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另類的教師節禮物

天是教師節,這篇我起名:另類的教師節禮物,也當作給老師的另類禮物。

我們需要深度,而我們所沒有的正是深度。您未必同意這位老師的某些論點,但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盼望生命不化為虛無,盼望此生諸種遺憾、失敗、不幸、悲劇能被彌補超越,應該是普世的渴望。

如果您說自己現在活得很快樂,我替您高興,您的歲月如此靜好,但很抱歉,我直白懷疑,可能您不管他人,追求短暫的快樂,甚至只求自己當下醉生夢死,這樣當然順遂許多。QQ

………….

柯志明我想,S並不知道她幫助了我,雖然她來請求我的幫助

S是今年系上的大一新生,來自花蓮市,這兩週上我的課她都坐在最前排,很認真聽講寫筆記。上週三她與我約時間,想要請教我問題。我們約在上週四(24日)上午9點,在系主任辦公室裡談。內容約略如下:

S很認真地問我說,她相信弱肉強食,因為生命本來就是這樣,但她仍然一直困惑:究竟要不要同情弱者?以弱肉強食作為生活原則是否有錯?

我說,基本上,自從1859年達爾文發表他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之後,整個當代世界幾乎都接受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暴力世界,所有生物都必須進行殘酷無情的生存鬥爭才能存活。人是動物,當然也是如此。

但人不只是動物,人有心靈,會思想,有道德良知,也嚮往永恆,因而人會反省,會同情與愛護弱者,會渴求永恆。因此,現實上,人不但不會刻意傷害弱者,反而會用心照顧,尤其對那些「無用的」瀕死病患。這就是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

因此,對人而言,最重要的不只是活著,而是「像人」那樣活著。你可以單單為了生存而活著,但這不像人,只像動物。你要活得像人,就必須展現異於動物的人性,也就是會思想、反省、懊悔、改過的理性,以及誠實、仁愛、公義、節制、和平、謙卑、憐憫等等的德性。

所以,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導學生能「像人」那樣活著,盡其所能地將人性之美善展現出來。教育絕對不是像今天臺灣的教育系統所鼓吹與追求的那樣為了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因為這不過就是達爾文主義的延伸表現,只是在培養無情無義無人性的「文明衣冠禽獸」而已。因為所謂的「競爭力」無非就是勝過別人的能力,說白了,就是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能力。在我看來,以培養學生競爭力為教育目標根本是一種無人性的敗德教育。

S很安靜又認真地聽著我的申論,有會陷入沉思,有時也會露出認同的表情,並微微點頭。

我接著又說,人生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相信人如同其他動物一樣生生滅滅,過著弱肉強食的生活,死了就生命徹底結束了;第二種是相信人可以超越現世,有永恆生命,過著努力實踐美德的生活,以致於願意捨己,為別人著想,為別人活,並追求永恆。

聽我這麼說,S馬上問我:老師,你相信哪一種?你會選擇過哪一種生活?

我毫不遲疑地回答:我相信第二種,因為唯有能超越死亡,有永恆生命,我們的生命才不會化為虛無,才能無懼於現實,生命的價值才能延續,愛才不會中斷,此生的諸種遺憾、失敗、罪惡、不幸、悲劇才可能被彌補超越,生命也才有意義。我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例子證成我的論點。

對此,S提出不同的意見說,可是人不就是因為知道會死、生命短暫,所以才會好好把握生命,好好努力過充實的生活嗎?雖然我會死,但卻曾經擁有過豐富有意義的一生,這不是很有價值嗎?

我說,這是許多人的想法,頗有悲壯意味。但對一個必定會化為虛無的人,現在好好過生活有什麼意義呢?有沒有好好過生活有什麼差別嗎?就算人類會繼續繁榮茂盛,別人也會在我死後記得我,這又與已經成為虛無的「我」何干?何況為什麼一定好好過生活呢?為什麼一定要當好人做好事呢?如果人生就只是此生,死了就成了虛無,不再存在了,那麼最合理的生活不就是隨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事,把握時間讓自己快樂,無所在乎,不是嗎?

