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生活智慧

1.數學道理 

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可以用專業表達萬事萬物,這樣的思維貼近現實。比如,數學名詞能詮釋人生的意義,每個人一生都在解題: 

美好詞「求和」;遺憾詞「無解」;霸氣詞「有且僅有」;悲傷詞「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模糊詞「約等於」;遙遠詞「未知數」;單調詞「無限循環」,堅定詞「絕對值」。 

乘法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不能交心的詞,平行永不相交。零排最前面,無論人生有多少數字,都為零。除不盡的非要除盡,就一定有小數點,也許就是傷疤!人生的大路小路,走出去都是路,一生走完終為零,所以善待自己,並思考人生的意義。

2.出國小知識 

在國外丟護照,回台後再辦新的,海外辦要5-7天,多付旅館錢,改機票也要錢。先到當地警局做報告,要寫護照號碼,發照日跟截止日,平時用手機拍證件、機票。 

然後到駐外辦事處,先電話約好,辦臨時入台證,三小時就能拿到。讓家人拿戶口名簿或你的身分證到機場交給移民局,通知你的航班,就可入境了。 

3.陳盈慧/逸事() 

洗碗筷時,指間的山泉湍急。收起曬好的衣服,潔白蓬鬆,逕入雲深處。將地上塵來回掃了一遍,乍見薄霧中,日光移徙的遷粉蝶;雄水鹿的掠影。這些若無其事,旋即就失去的細節,是一生裡最好的季節。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命運之道

許多人生活不順利時,喜歡推給命運。運氣是個問題,但不要忘了思考個人責任、社會功能及上天的眷顧,後者指懂得要如何應對苦難,便可得到眷顧。 

1.某人是某人的命運 

歌劇女高音多是白人,衣索比亞女高音Mariam Battistelli氣質出眾,長年運動鍛鍊出美好身形。她自幼獨孤,幸得義大利夫妻收養,離開非洲,順應天賦,年紀輕輕唱遍歐洲各大劇院。 

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Battistelli詮釋的Musetta,聲線柔韌、演技輕盈,女高音們常要卯力的樂句,她絲毫不費力,一顰一笑間還能若無其事跨上餐桌,把Musetta輕挑與優雅兼具的特質演繹得維妙維肖,令人感受到年輕生命如花綻放! 

Battistelli在義大利歌劇院的Musetta名曲Quando me'n vo' 〈當我晃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ralQMcehc 

2.命運之道在於天道(上帝之道) 

孩子被虐而死的新聞告訴我們,天道是生命得以至福最根本的真理,一旦悖離天道,婚姻、家庭、社會、國家必陷入悲慘不幸,人必離棄人,傷害人,暴虐無道。 

認真說孩子不是被保母虐待而死,而是被父母遺棄而死,如果他的父母或祖父母能盡責任,那孩子就不會落到殘酷之人手中。為什麼他們不願盡責?或者不能盡責?因為他們不認識天道。 

那保母、社福機構、社工以及政府部門都應負當負的責任,但當我們在聲討時,難道不應深切自省,我們社會在傳播什麼文化?我們沒有責任嗎?每個人都無可推委。 

3.社會是每個人的命運 

許多人以為個人的決定和努力是形塑未來的關鍵,奧地利作家薩菲說:「這個社會像是善意謊言的大野餐,……其中一個最大的謊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意思是,個體與社會不可分割,社會就是每個人的命運。 

隨著社會運動的發展,集體行動凸顯社會影響個人的命運,甚至改變國家。這種觀念督促人重新思考個人責任、社會變革和集體行動的意義。比如,台灣318學運反映社會成員的角色和責任,每個人的行動和決定,都在這個土地編織共同的未來。 

4.個人有真正自由的選擇決定命運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真正的自由,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得到一種生命,當使人發脾氣、嫉妒、惱怒的挑戰來臨,便可以平常心,有選擇不發脾氣、不嫉妒、不惱怒的自由。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道德依賴於典範:不盲目服從

青年守則說「服從為負責之本」,服從是需要的,倫理典範讓人知道在甚麼情境應有的道德作為。然而,盲目服從是無知接受不對的教育權威或理論,可能傷害健康、靈魂並禍及他人。 

服從的經典研究,出自Asch的學生Milgram 服從權威系列實驗,他開啓小世界理論、六度分隔等網路社會學的研究。在某特定情境下,人們都可能服從權威而傷天害理,獨裁者都扮演過權威者角色,對人民做出巨大傷害。 

