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面對無常(9) 消極求和的下場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後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後主對宋國懷抱幻想,希望納貢保全基業,直到宋與吳越南北夾攻,兵至金陵城下,這才夢醒時分。 

破城後,李煜盡文青本分,唸完最後一首唐詩後投降。被俘至汴京,作詞《虞美人》,宋太宗認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想復辟變天,無教化之可能,用牽機藥中藥馬錢子毒死他 

中華文化殘忍,株連九族,數千年如一日,毒死算甚麼。在無常亂世,不要找死,這不是說識時務為俊傑,而是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文青可以治國,但局勢如此,應深情而不滯於情。宋太宗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請南唐舊臣寫墓誌銘,自己特詔輟朝三日。這種虛情假意的典型中華文化,台灣經常可見。 

納貢只是緩兵之計,一旦習慣,偏安心態無法大刀闊斧,宗主國也不會信任,更重要的是,納貢的投資報酬率低,不如拿下。 

因此,納貢不能換取和平,以為關係好,就不被吃掉,想法愚蠢至極。明智做法是強壯自己,結盟同道,並付出當付的代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