我們談到近1010分,S必須趕著去上第三節課。臨走前她說,回去會好好想想我的話,然後會再找時間來與我討論。我說好。

這個談話給了我不少鼓勵與安慰,讓我看到方濟樓裡潛藏著可以深度交談的純真靈魂,也再次安慰我這個近二十年孤單在這幢近乎荒野的「臺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像傳教士般講述哲學思想與生命道理的我。

如同那位盲人神父雅各在因收不到任何一封信而陷入沮喪虛空時的覺悟:其實,並不是他在幫助那些來信請求他禱告的人得上帝的幫助,而是上帝透過他們來信請求他禱告在幫助他。沒有這些來信請求他禱告的人,雅各神父就因無所付出而自覺無用,生命無意義,因為沒有人需要他關愛。一樣,如果沒有需要被關愛與教導的學生,老師能有什麼意義?我認為沒有。

我必須感謝S,是她透過我對她的幫助在幫助我。

20200928 教師節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陶淵明形影神

白話:做善事或許能常開心,但誰放在心上呢?這些念頭都在「傷生」而非「惜生」,應聽從天地間自然變化,既知自然來去,人生應自在於天地之間,生不覺得歡喜,死也不覺得恐懼,生命當結束就結束,不要獨自增添憂慮。

賞析:陶淵明寫了形影神哲理詩回覆慧遠,慧遠(334~416)是東晉僧人,淨土宗初祖。有別於田園詩,陶淵明站在老莊自然無為的立場,反駁佛教靈魂不滅道教長生不死的觀念,繼之批判儒家對官場汲汲營營的入世態度。

這首詩是瞭解陶淵明作為一位隱士,批判三教的重要作品。有興趣可閱讀陶淵明【形影神 並序】賞讀

https://www.trend.org/column/artical/56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8)。生死禍福來去有時,努力應對了,就無須歡喜憂懼,這是陶淵明的人生觀。蘇東坡在《念奴嬌》也用了豪邁氣魄,訴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豁達

陶淵明是老莊門生,莊子強調:「逍遙齊物,和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所以我相信,老莊說了那麼多話,並非單顧自在過活而已,而是有一個憐憫心腸,要大家順應自然規律,優游於天地之間,從而照顧好自己,才能幫助他人吧!QQ

嘉義市立美術館開幕

嘉義市立美術館開幕

我的第一次初吻在這,還發出滋滋聲,然後微醺幾許。像極了愛情。

但我不是說愛情,而是隨著參訪的高中同學們,舔下第一道初餾酒,濃度86度。如今舊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華麗轉身,從古蹟變成美術館,為「畫都嘉義」增添浪漫詩意。

首任館長賴依欣,70年次(我推估),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博士,擔任多年獨立策展人,沒有機構行政經驗,但提出宏大願景:藉由國際與在地活動跨領域規畫,豐富嘉義人文城市的內涵,打造具國際藝術視野的美術館。

 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建於1936(舊酒廠在對街),風格簡潔,與臺南林百貨同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設計,打造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彰化美術館的黃明威建築師融合新舊紋理,重新詮釋這三棟美麗建築,有興趣點看連結,或許可以快樂一整天喔。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若您想不喜不懼,縱浪歷史大化中,除了參觀美術館,還可以到嘉義酒廠參觀(在民雄工業區)。民雄新廠被指定為觀光酒廠,設有簡報室、品酒檯、販賣部、廠史陳列室及酒史陳列室,百年典藏資料豐富,是製酒產業早期文物最多之酒廠。

(介紹)嘉義市立美術館建築亮點!老古蹟化身串連日常與藝術的新世代美術館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1434?fbclid=IwAR1YJgEKzJ6Qlow4TnSVbmgqldYeeFXCV7PTuvvXdBFd8nReCTu9Bl1JwUk

(新聞)嘉義市立古蹟改建完工 美術館將試營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4fsoZ3mjw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E-DUCxBsU

……………..

這首歌在1994出版,有陣子跟愛拚才會贏成了「國民之歌」,深入許多人的記憶,成為象徵在逆境中,卻能知足感謝、正向力量的歌曲。可惜,現今感恩兩字已成形式氾濫的用語。

當年這首歌為日劇阿信量身打造,作詞者陳樂融寫出動盪的大時代裡,勇敢面對命運磨難的堅忍信念。當初滾石派出翁倩玉演唱永遠相信,飛碟請來歐陽菲菲詮釋感恩的心,最後這兩首歌各為片頭及片尾曲。

阿信苦命一生,但陳樂融相信,這位傳奇女子一定有堅守的人生信念,才能屢屢在困頓中找到正面啟發的力量,所以寫下:「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 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 我一樣會珍惜」。

