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銀髮族生活規劃(10)

經濟與工作(空大銀髮族生活規劃第10章) 

成功老化的要件包括老伴、老本、老友、老健、老趣等。老本是老年家庭經濟,對照內政部調查,65歲以上銀髮族除了期望身體健康、能與家人團圓和樂外,就是期望經濟來源無虞。 

俗話說「錢雖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瞭解銀髮族的家庭消費、財務安全、工作管理,也是協助銀髮家庭成功老化的要件之一。 

依據主計處調查,家庭支出前三項為: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醫療保健、食品及非酒精飲料。(按:家庭非消費性支出包括利息支出、經常移轉支出,消費性支出包括食品及非酒精飲料、菸酒及檳榔、衣著鞋襪及服飾、住宅/水電瓦斯、設備及家務維護、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休閒與文化、教育、餐廳及旅館) 

家庭收入分受雇報酬、業主所得、財產所得收入、自用住宅及其他營建物設算租金、經常移轉收入、雜項收入等。而銀髮族收入主要從私人轉移、政府轉移、社會保險受益、兼業薪資、財產所得收入、業主所得、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等。 

調查發現,銀髮族有42%的主要經濟來源為子女奉養,來自工作收入占比僅6.9%,比起其他國家,臺灣的銀髮族工作能力、貢獻勞動市場有很大潛力。健康銀髮族投入勞動市場,可繼續貢獻社會、也可穩定生活收入,減少子女負擔。 

財產所得收入大部分是投資股票、基金、房地產、金融商品(銀行存款、外匯投資)。銀髮族收入不豐厚,風險性高的投資活動要謹慎。金融機構設有理專,提供理財綜合專戶服務,但需要深入瞭解、嚴格挑選,以免老來無本。 

善用「老人福利法」的社會福利也是老年享有安全的經濟資源之一。近年來詐騙案件層出不窮,老人家庭宜瞭解詐騙集團之慣用伎倆,避免被詐騙。 

後記:銀髮族退休後,存款只出不進,是許多人對於退休金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之一,因此有些人期待投資理財,獲得額外收入。但投資必有風險,如何穩健投資是重要的功課。 

一個簡單的真理,越複雜的事情越要簡單化。銀髮族投資要更簡單,只投資比較穩健的投資標的,費用低、殖利率高、日成交量千張以上的ETF指數型基金。 

ETF最有名是元大臺灣五十(0050),元大高股息(0056)。臺灣五十是臺股市值前50大公司組成,元大高股息從150檔中大型股票,挑選出未來一年現金殖利率最高的30檔股票作為成分股。

根據統計,元大高股息從2013年到2018年,平均現金殖利率4.5%,約銀行定存4倍。300萬退休金,每年可以有13.5萬元收益(不考慮基金漲跌),加上每月2萬元的勞保年金,每個月有3萬元。

以上沒有動到本金,若準備300萬元分30年花完,勞保年金改革打5折,每個月還可花2.6萬元。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銀髮族生活規劃(9)

膽固醇與年齡 

前言:膽固醇越高,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的危險就愈高。林靜芸醫師分享「不喜吃葷卻有高膽固醇」的經驗。

……….

我從小不吃肉,肥肉、雞皮、內臟完全不碰,海產也少吃。母親每天給我吃一個蛋,最懷念是後院母雞剛下的蛋,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淋一點醬油,攪拌後每粒飯都香噴噴。我還喜歡吃荷包蛋、滷蛋、白煮蛋、蒸蛋、煎蛋、蛋包飯。 

母親常說蛋孵出小雞,養分很夠。求學時期我的身高在班上數一數二,感謝我聰明的母親。直到35歲時,體檢發現我的膽固醇偏高,唯一可能是蛋吃太多。從此開始戒蛋並增加運動,但膽固醇隨著年齡緩慢升高。 

外子嗜食肉類,膽固醇數字卻很漂亮,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外子疼我,常安慰說:「膽固醇稍高沒關係,我替病人作開心手術,膽固醇高的生存率比較高。」又說「有回替餐餐吃肥豬肉的80歲病人開心臟,手術時仔細檢查血管,居然沒有鈣化,也沒有狹窄,血管很健康。」 

