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羅素(4)羅素語錄:人生的樂趣與幸福祕訣

1.          放棄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3.          使我們無法自由和高尚地活著的,最主要原因是對財富的迷戀。 

4.          偉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厭的章節,偉人的生活都有無聊乏味的時候。 

5.          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只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6.          幸福的祕訣:儘量擴大你的興趣範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儘可能友善(所以說人生要像一條河) 

7.          只憑閱讀本身不能提高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深到思考中,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才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三個禮物

劉安婷今年(2022)受邀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她給畢業生三個禮物,結尾用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鼓勵畢業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sv93PTkSw 

三個禮物包括 

1.蹲下。不放棄對話,拆毀簡單,建造困難,才有機會建造更包容的社會,帶領更多人一起往前走; 

2.堅定。堅定讓我們可以正視痛苦與失望,卻不致冷淡與絕望; 

3.溫柔。對在懸崖邊的人,這份禮物可能是挽救一生的訊息。 

劉安婷的母親是校友,坐在台下聽女兒畢典演講,實在有趣。底下演講逐字稿,有母女倆合照

https://bit.ly/3HOZwav 

劉安婷33(2022)為臺灣而教的創辦人,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她可以在美國領高薪,卻選擇回台投身公益。 

為臺灣而教的使命是改變教育不平等,透過TFT計畫,串連眾人之力,帶動系統性改變。眾志成城,期待大家捐款支持。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羅素(3) 素養課程:稻草人謬誤

稻草人謬誤straw man),稱打稻草人,就是不管別人有意無意,曲解別人的意思而攻擊別人,並宣稱已推翻對方論點,以達貶低對方的效果。 

打稻草人,原因可能出於無心的誤解,或對方說不不清楚,使人誤會,而「偷換主題」、「偷換概念」是指蓄意扭曲別人的論點,動機不同。 

能有效處理稻草人謬誤,可減少情緒困頓,有興趣,看均一平台稻草人謬誤(4分鐘)

https://www.junyiacademy.org/junyi-competency/logic/logictrainning_03

 均一是台灣最大非營利線上學習平台,免費提供數百種素養課程,還有數百種國高中數學 語言 自然 資訊影音課程,希望經濟弱勢也有一流的課後輔導教材。課程品質優秀,按理學子不用花錢去補習班了

https://www.junyiacademy.org/junyi-competency

 均一執行長 呂冠緯 是台大醫科畢業,現年34歲的他(2022),取得醫師執照後,隨即投身公益。眾志成城,期待大家捐款支持。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羅素(2)美好生活

我無法證明對美好生活的看法是正確的,我的看法這樣:美好的生活是一種由愛啟發、以知識為指導的生活!----伯特蘭·羅素 

由愛啟發,是指生活為人,以愛為出發點。沒有愛,生活空洞單調,像是「鳴的鑼、響的鈸」,只能發出鳴響的單音! 

現在知識垂手可得,但知識浩瀚,若無法對訊息和知識評估,反而一無所知。「一無所知的人必須相信一切」,因為沒有知識基礎,無法為生活指導什麼。信仰也需知識,不是都推給上帝,否則將失去判斷力,接受錯誤的觀念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通識很重要,要有美好生活,需要歷史 文學 音樂 藝術 哲學等素養,否則難有好的判斷事實能力,容易喪失自我,得不到幸福。 

台灣過去沒通識素養課程,也過得好好的,很多人還擁有經濟地位,而且英數理水準越高,收入越好,時數不夠用,還要什麼素養?對此,張忠謀說:我投通識教育一票:https://bit.ly/3MkpHXo 

聽過一位知名法學學者說,法律重視證據,但沒有素養訓練,無法辨識證據的幽微之處,容易變為正義魔人,難以做出合理判決。 

再舉工程學科。工程師通常採線性的收斂式思考,而非發散式,難以跳脫框架。素養教育能處理複雜的跨領域問題,促進工程師實現創意和創新。

別放棄求知慾望

有一天,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來到華盛頓的大街上,身後跟隨著幾個著便裝的衛兵。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為《智慧》的雜誌社門前圍了一大群人,不知道在幹什麼。他耐不住好奇,馬上湊了過去。 