想想希臘哲人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許多員工執行上級交辦事項,最後身繫囹圄,「我僅是執行上級命令」無法在法庭脫罪,或是讓自己陷入險境。再看這些案例: 

(1)銀行總經理違法放貸:董事長交代對某企業違法放貸,連夜開金庫讓他們派員搬錢,以應付第二天的資金缺口。銀行最後抱不良債權,可能成為第一家倒閉的新銀行,後來總經理被判刑坐牢。 

(2)南韓世越號翻覆:即使海水湧進船艙,多數乘客還是遵照指示留在原地,大部分學生聽從廣播公告,有位奧運游泳選手沒跳海逃生,僅有少數不聽從指示,跳水獲救。 

(3)大韓航空關島撞山:Gladwell《異數》分析,調查指出如果關鍵時刻由副機長駕駛,有時間將機頭拉起,但副機長知道機長錯了,還是不敢「犯上」。 

(4)洪仲丘事件:退伍前關禁閉,當洪仲丘痛苦哀嚎時,無人表達:「拒絕整他了!再操會出人命的。」士官把整人合理化為:「我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人性果真存在服從權威的黑暗面! 

(5)反服貿學運:當年想強行通過服貿的立委,就是無條件服從上面的政策,要不是學運及後來反中資入股半導體業,台灣哪有矽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平癡呆帶來戰爭。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判斷需要案例:一個事實就夠了

知識依賴於直覺,道德依賴於典範,而判斷需要案例作為支撐。-----哲學家 康德 

1.一個事實就夠了

二戰前,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因而成為名人。他當時居住德國,納粹蓬勃發展,他是猶太人,納粹芒刺在背。1931年,納粹組織一群重量級科學家(包括兩位諾獎得主,當時愛因斯坦還沒拿到),發表名為「一百位權威反對愛因斯坦」的文章,指責相對論是假科學,是「猶太人的物理學」。

 

記者問愛因斯坦,他說:「要推翻相對論,不需要一百位科學家出來講話,只需要一個事實就夠了。」還有另一句類似:「再多的實驗都無法證明我是對的;但一個實驗就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愛因斯坦是反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會說請用道理說服我,不要用頭銜和人數壓我。

 

2.無中生有

這幾天,某百萬網紅信口開河又成為媒體焦點。有位教授說過,她是「不在乎真相」的媒體人,換成在美國,她的麥克風早就被沒收了,問題在台灣還可以繼續胡言亂語。 

她聲稱「蘇姿丰帶著研發團隊寫出7奈米晶片後,第一個想到的是台灣台南,她想交給南科的台積電,因為她知道台南太落後了,不能所有都集中在新竹和美國。」 

晶片用設計而不是用寫的,台積南科廠沒有7奈米,而是先進的53奈米。美國廠只有落後的8吋廠。客戶設計晶片前,要先確定在哪個廠的哪個製程投產,而不是設計好再決定。 

這位網紅擅長說謊,十年如一日,短短一段話,「每句」都不是事實,非常不容易!南部落後有點真,就是赤腳拿鋤頭的純樸南部人支持本土政權,不然台灣早就被中國統一了。 

3.誇大吹牛

文學家宋澤萊說過,小山如1500公尺的泰山,詩人筆下誇稱「登泰山而小天下」。幾百公尺丘陵地,可以寫成流傳千古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事實是無知。清代中國人有機會到台灣,看到台灣海峽滔天巨浪與近四千公尺巍峨的玉山山脈嚇壞了,才知甚麼是真山水。所以畫家要多畫台灣山水。 

後記:台灣蕞爾小島,有2693千公尺以上的高峰。在台30年美國導遊雪柔說:「台灣最吸引老外遊客的不是美食。一天8千塊到1萬元體驗原住民的真實生活,貴不貴?從沒有客人跟我殺價過,因為他們感受到價值,就不會想要砍價。」https://bit.ly/3TAfOve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知識依賴於直覺

知識依賴於直覺,道德依賴於典範,而判斷需要案例作為支撐。-----康德 

大學英文選有篇「Modular Man」,意思是模組化工具人,就像清道夫、農夫、麵包師傅。他們幫助很大,但我們不會把他們當朋友,而且具可替代性,收入低。可是,被社會認同就是成就嗎? 

