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生死關頭,才能考驗人心(1)——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


生死關頭,才能考驗人心(1)——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

武漢宣佈封城後,500多萬人離開,900多萬人留城。許多人憤慨責問,為何宣佈8小時後才關閉「城門」

我們反問,若是你,不離開嗎?讓想離開的離開,不完美,至少減少民怨沸騰。這種封城,也只能在中國施行。難道要全部犧牲嗎?是有這種烈士,住在17世紀英國的一個小村落,伊姆(Eyam),英國鼠疫烈士村。

伊姆離英國大城 謝菲爾德 不遠,現有村民969人,沒什麼風景,但每年8月,英國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到此裝飾一口水井,以表達追思感激之情。

時間回到1665年的秋天,倫敦的一捆布料送到村裡裁縫師手裏。幾周後,裁縫的助手,George Vicars20歲小伙子,突然暴病身亡,隨後不斷有村民死亡。原因很快找到。布料藏著跳蚤,此時倫敦已有數千人死於鼠疫。

到了春天,村裡家家都有人染病身亡。村民們向莫伯森牧師尋求指導,是否放棄家園逃離。14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奪去6千萬人的生命,因此被稱為「黑死病」,村民曉得這段歷史。

莫伯森牧師建議:不要離開,把村子封起來。莫牧師承認,接受他的建議,就等於接受死亡,他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把鼠疫傳給周圍村鎮。只要他一息尚存,與村民們在一起,並全力安慰亡靈。

村民決定聽從建議。1666624日正式「封村」。那年8月,村民的死亡達到最高峰。一個伊麗莎白的村婦在8天之內掩埋死去的6個孩子和丈夫。即便在死亡最高峰,沒有村民逃離。

14個月後,村裡埋葬最後一位鼠疫死者。村民從約350人減到了83人,死亡率約倫敦的3倍。倫敦一地約10萬人喪命,佔到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村民的犧牲,換取像 謝菲爾德 這樣大城的安全,也讓鼠疫提早落幕。

13世紀的黑死病,估計死了6千萬人,佔60%歐洲人,或許心裡沒準備,當時人們開始質疑宗教。這場瘟疫在1317世紀的歐洲間歇爆發,奪走1.5億人的生命。16641666年的疫情最嚴重,最後一場在英格蘭爆發QQ

英國鼠疫烈士村的故事告訴我們,面臨極端困境,假如痛苦不可避免,「接受」比「反抗」是最佳選項,再來就是處理可以處理的事,禱告當然是其中之一。 (eaton整理)
………………..
伊姆村的風景:隔離黑死病的寧靜村莊

開卷有益,但還有更重要的事


開卷有益,但還有更重要的事

開卷有益,讀書有益,無庸置疑,但最終對人生不一定有益。

昨天(1/28)美國FBI逮捕參與中國千人計劃長江學者計劃的哈佛化學系教授Lieber、可口可樂前科學家(無雙酚A)和堪薩斯大學副教授。報導說,FBI 正進行類似調查,陳年e-mail會被翻出來蒐證。

武漢理工和哈佛聯合掛名的中國實驗室高調揭牌,實驗室由 Lieber 帶領不是機密,為何要對政府說謊?中國付他每月5萬美金,會不會太廉價了?150萬美元的資助能賺到錢?
2012年武漢實驗室揭牌新聞:

開卷有益,無庸置疑,也是直覺判斷,但如果再想想,就會發現:讀什麼書?怎麼讀?為什麼要讀?這些問題會使得「開卷有益」變得複雜。意思是說,很多事情經過細想,就會發覺:原來很確定的價值判斷,出現不確定的感覺。

匈牙利人愛讀書,每人每年購書20本。匈牙利人口約1000萬,諾貝爾獎得主有14人,若扣除非土生土長的匈牙利裔,剩下6人,每千萬人口得獎人數比歐盟的9人低,而且只有瑞典 挪威 瑞士 丹麥 奧地利 英國的4分之1

從經濟觀點,匈牙利人均GDP1.2萬美元(GDP-PPP2.7萬美元),但歐盟為3.6萬美元。這或許與當年錯當德國盟友有關。南斯拉夫戰役是分到大片領土,但3年後蘇聯打敗德匈聯軍,以致損失慘重,然後成為共產國家。