可以這麼說,阿信已經實踐了各個存在哲學家所說的。

以前求學時,策略管理課需繳個案作業,我的小組選擇研究「八佰伴百貨」,當初去台中八百伴多次,但只能談一點梗概。

193012月,阿信與其夫在靜岡縣熱海市創辦「八佰伴商店」,1950年於東京交易所上市,全盛期在16個國家共有450家分店。由於擴展過速、亞洲金融風暴及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等因素,1997年聲請破產。

臺灣八百伴在1988年於台中市開幕,想避開台北戰區,應該也想賺取地價上漲(正值日本泡沫)。後來沒有捷運帶來外客,重劃區發展緩慢(現在大不同)1993年結束營業。接著開設桃園店,總面積兩萬多坪是前者7倍,後來公司破產,低價出售,現為新光三越大有店。QQ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感恩

 感恩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894&utm_campaign=dailypost-09-16-editor&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chfacebook

……………….

1. 麗莎在一連串打擊下無法成眠,她嘗試靜坐冥想、針灸、閱讀心靈書籍、擺放水晶,沒有奏效,她開始靠鎮定劑入眠,直到接觸感恩日記才好轉。

2. 加州大學學者針對186名患有心臟衰竭,平均年齡66.5歲的病患,進行感恩調查,發現愈懂得感恩的人,血液發炎指數愈低,平均壽命也比較長。

3. 無法感恩怎麼辦?透過行為改變內心,培養感恩的習慣:

(1) 改變思維:克麗絲提被確診第四期淋巴癌,如今活過第25個年頭。她的秘訣是將不得不去做的事,想成榮幸,如此反能珍惜與感恩。

(2) 寫感恩日記:從小事著手,中樂透大事不常發生。不只為自己,也要為家人感恩。

(3) 道謝:向協助我們的人,如店員、公車司機,和家人道謝,內容愈明確愈好,像是「感謝你每天早起準備早餐」。也別忘感謝自己,輕輕在心中對自己說聲謝謝,會發現擔心恐懼,放下許多。

(4) 參加感恩活動:參與宗教或公益團體舉辦的感恩活動。國內就有企業推廣「感恩創作活動」,鼓勵用繪圖、文字和影像,表達對人和事物的感謝。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直覺

 直覺

甚麼時候我們會用微妙的直覺做決定?通常問題無法量化,或「不可知」程度高,而且永遠不會有足夠資訊,導致對分析沒足夠信心,加上目前沒有驗證有效的心智模式與架構運用,就需要透過直覺,做出不尋常、獨特、璞玉型的大膽決定。

根據哈佛商學院企管副教授黃樂仁在《優勢:化逆境為有利條件》一書的說法,根據直覺做出較成功決策的人有幾個特性:

1. 運用現有的客觀與主觀資訊,而不是草率運用「一葉知秋」。

2. 是根據經驗產生的感覺,而不是快速、衝動與情緒化。

3. 平時注意典範、原型與模型,並連結到決策練習,以持續培養直覺。

4. 將邏輯與資料應用到直覺,可能延遲或做出更糟的決定,所以一旦憑直覺做出高風險、高影響力的決定,就不要向他人解釋或合理化直覺的結論。

在我看來,若能將平日所見,經常透過直覺猜測,就能強化直覺能力。不知道您有甚麼寶貴建議?QQ

說得到,卻做不到?

說得到,卻做不到?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很多大道理(理性),也被許多心靈雞湯感動(感性),但往往說得到,卻做不到,要不然「三分鐘熱度」。從普遍的經驗觀察,主因可能缺乏知行合一的動能。

 

《小王子》的作者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曾簡述這種動能。他勸告人們:「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不需要鼓勵人們探集木材,也不需要分配他們任務或工作,你要做的,是引導他們嚮往遼闊無邊的海洋。」

 

對此,美國加爾文大學的哲學教授蘇明思(James K. A. Smith)在《欲望的門訓》一書提到,一個人是由鐵三角組成,除了理性、感性,還有第三層:人的習慣及因著習慣所養成的渴望,知行合一的動能源於此。

 

我們不難發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美滿生活的願景環環相扣,並不是經過理性的「審愼思考」,而是「生氣蓬勃」的美好畫面抓住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以「愛」作為最基本的目的導向模式。

 

換句話說,渴望、嚮往、願望、切慕、欲望正是人類身分的核心,也是觸發一切行動與行為的泉源,我們受到欲望牽引,決定了前進方向。

 