結果發現,在華麗的牆壁上竟鑽了一個小洞,洞旁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不許向裡看!但好奇心還是驅使人們爭先恐後地向裡觀望。 

林肯也順著小洞向裡看,原來裡面是用五彩繽紛的霓虹燈組成的《智慧》雜誌的廣告。林肯大笑起來。他覺得這家雜誌的廣告很有創意,於是就吩咐秘書為自己訂了一份。 

《智慧》雜誌果然很獨特,不論內容、版式、裝幀、封面設計,還是印刷質量都稱得上一流。於是,林肯便總是抽出時間來閱讀。一天,林肯處理完當天的公務,又拿起一份新到的《智慧》雜誌翻閱起來。翻著翻著,他突然發現,在這份雜誌中間有幾頁沒有被裁開。 

林肯頓時很掃興,順手就將雜誌放到了一邊。晚上,林肯躺在床上時,突然不經意地想起這本雜誌的事情,這本雜誌既然是一本風靡各地的雜誌,在管理方面應該是十分嚴格的,怎麼會出現這種連頁現象呢? 

他由此聯想到雜誌社曾在牆壁上鑽小洞做廣告的事,難道這回又有什麼新花樣?他翻身下床,找到這本雜誌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開了書的連頁。裁開之後,發現連頁中的一節內容被紙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錯了。但印錯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好奇心驅使林肯又用小刀一點點地撬起了糊著的紙。最後,他發現下面竟寫著這樣幾行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獲得了本刊1萬美元的獎金,請將雜誌退還本刊,我們將負責調換並給您寄去獎金。《智慧》編輯部 

林肯對編輯部這種啟發讀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極其欣賞,便提筆寫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不久,林肯便接到了新調換的雜誌和編輯部的一封回信:總統先生,在我們這次故意印錯的300本雜誌中,只有8個人從中獲得了獎金,絕大多數人則只是採取了將雜誌寄回雜誌社重新調換的做法,看來您的確是真正的智者。

根據您來信的建議,我們決定將雜誌改名。 這本改名後的雜誌,就是至今風靡世界的《讀者文摘》。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走出困頓:支持改過自新

針對相同問題,人們反映不一,非常素常,但也說出不同的視野。 

國內電價擬調漲8%,可能優先針對製造業大戶及豪宅調漲。甫卸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質疑,若僅針對大戶調漲,製造業一定會出走。 

台泥張安平董事長表示,「出走的國家電價恐比台灣更高。」台泥在七、八個國家有廠,有的調漲超過20%,歐洲電價是台灣四倍以上,也是一樣生產,使用者才會想辦法減少能源使用及碳排。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24597?fbclid=IwAR0T1Ey7WXHuSqF6QfJTtv-9jK98ahubnGP6NzbCB87OcJ-ysB1gqU1C3x4 

2017年,張安平臨危受命擔任台泥董事長,在一次會議上問員工:你們有誰對身在水泥產業感到驕傲的請舉手。結果個位數,於是他決定排碳標準比政府規定再減半,發展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堅持做有道德的生意。 

台泥不打自招做壞事,但指責是一回事,決定改過自新又是另一回事,我願意祝福台泥成為節能少碳排的企業典範。 

順便一提,Nike 門市營業從不關大門,一付暴發戶心態,所以我從不買Nike鞋子,送我也不要。我曾向環保署檢舉,都不了了之,希望這次電價調漲,服務業大戶調多一點。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莫泊桑與契訶夫、歐亨利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寫了350多篇中短篇,張忠謀曾表示,喜歡也看了不少莫泊桑的短篇。 

莫泊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生》,敘述約娜是含著金鑰匙的貴族,有錢有顏,被父母寵愛的獨生女,富有教養,夢中的白馬王子也如期而至。 