外子努力想告訴我,吃蛋吃肉沒關係,我認為是他自己愛吃,話不可靠。而且教科書寫得很清楚,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愈高,血管壁脂肪堆積的程度愈高,動脈硬化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的危險就愈高。 

50歲後,我為了健康的理由,開始吃肉。外子的話沒錯,我的膽固醇不受影響。美國2015年臨床營養學雜誌追踪2萬名每周吃數顆蛋的人20年(有一位每天吃23顆蛋),並沒有增加心肌梗塞或是血管疾病的風險。 

2016年美國國家飲食指引去除每日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一個雞蛋大約250毫克的膽固醇,較多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而且蛋黃的卵磷脂可以溶解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美國取消食用雞蛋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說法,我在「戒蛋」30年後重新吃蛋,早餐一杯牛奶加一個荷包蛋,充分感受補充營養的幸福。 

我的高膽固醇「禍首」是什麼呢?原來體內膽固醇80%是身體自行合成,與食用膽固醇無關(所以吃什麼食物會增加膽固醇,人與人的差異很大)。而一般原則,人體膽固醇增加是吃太多飽和脂肪及人造反式脂肪。 

所謂飽和脂肪,就是室溫呈固態的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植物奶油、酥油等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巧克力,和處理過的肉例如臘腸等等。美國飲食指引建議食物盡量烤、煮、蒸、水煮或涼拌,不要炸或煎,吃肉時去掉肥油,或是將肉燉煮,享受烘焙食品時避免油酥類。 

仔細研讀後,我恍然大悟。我一向強調簡單生活,早餐經常是菠蘿麵包或烤吐司塗植物奶油(為避免高膽固醇,以植物奶油替代牛油,結果踩到地雷)、咖啡加奶精(含反式脂肪)。加上生性不喜浪費,家裡快過期的甜點,我負責吃掉,因此吃下不少酥皮食物。找到解答後,我的膽固醇總算控制下來。 

英國建議成年人每天飽和脂肪攝取男性不應超過30克,女性不應超過20克。一般人總把飽和脂肪、膽固醇,與肉類、海產連在一起,較少懷疑甜點、蛋糕。相信與我一樣不喜吃葷卻有高膽固醇困擾的人很多,謹以此篇經驗與讀者分享。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銀髮族生活規劃(8)/eaton

剎那即永恆 

從小到大,我常聽到「剎那即永恆」,不太明白,「短暫刹那」怎會變為「永恆 

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齊邦媛曾到美國兒子家住半年,兒子希望她留下來,但她認為「我有我的生活,也知道三代近距離生活的艱難」,決定回台灣,去住養生村。 

一開始,她抱著「等死」心態,後來心境一轉,不再牽掛等待,每天讀書寫作,身心舒展安放,在窗前或燈下,一筆一畫書寫她的生命之書《巨流河》,最後發現「剎那即永恆」,每一刻都是永恆。從她的自述,可約略理解是關於時間、存在和價值觀的哲學思考。 

我們總覺得隨著時間流逝,剎那瞬間的經驗或時刻不能長久存在,所以說往事只能回味。但能理解剎那即永恆意涵,便知若能創造與把握機會,往事就不只是如煙的追憶,當下美好時光可成為他日的溫馨回憶。 

因此,剎那即永恆包含無窮的永恆性,是一種永恆性與變化性的結合,所以瞬間是無價的,超越時間而存在,我們珍惜每一瞬間,某些事物或價值就可能永遠存在。 

我們在人間跋涉,如花開花落,轉眼即逝。生命固然曇花一現,但生命貴在意義而不在長久,貴在盡心盡力善用上帝給的機會與禮物開創價值,這就剎那即永恆的真諦。

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7)/eaton

嚮往永恆

問銀髮族,他們最嚮往甚麼?「永恆」不是擺在第一位,就是佔很大的權重。 

因此,懂得活在當下還不夠,還要連結永恆(蔡明睿,2023)。也就是說,活在當下,要學會放下,而放下要掌握真實的自我,「嚮往永恆」是銀髮族的真實自我,物慾不是那麼重要。 

思想永恆,可先思想哲學家康德的三大問:「人可以知道什麼?人可以盼望什麼?人應該做什麼?」從基督教觀點,人生有涯,歸回塵土之際要交帳的,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裡,要為永恆做準備。 

然而,想著過去的生命、現在工作與生活處境,想著《傳道書》的「虛空」與Pascal的「悲慘」,想著自己卻軟弱無能,恐怕失望絕望充塞心靈。任何誠實面對生命真相的人,難道能否定人的生命本是悲慘又虛空嗎?(柯志明,2023 

活在悲慘又虛空世界,可以有什麼希望?根本沒有,這是最真實的答案。因此,如果生命有什麼意義,無非是把握當下,憑本事,為所欲為,盡情歡樂,然後等待死亡結束一切。這是最理性又合乎現實的人生態度。不是嗎? 