以色列人也愛讀書,每人每年買10-15本書,閱讀64本書。以色列在一半是沙漠的狹窄國土上,建立起中東工業化程度最高和最富裕的國家,人均GDP3.7萬美元(GDP-PPP3.5萬美元)。每千萬人口得諾貝爾獎人數14人,不特別,但從猶太裔觀點,占世界人口的0.2%,卻獲得29%的諾貝爾獎,各領域更是大師輩出。

以色列有句話出自《聖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養成人們求知好學的習慣,父母更常對孩子說:書是人生命裡的東西,而且讀書應帶著使命感。帶著使命感也才能越挫越勇。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很少人好好想過企業的目的和使命,這或許是企業遭受挫折和失敗最重要的原因。而人生,也是如此。發表「破壞性創新disrutptive innovation」理論,用來解釋大公司在科技產品循環失敗的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也引用杜拉克的這段話。

克里斯汀生在每年哈佛的最後一堂課總討論如何和家人朋友常保幸福?如何樂在工作?如何堅守原則,保持正直的一生?後來集結成《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說,這個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擱淺。人生總是忙到沒時間思考這輩子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到有時間想,可供改變的資源所剩無幾了。

因此他提醒,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還包括家庭、朋友、信仰、健康等。弄清楚心裡對於成功的定義,並每天「堅守原則」,才能堅持做到最喜歡的自己,才不會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快樂和幸福。

前天,克里斯汀生因病逝世,享年67歲,他有句名言:
It's easier to hold your principles 100 percent of the time than it is to hold them 98 percent of the time.
「在每時每刻百分百遵守自己的原則,比遵守98%來得容易。」正好為「堅守原則」立下註腳QQ(eaton)
...................
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 的軼事

淹沒在武漢肺炎新聞的,有管理學大師 Clayton Christensen 逝世的消息。他最有名的「破壞性創新disrutptive innovation」理論,用來解釋為什麼大公司在科技產品循環會失敗,相當準確。

他說他以前幫速食店當顧問,發現早上有很多開車的人到得來速買奶昔,而且只買奶昔。原來奶昔,對開車的人來說,是最方便、快速、安全及營養的補結品,會飽、不會倒,又好喝。

他的老媽,年老臨終時,心情很好,因為她等了很多年,終於可以到天堂和她老公見面了。克里斯汀生本人,經常深切禱告,他說他曾兩次禱告到痛哭流涕,因為他看到了神的啟示。受過嚴謹科學訓練的人,有這麼深的信仰,而沒有任何矛盾之處,值得世人深思。

再說一次,他留下的一句名言,看看你如何解讀:「在每時每刻百分百遵守自己的原則,比遵守98%來得容易。」

It's easier to hold your principles 100 percent of the time than it is to hold them 98 percent of the time.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是患者血糖水平過高的疾病。這種病妨礙血糖從血管進入細胞,令細胞無法得到能量,最終使身體重要器官受損。這種病也會妨礙血液循環,導致失明、腎病,腳趾或腿部可能組織壞死而要被切除。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突發或中風。

糖尿病主要有兩種:1型主要出現在兒童,仍未找到預防方法。百分之90的患者是2型。過去,人們認為成年人才會患上2型,但近年不少患者是兒童。

過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因。腹部和腰間積聚太多脂肪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較高。說得具體一點,是積聚在胰臟和肝臟的脂肪,削弱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

假如體重超標,很少做運動,或家族中有人患上糖尿病,可能已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怎樣才能減低這種病的風險呢?

1.高危險群要盡早檢查血糖。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治癒,但有些前期的人經過治療,血糖可回到正常。處於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稍高於正常。一些報告指出,全球約有3.1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在美國,約九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病。糖尿病前期,除了會發展為2型,更容易患上痴呆症。

2.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每餐吃的分量;少喝汽水和糖分高的果汁,改為喝水、茶或咖啡;適量吃全穀麵包、全穀麵條、糙米和其他粗糧,少吃精製食品;多吃魚、豆、果仁和瘦肉。

3.常做運動。運動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也有助保持適當的體重。建議少看電視,把時間用來做運動。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差很大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差很大

