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做一件事要快樂與情緒正循環才會持久

做一件事要快樂與情緒正循環才會持久110/10/15 eaton 

1998年,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提出意志力(或自制力)的說法,稱之為自我耗損(ego-depletion)。 其中心思想是:人的意志力有限,就像能量一樣,當耗去的意志力愈多,就愈難再堅持下去。 

譬如說,如果某些事(如戒甜食)需要「刻意」忍受撐過去的意志力,當意志力消耗後,他會在另一處需要抵抗誘惑/耐住脾氣的地方放縱而無法理智克制。這個意志力的閥值現象,叫做自我耗損。 

心理學做過很多實驗論證,但其脈絡、歸因、補充循環機制、解釋力範疇,還有爭論,但無疑知道:做一件事要快樂與情緒正循環才會持久,處於情緒被勒索或奉行規條的能量負循環中,將導致「挖東牆補西牆」的偽善雙面人生。 

這就是為什麼用極限意志力去挑戰斷食減肥的人,之後一定復胖,而且在復胖過程中,還挾帶不止息的憂鬱症和暴飲暴食。 

不管做甚麼,「忍耐」是一門必學功課,但當事人必須理解,每個人當下忍耐程度不同,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經歷與他人作比較,並從中得出結論,免得鞭策自己或晚輩時,適得其反。 

如何補充意志力呢?每個人或多或少有許多智慧。我認為有幾個策略:不隨便比較;給願景,適當休息,適時給獎勵;「愛是恆久忍耐」,多點憐憫與謙卑(虛己),多點時間耐性;若有信仰, 不糾結於「為什麼」的問題上,可直接禱告:我現在該怎麼辦?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見到利,然後呢?

見到利,然後呢110/10/13 

孔子:仁義禮智信。見利思義,不該得的不要!所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莊子:先保護自己。見利思害,有好必有壞,先想可能的危害!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企業家:行動之前,先做各項可行性評估,要合理合情合法。(似乎兼備義害) 

政治家:疫苗乞丐說?不懂義利之辨! 

投資家:高利潤高風險,高風險不一定高利潤。心中有北極星,又敢於走入黑暗森林,本質上是貝氏主義者,隨時根據現況重新判斷,打出無記憶的牌,不介意自打嘴巴,勇於自我更新。 

耶穌:你們應當先尋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一切都將加給你們了。  

??? 

後記:除非天啟,人不是神,所有意見可能只是代表某立場,指望看法面面俱到並不合理,社交媒體的有限文字更是如此,何況相同的事物,角度不同,看法可能不同。有這個認知,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人際互動,才會相信自己的看法有可能是錯的,且願意謙卑由真理糾錯,而真理在高處。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對結果歸因很難,即便單變數

對結果歸因很難,即便單變數110.10.12 

前幾天寫了「相關不表示有因果關係」,這個無解的困境癥結,在於社會科學資料往往只能事後觀察,不能透過干預取得,而且年代可能久遠,研究者也不是全知全能,無法知道內生性及遺漏變數。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研究「相關因果」的實證策略學者,使得研究者在一定假設下,能對觀察資料提出因果推論及影響程度。實證策略包括:工具變數、差異中的差異法、斷點法、配對法等。 

對此我沒研究,我是看了鄭紹鈺的解說,才有一些理解。他說,在實際操作上,三位得主多半利用政府臨時的政策異動(或某個事件),作為「自然實驗」,並去思考如何製造出工具變數、斷點或是時間差,進行實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620142695/posts/4228031677294129/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斷點迴歸設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gression_discontinuity_design?fbclid=IwAR04hrqVc_cmxLZ4K2LaIWyXqD151XdsR4e-3Ht5pH_Q3BH4ZEHiYjdMsj4 

鄭紹鈺的碩士論文是「日治時期的商業銀行網絡對戰後臺灣經濟奇蹟的影響」(佩服,難度極高),他找了工具變數進行實證,其道理不難理解。但依我的直覺,工具變數需證明具有信效度,否則要質疑可靠度。 

至於時間差,應該可以讓樣本背景同質性高,減少干擾。一維的斷點也容易理解。譬如:血壓如果超過180給降血壓藥,179以下就不要,在控制血壓連續變數後,比較181179兩類病人的差異,就可以抓到藥效。又譬如,用大學聯考分數看不同學校的效果。500上建中,499掉到第二志願,假設501499的學生程度差不多,這分數的斷點可用來捕捉上建中的聯考分數效果。 

其實即便一維的單變數分析,要確定的歸因也很難,活在人間越久,越能體會這個事實。誰知斷點以外沒有其他變數呢人有時會陷入無法明白或理解的困境,但上帝是無所不知的全知者。先知以賽亞說:「誰曾……作祂的謀士指教祂呢?祂與誰商議,誰教導祂,誰將公平的路指示祂,又將知識教訓祂,將通達的道指教祂呢?」(以賽亞書40:13-14)答案是沒有任何人! 