有限的人,無法曉得無限,而成就恐怕是干擾自己做出正確選擇的壓力與阻礙。對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之事,沒有依賴於直覺的知識效用不大,無法做出重大決定!

直覺是甚麼?按照聖經的說法,人的靈包括:直覺、良知及交通,讓人分辨哪些是天啟、可信、可做或可能發生。但直覺需要不斷操練,否則往往不可靠。

1. 高塔·梅爾

去年(2023)10月,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在贖罪日突襲以色列,這是第二次贖罪日戰爭,第一次在六日戰爭之後。 

19676月,以色列在六天內,三個戰線擊敗埃及、約旦與敘利亞,取得西奈半島、加薩走廊,約旦河以西、耶路撒冷舊城以及戈蘭高地等約65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電影《贖罪日戰爭》在去年(2023)播映,現在中華MOD可以看到,敘述第一次贖罪日戰爭,焦點在以色列第四任女總理高塔·梅爾的生平,她跟幕僚討論戰略時,經常問「你的直覺是甚麼」?

2.卡布里尼

電影《天使之心》在2024婦女節播映,講述義大利修女卡布里尼(Cabrini)遠征美國,建立孤兒院、學校,並籌畫數家醫院,幫助弱勢得到醫療,她不畏艱辛,跨越種族歧視,爭取平等與幸福,散播勇氣、堅韌與希望。 

卡布里尼是第一位羅馬天主教封聖的美國人,她莫名承擔負責接手經營醫院,奔走找有錢有勢的人贊助,還闖入國會成為不速之客。她做事的動力不是想要什麼成就,而是「直覺」告訴她這麼做,在美國那個年代,義大利女人沒有遵循的標準,怎知做什麼會有成就? 

3. 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曾在印度不眠不休幫助窮人,受人愛戴。她在1997去世後,有幾篇日記被刊登在《來作我的光》,她的內心掙扎才為人知曉:「我的信心在哪裡?我內心深處只有空虛與黑暗。………如果真有上帝,請赦免我。」 

一個人處於看不見成就的失望世界,如何重拾動力?世上道理不外乎:想像辛苦帶來的益處、正面思考、回想初衷、堅守核心價值、享受過程、活在當下、做好當下所能做的選擇、不活在別人的眼光、傾聽內在聲音、轉念……。 

難道德蕾莎修女不知道那些學問?那些沒錯,但效用有限。或許從「請赦免我」可以理解一二。她的「直覺」告訴她,信心不夠,求上帝幫助她的懷疑,因為「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對她來說,上帝之道才可靠。

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照顧好自己) 黃惠如: 為邊際十年努力

「老」是無法逃離的人生階段,但可以透過身心調整,延緩「衰」的速度。與其追求長壽,不如提升生命最後十年的生活品質。衛福部調查,病臥床失能,被照顧時間7.8年,一天11.7小時。 

長壽醫學專家的Peter Attia在著作《超越生命》提出「邊際十年」概念,意思是人生最後十年,可能是決定生命品質最重要的十年。就算是一世風光,如果最後十年臥病在床,看著天花板上的日光燈,很難覺得這一生過得很好。

 

想縮短老年期,首要防止「殺手級老化」。第一是心血管疾病,對生命品質影響重大,並造成家人很大的負擔;第二是失智;第三是骨鬆與肌少,女性怕皮膚黑而少曬太陽,導致維生素D不足,缺乏運動肌肉量不夠,容易骨質疏鬆或肌肉流失,萬一跌倒,人生從彩色變黑白。

 

所以「把運動當成第二天性」,「把睡眠變成超能力」非常重要。睡不好不只是精神不濟,還會造成腦中毒物沉積至可能成為失智的開端。在此分享兩個「光」,一是沐浴晨光,早上盡可能出去散步5~10分鐘,讓陽光重新設定身體的晝夜節律。另一是抑制藍光,睡前不要滑手機,讓睡眠品質更好。

 

再來,「能吃就是福,飲食多樣化」,日本東京都研究推廣,老人家每天應吃至少10種食材,而且吃的順序很重要,蔬菜、湯、蛋白質、澱粉,這樣的進食順序,可以讓飯後的血糖高峰值降低4成。

 

「樂於當菜鳥」也是慢老的重要主張。活到老學到老,現今應該反過來,學到老才能活到老。光是多閱讀就可以多活兩年。或是學習各種嗜好,讓頭腦不斷轉動,生命也會更加活躍。不妨每個月做一件新鮮事,可以創造大腦新連結。

