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唐 虞世南
白話:蟬兒垂掛著如冠緌般的觸角,吸飲著清晨的露水,清亮的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間傳出。因為牠站得高,聲音自然傳得遠,並不是依靠秋風來傳播自己的鳴聲。
賞析:這首詩表面描繪蟬的外貌與鳴聲,實際蘊含深刻的象徵與寄託,是盛唐寓意詩的典型風格,看似寫物,實則寓志,寫景寄情,格調高雅。
蟬只飲清露,不食人間五穀,象徵其潔身自好、操守高潔,不與俗世同流。牠居高而鳴,聲音自能遠播,喻指品德高尚之人毋須依賴權勢,自有清譽遠揚。
詩人藉蟬之高潔清亮、獨立不倚的形象,映照理想中的君子人格——重內在修養,不仰仗外力(如秋風)來成名。從唐太宗及後人對虞世南的評價,他確實品格清高,言行一致。
後記: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公認在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巔峰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探討上帝、生命和死亡。他在一次刑場上面對槍決,心裡默數生命的最後時刻,但他視死如歸。
在行刑隊開槍之際,沙皇的信改判流放。這段與死亡擦肩經歷深深影響他所有著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的開頭就是「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章24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