白馬王子也是貴族,家道中落,但風度翩翩,溫柔體貼,談吐不凡。約娜眼花繚亂,不及深思熟慮,相識三個月就閃婚,而這一切是對方編織的陷阱。 

約娜遇上不幸婚姻,卻一錯再錯,不甘心付出卻沒回報,以致不及時止損,結果淪落人財兩空。可悲的是,還將錯誤思維延續到兒子,最後傾家蕩產,孤苦伶仃。 

不是所有事都能如願,不是所有選擇都是正確,因此不是所有事都需堅持。日子滿了,就接受失敗,適時停損。情境不同,或許答案不同,但明知錯誤,糾結於過去,不勇於換條路走,絕對是錯誤的人性弱點。 

比如說,花1千元買食物,沒吃壞了,若糾結心疼不丟,吃了傷身體,還要花2千元醫藥費。1千元是「沉沒成本」,跟決定要不要丟無關。 

前天(6/22)太陽能發電量兩倍於核電,想到當年核四也可從這簡單邏輯找出答案核四需要再增加的支出(含拆除與處理廢料)與其他替代發電方式的效益進行比較,而不是心心念念已花了4千億。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羅素(1)如何變老

人的一生應像一條河,存在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河岸所束縛,然後熱情衝越岩石與瀑布。漸漸地,河流變寬了,兩邊河岸遠去,水流更平靜。最後,沒任何明顯裂痕,自然融入大海,並毫痛苦地失去自己的存在。----伯特蘭·羅素 

反思:一個人老了,失去美貌,健康,才藝,並退居幕後,接著要克服失落感,才能回歸真正的自我。羅素的看法似乎是,把興趣逐漸擴大,越來越客觀,直到自我的牆一點一點退去,生活越來越融入造物者創造的普遍的生命,感受無我的境界,然後不再害怕死亡。您覺得呢?

*伯特蘭·羅素(18721970),曾任劍橋大學哲學教授,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倡導哲學和數學結合,通過邏輯實證可獲得確定答案,用機率論修正,就可以不被不嚴謹的語言誤導,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解釋世界本質的邏輯語言,從此分析哲學誕生。他的說法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錯的,推理不能得到所有真命題,科學標準不能加到所有形式的學說。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活著就有希望

最近美股S&500低點只有高出疫情前7.6%,那斯達克回到疫情前,像極了紙上富貴。 目前美國非農就業數據漂亮,職缺接近兩倍失業人數,但還是發生股災,普遍認為原因是 

1.空頭大師看圖說故事,引發恐慌。80年代升息見頂20.5%,標普50019827月崩跌37%。大師們沒說,持續惡性通膨的條件在哪?很多人相信大師,畢竟每個人檢定虛無假設的風險機率不同。 

2.升息影響資產定價,壓低本益比。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低點上升了2.2%,其實影響理論價值不到7%。為了讓故事聳動,已出現利率升到5%的聲音 

3.升息影響消費,經濟將衰退。其實聯準會也說,明年可能降息,可見經濟成長失業率也重要,儘管通膨更重要。聯準會資源最豐富,這次沒看準戰爭及海運費大漲10倍效應(正修法干預運費),所以能信明年升息降息嗎 

4.預言的自我實現,催眠人們減少消費。不能譏笑「情緒主人」,貪婪與恐懼,一直是驅動市場泡沫與波動的主力。史上三大泡沫之一的南海泡沫,牛頓也被割韭菜,從賺到慘賠2萬英鎊,相當於當時一位技術工6百多年的薪水。

我的看法是,股災主因未必如此,而是過去兩年漲太多,股價達到理論價值滿足點,企業需要消化提前消費的營收。

歷史不一定重演,但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1.不要對抗聯準會80年代升息,美股跌37%,升息見頂後還跌一陣子;2.活著就有希望,從此展開39年大多頭,最高漲到4,818點,計入股息,翻了35倍。[1] 

過去100年來,各國每人平均得諾貝爾獎數:美國一路向上;英法維持風華;德國戰後逐漸落底,世界秩序尚稱穩定,還是值得盼望與等待,前提是:確認自己的風險容忍度,不借錢,不殺進殺出,向林志玲學習自律