 

最後,「預習被照顧」。在看顧他人的過程中,我們看見老化的樣態,而旁觀各種輕中重度病症時,也要開始思考這件事到自己身上,你希望被如何照顧?並和未來可能照顧自己的人逐步討論將來可能的情況。

 

同時,了解台灣有哪些照顧資源和自己的狀況搭配運用。甚至與親人、鄰居、專業團隊組成關懷圈,彼此照應,隨時都有人協助,如此老後就不用太擔心。老不遙遠,從現在準備,就能大大延緩衰老的速度,讓生命的最後十年,盡可能不臥床,健康走完這一生。(摘自黃惠如)


後記:未來老年人,不想躺在床上7年,就要看完它,深呼吸、憋氣、提肛,只要幾秒鐘,一天3次即可。台大骨科權威 蔡凱宙 醫師推荐全身運動,健康少花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L3OH2mbRM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照顧好自己:(1)照顧好自己是一切的開始


疏於照顧自己是東方文化的軟肋,許多人照顧臥床長輩或撫育幼兒,十多年沒旅遊休長假。這樣長時間照顧別人,很容易把自己賠進去。

 

照顧人當然是沈重負擔,當一個人完全需要他人協助,要三個全職輪班,所以「照顧好自己」是緊要又昂貴的事!

 

照顧自己就是「對自己負責」,《改變帶來醫治》作者建議10個面向反應照顧自己的程度1.規律的生活作息;2.整潔的生活習慣;3.持續的運動習慣;4.彈性的時間管理;5.成熟的理財能力;6.主動的生活態度;7.優秀的情緒管理;8.健康的人際關係;9.合格的工作能力;10.多元的休閒娛樂。 

三十而立,學習照顧自己的時間,理當綽綽有餘,但實際呢?「不干擾別人,不困擾自己」很不容易。照顧不好自己,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不穩,生活不規律,依附網路或酒精毒品、追劇、瘋狂工作等不成熟的症狀。 

世界標準總這樣,某部分突出,就被稱為優秀,可是某部分強,其餘可能很弱,所以成功老闆不等於好父親或丈夫。人一生追求的「成就」若只是「成功」,終究虛空的虛空。「生命改變」才能存到永遠,這道理要咀嚼許久的。 

或許自己也知道老是無法自拔,但就做不到節制(脾氣失控或慣性壓抑),又無力改善,要怎麼辦呢? 

(2) 成熟的理財能力

 

第一步是「量入為出」,懂得尋找非物質的喜樂,其次是長期投資。短期跑來跑去,也是一種長期投資,隨著個人情緒找時間點進進出出。

 

散戶就是這樣。高點想落袋為安,才有「賺到」的感覺,這是「投資行為理論」的「心理帳戶偏誤」,而且陷入「短視近利的風險趨避偏誤」。 

如果賣了下跌,便非常慶幸且期望跌更多再回補。但通常事與願違,市場過去長期都是上漲,等想回補,通常漲過當初賣點,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如果續漲,便錯失漲幅。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在1971成立,截至20242月,至今年化報酬10.1%,若錯過最佳10日的報酬降至8.1%,錯過最佳20日至50日剩下6.63.0%50日只佔42年交易日的0.47%短期跑來跑去,錯過是非常正常的。 

在「相對」高點發出警訊的人往往忽視一個歷史:除非世界末日到了,今天的高點,就是未來的低點。未來不得可知,但風險帶來報酬,不想冒險,定存無法對抗通膨。講這些,對想短期發財的人沒有用,只能說若失去累積獲利的機會,將一去不返。 

這一代年輕人平均壽命超過90歲,除非75歲還在工作,不然退休金肯定不足。雖然台灣理財風氣提高,但「節制」的美德沒有提高,恐怕最後還是一場空。


後記:榮神益人不是凡事完美,而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用一輩子雕琢每個部分。上帝是窯匠,我們是泥土,祂不希望某部分有明顯缺陷。《改變帶來醫治》作者見過太多「屬靈」的基督徒沒好好照顧自己,聖靈九個果子非粒粒飽滿,尤其人際關係及跟自己的關係,所以用厚厚一本書詳述如何照顧自己(摘自劉曉亭)。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蘇丹紅色素事件