現在世界瘋狂傳揚這樣的人生觀,大學與企業是為此效勞最具說服力與正當性的傳播站。他們喊著:站起來,走出去,奮鬥,你可以的;看這個負債者成了巨富,那個失業者成了成功企業家,這個流浪漢成了慈善家,那個難民成了科技巨人,云云。 

若傳播站傳揚的價值只限此生此世,無論包裝多麼高貴、卓越、美麗、動聽,無非是殘酷無情的騙術;而口口聲聲關愛、激勵的,不過是塗抹必朽爛顏面的化粧品而已。人的一生終究悲慘虛空,這沒什麼好爭辯的。 

再者,很多人的一生,遭遇種種不幸,充滿委屈與不公平,蘇東坡「廬山煙雨浙江潮」、「無風無雨也無晴」的不動心哲學是有助於心靈平靜,但不能提供實際補償,在人生終了之際,如何真的「放下」?恐怕是無奈與遺憾吧! 

這樣要怎麼辦?無處可逃!只能「無能地」躲避到造物者的話語裡面,從而被引到永恆的生命,也唯有如此,今世的委屈與不公平,才可能因著「上帝與我同在」而被撫平,這是不可被奪去的祝福,也印證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後記: 美國學者A.E.Winship 1900年做了研究,比較有信仰和無信仰兩個家族,寫成 Jukes-Edwards》。研究始於兩個同時代的家族,一家是信基督的愛德華茲;另一家是無神論的宗師馬克· 尤克斯。 

無神論的馬克·尤克斯 曾對愛德華茲說過:「你信的那位耶穌,我永遠不會信。」200年後,兩個家族統計結果如下: 

(一)愛德華茲家族,人口數1394人;100位大學教授,14位大學校長,70位律師,30位法官,60位醫生,60位作家,300 位牧師神學家,3位議員,還有1位副總統。 

(二)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數903人;310 位流氓,130位坐牢,13年以上,7位殺人犯,100位酒徒,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名商人,其中有10名是在監獄學會經商的。 

為什麼差這麼大?作者說:愛德華茲家族在信仰的背後,種下兩顆種子。第一顆是向善和愛的種子,所以出了那麼多醫生,教授和校長;第二顆是敬畏的種子,孩子永遠記得,就算沒人知道,但神知道。 

馬克.尤克斯家族的教育缺少敬畏,內心獨白是:老天爺算什麼,我才是最大的,沒有我不敢做的。 

通過2百年對比,讓人感受信仰和愛的巨大能量。時間的偉大,在於見證一切真實與浮華!這個世界沒有偶然存在,生命的源頭不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銀髮族生活規劃(6)/eaton

勇於認錯

「活在當下」首要做到「放下」,而「放下」要掌握「真實的自我」,掌握「真實的自我」需要勇於認錯。銀髮族不能放下過去種種過錯,只能矛盾地糾結一生。

日前《紐時》報導,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發明人馬可維茨Harry Markowitz)在623日辭世,享年96(2023) 

他在1952年於Journal of Finance發表《Portfolio Selection》,是社會科學歷史上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獻之一,奠定今日所有金融證券投資的基礎,並在1990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奬。

簡單說,馬可維茨透過「平均數-變異數分析理論」的數學框架,論證理性投資者透過「分散投資」能將投資報酬最佳化。 

現在MPT的基本假設受到行為經濟學(或財務學)的挑戰,甚至諾獎得主George Aklerof、提出三因子模型的諾獎得主尤金法瑪、巴菲特及他的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都曾公開批評。 