每當我聽到某董事長說,他()可以當總統,複雜滋味油然而生。

企業經營與國家經營有交集,譬如都要有行政管理的素養,但本質完全不同,公民也不是顧客,兩者所需的知識與實務存在極大的差異,而國家經營的複雜度與壓力高出不知幾許。

企業經營的目的,旨在獲取最大利潤,所有策略與行動方案都圍繞於此設計,經營者不會注意其他社會需求,「民主不能當飯吃」就成了口頭禪。因此當企業家變為國家領導者,就從規則遵循者變成規則制定者,在利潤極大化的目標驅使下,人民要小心「球員兼裁判」。

美國最高法院在1886年准許企業擁有個人權利,後來延伸到資助政治活動的權利,所以現在所得過度不均、過度消費而加劇氣候變遷、以及缺乏管制的全球化力量破壞國家主權,進而影響到民主制度,這些後遺症一一發生了。這是沒有守住企業經營分際的後遺症。

相對地,政府存在的目的,除了保護人民不受到威脅,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還要協助市場經濟維持競爭且運行無礙,幫企業建立法規制度和負起責任。這些是企業不要做的事,因為妨礙實現最大利潤。同時,政府要將企業認為無利可圖卻又非做不可的事撿起來做,例如軍隊、警察、公共建設等。所以從亞當‧斯密以降,自由派厭惡政府存在,但也不得不承認政府是必要之惡。

企業有一個很容易就能衡量的底線,稱為「獲利」。衡量恐怖主義的底線是什麼?黑名單上的國家數量?攻擊次數?沒發生的攻擊次數算嗎?許多活動被放在公部門,正是因為許多複雜結果很難衡量。


綜上,企業家是可當總統(有能力者皆可當),但要有能耐超出原來的心態與格局。一個健全發展的社會,會讓政府的權力,和另外兩方的權力保持平衡,一方是負責任的企業,另一方是宗教、社區、醫院、基金會、非政府組織與合作社……等「多元社群」。設若一個經濟體中的自由企業,變成「企業跟人民一樣自由」(freedom of enterprises-as-people),借用林肯總統的說法,真正人民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政府,會從地球上消失QQ(eaton)

參考
Henry Mintzberg:治國不能企業化經營,哈佛商業評論
白大昌企業經營 國家經營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155年老店「全聚德」傳面臨下市

北京烤鴨香味有點苦澀!155年老店「全聚德」傳面臨下市

…………………….
看到這條155年老店衰落的故事,我認為,可以給企業或任何組織啟發,也可以給我們警惕,譬如過一個平衡的人生。

如果說,鼎泰豐是台灣飲食文化的代言人,賣烤鴨的全聚德,就是中國飲食的代言人。全聚德廚師桌邊片鴨功力獨步業界,這種讓產品做到一百分的工匠精神,很特別,但在現今世界,讓消費者心中打一百分才更具意義。

工匠精神將技術打磨到完美,代表著一種不迎合潮流的堅持,這是將產品從商品昇華到作品的能耐。工匠精神確實是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消費者要的,從來不只有技術好,而是一種整體感,包括美善、便利、品質、價位、服務、價值與意義等,這些和技術一樣重要。

從市場來看,一味追求技術突破,其他要素付之闕如,這種工匠精神,注定是少數人關門自嗨,大眾不一定買單,而且也是對消費者不尊重,衰落只是剛好而已QQ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人要懂得更新


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惡魔》裡,殘酷而真實地描繪年邁的知識分子韋喬溫斯基的身影,其中一句最為經典

「下半生通常由您在上半生所養成的習慣組成。到某些時候,您將無法再擺脫它們。」

猶如魔戒,那種習慣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心靈起作用,支配人們的生活,它穿透時間的縫隙,滲透人們的語言和行動,要與這種幽靈作戰非常困難。

怎麼辦呢?不斷呼喚懷疑與辯證的習慣,才不會在須信仰的地方假裝思考,在須批評的地方卻跪下來崇拜。這尤其適用於不懂更新,卻自認是懂很多的知識分子。以下是我摘要自蘇小和先生的說法。

華人的哲學觀不是從清晰的認知對象,而是從混沌開始。例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喜愛追問怎麼合一,而不是按照細分的秩序,先追問什麼是天,什麼是人。