……

[1]升息與股價的歷史 

19771月,聯準會利率4.5%,到1980年底20%19816月見頂20.5%。標普500指數在19771月為509點,1980年底為435點,19827月見低321點,跌掉37%。個股呢 

福特,當年成長股代表,在1976營收第4大,營收240億美元,獲利3.22億美元,到1980年底,營收435億美元,獲利11.7億美元。營收增80%,獲利增260%1977年初每股1.98美元,1980年底0.81美元,跌6成。 

IBM,當年科技股代表,在1976營收第7大,營收144億美元,獲利19.9億美元,到1980年底,營收229億美元,獲利30.1億美元。營收增6成,獲利增5成。1977年初每股16.43美元,1980年底每股15.37美元,小跌。 

通用電器,當年製造業代表,在1976營收第9大,營收134億美元,獲利5.8億美元,到1980年底,營收225億美元,獲利14.1億美元,營收增8成,獲利增140%1977年初每股8.47美元,1980年底每股9.81美元,小漲。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失智症權威醫師 罹患了失智症

失智症權威醫師 罹患了失智症(NHK特別節目)

shorturl.at/ckFGH

………….

90歲的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醫師罹患失智症。他曾開發失智症早期診斷量表,還將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節目通過跟拍採訪,記錄他的日常,藉此摸索如何與疾病共生。 

一位長輩花了50分鐘看影片(有中譯),分享他的心得與感動 

1.      長谷川選擇不到安養中心,說要回到自己的戰場,繼續專研所學,貢獻己力。 

2.      患者雖然依賴,但知道感謝家人的付出和關心。雖然可自主部份越來越少,但仍可體貼對待旁人;可選擇沈默,不說重複的話,避免家人困擾。 

3.      患者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需被理解。患者人格特質沒有改變,可持續表達,讓週遭的人知道感受,知道怎麼跟他相處。 

4.      患者看到的週遭,跟一般人一樣,依然保有欣賞上帝的創造,而不讓自己陷入憂鬱及封閉。

林志玲:自律才能自由

前言摘自林志玲新書《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自律可以透過練習,想要自由,先要自律。 

中學時期,爸爸六點叫我起床時,我已經穿好制服開始複習功課並準備好出門了,但是叫哥哥起床的時候,可能要花好長一段時間。 

當我步履輕盈的走路到校門口時,常遇到哥哥急急忙忙的從計程車跳下車。(怎麼可以這樣花零用錢!) 

爸爸在我考完聯考時,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開啟了我不同的人生旅程。在爸爸的想法裡,如果要把孩子送去海外求學,除了要能自我獨立,另一個優先考慮就是要能自律。 

所以在最後一秒前,爸爸把機票換成了我的名字。這張飛機票,讓我開始體驗不同的人生旅程。帶著一個行李箱和一千元加幣,十五歲的我,踏上了陌生的國度。 

我並沒有因為突然自由了,就忘記這趟旅程最需要專注的是什麼事情那就是求學讀書。這段獨自在異國,凡事得靠自己的訓練過程,讓我變得更加獨立。 

那時沒有手機,但有地圖,幾個月後,我結束了在一個小鎮語言學校的學習,搭上了灰狗巴士,到大城市,去公立學校申請就讀,分租了學校附近的一個房間,用二十元加幣買了一個二手床墊,還有一個搬家用的紙箱作為我的書桌。 

在公立學校念書的同時,也提出申請一間我所心儀的私立女子學校,希望入學,但因為沒有監護人,也因為英文真的不夠好,所以並沒有在第一次就能成功申請到住宿的私立女子學校。 

但我記得當時我和校長說,請給我一年的機會,我明年再來考試。隔一年,我終於獲得了入學的機會。那一段過程,成為我人生很大的養分。 

從小養成的自律性格,也延續到後來我面對工作的態度。有些人會把演藝圈冠上五光十色的想像,覺得燦爛非常。然而一走下舞臺,我,一樣是林志玲。 

回到了自己原本的樣子生活簡簡單單,不喜歡複雜。演藝圈的你可以很單純,只要身體力行做好自己,希望這樣的自己,也許可以潛移默化的給喜歡我們的人一些正面的影響力。 

當然有時你可能會說,自律好難,會有想放鬆、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看看心情再說嗎?當然可以,只是時間是不等人的。 