當然,受挑戰不是就錯,但透過指數化分散投資觀念,至今無從被挑戰,例如:台灣ETF 50被動式投資在股票市場衝來衝去的銀髮族可能不知道,不分散投資不僅浪費人生,也浪費賺錢的可能機會,甚至斷送下一代含金湯匙長大的機會(雖然含金湯匙不一定好)。 

馬可維茨曾公開承認,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不合真實世界狀況(指Beta與風險風險關係)。追求真理的人勇於認錯,最能鬆綁沉重的精神束縛。 

我欣賞這個典範。其實Beta與風險報酬不存在線性關係,甚至不一定有關係,而實證Beta是很糟的衡量風險工具,可笑的是,馬可維茨的徒子徒孫提出Beta槓桿化調整公式,稅率/負債市值與此何干?

雖然如此,部分MPT理論仍屬有效,所以在此紀念他的核心研究:風險與報酬、變異數分析和馬科維茨效率前緣、市場投資組合、無風險資產、資本市場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證券市場線。 

如何正確衡量風險與報酬,學術界仍未發展客觀模型,探討選擇權的股價波動度也不能。若有一套理論,相信可以得到諾貝爾奬。然而人無法同時站在同一條河流,得獎歸得獎,未來不可知,從歷史數據得到的結論,無法提供甚麼獲利保證。 

承認錯誤,也給汲汲營營的台灣政客警告:政治是一種志業,不是投機、撒謊或賣弄假邏輯的事業,既不能掌握「真實的自我」,也終將虛度一生,並帶來國家社會的災難。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銀髮族生活規劃(5)/eaton

及時行樂vs 活在當下 

銀髮族日子過久了,很喜歡這兩個詞:「及時行樂」與「活在當下」。 

「及時行樂」的意思是,人生短暫脆弱而無常,何不把握現在擁有的時間,好好享受人生?既然人生無常,只要活好今天便可,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及時行樂最後很可能成為懶惰的藉口,而「今朝有酒今朝醉」最能展現這種樂天精神。不少人倚仗這種樂天人生觀,最後演繹成消極的人生態度。 

「活在當下」是提醒不要沉溺在過去的痛苦、留戀過去的快樂,而是要珍惜跟現在的自己相處的時間,活出更好的自己與人生。顯然,「活在當下」雖有不足,相對及時行樂,是比較理想的人生態度。 

「活在當下」首要做到「學會放下」,放下過去種種的過錯、傷痛、前因後果;只有學懂放下,才能迎向更多驚喜的未來。因此,「活在當下」蘊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張嘉棋,2023)。 

放下過去後,接著要掌握「真實的自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每個人天生都並不完美,都有弱點,都是軟弱的,總會有犯錯,問題是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過犯、瑕疵、不完美。 

有些人抱持逃避的態度,衍生更多問題,而這些人多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反之,願意接受自己不完美,面對問題時,都傾向接受。 

認定出現問題本是正常,便樂於去解決問題,這種人最懂得放下,也懂得「活在當下」。因此,能否掌握真實的自我,決定人生觀,從而影響活出何等的生命。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海邊到處是垃圾主因/eaton

台灣海邊到處是垃圾除了海漂,有一個主因是各式飲料甜點的包裝被丟掉水溝、河流。 

就本人觀察,丟垃圾的人大部分是產業外勞。本人曾向環保署、河川局反映,他們遠遠立一張牌,然後交差了事。 

官方可做的事很多,比如:外勞進入職場前,官方訓練提醒不要亂丟垃圾,不然要罰錢,累犯遣返;官方可建立制度,責成工廠負責宣導管理;縣市政府責成里長村長宣導或通知開罰單。 

管理宣導有效,本人有多次經驗,外勞會把垃圾撿起來。我們不反對引進產業外勞,但若主管機關顢頇無能,讓台灣成為垃圾之島,如何能不反對產業外勞?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銀髮族的生活規劃(4)

譚敦慈:話現在就說

明天與無常,不知道何者先來。事前做好的準備,成為了面對無常的勇氣。 

我生命中經歷過的第一個重大無常,是弟弟在37歲盛年時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去世。 

弟弟是海軍軍官,身體健壯,更是游泳、長跑、登山健將,為人溫暖而善良。他發病後,我捐骨髓給他,卻發生排斥,全身脫皮、腹瀉、無法進食,他一個人住在隔離病房,承受著這些痛苦,最後撒手人寰。從發病到去世僅一年多。 

看到弟弟飽受折磨,我覺得死亡對他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如果病情還可逆,積極治療是對的,但如果已不可逆,就放手吧! 

