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中最有智慧的12首詩詞,不讀不懂談何人生!
…………….
根據說書所列詩詞,蘇東坡的詩可分兩大類:
1. 人生本質:遺憾、無常、往事如煙、功名轉頭空、偶然也是必然
2. 應對之道:風雨不懼、不懂就旁觀、留不住就放手、讀書養氣、轉念與自己和解、正直坦蕩、思念越綿長越淒涼
我猜,蘇東坡會指出,從《江城子》推論「思念越綿長越淒涼」與原旨不符。從應對之道,我們可看出他的基本態度:疼愛自己。疼愛自己並非自私,而是才有能力照顧他人。莊子也說:「先存諸己,而後存於人;內保之而外不蕩」,就在講「疼愛自己優先於愛他人」。
怎麼疼愛自己呢?保守自己的心。正所謂「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心不穩,傷神傷身體,所謂應對之道就只是「青年十二守則」。
也就是說,把心守護好,不在意別人所為,也不執著於外在,不讓負面情緒向外擴散。能不在意別人的關鍵之一在於「體諒才能原諒」,而且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並同情對方沒有機會修養自己。同時也要認知到:解不開的結,不是想就能解開,所以不想、放下,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心上,而不是面子。疼愛自己需要學習,慢慢會發現困擾的事不再困擾了。戰勝自己,是很有成就感的[1]。
接著來看應對之道。面對充滿遺憾無常的人生,蘇東坡不是傷感吟詩、嘆氣逃避,而是堅持「風雨不懼、正直坦蕩、讀書養氣與轉念」,在在展現了「個人責任」的思維。
因此,蘇東坡在世,應是右派保守主義人士,支持「個人責任、自由市場」,反對自由派倡導的「社會正義、財產重分配」等無關急難救助的好聽制度,並撻伐利用「政治正確」封嘴反對意見的左媒。
強調「個人責任」,很可能失去權名利,甚至遍體鱗傷,但蘇東坡懂得「深情而不滯於情」的老莊哲學,因此提出「不懂就旁觀、留不住就放手、與自己和解」來保護自己,更不讓自己陷入「思念越綿長越淒涼」的境地。
想「深情而不滯於情」,需要學習「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則靜)」,這也是蘇東坡詩詞常出現的場景,像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大意是,做事時專注眼前事,不要想著做過的事(除非要檢討),也不要想著還沒做的,就是「不念過往,不負當下,不迎未來」。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是類似的話。大意是,事情來了面對,事情過了內心回復平靜。事去則靜,宛如鏡中之花,花來,鏡中有花;花去,鏡空無痕。鏡子本體始終光明,不被外境所轉。這是一種智慧:萬事不住心,便可無罣礙,若念念不忘,就心生煩惱。
若進一步反思:為什麼「事來不能應,事去不能靜」?事來不能應,可能是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信心不強;對事沒客觀分析,甚至放大難度,從而使自己抗拒。事去不能靜,可能是猶豫不決,沒全力以赴,沒內斷於心,而事後又無法釋懷。
因此,平時要不斷學習和努力,對問題冷靜以對,進行客觀分析,仔細論證,不能被嚇住慌了神。聖經「出埃及記」及「約書亞記」透過故事講這道理,有興趣不妨閱讀。
盡信書不如無書,以現代的觀點,您覺得哪些說法不恰當呢?以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觀點,天生樂天派、個性不服輸與沉重經歷又無法抵抗專制,培育出蘇東坡積極轉念的心。但我想問他,是不是真的豁達輕盈,還是心裡仍有深深的遺憾呢?在定風波一文,我已扣問。
[1]參考蔡壁名教授的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