也因此,華人的許多東西,給沒有哲學追問能力的人提供算命占卦的機會,給沒有科學細分能力的人提供騙人錢財的機會。理所當然,那些缺乏信仰和科學精神的人們,自我成就了被人欺騙還幫人數錢的悲愴人生。

西方哲學思考則認為,有限的事物需要細分,只有無限的事物才表現合一。人的理性認識的能力有限,應該學會從細節處入手提出問題意識,然後慢慢把問題意識推向寬闊,甚至趨近於終極。

比如說,存在主義的開基者、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就是一個認識方法論的思想家。他以光的折射為例,展示一個問題意識的邏輯順序和解決順序:

問題一:將平行光線集中於同一點的透鏡的形狀是什麼?
問題二:入射角與折射角的關係是什麼?
問題三:折射是如何通過光線從一種介質經過另一種介質而產生的?
問題四:一束光線如何穿過一個透明體?
問題五:什麼是光線?
問題六:什麼是光的力量?
問題七:誰創造了光?

笛卡爾的問題意識是從對事物的細分開始的。這是一連串邏輯關係緊密相連的細分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必須回答第二個,如此類推,一直到對第七個問題擁有答案。

笛卡兒說,第七個問題是哲學問題,高於第七個問題的地方,是來自超驗的造物者啓示;如果第七個問題沒有答案,所有的問題將失去問題的基準和起點。他的意思是,人們回答第七個問題時,通常不是靠知識,而是直覺,靠傳統的信仰習慣。當一個知識的追問者在第七個問題上擁有信心,則有可能從此出發,慢慢展開自己的問題,進而找到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

蘇格拉底對這種思維方式有過陳述。他說,如果一個人願意不設任何觀念攔阻討論問題,則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找到一個更深的問題加以懷疑,這種懷疑不是一種否定和停滯,而是一種問題的推進和推進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當一個問題被連續追問到第七次,參與討論問題的人,要麼承認自己不知道,要麼沈默。這就是「蘇格拉底教學法」。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與笛卡兒的《方法論》整合思考,人們或許有理由在蘇格拉底的基礎上,即承認自己不知道和沈默的基礎上,加入一個人類直覺的信心。在最基準的問題意識上,人們只能靠信心推動,所有的知識在這裡失去了力量,惟有信心推動人類朝前走。

一直以來,人類似乎先驗的擁有這種理性的信心和信心的理性,也只有在這裡,人們或許才能理解理性主義(唯理論)的意義。與此同時,人們的科學精神只能靠細分能力來推動,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案時,要有別於問題意識的秩序,從終極命題出發,慢慢縮小焦點,進入在細分的分析過程,最後發現解決方案。

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那麼我們的方法論就應該是懷疑、是分析、是深刻的批評。聰明的你,是否願意從第七個問題開始,一步步去尋找你的答案呢?(eaton)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賞析:心理學家高曼當年提出五個構面定義EQ:自我察覺、自我規範、自我激勵、同理心、現實檢驗。「自我激勵」是指能正確調節情緒狀態,自我驅動,完成目標。

蘇東坡在一首《定風波》說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自我激勵的案例。

這首詩也叫《定風波》,只是對象不同,也談寧靜安然的自我療癒之道。

蘇軾的好友王鞏受到「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到嶺南,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蘇軾問柔奴,嶺南風土如何,柔奴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受感動,作詞讚美。

詩開頭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給出一個真切質感的印象。中篇刻畫內在美,「萬里歸來年愈少」是指艱苦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

最後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對方卻答:此心安處是吾鄉,雋永而鏗鏘有力。「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烙印著主角的遭遇,並記錄愛人相伴,你在何處,何處便是我家鄉的美好愛情。

這也道出心態決定心境。「月有陰晴圓缺」透過蘇東坡的「轉念」,成了「但願人長久月,千里共嬋娟」。當然,這種積極樂觀的轉念或放下,會不會充滿無奈?究竟能在心靈深處帶來多少平安與盼望,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這也給台灣外省第二代一記提醒,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卻不把台灣當作你的國家你的家鄉,還當自己是浮萍,是失根的蘭花,心如何能安呢?不安,又有甚麼幸福感呢?