弟媳也是護理師,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體會到醫療有極限,雖然傷心、不忍、不捨,但還是能夠放手,沒有讓弟弟承受過度醫療之苦,得以善終。 

母親失去獨子,白髮人送黑髮人,大受打擊。所幸那時我的夫婿林杰樑醫師還在,弟弟住院時常去關心他,裡裡外外幫忙打理很多事,是我們一家溫暖的力量。 

2013年無常再次到來,林醫師那天到急診時,都還能自己看X光片,但短短十幾分鐘就失去心跳和呼吸,他生前就多次表達不願意浪費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當病情沒有好轉,看著他因為過多的輸液、水分而腫脹的身體。我和家人很掙扎,但我們都希望尊重他的意願,撤除葉克膜。 

所以我覺得人生是很無常的,我們在的每一天,就都珍惜;但該走的時候,就揮一揮衣袖灑脫的離去。 

別人覺得我很勇敢、冷靜面對丈夫驟逝,我想,一方面這是我的特質,林醫師當年追求我,原因之一就是我很冷靜,情緒起伏不會太強烈、不會動輒哭哭鬧鬧。 

小時候看到家中長輩鬧情緒,其實對家庭氣氛、孩子的成長都不好,所以我一直期許自己情緒穩定,不在氣頭上罵小孩、不用情緒來勒索孩子。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家向來不避諱談論生死。從出生後,人生就開始變成減法,越活越短,怎麼能不先準備? 

我嫁給林醫師時,他已經洗腎5年了,他常說:「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的,還能活多久我不知道,如果將來病情已不可逆,我希望不要拖累你們,變成大家的負擔。」 

我們結婚30年,無話不談,他是一個很溫暖的人,照顧著全家,給我們力量。他洗腎30年,每天心心念念還是想著自己能貢獻什麼、做哪些研究對社會有益,如果要他插著管子躺在床上不能動,對他是酷刑。 

因為彼此了解,而且有準備,所以當無常來臨時,我知道該怎麼做,減少了慌亂、摸索、掙扎,和各種意見的討論。因著我們的共識,以及對林醫師的瞭解,讓我能夠勇敢、能夠遵照他的意願,不過度醫療勉強維持生命、讓他穿著喜歡的衣服離開;他生長在嘉南平原,小時候會追逐平原上的落日,因此我們幫他選了靠窗、看得到土地的靈骨塔塔位,讓他可以看著自己生長的土地。 

受到他的影響,我和兒子、我姊姊及他的子女、小姑都完成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我知道兒子很愛我,又學醫,其實我很怕他無論如何都要救我,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了預立醫療決定我才安心。 

諮商過程中,我也發現原來我和兒子在某些處置的認知上還是不太一樣。例如他覺得如果當我不可逆昏迷了,如果沒餵食我,他會有罪惡感,但事實上我希望不要再餵食,不能清潔只是徒增我的痛苦。很感謝有這個諮商的程序,讓我和兒子有機會更了解彼此。 

其實我連後事都跟兒子交代好了。我希望盡快火化,不辦告別式、不誦經、不做七,不要麻煩、打擾別人,大家只要在心裡想念我就夠了。我連遺照都選好了,我跟兒子開玩笑說,遺照要用現在的照片,免得爸爸認不出我來。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世界,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無常。病人必須隔離治療,去世後立刻火化,家人連「四道」(道別、道謝、道愛、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疫情正好是開啟生死話題的契機。如果不希望將來留下遺憾,很多事現在就要交代、很多話現在就要說,不必避諱、不要等以後。這樣將來活著的人、走了的人都不會有遺憾。 

我會跟兒子說:「我們當母子的時間越來越短,在我當你們的媽媽時,一定盡力疼愛你們。永遠要記得父母對你們的疼愛,好好照顧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傷害自己。爸爸也會一直看顧你們,你們還是要往前行。」及時道愛,即使無常來臨,也無憾。(張靜慧採訪,2022)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銀髮族生活規劃(3)/eaton

學習安排(空大銀髮族生活規劃第4章)