(1)蘇丹紅未被確定是致癌物 

蘇丹紅是有機合成的工業染料,易溶於油脂,不易褪色又便宜,能讓食品顏色飽滿,但規定不得添加於食品。若不慎攝取,跟瘦肉精一樣,關鍵在劑量與食用頻率。 

而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將蘇丹紅歸類為第3級致癌物,意思是「對人體致癌性的研究證據不足」,咖啡因也列第3級。 

蘇丹紅代謝物胺類化合物,被列為第2級,意思是「有可能為致癌因子」,紅肉、丙烯醯胺(高溫油炸釋出物)、亞硝酸鹽(加工肉品)也列第2級。 

順便科普。硝酸鹽證實可防高血壓,研究指出,國人硝酸鹽的飲食來源來自十字花科小葉菜及高麗菜,而白飯的亞硝酸鹽遠大於加工肉品。有時不得添加,只是像棉絮不能加入食品,遑論工業用。 

(2)企業倫理

 

蘇丹紅是食安問題,也是企業倫理問題,從以下專訪可了解一二,訪稿進行摘要編輯:

 

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蔡宏毅:您是東海企管系傑出校友,貴公司在蘇丹紅事件,没有受到波及。談談您的經營理念和食安的具體做法。

 

小磨坊董事長董大斌:什麼叫做「讓世界因小磨坊而美好」?這是主動、期許、發自內心的。增進人們生活利益及心靈和諧的都是。自2017年食安中心建立到2023年,我們檢驗費用達三千萬元,更不算計增加人員、設施的行政成本。

 

基本思維是希望對客戶不造成傷害,也不希望公司受到傷害。這是打從心底的負責任的態度。香辛料在客戶產品的使用比例0.5%2%,成本在千分之五到1%,微不足道,但發生狀況,對客戶產生倍數的損害而且牽連很廣。若是如此,如何對社會及客戶交代呢?

 

所以我們必須有很高的要求,讓客戶信賴變成最基本的。沒發生問題前任何人都感覺不出來,2024年發生蘇丹紅事件,我們不感到興奮或有利可圖,卻是真切希望社會對真正的好公司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香辛料的原料來自偏遠地區,生產設施及概念都偏於傳統,產品的品質長期沒多大改變,直到近年西方社會對食安的要求,逐漸造成產區改變。我們使用乾燥香料,收成時重量的20%15%,而小磨坊每年使用香辛料加調味料的總噸數2000噸以上,換算原料10,000噸,使用幾千公頃的土地!

 

在廣大的原料收購過程保持品質一致性是很大的考驗,背後是專業的採購跟產地管理。做為業者,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這需要資金或組織投入,而投入必須社會給予支持才能永續經營,因此利用食安危機,讓消費者及政府了解,是我們應做的事。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人生難料 關於保羅 納斯

保羅・納斯爵士在中學畢業後,外語考試屢次失敗,沒能進入大學就讀,只能在健力士公司的微生物學實驗室工作。最後辛苦進入伯明罕大學,畢業後三年,在東英吉利大學取得博士。 

納斯極有科學天份,尤其對癌症的研究。最後成為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校長、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並且獲頒爵士。他在 2001 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又過 5 年後,才得知自己的身世。 

他出生時因為是母親的非婚生子女,母親偽裝成他的姊姊,從而日後嫁人。而她的外祖母偽裝成他的母親撫養他。納斯一直叫外祖母為媽媽,直到57歲。

………….

保羅納斯爵士Paul Nurse:人工智慧 

AI 對我的研究越來越重要,至今最大的協助來自 Google 旗下 DeepMind 所開發的 AlphaFold,幫助我們從胺基酸序列預測三維立體的蛋白質結構。 

這是一個極為困難的過程,雖然 AlphaFold 的預測並非完美,但是已經足以令人滿意,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於蛋白質結構的預測。 

至今 AlphaFold 已經預測了 2 億個蛋白質的3D結構,沒有它,人類可能要耗費上百萬年才能窮盡這些可能。今天從科學發現、癌症治療到新藥開發,都仰賴 AI 的協助。 

相較之下,ChatGPT 對我們可以說是無藥可救的多餘之物,它只能說出一個高學歷學生中等品質的答案,從來無法提供任何協助,也沒有任何啟發。當然,ChatGPT 進步得很快,也許不久後不一樣。但是截至今天為止,它對我們毫無用處。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婦女節的智慧啟示

