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不知道「博士能幹嘛」?/eaton
每次看到這類文章都為博士惋惜,其實他們也要自力自強。台灣現在大學兼職教師約4.5萬人,每人每年人事費100萬,一年要450億,流浪博士這麼多,政府能給出多少職位?任期又能多長?
博士是沒有實務經驗,但文章中提到的超商實務不算甚麼,每個組織需要的決策建議必須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在宏觀細微處看到真,在價值權衡取捨看到善,在平衡恰到好處看到美,並能洞察看到蘊藏的機會與風險。這才困難。是困難,但只要給時間,這些高階人力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畢竟這些人從小到大,花了國家很多教育補助,應該要給他們時間,以回饋社會。
每次看到這類文章都為博士惋惜,其實他們也要自力自強。台灣現在大學兼職教師約4.5萬人,每人每年人事費100萬,一年要450億,流浪博士這麼多,政府能給出多少職位?任期又能多長?
博士是沒有實務經驗,但文章中提到的超商實務不算甚麼,每個組織需要的決策建議必須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在宏觀細微處看到真,在價值權衡取捨看到善,在平衡恰到好處看到美,並能洞察看到蘊藏的機會與風險。這才困難。是困難,但只要給時間,這些高階人力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畢竟這些人從小到大,花了國家很多教育補助,應該要給他們時間,以回饋社會。
我的想法是,念到博士,應該要有能力研究如何為自己找出路,要能主動尋求資源提出計畫,藉著解決社會種種問題,創造價值,為自己賺取報酬。這需要團隊合作,而不是單兵作戰。商科、工科可以主動向業主提出計畫,社科向立法院及其他政府機關說服,許多以服務為主的行業也有需要。
若無法說服,很可能表示計畫還不夠鋒利,不要放棄,繼續磨繼續提,這個社會沒有雇主會將機會推開。還有,我考慮投書一篇:「從國家百廢待興,談政府應更積極協助博士們找工作」。這篇文章的目標是找到台灣需要博士協助的地方,建議肯定具有自償性,不是養米蟲,也鼓勵博士們主動出擊,而不是哀聲嘆氣,坐困愁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