藉由學習,銀髮族可以保持敏銳的心智、增加生活的便利與快樂、持續自我的價值,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更新。

要活化語言中心,可學習新的語言、寫寫詩詞、玩填字遊戲;要活化邏輯與問題解決能力,可練習下棋、打橋牌、記憶電話號碼、背誦詩歌。不斷學習並保持心智活力,可以預防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

不少超高齡者的學習精神,是銀髮族的最佳楷模。「夫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藉著效仿這些高超的榜樣,才能使自己達到中等的水準。若太過自我放鬆,則終將一事無成。

銀髮階段不必再為別人讀書,也沒有外在的競爭壓力,純粹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學習內容不再是考試科目,或侷限在專業技能上。

主要的學習目的與內容為:

1.維持健康:學習及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計畫。

2.培養自信:藉著才藝活動與演出,讓自己更充實、年輕,覺得人生更有希望。

3.創造快樂:學習小提琴、大提琴,或登山、腳踏車、游泳、潛水、烹飪等項目,從迎接挑戰中創造快樂。

民國82年,我國已達到「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民國108年,成為「高齡國家」(超過14%)。所以,促進年長者投入終身學習,提供老人良好的教育與休閒活動,鼓勵不同世代之間的良好互動、減少代間衝突,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目前銀髮族的學習管道或方法非常多,如:老人大學或長青學苑、樂齡大學、社區大學、空中大學等,還可透過網路及圖書館來學習。

然而仍有不少銀髮族不注重學習,甚至不曾參與任何學習活動,可能原因如:自我封閉或不敢出門,覺得「吸收新知」對自己並不重要,身體不好或行動不便,記憶力減退或學習力不足,不善於人際互動,還需忙於生計或家務,以及家人不支持等。

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從年輕時代開始即未曾中斷學習者;到了老年,就能自自然然的當學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具體實踐。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銀髮族生活規劃(2)/eaton

作息安排(空中大學銀髮族生活規劃第 3 章)

想真正擁有「理想的一天」,得從「理想的一生」思考起。包含:生存問題、生活問題及存在問題。

尤其要及早考慮「存在問題」,也就是「生命意義的追求」。人生不僅是追逐自利、唯我與占有,更要彰顯利他、共榮與分享,這才是圓滿人生的智慧。

銀髮族不能等到銀髮才開始學習時間管理,要儘快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與習慣,以免等到銀髮族,有了大把空閒時間,卻不知如何安排。

需要時間管理的另一原因是,終於可以為自己而活、實現多年的夢想。銀髮族更要「活在當下」,使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而且銀髮族必須積極維持身心健康,才可能過得精采。

一生專研防癌、90歲的莊淑旂醫師指出:要為每天24小時,訂好明確詳細的時間表;工作、體操、做菜、散步、睡眠等活動,都要清楚的訂出進行的時間和時數,而且徹底執行。

銀髮族要運動,因為健康是實現人生夢想的要素。從湯淺電池公司董事長退休的村田和雄,為了挑戰年輕時的夢想—單人駕船橫越太平洋,每天訓練腹肌和臂力,如:蹲踞、單手提起稍重物品、高爾夫球揮桿、體操、爬山等運動,並沒有靠道具或去健身房。

運動是為了抗老、維持年輕及避免疾病,持續的運動可使肌肉結實、提高代謝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提升生命品質。適合銀髮族的運動,需肌肉訓練、有氧運動、伸展運動三者相互配合。

褪黑激素有「睡眠荷爾蒙」之稱,45歲後的分泌大幅下降,老年時甚至消失,因此銀髮族的睡眠通常較短也不好。老年人需要睡足8小時,衰老的後天因素之一即為睡眠不足。老年人需要睡眠來減少能量消耗,給器官修復傷害的時間,增強免疫力。

從飲食、生活及運動,可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另外也要有正確的睡眠方式,按時起床,規律作息時間,每晚睡的時間一樣長。入睡後20分鐘若睡不著,則離開臥室,從事寧靜而不費神的活動。等焦慮感淡去或睏倦感上升時,再回臥室躺下。多吃含色胺酸、鎂、鈣及維生素的食物,也能助眠。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銀髮族生活規劃(1)/eaton