如果常覺得自己在原地踏步、轉圈圈,或許正是名為「心情」或「情緒」的螺絲脫序,卡住了我們,讓我們無法前進。 

和運動一樣,自律也是可以練習的,重點是能持續,而不是一下子給自己無法負荷的訓練。可以先幫自己設定好目標,再分成一些小目標循序漸進。我們先試著朝小目標努力並完成,感覺就沒那麼困難了。 

比方說,大目標是給自己一年時間甩掉不健康的脂肪,再將小目標設定在每週或每個月安排多少時間注意運動和飲食。視狀況來做微調,這樣就不會因為挫折感而直接放棄了。 

如果有一點小失誤也不要太過苛責自己,趕緊將專注力拉回來,完成任務後,給自己一點鼓勵,可以安排一下放鬆的時間或喜歡的消遣,當作獎賞,謝謝自律的自己成功達到了目標。 

爸爸說,自律就是「持其志,無暴其氣」的自勉。伴隨著自律而來的是「自覺」和「自我期許」,才會明白現在所有的自由,都源自於過往的自律。一直注視著自己、瞭解自己,進而自愛和自律。自律的人,才能夠擁有真正的自由。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美國新國定假日「六月節」Juneteenth,如何影響我的課堂?

 美國新國定假日「六月節」Juneteenth,如何影響我的課堂?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361

………

看到這篇,想到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無法擔任公視董事,典型理由是胡競英包正豪教授說的研究二二八是在撕裂族群,罔顧族群和諧。

他們的說法倒果為因。想知道為什麼拉肚子,應弄清楚之前吃甚麼,而不是因為研究吃甚麼才拉肚子。其實他們是害怕研究資料越多,部分真相愈加清晰,建築在不公義不合法的統治神話崩塌。

紀念日只是提醒歷史的錯,傷痛也無法挽回,究明真相、追究責任、受害者平反補償、確立悲劇不再發生的機制,才能建構大家有一天可以心無芥蒂走向未來的基礎。

真正的放下,不是忘記絕口不談,不是把流膿的傷口包起來,而是談了也能雲淡風輕。這點德國人最清楚,他們總說,不把故事不停述說、出版、紀念,糾結心中的恨、愧疚、悲痛就永遠無法獲得釋放。

走出困頓:懂付出,才能多做多得

看了成大醫學院副教授卓瓊鈺投書「懂付出 才能多做多得」,才知今年國中會考題目是「多做多得」,而且範文採正面表列。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394314 

正面表列適合抒情,看似理所當然,但容易流於八股。卓教授和孩子討論範文,希望孩子能體會「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也提醒媽媽們學會放輕鬆,婦女忙得像陀螺,怎會多做多得? 

沒錯。要多做多得,要學會放輕鬆(專注當下及轉念),還有怎麼栽,比如:做法及做事符合家人需要、家人知道感謝及回饋、量力而為、轉化得的意義、不操控為彼此幸福憐憫和無私的愛等調和變數(Moderator) 

卓教授還說「會考生文中提到烏克蘭戰爭。….這些國家受到壓力接受許多難民,反而影響社會安定,這就不見得是多做多得。這提醒我們要量力而為,先顧好自己。」 

量力而為,先顧好自己」沒錯,但波蘭幾乎包辦難民,不是受到國際壓力,而是今日烏克蘭,明日波蘭。德法領導人冒險到基輔,也是如此。說難民影響社會安定,會不會是自掃門前雪,理性成為情感的奴隸」? 

戰爭已不可免,接受難民,可激發人民警覺、團結、憐憫與互助,長遠來說,這些安定因子更重要。凡事有利有弊,看大不看小,算不算「懂付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