1.受歡迎的長輩 

這是雷翠霞女士的故事,值得長輩想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 一場暴風雪將襲擊我所居住的美國西部地區,寡居的母親同意來我家暫住。然而,暴風雪過去之後,她再也沒有返回她的住家,而是搬過來和我們同住,直到她離世。 

她的同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正向的改變,例如:她能隨時向家人提供智慧的建言,並與我們分享祖輩的故事;她跟我丈夫變成最好的朋友,因兩人都有幽默感,並且喜歡運動。 

母親再也不是一位訪客,而是永久住戶。我們的心一直受到她正面的影響,甚至到上帝召喚她回天家,仍是如此。// 

2. 幽靈部隊 

19453月,「幽靈部隊」幫助美軍成功橫渡萊茵河,為二戰盟軍的西部防線,提供重要的作戰基地。這些士兵絕對是人,而不是幽靈,他們是第23司令部的直屬特戰隊。 

這支1,100人的隊伍以充氣戰車、音響喇叭播放軍隊與車輛的聲響等策略,營造出3萬人的聲勢,使敵軍誤認為比己方更加龐大的軍隊,進而心生恐懼。 

舊約《士師記》記載,只有300人的以色列士兵使用聲音效果(吹號角、打破瓶子、人聲呼喊)和視覺效果(熊熊火炬),使敵人誤認遭遇「如同蝗蟲那樣多」的龐大軍隊,並因著神的協助,以色列士兵擊敗15千人敵軍。 

這故事的啟示,不是表面上的「虛張聲勢」,更深的意義是懂得找靠山。當我們覺得弱小卑微時,需要懂得尋求力量,這是需要信仰的主因之一。信仰不容易證實真假,需要用一生反覆辨證。 

康德的話可以深思:知識依賴於直覺,道德依賴於典範,而判斷需要案例作為支撐。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選擇比努力重要

《箴言》說:「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做事有策略,籌劃思考周密,是人生的成敗關鍵。靠一時感覺、不能謀定而後動,失敗機率很高。 

選擇是判斷,努力是實踐。選擇決定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影響努力是否能達標的信心,也決定努力達標的步驟、方法與效果。選擇錯誤,努力沒用,所以說,準確思維比樂觀積極重要。 

每人每天有三萬多個選擇,如何做選擇?現代資訊多元,是非不明,混亂人們做選擇,所以應先定位自己,確立核心價值觀,知道依照什麼根基做選擇,才能做出正確抉擇。 

《馬太福音》說道:「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選擇依照什麼根基很重要。秦朝首相趙高,主張用嚴法治國。一天,他故意顛倒是非,指鹿為馬,欺壓君主,鎮壓群臣,表明法家厲害。後來伺機殺了秦二世篡位,採用苛政做為治國根基,最終秦朝滅亡。 

當今世界的聲音靠不住,追求逸樂、消極負面、眼見為憑,攪擾人的平安,人又喜歡盲從迷信,愛聽信虛假的道理,輕易放棄真道。這一切都是懶的思考,追求速成。(參考蔡明睿) 

選擇比努力重要(2) 

在神的心裡,我們是祂獨一無二的傑作,我們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衆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祂對我們的生命有旨意命定有期待。因此,唯有神知道我們的命定。神比我們更認識我們自己,祂是我們的指路明燈。 

保羅淸楚知道神的命定,加拉太書1:15-17說: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它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一些比我先做使徒的,唯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 

加拉太書2:20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已。 

當我以為走盡了路,是祢讓我知道有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為人預備;原來我還可以有新選擇。我選擇走信心之路,我選擇成為神的兒女,我選擇真自由,我選擇做新造的人。(摘自蔡明睿)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準確思維比樂觀積極重要

心理學家艾蜜莉・卜羅寧(Emily Pronin)發現,即便知道心理偏誤的存在,我們依然傾向於認為自己沒有偏誤,我們總是偏袒自己,這種偏誤的偏誤是偏誤盲點(bias blind spot)。 

「正向思考」與「樂觀態度」與成功的人生連結在一起,但《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研究稱,隨時展現樂觀的態度,反而成為「毒雞湯」,除了可能使認知功能下降,更與糟糕的財務狀況,如破產、負債,或較低的責任心有關。

 

為了解樂觀偏誤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英國巴斯大學研究團隊調查分析26,000個家庭的數據發現,認知能力較高者,在金錢問題等有關於社會經濟的議題上,會採取更謹慎與現實吻合的策略,而非過度樂觀。

