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別無選擇時

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不見容於當時天主教教義,最後殉道。

他初次登上法庭時,緊張而怯懦。皇帝給他 24 小時猶豫。他度過漫長掙扎的一夜,最終選擇堅守信仰,這份決心讓無數基督新教徒為之震撼。 

那一夜,沒有人知道他心中經歷什麼。他在恐懼與懷疑中煎熬,卻也在沉思中凝鍊出力量。隔日午後,他站在法庭上,不再是昨日那個結巴羞怯的小修士,而是充滿自信的教會改革者。

馬丁路德說過:「我站在這裡,我別無選擇!」他的勇氣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在沃爾姆斯的黑夜裡,一次次痛苦掙扎、權衡取捨後,作出的決定。正是這種經過掙扎後的選擇,才賦予信念與勇氣真正的重量——選擇屈服或挺身,他選擇後者。

傳統敘事裡,偉人總被描繪成天生無畏的英雄。但如尼采所言:「成為你自己。」真正的偉大,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在恐懼、猶豫和現實壓力下,依然敢於選擇前行。 

後記:一個人是否真誠,並非看其言辭多麼動聽,而須細察:1.長時間內言行是否一致。偽裝終究難以持久,再圓滑的話語藏不住本性;2.在利益衝突或權力鬥爭時的表現。許多人表面和善,關鍵時刻流露貪婪或殘忍;3.是否一味高舉自己、追求個人利益,真正有德行的人,不需刻意塑造形象來換取尊敬。

後記博約翰:兩難之間

耶和華是至大的,配受極大的讚美。—詩篇145篇3節,新譯本

一般人每天會查看手機約150次。讓我們對此冷靜思考一下:某樣事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但未必對我們有益。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自認為有價值或看重的事物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關注的正是我們所尊崇的。

兩難意味著我們面對必須做抉擇的處境。不管你是否相信,你我在屬靈旅程中,也處於兩難之間,我們每天都必須選擇:我要關注誰或關注什麼?也就是我要尊崇誰或尊崇什麼?

在詩篇145篇中,詩人顯然已經做出抉擇:「我要天天稱頌祢[上帝],也要永永遠遠讚美祢的名!」接下來的那節經文,道出了他如此抉擇的緣由:「耶和華是至大的,配受極大的讚美,祂的偉大無法測度。」

詩人相信,沒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偉大,所以他將注意力聚焦於上帝。唯有上帝配得我們讚美。

反思:是什麼吸引你的注意力,奪走了你禱告或讀經的時間?你可以做哪些改變,防止科技成為你的偶像?

禱告:上帝,唯有祢配得我的讚美,沒有任何事物能與祢相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