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暢銷書作家史蒂芬.柯維出版《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這應是《與成功有約》續集,書中提到老年繼續工作,有利於長壽。 

他引用兩個研究。一是追蹤殼牌石油3,500個員工,55歲退休的人,10年內過世的可能性,是同年齡還在工作者的2倍。一是追蹤16,827個希臘人達12年,早退休的人比繼續工作的人死亡率高出50% 

姑不論研究可能沒考慮疾病緣故提早退休,但我認同書中提到美國國家老年研究院創辦院長巴特勒醫師的說法:「讓人覺得生命有目的最容易的方法,大概就是工作,所以請考慮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1940年,英國最黑暗的時期,邱吉爾66歲出任首相時說道:「我覺得好像是在與命運同行,我過去所有的人生,都在為此刻、為此次考驗做準備……我認為我很懂得如何去應對,我很有把握自己不會失敗。」 

柯維強調,「開放迎接服務及造福他人的機會有多重要。年齡不成問題,因為最好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著你。人生的前3分之2是為最後3分之1做準備,而在最後這一段,你會有最好的貢獻。在人生下半場,資源、經驗、智慧都是前所未有的多。(我沒感覺?)也有太多需求等著,太多任務要完成。也許你已退休,但不該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各種精采絕倫的冒險等著你!」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顏安秀:如何破解月考的素養題?

水果姐這次帶回來的數學月考考題,讓我心裡偷笑外,也蠻眼睛一亮的。 

偷笑的理由,是這結合時事,轉折再三的應用題,可以讓水果姐保持對學習與評量的「敬畏」,持續保持好的狀態跟謹慎態度。 

眼睛一亮的理由,是這題組結合「買口罩」生活議題,並包含月考範圍的單元:乘法、容量跟時間。 

單純的乘法計算、容量或時間換算,對很多孩子不是難事。亞洲學生是在填鴨教育中長大的,「操作型」技巧,完全難不倒。 

但是,他們以後要面對的世界跟挑戰,不僅是操作能力就可以勝任。有大局觀、清楚方向、拆解任務、歸納分析,這才是現代學校教育,或者說是新課綱的重點。 

我們來看一下這題組的一部份吧... 

「口罩實名制」實施後,每人可以購買成人口罩3個,另外最多可以持3張兒童健保卡代購買兒童口罩,每卡可購買5個。今天快樂藥局排隊買成人口罩的共有60人,其中有8人各持有3張兒童健保卡代購買兒童口罩,請問快樂藥局今天賣出的成人口罩和兒童口罩共是多少個?」(4分) 

「口罩實名制2.0上路了,開放民眾網路預購,為期一週。本次預購僅開放成人口罩,每人七天內可購買三片,每片5元,但是每筆訂單(每人)另需自付7元處理費,並以憑證前往超商門市領取。陽光國小有15位老師上網預購,請問老師們這一週內網路預購口罩共花多少元呢?」(4分) 

別說孩子了,爸媽如你我,看完落落長的題目後,有理解到底在問什麼嗎?教導孩子的根本,其實是理解問題。這回歸到閱讀理解的養成,比「讓孩子愛看書」,更為進階的能力。 

「孩子愛看書」,跟「孩子會把一篇小短文作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能力。在學「怎麼教孩子看懂、拆解、分析並歸納出問題」之前,父母的轉念很重要。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為什麼解一道數學、算一題物理,需要落落長的題目?不是應該語文回歸語文,數理單純數理嗎? 

未來,除非從事純操作的工作,會以「依學科來劃分」,但是純操作的工作,也被AI人工智慧給包了,人類對純操作的精確跟品質,比不過機器人的。 

既然未來世界不是依照領域來劃分,而是圍繞著挑戰來組織的,那麼,現在讓孩子有主題跟整體的概念,其實就是父母師長的責任。 

一個專案經理,他可能要懂法務、懂文案、懂數據、懂行銷、懂管理、懂會計、懂機臺、懂生產鏈、懂分析,他可能還要懂談判、懂心理、懂產業趨勢,他可以說他念財經的,其他的他不會嗎?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有好的基礎,國高中之後才容易深化。要不然,在新課綱,甚至全世界教改的脈絡下,孩子辛苦的,不會只有國語(國文);素養導向題目會出現在各科的評量裡,孩子很容易感到學習的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