舊約《路得記》記載,一位婆婆的丈夫、兒子死了,她勸年輕的媳婦改嫁,不必辛苦「拾穗」了,媳婦卻答:「你往哪裡去,我就往哪裡去,……,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與「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感類似,雖然心安的來源不同。(eaton)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幸福的密碼


情緒管理小結的續集
……………….
幸福的密碼

先講結論。幸福的密碼在於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這是有實證的。

1988年,24歲的霍華德金森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經過21年追蹤,霍華德發現論文只對了一半。

新的結論是: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淡定、寧靜所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詳請參連結。

上開結論,符合很多人的感受。對許多人說,結婚、生子、賺錢、買房、旅遊、健康就是幸福,所以人生就是追趕一個又一個目標,但實現了又發現,喜悅的幸福感沒有提升多少。

張愛玲在十九歲時就體會到,就算擁有許多東西,但人生少不了煩惱,她用「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生動描述自己的生活及人際關係的能力低下,就算有點誇張,還不至於矯揉造作。

//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英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張愛玲〈天才夢〉//

這正是老子所說:「禍福相依」。所以幸福的密碼是甚麼?人無法自立於孤島,絕對少不了「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情緒的能力有許多層面,重點在於:抗壓紓壓、有效溝通、同理他人、與人合作、克服挑戰以及化解衝突的能力。當然,對賈伯斯而言,他不必同理他人、與人合作、或化解衝突,這樣才能執行他的完美意志。

世上有很多說法告訴我們,要如何管理情緒,我的想法是回歸自我。感恩所有的,然後境隨心轉,從新眼光看世界。一個有力量的人都是從生命晦暗處打開亮光,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與意義,從而獲得新動力。

這種回歸自我,經歷千山萬水,沉默深切走過自省與悔改,就能體會幸福的本質,也能以遠大格局來看待問題,原來上帝不會犯錯,一切都是小題大做。

所以看到生命晦暗,千萬不必自怨自艾,它很可能是幸福的起點。只是人要承認,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 (羅馬書7:18)。人要有自信,但不要太有自信,謙卑才是改變的開始。


今天貼 幸福的密碼,想到紛爭的世界令人厭煩。昨天聽朋友說,假期又要去爬高山了(一週),才想到最近貼美得不得了的"能高安東軍縱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Z2qA_rAbI&feature=youtu.be

貼者說,那是一段美麗動人的旅程,他以宮崎駿神隱少女的歌曲作為配樂,少女千尋尋找他的父母(:貪婪變成豬頭的父母),而他尋找自己的夢想。在此祝福大家,在有限的人生,能找到一生的意義 價值 與有趣的夢想QQ(eaton)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IQ 與 EQ 的運用與限制


IQ EQ 的運用與限制

前言:最近看點EQ資料,這篇當作小結,歡迎指正。情緒管理能力被證實跟幸福感、職涯發展相關,雖然學術界建議使用「情緒智力」(EI, Emotional Intelligence)表達情緒管理能力,避免使用「情緒商數」(EQ, Emotional Quotient),但理解自己在相關向度的能力,才有實務上的意義與幫助。

IQ 的最大爭議,是心理學界對「智力是什麼」沒有共識。有人認為智力屬於單一因素,也就是說聰明的人各種能力都強;也有人認為智力多元,數理優秀,不見得語言同樣厲害。

第二,智力最廣泛的定義是「適應生活」的能力,而智力測驗是測量的工具。所有的工具都有限制,不見得能測量到所有的能力。譬如國語文考試的分數不見得能反映所有的文學素養,可能考的是文言文,而這個人的專長是現代詩。所以較保守的說法是,智力測驗只是綜合分數,不等同於智力。

第三,學校的考試成績只能測出低階的智力(記憶與分析能力),測不出高階的智力(整合、跳躍直覺的能力)。所以較保守的說法是,考試成績只是綜合分數,不等同於智力。

最後一點,IQ常錯誤跟成功聯想在一起。姑不論機運,智力測驗看不到太多的能力,例如創造力、吸收新知的動機、人際合作等。周杰倫的IQ可能非頂尖,但在流行音樂是天王。古有明訓,行行出狀元仍很實在。

EQ也有類似情形。學術界對EQ嚴格批判(哪科學沒有?),但從文獻來看,部分學術工作者還是在持續發展EQ。況且常識告訴大家,各人情緒管理能力確有高低,而民眾心中有一把尺,自然會形成主觀的EQ。但通俗的說法是,民眾講EQ是講「絕對能力」,才不是「商數」。多少人知道「商數」的定義呢?

