 

南韓有一機構提供免費「生前告別儀式」。自2012年以來,超過25千人參加,藉此讓大家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義,並激發感恩的心,促使親友恢復關係,過一個有智慧的人生 

「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死亡,提醒我們不再抓緊財富,只能在有限時間好好生活,懂得享受當下福分,並付出關懷,不為工作而忽略家人,不再藉故推遲探訪重要的至親好友。 

比起死亡,困頓不算甚麼,因此死亡能教人靜心思考困頓。昨天聽一位朋友說:「面對糾葛的情境,我會告訴自己糾葛不安也是有意義的,當我從當中看見價值,心就會穩定多了。 

既然困頓不算甚麼,死亡也能教人寬心。人生或長或短,回頭來看,克服每個挑戰,都是彌足珍貴的經歷,不因為遇到挫折就氣餒喪志,要堅強柔韌,一步一步往前,就會看到希望。 

然而,單靠意志與樂觀,並無法控制所有事。活到一個年紀,如果還不服氣,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這樣怎麼辦呢放在心上,才能圓滿心理韌性的元素 

我的意思是,既然無法勝過死亡,就相信上天不會犯錯,臣服上天的安排。臣服(surrender)讓我們學習不驕傲,讓我們珍惜每個當下,勇於承擔結果,不徘迴在過去給自己貼魯蛇標籤,而是由「受害者」轉為「倖存者」,從屬天的眼光看見自己的價值。 

「臣服」比「接受」更深一個層次。接受只是消極放棄,臣服是積極地放下,沒理由,沒抱怨,沒不甘心,完全接受翻牌的結果,而且還帶著對上帝敬畏之心,但心裡存著現在不知但有更美結局的盼望。 

後記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榮麟短講面對死亡的四種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3G4Ctg6U

……….

人生無常,王教授綜觀古今見解,有四種方式面對死亡第一種是遺忘,過得好像永遠不死,這是常有做法。

第二種是消除知覺死亡感到的不安惶恐,道家是如此。 

第三種是儒家說法,超越人性的好生惡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昇華成為對生死價值的選擇和實踐。 

第四種是否認人注定有死,例如科技延緩死亡或選擇信仰。所有宗教都認為死亡不是終點,透過靈性修養,有機會跨越死亡的黑暗,對來生或永世產生期待。 

他建議不需問死亡何時到來,而是思考是不是準備好面對,珍惜當下,向你所愛及愛你的人道謝、道愛、道歉。如果幸運,還有機會臨終道別。一生雖短暫,也可以活得精彩、活出意義,那麼不論生或死,生命都是美好的事。 

宗教觀都捐除「生命虛無」,人死不會如燈滅,但區分「來生」及永世(永恆生命)」。真相是甚麼輪迴還是面對天堂與地獄的岔路口?概率發明者布萊茲‧巴斯卡曾說:人是脆弱的蘆葦,人一思想,神就掩面發笑,他用「賭注理論」建議:還是相信有上帝,賭贏的機會比較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