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於照顧自己是東方文化的軟肋,許多人照顧臥床長輩或撫育幼兒,十多年沒旅遊休長假。這樣長時間照顧別人,很容易把自己賠進去。
照顧人當然是沈重負擔,當一個人完全需要他人協助,要三個全職輪班,所以「照顧好自己」是緊要又昂貴的事!
照顧自己就是「對自己負責」,《改變帶來醫治》作者建議10個面向反應照顧自己的程度:1.規律的生活作息;2.整潔的生活習慣;3.持續的運動習慣;4.彈性的時間管理;5.成熟的理財能力;6.主動的生活態度;7.優秀的情緒管理;8.健康的人際關係;9.合格的工作能力;10.多元的休閒娛樂。
三十而立,學習照顧自己的時間,理當綽綽有餘,但實際呢?「不干擾別人,不困擾自己」很不容易。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不穩,生活不規律,依附網路或酒精毒品、追劇、瘋狂工作等不成熟的症狀。
世界標準總這樣,某部分突出,就被稱為優秀,可是某部分強,其餘可能很弱,所以成功老闆不等於好父親或丈夫。人一生追求的「成就」若只是「成功」,終究虛空的虛空。「生命改變」才能存到永遠,這道理要咀嚼許久的。
或許自己也知道老是無法自拔,但就做不到節制(脾氣失控或慣性壓抑),又無力改善,要怎麼辦呢?
(2) 成熟的理財能力
第一步是「量入為出」,懂得尋找非物質的喜樂,其次是長期投資。短期跑來跑去,也是一種長期投資,隨著個人情緒找時間點進進出出。
散戶就是這樣。高點想落袋為安,才有「賺到」的感覺,這是「投資行為理論」的「心理帳戶偏誤」,而且陷入「短視近利的風險趨避偏誤」。
如果賣了下跌,便非常慶幸且期望跌更多再回補。但通常事與願違,市場過去長期都是上漲,等想回補,通常漲過當初賣點,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如果續漲,便錯失漲幅。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在1971成立,截至2024年2月,至今年化報酬10.1%,若錯過最佳10日的報酬降至8.1%,錯過最佳20日至50日剩下6.6至3.0%。50日只佔42年交易日的0.47%,短期跑來跑去,錯過是非常正常的。
在「相對」高點發出警訊的人往往忽視一個歷史:除非世界末日到了,今天的高點,就是未來的低點。未來不得可知,但風險帶來報酬,不想冒險,定存無法對抗通膨。講這些,對想短期發財的人沒有用,只能說若失去累積獲利的機會,將一去不返。
這一代年輕人平均壽命超過90歲,除非75歲還在工作,不然退休金肯定不足。雖然台灣理財風氣提高,但「節制」的美德沒有提高,恐怕最後還是一場空。
後記:榮神益人不是凡事完美,而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用一輩子雕琢每個部分。上帝是窯匠,我們是泥土,祂不希望某部分有明顯缺陷。《改變帶來醫治》作者見過太多「屬靈」的基督徒沒好好照顧自己,聖靈九個果子非粒粒飽滿,尤其人際關係及跟自己的關係,所以用厚厚一本書詳述如何照顧自己(摘自劉曉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