要算EQ不是不行,就比照IQ透過統計方法,將同年齡層的平均得分設定為100,標準差為15。也就是說IQ 100分,代表智商在同年齡層的中間。魏氏智力測驗最低分為40,最高分160代表已贏過99.9%的人。

因此,可以用量表測出情緒管理的相關向度指標:紓壓、有效溝通、同理心、同情心、人際關係、克服挑戰、化解衝突、自信、衝動控制、自我激勵、現實檢驗、問題解決……等能力的分數,然後跟同齡族群的平均表現相比,就可得出一個商數。

想知道更多的相關向度,可以在網路下載這本書:Assess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連結:http://bit.ly/2s0SRrl

若您英文不錯,這個專業網站包山包海,將情緒管理的技巧說得簡單清楚明白。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therwise known as emotional quotient or EQ) i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use, and manage your own emotions in positive ways to relieve stress,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empathize with others,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defuse conflict.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mental-health/emotional-intelligence-eq.htm

要注意的是,EQIQ更有運用上的限制。EQ量表也是當事人自填,但若認知不客觀或是自我隱瞞,就是垃圾資訊。熟悉當事人且專業的第三者評估最好。問題是,實務上難以取得大量客觀的同年齡層平均得分,所以計算商數的分母就沒著落了。

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要誠實回答,得到計算商數的分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絕對值」就可以了。觀看單一指標(例如衝動控制能力),比綜合分數有意義,才能知道問題所在。對成熟且誠實的人來說,其實不必量表,看各能力相關向度指標,不難有自知之明。

總之,想知道自己情緒管理能力水準高低,量表有百分比可供參考,但要假設同齡平均值確實可參考。若測出的單一指標的絕對值屬低水準,商數也是,承認自己在該方面的情緒管理能力低下,才是保守的想法。

承認,沒有不好,謙卑是成功的開始,也可以像19歲時的張愛玲,把自己的生活及能力低下描述的那麼美,就算有點誇張,還不至於矯揉造作: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英格蘭兵吹風笛,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天才夢〉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新書介紹: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新書介紹: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哲學必修課


作者是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巴吉尼,他是哲普作家,用了淺顯文字企圖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為活下去找到充分又必要的理由。

我先警告,讀這本書要小心。我記得,有人問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忘了名字),人生的意義是甚麼?他答:你問我這個問題又有甚麼意義?我也不知道。

這本書2百多塊,先看目錄,不難想到書的內容:1.尋找藍圖 2.生命向前看 3.更多天上人間事 4.伸出援手 5.更大的善 6.只要你高興 7.成為一名鬥士 8.及時行樂 9 .失去自我 10.無意義感的威脅 11.理性對此一無所知

作者說,生命的意義不能來自天啟的真理、宗教教條或神聖經文;相反地,必須訴諸理性與證據,以及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並評估的論證。但目錄第11點又提到:理性對此一無所知。顯然作者不是純粹「理性主義」(Rationalism)者。

許多人誤以為,理性主義是指人的理性是知識的來源,高於並獨立於經驗或直覺的感官感知。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

其實不然。笛卡兒是重視形上學的理性主義者,亦即重視科學的經驗主義者。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也承認,除了數學外,不能做到單純用推理得到知識。終結形上學的康德,經過休謨的薰陶,從理性主義,轉到包含經驗主義的綜合體。

從常識來看,天下事「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佔絕大多數,就算不是,也是關鍵少數,理性思考無法提供全部答案。訴諸理性至少有一個前提:擁有能充分理性判斷的事實,跨時空的全部事實。人的智慧有限,要懂謙卑。

若目錄可補充第12點,我想加「感恩」,不管現況如何,為所有的感恩。感恩可以產生一種動力,行出第1-8點,從而得到幸福感,並強化人生的意義。這種感恩也會扭轉局勢,得到更多上天的祝福。

若還可補充第13點,我想加「信仰」。人間不亂是不可能的,這是人生的日常功課。一個人若要在波濤洶湧的人生,深刻體會歲月靜好的意義,就要能展現寧靜安然的力量。問題是,單靠自己,說的到卻做不到QQ(e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