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賞析:心理學家高曼當年提出五個構面定義EQ:自我察覺、自我規範、自我激勵、同理心、現實檢驗。「自我激勵」是指能正確調節情緒狀態,自我驅動,完成目標。

蘇東坡在一首《定風波》說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自我激勵的案例。

這首詩也叫《定風波》,只是對象不同,也談寧靜安然的自我療癒之道。

蘇軾的好友王鞏受到「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到嶺南,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行。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蘇軾問柔奴,嶺南風土如何,柔奴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受感動,作詞讚美。

詩開頭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給出一個真切質感的印象。中篇刻畫內在美,「萬里歸來年愈少」是指艱苦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

最後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對方卻答:此心安處是吾鄉,雋永而鏗鏘有力。「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烙印著主角的遭遇,並記錄愛人相伴,你在何處,何處便是我家鄉的美好愛情。

這也道出心態決定心境。「月有陰晴圓缺」透過蘇東坡的「轉念」,成了「但願人長久月,千里共嬋娟」。當然,這種積極樂觀的轉念或放下,會不會充滿無奈?究竟能在心靈深處帶來多少平安與盼望,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這也給台灣外省第二代一記提醒,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卻不把台灣當作你的國家你的家鄉,還當自己是浮萍,是失根的蘭花,心如何能安呢?不安,又有甚麼幸福感呢?

舊約《路得記》記載,一位婆婆的丈夫、兒子死了,她勸年輕的媳婦改嫁,不必辛苦「拾穗」了,媳婦卻答:「你往哪裡去,我就往哪裡去,……,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與「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感類似,雖然心安的來源不同。(ea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