人有聰明才智,是因為上帝按祂的形象創造。然而我們所知極其有限,但上帝卻知亙古到未來的每件事(詩篇147:5)。如今藉由科技,人類知識不斷增加,但仍難免出錯。我們需要祂使我們有更強的理解力,並教導我們什麼是美善與真實。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相關、因果與《滿江紅》

相關因果與《滿江紅》110/10/8 

在西元1900年,《自然》期刊討論皮爾遜剛發表的相關係數時,一位評論者警告:「相關不表示有因果關係。」 

隨後100年,有人觀察到兩件事一起變化,就宣稱某發現時,真正的統計學家便端出這句話。可惜聽者幾稀,施打疫苗死亡,許多所謂專家還是言之鑿鑿。 

想知因果,必須做兩件事1.進行干預和執行實驗;2.在統計隨機的世界,需要多次干預,才能蒐集(足夠)證據。大衛.史匹格哈特在統計的藝術──如何從數據中了解事實》做了提醒。 

雖然以人類的智慧水準,高度相關是解釋因果鏈的唯一辦法,但如果發現有人講話片碎,沒有基本理論基礎,而是利用某些胡扯的相關性迷惑人,建議保持距離,以避免自己愚蠢。 

最近一些名人抱怨後輩不知岳飛的《滿江紅》,不少人隨即指出他們做了錯誤的歸因。其實就算知道岳飛,不知判斷,照單全收,反而有害。我們可用戲劇和文學理解古人、前現代人,但除了少數經典,他們的世界和現今不同,不一定值得效法,否則是教育倒退。想學好的觀念,可在現代/近代人物找得到。 

也可能這些名人過太好了,與人間脫節,不明白有時「記憶是痛苦的根源」,能忘記是福氣。回頭看《滿江紅》[1]就知一二。我的記性差,以前背了很久,不久東忘西忘。現代學生要學得很多,能查的,就不必背了。更重要的,現在信手讀來,實在恐怖,在滾滾歷史長河遺忘,應是剛好而已: 

1.「吃人肉,喝人血」,這種野蠻行為是反人類,是一個充滿仇恨的喪屍,沒資格當人類吧! 

2.「怒髮衝冠」,頭髮束直,可見脾氣差,這種人易得心臟病,史書說岳飛39歲就掛了,高度懷疑是心臟病,跟皇帝沒關係。 

3.「靖康恥,臣子恨」,皇帝都接受了,還在憤恨不平,天下是你的嗎?滿腦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痛苦。至於「朝天闕」,甚麼時代了還在皇帝思想,不足為取。 

[1]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後記:有人回應,有見地的統計觀念,涉及許多變數 樣本數 量表特性等。後半段滿江紅似傾向情緒,類比量化的統計,你們認為適當否?我回答謝謝老師提醒。《滿江紅》的情緒表達,確實與統計無直接相關。這篇字已太多了,所以書寫簡略,自然容易導致誤解。我提它,是用來說明某些人對"學子不知岳飛"做了錯誤歸因,順便指出,就算知道岳飛,不知過濾判斷,照單全收,反而有害。"順便指出"的篇幅不小,此因不想貼太多文,所以湊在一起,或許更容易導致誤解吧。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養成不生病的好個性

【楊世敏專欄】癌細胞的形成 比你想像中得早

A女,60歲,確診為乳癌3~4公分,並未接受西醫的切除建議,她以30年素食經驗,認為手術、化放療,只會消磨體力,決定採取另類療法,舉凡心靈療法、氣功、營養療法、服中藥、針灸等自費名醫。

經過10個月且耗費大量金錢後,腫瘤從3~4公分長到8~9公分並蔓延,她仍不願意接受西醫先用化療控制的最後建議。

A女士到我的門診。聽完她的歷程,心想:「又是一位打死不退、崇尚自然療法的基本教義派。」脈診後發現A女士的元氣早已嚴重虧損,只剩意志力苦撐。她的自癒力幾近於零,而在無胃、無根、少神的脈象中,卻還有伏邪的脈象。

