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張玉蓮醫師:她錯過了離開這世界最好的時機點

某天,幾年前的老患者來診間。她很久沒來門診了。她除了有主動脈瓣狹窄的心臟病,不知被哪位醫生診斷有憂鬱症。可是每次她來診間,都笑嘻嘻的,一臉天真。當時,我常跟她兒子開玩笑:這是哪門子憂鬱症?那時她可以和我們對答,我們笑,她也笑了。 

可如今,她80歲,失智了。我問她兒子,怎麼這麼久沒來?她兒子說,之前主動脈瓣鈣化狹窄,血壓高得很高、低得很低……「所以?」我問。所以,有人建議去做瓣膜置換手術。而現在,患者失智了,不聽安撫,會亂吼亂叫,帶出門有困難。 

這手術是23年前完成的,只要在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將瓣膜支架的導管放入股動脈,在血管攝影的透視引導下,一路送達主動脈瓣的位置,瓣膜即置換完成。可是,她70幾歲的時候,不是說不想再挨刀嗎?所以我們達成不開刀的共識。而且患者在未達80歲時,做手術要自費100多萬。 

我的疑問是,要手術除了要有錢,還要有症狀,才需要處理。她有嗎?她兒子講不清楚。我可以想像得到,意願一半是出自家屬的孝心,一半是醫師的勸說助攻吧? 

現在,患者失智了,由3個兄弟的家人帶著外傭輪流照顧。不知道這樣的決定到底是好是壞?就算心臟瓣膜嚴重狹窄,可是患者高齡,沒有不舒服,最終的命運就是猝死。坦白講,不開刀也是一種選擇,每個老年人都要選一個方式離開世界,讓患者長壽到失智,實在太無奈。 

我們人的器官,再怎麼保養,就是活不過100年。整修完這個,整修那個。最不能修的是腦袋。她的兒女就是被傳統孝道觀念束縛了,這種問題要早接觸訊息,並且及早建立共識。 

老患者在位子上驚恐而忸怩不安的問:「這是哪裡!?我們要回家了嗎!?」雖然她兒子像哄孩子耐心地回答,可是她還是反覆問個不停,看了很心酸。 

我覺得她錯過離開世界最好的時機點。一個從以前就認識、笑嘻嘻的患者,到現在到陌生環境就驚惶不安的老人,我不禁要問:接下來的生活品質在哪裡?家屬的生活品質在哪裡?患者的長壽是醫師的榮耀還是恥辱? 

既知花會凋謝,何不接受人的自然衰亡?花會謝,才是美。好好過日子吧!生命結束離開地球時,帶著足夠的回憶就夠了。 

醫學小教室

主動脈瓣狹窄會造成心壁增厚、心肌供氧不足、心絞痛等症狀,還會進一步造成心衰竭。研究指出,出現心絞痛的症狀,平均壽命4年;出現暈倒,剩2年,出現心衰竭,剩不到1年。 

手術矯正是在患者有症狀時才考慮,沒有症狀的患者,除了超音波看到瓣膜明顯狹小 (<0.6平方公分 ) ,還要伴隨心臟功能下降和主動脈瓣前後壓力過大,才考慮替患者手術。 

近年來醫學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瓣膜置換術」標榜無須開胸,利用導管經由主動脈送達心臟置換。這無疑是高風險患者的福音,但成本高、健保沒有給付而未普及。 

老年醫療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醫療手段將在何時停止,以免患者進入不自主生活的階段?(例如:失智、仰賴呼吸器、長期臥床的生活)長期照護會讓患者和家屬生活品質下降,對任一方都不公平。 

醫者要審慎考慮患者需要什麼。因為這就是自己的將來,到時我們希望有怎樣的老年醫療照顧呢?(本文摘自張玉蓮著,《心臟外科女醫的機智生活》,原水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