因此,想說到做到,根本問題是認清「你想要什麼」,從你想成為什麼人開始,就是「身份認同」。改變習慣,最快速的是改變所做的事。接著透過行動證明,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然後藉著習慣形塑所愛。

 

譬如,從今天開始,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愛運動的人,就想想愛運動的人會怎麼做。想養成運動習慣,從出門運動、運動十分鐘、運動半小時、連續運動一週開始,達成一個就給自己套上「我是愛運動的人」的名號。

在過程中,心理仍然會受到許多挑戰,這時持續的動能要從何而來?繼續給自己套上名號?還是需要其他?例如信仰。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呢?QQ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林語堂:《蘇東坡傳》

 林語堂:《蘇東坡傳》

 要了解曠世奇才蘇東坡,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最為經典(原文英文)。林語堂不是隨意寫寫,這本書共28章、420頁,書後列了一百多本參考書,引了幾百篇題跋、書信、奏議、詔命和詩文,而且每句對話都根據宋人或後人的筆記譯成英文。

譯者宋碧雲在1977年出版了(遠景出版),經典新版是2017年出版(風雲時代出版)。宋碧雲說,她整天埋頭苦幹,花了六個月。她沒將上開對話還原古文,反倒查到出處,與英文對照翻譯,以保留原句風采。詩文則還原,查考十分吃力,但就是一行一行譯,一頁一頁查。有人侵犯智財權,將譯本放在網路。可是在電腦閱讀太累了,博客來只賣224元。若要(經典新版),誠品網路賣252元。〔1

林語堂的文風淡雅,但文字色彩豐富鮮明,語言自然流暢,幽默若隱若現,讀來唇齒留香。書中記錄蘇軾的一生,人生擔任的各種角色,穿插大量北宋歷史,對於當時社會風貌、黨爭和王朝由盛轉衰都有精妙的刻畫。蘇東坡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林語堂無可救藥地偏愛他,有人認為,他把蘇軾寫得過於完美,對王安石則太黑了,對此,最近史學家出書講述這段被錯解的歷史。〔2

在林語堂心中,蘇東坡是一位有魅力、創意、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文人。序裡這麼說道: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蘇東坡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憎恨清教徒主義、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月夜徘徊者、詩人、小丑。

有一次,蘇東坡對弟弟子由說了幾句話,描寫他最恰當不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他的一生經歷,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但這還不足以道出全部,他比其他中國詩人更具多面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指: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0:16: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

他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但他不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說法。他享受人生每刻時光。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則是混合的人生觀。人生最長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肉體雖然會死,精神可以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的一個微粒,究竟是哪個微粒,就不重要了。所以生命是不朽的、美好的,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一面。

林語堂做了總結:遭逢悲哀挫折,總是微笑接受。人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感恩、慈悲與忍耐。人的生命有限,因此要學習明智誠實生活,需要學習滿足。人的弱點是,不斷追求理想,住在真實的世界裡,卻夢想另一個世界。人生在世不快樂,不心滿意足,就是忘恩負義。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論到林語堂,至今仍被認為是華人英文底蘊最好的,諾貝爾文學獎曾5次提名他。台灣不少他的翻譯書,他的女兒出過「林語堂傳」。一直旅居國外的林語堂,蔣介石給他一塊陽明山上的地,他自己設計房屋,住在那好一段時間。到了晚年,他的女兒林太乙,當時讀者文摘主編,接他到香港同住,直到去世才運回台灣的故居,並葬在那裡,現在維護的不錯。〔3

想了解林語堂,不是讀「林語堂傳」,而是他寫的半自傳「信仰之旅」。他在書中提到自己的出生、婚姻、求學….,他開頭說道:「30多年來,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義,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甚麼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識進步,世界就會自動變得更好。可是在觀察20世紀物質主義的進展後,我發現人類雖然日益自信,卻沒有變得更好。人愈來愈聰明,卻也愈來愈缺少在上蒼之前的虔誠謙恭。」底下附「信仰之旅」全文,共105頁,有興趣閱讀,下載後可將簡體轉為繁體。翻譯有些地方生硬,就不要求太多了〔4〕。(eaton)

1〕【博客來】林語堂《蘇東坡傳》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64999

2〕【書摘】宋徽宗繼位之際,面臨何種激烈黨爭局面?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119-booknews-yinpeixia-songhuizong/

https://blog.xuite.net/b3006/blog/132957058-%E5%AE%8B%E7%A2%A7%E9%9B%B2%E8%80%81%E5%B8%AB%E5%92%8C%E8%98%87%E6%9D%B1%E5%9D%A1%E5%82%B3