我告知A女士:「你的病情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我的治療能力,請另就高明,以免耽誤治療。」A女士苦苦相求。於是我問:「你在發病前的飲食習慣怎樣?很忙嗎?你怎麼會把自己的身體掏空成這樣糟糕?」

她表示,自己有10多年每天只吃一餐,而且一天大約睡2、3小時,仍可精神奕奕地做事並不覺得累,因此體重約35公斤,無法再增胖。

我頓時明白,為何她的病很嚴重,脈象中仍有些許和緩的神氣。「你的長輩們都長壽嗎?」「是啊,我的父族母族長輩,有多位上百人瑞。」 

我告訴她,家族長壽基因擁有「健康富二代」的本錢,但卻吃少睡少,又肆意揮霍健康幾十年,掏空後的身體,會呈現細胞缺氧與代謝廢物堆積,使原本健康的器官成了有利癌症的沃泥。

A女士打斷我的話:「許多近代高僧大德也都蔬果充飯,一天吃一餐、一天睡2小時,他們都可以活到90多乃至100多歲,又怎麼解釋?」

我告訴她:「高僧們一次入定可以120天不吃不喝,你可以嗎?」要有這等功力,才有資格來談斷食養生,現代人要靜思無雜念3分鐘已是非常困難,還奢談入定120天,這豈不畫蛇添足反類犬!

我繼續說:「你脈象中還有隱隱為患的伏邪,這或許意味著,在你體內還存著可以轉換成癌症的病機,甚至它早已成為癌細胞而深藏在體內,等待後天的錯誤使用身體到達一定程度才一次發病。」

這樣說法,出現在中醫(伏邪致癥瘕),也在醫學期刊《細胞幹細胞》發表,有些病例的癌細胞在患者還年輕,甚至年幼(小於10歲)時就出現,由於基因突變,有很強的適應性而不被人體免疫系統發現,過了25~45年後,才外顯出病症。

以中醫來看,那便是「伏邪致癌」。體虛、氣滯、血虛、痰飲便是縱容伏邪致病成癌的關鍵,用這樣來解釋A女士有長壽家族史,卻相對年輕即罹癌的原因,似乎是合理的。

養成不生病的好個性

養成不生病的好個性 110/10/07 

古希臘哲人Heraclitus說:個性即命運!其實個性影響態度,決定命運,也影響健康。 

例如,長期處於悲傷、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大腦處於過度緊張焦慮狀態,成日感到肩頸僵硬或呼吸急促,而無形心理壓力使得交感神經亢奮,腎上腺素大量分泌,長期可能使人陷入失眠、頭痛、暈眩,導致免疫能力減退,容易罹患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 

又,急躁易怒或有敵意的人,在憤怒當下,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引起心律加快、血壓增高,同時皮質醇累積過多,會使體內製造更多自由基,引起發炎反應,抑制免疫,長期下來易導致失眠、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 

生氣是正常情緒反應,但長期且未能紓解,於事無補,傷身不利己。所以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由此看出,未能紓解壓力或轉念,壓抑負面情緒並無益於健康。 

有一種C型人格的人,不擅表達或鑽牛角尖,性格過分屈從讓步生悶氣,長期鬱鬱寡歡,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容易導致消化道疾病,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及細胞自然修復功能減退,腫瘤發病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 

相對地,個性坦然的人,心胸開闊,吃得下、睡得香,心情愉快且免疫狀況較佳。樂觀開朗的情緒會抑制交感神經的活性,使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較低,並進而降低因壓力所誘發的炎症反應。 

一個研究發現,退休長者開朗快樂,起床較不困難,較沒有穿衣、淋浴等困擾,生理機能衰退較慢,步履輕快、體力更充沛;而不開心的長者有兩倍的機率需面臨心臟病、癌症、中風等危機。 

命如海,運如船,挫折難免,我們無法改變海洋環境,但可以用正向辭彙取代抱怨字句;用肯定語言與愉快聲調建立正能量;每天花20分鐘做件開心小事。你會發現,沒過不去的事,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生命給你檸檬,就給生命一個微笑,把檸檬變成檸檬汁吧。 

後記紀伯倫在《先知》有句名言:「一片葉子不會枯黃,如果沒有整株樹的默許。」這句話的意思是:

1)一葉知秋,樹在說秋天到了;

2)比喻組織或自己生病,甚至心爛掉了;

