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刺秦的和平故事/eaton

2002年,中國導演張藝謀發表《英雄》,劇情是這樣:戰國末期,秦軍攻城掠地,幾位高手想要阻止秦國侵略,決定行刺秦王。刺秦大業進行一半,有位高手想到,就讓秦併滅六國,從此太平。

於是,高手背棄愛侶的信任,在秦王殿前放棄行刺機會,還把「追求和平」的思想傳染給另一位高手。隨著高手相繼棄劍,秦統一華夏。

電影演到這裡。張藝謀不負國師之名,精準掌握某種核心思想-----「和平」是叫被攻擊者不要抵抗,讓攻擊者隨心所欲,自然就「和平」了,支持這種思想的人藉此高喊「反戰」、「追求和平」。

但電影沒有演的是,秦滅六國後,隨即大量汲取六國資源,繼續對外發動戰爭,北擊匈,南攻越,百姓痛苦不堪、大量死亡。這種「和平」等於自取滅亡。

隨後秦帝國崩解,楚漢交戰,大量人口死亡,勝利者重建秦制,中國進入週期性帝國崩塌,而璀璨的先秦諸國文化,不復存在。

最近台灣四位學者連署「反戰聲明」,顯然無法區分「侵略」和「抵抗侵略」的差別。這種「和平主義」是道德腐敗的代名詞,台灣與美國沒有互邀向任何對象發動戰爭,要聲明應該是「反侵略,要和平」吧!

若把四位學者的反戰聲明餵進GPT-4,問機器人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人工智慧雖沒有創意,但答案四平八穩,這次是好到太恐怖,還指出倒果為因:

1.過於簡化戰爭的原因:雖然聲明中提到了美國及北約在俄羅斯家門口挑釁的軍事擴張行為,但並未充分探討其他可能導致戰爭的因素,如地緣政治、民族主義、資源爭奪等。

2.對美國的單方面指責:聲明中對美國的軍事主義和經濟制裁進行了批評,但未對其他國家(如俄羅斯)進行平衡的評價。這可能讓人覺得聲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

3.過度樂觀的和平期望:聲明中強調和談是止戰的唯一途徑,並呼籲停止挑釁行為。然而,歷史上的戰爭往往源於多種複雜因素,單純依靠和談和停止挑釁行為未必能夠達到持久和平。

4.對台灣自主的過度強調:聲明中主張台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然而,考慮到台灣所處的地緣政治位置,要在美中兩強之間保持中立可能是一個相對困難的目標。

5.對國內問題的過度關注:聲明中提到國家預算應該用在民生社福和氣候減緩而非投入戰爭軍武。然而,在國際緊張局勢下,國家安全和國防仍然是重要的議題,不能完全忽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