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尊嚴與恩寵

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廣為人知的作品〈歡樂頌〉(An die Freude),象徵歡樂與團結,是由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終樂章歌詞,被選為歐盟頌歌。 

席勒也以探討人類尊嚴的哲學散文〈尊嚴與恩寵〉聞名。這篇作品源於「人在苦難中如何仍能保持尊嚴」的思索。 

「尊嚴」(Würde)是指在面對困境時,仍能自由依循道德法則行事的狀態。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道德的存在。即使身陷貧困、遭遇挫敗,若仍堅守誠信正直,便是展現尊嚴。這與自我為為中心,尋找個人價值定位不同。 

「恩寵」(Anmut)是自然流露的美,是道德與感性感受達到和諧後的表現。尊嚴來自內心對道德的堅持,而恩寵是這份堅持在外在舉止不著痕跡展現。它不是刻意做作,而是人格成熟與內在自由的自然流動。恩寵讓道德不僵硬嚴肅,而顯得優雅動人。它是道德與感性的橋樑,使道德自由呈現自然的姿態。 

席勒最終提出「美麗的靈魂」的人格概念:一個人內在理性與外在感性融合,行為出於道德,卻不顯造作,兼具尊嚴與恩寵。這樣的人行善不再是壓抑慾望的結果,而是自然選擇,是本能與價值的合一。 

台灣正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能否堅守「自我決定的能力」,並保有內在的尊嚴與恩寵,正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