3)比喻整株樹無情遺棄這片樹葉;

4)葉子枯黃,可保住樹的營養分 

(本文參考楊定一:養成不生病的好個性)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空中樓閣的思想

 空中樓閣的思想  2021/10/6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1919 – 2011)是美國社會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研究後工業主義( post-industrialism),他說自己是「經濟上是個社會主義者,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文化上是保守主義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Bell#cite_note-quote-13 

我們若將自由的定義回歸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它是為制約君權國權和要求宗教寬容,以回應時代挑戰,可說是對政權專制的緩和(moderation),以便在人間現實環境建立大文豪蒙田所說的「不完美的花園」(imperfect garden)。 

我認為,貝爾這句話是矛盾的。政府要經濟社會主義,必須集權才做得到,這樣如何支持政治自由主義?社會文化採保守主義,不支持寬容放縱的態度,強調自我負責,如何支持經濟社會主義?左派就是用這種話術騙人,特別是騙年輕人。 

同理,台灣不少人要大政府,要求政府有效率處理各種問題,但這些人能容忍政府有權力主張經濟社會主義及政治自由主義嗎?不能,所以是空中樓閣。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必讀:膽固醇太高,不吃海鮮就對了嗎?

必讀膽固醇太高,不吃海鮮就對了嗎?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25&pid=8450

日本小澤醫師安寧療護2800人的體會

日本小澤醫師安寧療護2800人的體會 110/10/06 

有人說,「死亡」這詞能激勵人做任何事,但大多數人到人生最後一刻,才開始想這個問題。 

日本醫師 小澤竹俊 從事安寧醫療超過25年,他說愈是遇到困難挫折,擁有時間愈少,就愈能理解真正的自己,把每天都當作生命最後一天度過,當告別時刻來臨,人生就能減少遺憾。 

#小澤醫師鼓勵一般人思考以下問題,許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 

1.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你會選擇如何度過? 

你會旅行各地,或跟最親密的家人度過?還是享受美食、買想要的東西,做自己喜歡的事?

小澤醫師發現幾無例外:每個人會在死前回顧一生。不是每個人都能滿足離開,但多數人認為過得還可以、也努力過了;也有人遺憾,覺得「沒多花時間和家人相處」,或是後悔「沒有做OO」等。 

2.如何瀟灑走完一生? 

對沒遺憾的人生或想完成的事,各有不同定義,而且因為外在因素:生病、工作或是人際關係失敗等,沒能按照預設的理想路線進行,但如何面對挫折,可以由自己決定。 

小澤醫師認為,瀟灑走完一生的4個關鍵:1) 不自我否定;2) 無論幾歲都勇於踏出新嘗試;3)坦然和自己認為重要的人表達內心情感;4) 好好度過每一天。 

3.自我價值從何而來? 

自我價值不是比較而來。即使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或是令人羨慕的財富、美貌,在死亡面前,顯得微不足道,面對死神,人人平等。 

自我價值不一定要擁有順利人生。人生在世,痛苦有時,有人認為「與其痛苦地活著,不如死了還好一些。」但痛苦不一定是壞事,許多人一邊承受痛苦,每天仍然充滿活力度過。 

自我價值從傳承及貢獻而來。小澤醫師歸納出將離世的人感到的安慰大致是:1) 作為家庭或團體的一份子,他是支持與照顧的成員;2.)自己投入心血努力,為社會帶來某方面貢獻;3) 自己珍惜重視的事物,得以傳遞給下一世代。 

# 鼓勵臨終者回顧人生 

對於臨終患者,雖受病魔折磨,他們反而能體會未曾仔細思考的人生,讓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安穩和滿足。透過人生問答,就是得以寄託的「未來」,也將成為家人重要的心靈支柱。 

小澤醫師總鼓勵患者回顧人生,找出價值與寄託所在,以減少臨終遺憾。在他的安寧治療中,有個環節叫做「給重要之人的信」, 為人生留下見證,裡面包括9個問題: 

1. 在你的人生中,印象最深刻、或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 

2. 你想留下什麼訊息給最重要的人,或是希望他們記得的事? 

3. 你的人生經歷哪些角色?(家庭、職業或地方)最重要的是什麼? 

4. 你認為自己完成的成就中最重要最有價值感的是什麼? 

5. 有沒有想對重要的人表達、卻一直沒說出口? 

6. 對於自己重要的人,你有什麼期望或夢想? 

7. 走過這一生,有沒有領悟到某些道理,想告訴身邊的人? 