 

共同研究作者Chris Dawson表示,認知功能較低落者,更可能做出自吹自擂、誤判情勢等偏誤行為,尤其必須做出與財務有關的重要決策時,樂觀態度容易使其掉以輕心,不去衡量事態的嚴重性。當過於樂觀的判斷影響事態的走向後,樂觀者會認為是『運氣不好』,從而將其作為不承擔責任的藉口。

 

Dawson博士強調,適度的悲觀或許有助於看清局勢,但過度悲觀同樣會使人停滯不前、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過度樂觀,往往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失,所以投資機構會做及時停損,雖然有些停損後來證實是錯的。財務決策需著眼於切合實際的期望,也就是「現實主義」之上。 

Amen Clinic》建議,與其培養「積極」的思維,「準確」的思維相對重要,意即養成準確、誠實和有紀律的思考習慣,是達成幸福和成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適當程度的壓力或焦慮可以幫助個人做出更好的決定,因此在做決定前,最好在樂觀態度與防範未然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除了金錢與理財缺失,美國心理醫學機構《Amen Clinic》列舉過度樂觀的「8大盲點」,建議民眾避免掉入正向思考的陷阱,以免影響身心靈健康:

 

(1)行為過度冒險。過往研究指出,時常抱持「別想太多,快樂一點」想法的人,因事故或可預防疾病而早逝的風險較高。例如將所有資金投入到毫無熟悉的行業中,越可能耗盡個人的積蓄。

 

(2)樂觀偏誤。當相信「沒有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這種想法被稱為樂觀偏誤,例如認為為房屋購買保險沒有必要,但當洪水、火災侵犯家園時,擁有樂觀偏誤認知的人可能會失去一切。

 

(3)養成不良習慣。過度樂觀者覺得自己「所向披靡」,而這可能使其更容易沾染不良習慣。研究發現,過度樂觀者的酗酒行為風險較高;對於強迫性賭徒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性格經常被認為過於樂觀。

 

(4)不從錯誤學習。正向思考的力量,可以讓人相信過去的違規、違法行為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會阻止人們從錯誤中學到教訓,並註定導致重蹈覆轍。

 

(5)無法處理情緒。過度的正向思考會阻礙個人解決現實問題。例如在經歷創傷事件後不積極處理情緒,可能會導致個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6)阻礙社會支持。即使在經歷困難時期(如家人過世、離婚或經濟問題)時,總是低估事件對身心靈帶來的影響,可能阻止自己從親友獲得所需的支持。

 

(7)未能做好準備。認為事情總會水到渠成的人,不太可能為退休儲蓄或緊急預備金做好準備。根據2017的研究指出,如果人們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卻沒有遵循計劃並持續努力,可能阻礙理想轉化為現實。

 

(8)忽視潛在警訊。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可能會阻礙個人注意到危險信號、或忽視身體症狀(如疾病徵兆),當出現負面的結果時卻為時已晚。例如過度樂觀者可能掩蓋婚姻衝突,直到情況變得難以忍受,以至於對方提出離婚感到措手不及。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徐敏雄:《受苦的靈魂》書介

徐敏雄:《受苦的靈魂》書介 

前言:本文摘要自徐敏雄教授的文章。作者從醫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靈性以及宗教等整全角度深入探討人類痛苦的樣貌、可能成因、回應策略以及衍生的問題。該書文字淺白、內容豐富的經典好書。 

最近為了撰寫國科會計畫,閱讀榮格學派精神科醫師L. Corbett所寫的《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編輯引用榮格的一段話:「那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或者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 

Corbett想告訴我們:「痛苦(suffering)常常把我們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生活顛倒失序,迫使我們重組人格、信念與價值」。因此,「我們的文化傾向於認為痛苦沒有價值,痛苦是病理的結果、要盡量避免痛苦。另一種觀點認為痛苦是人格成長和轉化必不可少的條件」。 

但是,Corbett邀請讀者回想,是否經常在書店或社群媒體看到一堆承諾你:「30天之內」、「五個步驟」或「第一次」就能擁有完美的婚姻、人際關係、身體形態、消除完美主義焦慮等的自助書或工作坊?Corbett認為:如果急就章的自助書籍或方法有效,網路書店或社群媒體就不會充斥繽紛的其他書籍或網紅指引了。 

