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自知之明(1)/eaton

高股息的迷思

最近民眾熱衷申購高股息指數型基金,一位政大財管系教授說:高股息指數型的報酬比大盤指數型差多了,這種迷思、不經意錯誤累積,會造成財富嚴重損耗。 

確實,多數人直覺高股息的報酬高,今年高股息ETF報酬績效,就比大盤指數型ETF好很多。但這就是證明嗎?當然不是。 

1.就長期績效而言,高股息型遠遠落後指數型。從證交所有高股息報酬指數統計的次年,即97年開始,至111年底,報酬為117%(年化5.6%),同期間ETF50指數報酬為225%(年化8.2%),兩者累積差了一倍。 

2.高股息ETF今年表現好,因為剛好成份股有幾檔趕上AI風潮。這會持續嗎?應該不會。況且,最好是有先見之明,提前上車,事後諸葛沒有用的。 

3.這種事後諸葛說法就是統計學的「樣本選擇偏誤」,也就是「以偏概全」。短線靠運氣,長線要靠讀書,以及「知定靜安慮得」的功夫。 

但是,這位財管系教授的說法全對嗎?不盡然。要知道高股息型的波動比大盤指數型低,要求報酬本來就要低。若個人風險偏好保守,不要一山望著一山高,就無所謂嚴重損耗。反之,能長期忍受股價波動,才是嚴重損耗。 

老子說,明白「福禍相依」、「自知之明」,便能懂得滿足。所以投資的第一步,對金融機構來說,是認識你的客戶;對投資人來說,是認識你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