3〕林語堂故居

http://www.linyutang.org.tw/big5/index.asp

4〕林語堂:「信仰之旅」

http://pdf.31225.org/books/pdf/%E4%BC%A0%E8%AE%B0/%E6%9E%97%E8%AF%AD%E5%A0%82-%E4%BF%A1%E4%BB%B0%E4%B9%8B%E6%97%85-%E4%BB%8E%E5%BC%82%E6%95%99%E5%BE%92%E5%88%B0%E5%9F%BA%E7%9D%A3%E5%BE%92%EF%BC%88%E7%AE%80%E4%BD%93%EF%BC%89.pdf

 

蘇軾一生中最有智慧的12首詩詞

 蘇軾一生中最有智慧的12首詩詞,不讀不懂談何人生!

https://youtu.be/ihVSUrKqkeI

…………….

根據說書所列詩詞,蘇東坡的詩可分兩大類

 1.      人生本質:遺憾、無常、往事如煙、功名轉頭空、偶然也是必然

2.      應對之道風雨不懼不懂就旁觀留不住就放手讀書養氣轉念與自己和解正直坦蕩、思念越綿長越淒涼

我猜,蘇東坡會指出,從《江城子》推論「思念越綿長越淒涼」與原旨不符。從應對之道,我們可看出他的基本態度疼愛自己。疼愛自己並非自私,而是才有能力照顧他人。莊子也說「先存諸己,而後存於人;內保之而外不蕩」,就在講疼愛自己優先於愛他人

怎麼疼愛自己呢?保守自己的心。正所謂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心不穩,傷神傷身體,所謂應對之道就只是青年十二守則

也就是說,把心守護好,不在意別人所為,也不執著於外在,不讓負面情緒向外擴散。能不在意別人的關鍵之一在於體諒才能原諒,而且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並同情對方沒有機會修養自己。同時也要認知到解不開的結,不是想就能解開,所以不想、放下,然後把注意力放在心上,而不是面子。疼愛自己需要學習,慢慢會發現困擾的事不再困擾了。戰勝自己,是很有成就感的[1]

接著來看應對之道。面對充滿遺憾無常的人生,蘇東坡不是傷感吟詩嘆氣逃避,而是堅持「風雨不懼正直坦蕩讀書養氣轉念」,在在展現了「個人責任」的思維。

因此,蘇東坡在世,應是右派保守主義人士,支持個人責任自由市場,反對自由派倡導的社會正義財產重分配」等無關急難救助的好聽制度,並撻伐利用政治正確封嘴反對意見的左媒。

強調「個人責任」,很可能失去權名利,甚至遍體鱗傷,但蘇東坡懂得「深情而不滯於情」的老莊哲學,因此提出「不懂就旁觀留不住就放手與自己和解」來保護自己,更不讓自己陷入「思念越綿長越淒涼」的境地。

想「深情而不滯於情」,需要學習「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則靜)」,這也是蘇東坡詩詞常出現的場景,像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大意是,做事時專注眼前事,不要想著做過的事(除非要檢討),也不要想著還沒做的,就是「不念過往,不負當下,不迎未來」。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是類似的話大意是,事情來了面對,事情過了內心回復平靜。事去則靜,宛如鏡中之花,花來,鏡中有花;花去,鏡空無痕。鏡子本體始終光明,不被外境所轉。這是一種智慧萬事不住心,便可無罣礙,若念念不忘,就心生煩惱。

若進一步反思為什麼事來不能應,事去不能靜」?事來不能應,可能是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信心不強;對事沒客觀分析,甚至放大難度,從而使自己抗拒。事去不能靜,可能是猶豫不決,沒全力以赴,沒內斷於心,而事後又無法釋懷。

因此,平時要不斷學習和努力,對問題冷靜以對,進行客觀分析,仔細論證,不能被嚇住慌了神。聖經出埃及記約書亞記透過故事講這道理,有興趣不妨閱讀。

盡信書不如無書,以現代的觀點,您覺得哪些說法不恰當呢?以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觀點,天生樂天派、個性不服輸與沉重經歷又無法抵抗專制,培育出蘇東坡積極轉念的心。但我想問他,是不是真的豁達輕盈,還是心裡仍有深深的遺憾呢?在定風波一文,我已扣問。

QQ

[1]參考蔡壁名教授的說法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21世紀的顯學:幸福

 21世紀的顯學:幸福

據去年報導,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程是「幸福」,由一位以色列裔美國人塔爾‧賓‧夏哈爾(Tal Ben-Shahar)授課,許多學生反應,這堂課改變他們一生!

