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川普,是得了便宜又賣乖,沒有美債,哪有市場?做人不能這樣。美國債息比國防預算多,本息會滾雪球,經濟風暴的大石頭從山上滾下來了,可有更高明方案?罵可以歲月靜好?
美國佔全球消費35%,搭上AI浪潮,可能擴大至50%。若企業自認不需美國可維持規模經濟,可割可棄,做生意就這樣。
疫前二十年,美國逆差擴大65%,全球通膨在2%,世界經濟穩步增長。疫後五年,逆差增幅達58%,而全球通膨飆至4%至10%。
美國長期依賴發鈔權,將資金輸出至全球,推高物價與資產價格,營造短期繁榮,趨勢不變,基層消費將枯竭,終將引爆泡沫,富人沒閒錢,就會見光死,長期進入大蕭條。
所以關稅戰不是目的,GDP衰退、通膨影響都是枝節問題,而是煙火結束。其次是製造回流,逆差/赤字/國債/國安/吸毒/貧富差距,可一併解決。
因此,美國關稅可減,但不可能豁免,台灣製造業轉往美國已是趨勢。政府資源有限,若經營夕陽產業,不如優雅退休,與其戀棧雞肋產業,不如轉型或退出。
移往美國,是技術升級的戰略抉擇,企業需在「承受高關稅」與「赴美設廠」之間,全面權衡利弊得失。隨著資金與技術湧入美國,對具實力的中階幹部需求增加,是獲得更有尊嚴的職涯選擇。
初期挑戰不少,難募到願認真工作且薪資合理的員工,左派執政期間立下嚴格法規,稍有不慎恐遭巨額賠償。然而美國法治完善,不需行賄走後門。美國力推製造業回流,可參與智慧製造應用,淘汰傳統商業模式,美國土地與市場廣大,利於客製化生產與售後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