8. 走過這一生,有沒有什麼希望他們引以為戒的勸告? 

9. 任何其他想要補充的事項

........

摘自小澤竹俊《面對死亡,我看見的幸福與遺憾:安寧療護2800人中,所學到的生命智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1837

還有一本類似:《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049?loc=P_0003_050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Anna Netrebko - Grieg: Solveig's Song (2008)

Anna Netrebko - Grieg: Solveig's Song 2021/1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8bwd0EQGU

......................

這首作品旋律優美,描繪皮爾金初戀情人蘇爾維格的純情與美麗。在離婚率高漲的今天,饒恕是最美也是最難的功課,但有多少人「以牙還牙」? 

這首「蘇爾維格之歌 Solveig's Song」(或蘇格蘭之歌),出自挪威作曲家 Grieg 為易卜生詩劇《皮爾金》(Peer Gynt)所寫的兩組交響樂曲——《皮爾金組曲》中的第二組曲。中文歌詞是這樣: 

冬天不久留,春天要離開,春天要離開。夏天花會枯,冬天葉要衰,冬天葉要衰。 任時間無情,我相信你會回來,我相信你會回來。我始終不渝,朝朝暮暮,忠誠的等待~。啊!~無論你在那裡, 願上帝保佑你,願上帝保佑你。 我要永遠忠誠地等你回來, 等待著你回來。啊~ 

演唱者 Netrebko1971年在俄羅斯出生,年輕時是當紅於世界歌劇的女高音,她唱這首時年37歲,現在50歲,但胖了很多,有點認不出來。

勞保年金收支精算

勞保年金收支精算 110/10/4 

勞動部在107年公布勞保財務評估報告,下次111年公布。此次精算條件:勞保費率調至12%,政府每年撥補200億元,資產投資報酬率4.0% 

117年勞保基金餘額開始呈現負數,當年透支約2200億,每年透支數逐年增加,121年當年透支3600億,156年當年透支2.4兆。 

117年勞保基金餘額為負189億元,156年餘額為負45.2兆,其現值約10(潛藏負債)。上開現值的折現率為3.5%,其實過高,因為基金餘額是負數,沒有錢投資,折現率只能用通膨1.0或薪資成長率1.5%計算,所以潛藏負債估計10兆很可能低估。

110 年餘額7369億元

117 年餘額負189

118年餘額負2763

119年餘額負5687

120年餘額負8986億元

121年餘額負12662億元

156年餘額負45.2 

結論:現行標準請領年齡為65歲,「延後領」影響有限,「繳多少領」是必然的,除非證交稅或提高營業稅率挹注。惟未來政府法定支出大增(長照 健保 社福 公保撥補),挹注可能性不高,所以若退休金不足,不輕言退休,能工作也是美事。

後記:有人說勞保文的數字一堆,不好看懂。那就看每年收支圖吧。未來50年,每年收入4千多億,每年支出從4千多億,逐年增加到1.3兆,就可以看出收支差異之大。看圖就知,想要收支平衡,需要打5(公保也應如此),勞保平衡費率告訴你也是如此。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自滿、謙虛與虛懷

自滿、謙虛與虛懷   2021/9/25 

前言:從聯強總裁杜書伍聽到,謙虛之外還有一個詞虛懷。這種素養值得修練,雖然涉及品格都很難。願我們站對姿勢,去體會「虛懷若谷」,不能成為智者,至少頭腦可以清醒些,社會也能更祥和! 

自滿,自認無所不能不用學習,顯得目中無人,聽不進別人的話,也無法吸收進步的知識與觀念,久而久之,淪為落伍,甚至被淘汰。 

謙虛,我們常鼓勵自己和別人,但隱含「明明懂卻刻意裝不懂」,目的在取悅別人,因為不自然不合理,容易讓人發現虛假造作,成功取悅的機率不高。 

虛懷,心中留存個人所知有限的意念,所以習於請教,對別人的觀點先接納思考,不會反射排斥。這種行為自然,是一種誠意展現,對方能舒服感受到而樂意交流。 

虛懷,即使懂很多,但仍相信還有不知道的事,因此留意外部訊息,傾聽他人論點,這樣學習最自然有效,不僅能與時俱進,更因涉獵廣泛,若能融會貫通,有機會成為智者,至少頭腦可以清醒些。 

聯強總裁杜書伍【自滿、謙虛與虛懷】

https://www.facebook.com/178854442311628/posts/169268005092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