何謂幸福學?就是正向心理學。以下幸福概念,取自他的演講片段:

1.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2.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3.十種幸福便利貼:遵從你內心的熱情、多和朋友們在一起、學會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簡化生活、規律鍛煉身體、睡眠、慷慨、勇敢、表達感激。

補充一下「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大意是:自己只是人,別設定能力不及的目標,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不完美或遺憾並視之自然,若能珍惜已有,放下不屬自己的,然後問自己,做什麼讓感覺好一點,這樣就能幸福。對照某心靈大師所說:「沒期待就不會失望」,「接受自己全然為人」似較符合人性QQ

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套理論真能帶來普世的幸福,還是有待大家檢定。

倒是這裡有個幸福的選擇見證;

台大最年輕教授!陳縕儂棄微軟千萬年薪 回母校台大教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0vGbFuo6k&feature=emb_logo

……………

陳縕儂畢業於美國資工排名第一的卡內基大學。她在影片中提到,台灣學子的能力不輸國際,但需要更多的樂觀、正面、勇氣、自信。

其實就我所知,薪水沒差那麼多,除了稅及物價外,她的研究通過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獲得年輕學者頭銜(加薪),也當了一家公司的技術顧問,不像米國教授要包辦資金、博士生生活費學費。

而且更重要的,回台灣是她個人的幸福目標,人的一生短暫,幸福無價。QQ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偉恩•戴爾:《為什麼你無法真正的快樂》

偉恩戴爾《為什麼你無法真正的快樂》

最近聽說,女人四十一枝花,因為懂得經營生活,過得多采多姿;而男人六十歷盡滄桑,像不動的盆栽,退休後了無生趣。嗚嗚。

一個人懂得經營,很可能是知道不少,以致生活重心多元生命開闊,就算只能當盆栽,也選擇奮力發新芽,一付盎然。由此推論,豁達不是認命,而是知道生命有不同的路能走,蘇東坡就是。

懂經營是理論,做出選擇是實踐。偉恩戴爾博士(1940 –2015)幼年在孤兒院成長,10歲後遭繼父暴力相向,但也成就《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一書,全球銷售超過3500萬冊。

他有一本未公開的著作《為什麼你無法真正的快樂》出版了[1],書中提到,不快樂,是因為認為快樂必須向外追尋,但外在環境無法掌控,如果把無法快樂歸咎別人,就永遠不會快樂。反之,快樂來自發自內心的選擇。

作者建議,生命寬闊,永遠都有一條道路屬於你,只要運用選擇的力量,找出人生使命,勇於為自己負責,成就真實的自己,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過自己最棒的人生。這樣,就沒有任何事可以摧毀你。

所謂選擇的力量」,是指我們都具備選擇能力,也永遠有能力把生活打造成心中想要的樣子。前提是,承認自己是獨一無二,不用別人衡量自己,自己的價值取決於相信自己是誰,價值也只來自自己選擇的想法。

在我看來,除了遭逢困頓或不幸,作者確實指出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愛跟人比較,沒看到自己的價值、物質至上、沒成就感、沒勇氣改變,但我懷疑「我們都具備選擇能力」,至少我沒有。

所幸透過經驗或閱讀,可提高選擇能力。而且一旦廣泛閱讀和思考,會發現知識不足,謙卑想了解更多,就更有機會做更好的選擇。然而,閱讀雖可啟發,但卡夫卡說,人應該只讀剌痛或刺傷我們的書,一本書必須像斧頭,劈開冰冷的內心,而不是讓自己快樂,沒書也可以快樂。

我以為,還要傾聽內心,仔細分辨,而且記得人是軟弱的,不要相信單靠自己就能如何,因此我謹記寧靜禱文[2]:「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兩者的不同。

至於我的選擇,能誠信正直,熱愛生活,關心社會,幫助別人,照顧自己及家人,然後靠著恩典,持當守的道,這樣就平安快樂了。至於人生使命,就倚靠天命。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溫柏格(George Weinberg)說:「希望從未捨棄你,是你捨棄了希望」(Hope never abandons you, you abandon it.)。以此共勉QQ

[1]《為什麼你無法真正的快樂》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768

[2]《寧靜之道:在「寧靜禱文」中找到平安喜樂》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