Corbett也提醒,有些助人專業工作者會將「痛苦」過度簡化為待解決的疾病或問題,他們過度使用消滅焦慮或放鬆情緒的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的策略,讓我們暫時逃離痛苦的感覺,而非一勞永逸消滅痛苦,也讓我們喪失機會去理解痛苦對人生可能帶來的轉化意義。 

Corbett還提到C. JungV. FranklI. Yalom等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精神科醫師的論述,他們認為人們若能「從痛苦中發現意義」,就可能將痛苦轉化為自己生命更新與轉化的重要契機。 

例如,C. Jung認為幸福和痛苦是一組共同存在的對立面,也是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必須忍受面對真實痛苦,才能瞭解自己在逃避什麼重要的人生任務,進而督促自己跨越門檻,藉由面對痛苦獲得諸如勇氣、毅力、耐心與冷靜的人生態度。完整的人生就得在痛苦和幸福之間取得平衡,若非痛苦的推促,我們可能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生命的重要東西。 

I. Yalom來說,唯一能治癒痛苦的方法,就是以個人的自由意志許下承諾,全心投入能夠創造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行動,亦即在痛苦中創造人生意義。 

最後,這本書末了,Corbett這樣說到:「有些痛苦嚴重到足以從根本上動搖一個人的自我感,很可能也會促進真實自我的重建。痛苦是一個人的身份和生命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嘗試解決痛苦,也只能認領,而不是拒絕痛苦。回過頭來看,當時看起非常消極的事件,最終可能被視為對個體化過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發展智慧和成熟,需要我們對痛苦培養一種態度,因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智慧和成熟有時候誕生於痛苦,而智慧可能為痛苦提供慰藉。智慧意味著我們接受短暫性和脆弱性是人類的一部分,這時我們就可以寬容和冷靜的態度,去理解並接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The Soul in Anguish: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Suffering,譯者:楊娟、曲海濤,心靈工坊出版社

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信心與堅持:1940登大霸尖山

「團員13人、警察官2人、高砂族16人都到山頂了,有許多首次登山的,現在只有感激之意。雖然擔心臺北天空上的雲,不過我將這封信交給我最愛的鴿子,報告我們完成任務。在大霸尖山山頂千岩。」 

這是1940813日,臺北工業學校(今臺北科技大學)老師與一群學生攻上大霸尖山頂後的打卡方式:信鴿。硬派作風,不靠網路,實體發文。 

大霸尖山地勢險峻,這群人背著鴿子爬上去,發文意念堅定執著。信鴿一路搖搖晃晃被搬到山上,還要從大霸尖山飛回臺北,是辛苦的。 

千千岩助太郎在1926任教臺北工業學校建築科,1944出任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今成功大學)建築科創科科主任,戰後留用至1947年。 

參自:千岩助太郎,《我所回想的群山》,鄭安睎、洪振豪編譯,采薈軒2023,頁217

信心與堅持: 台積電傳奇

台積電股價創高,媒體跟風報導「台積電傳奇」。回顧當時,張忠謀遊說投資者:「我現在沒有客戶,但是你們要相信我,先給我錢去蓋廠,之後一定會有客戶。」沒有幾個人相信,台塑王永慶在內,三兩下股票賣光光。 

台積電前面十年,張忠謀很怕台積電活不下去,經過無數考驗,撐過最慘澹的歲月,靠的是張忠謀的堅持:深信打破IDM、專業深耕晶圓代工,一定有市場,而團隊執行力也不負使命,今日的影響力,在於多年來有實力有方法有自律有耐心的實踐。

 

上個月,董事長劉德音在任內最後一場法說會表示,過去30年深刻感謝團隊願意奉獻並擁有Can Do的精神,我們不斷堅持核心價值、承諾、創新和客戶信任,並奠基於提供業界前沿領先技術和規模,以最有效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讓創新者成功提供世界上最好的產品。 

所以說台積電的成功,是因為某人推動什麼政策,把半導體的經營講得太容易了。不想說當年的國民黨政府沒在做事,但請注意時間序:

#台積電在1987成立。

#孫運璿的行政院長任期到1984

#小蔣1988過世。 

認真說貢獻,就是李國鼎從美國找來張忠謀,台積成立時,李國鼎是資策會名譽董事長(19822001)。當年國民黨政府剛開始「推一把」的決策,對照台積電的無數挫敗和挑戰,容易太多了,比較也得到政策協助的汽車產業便知道了。(參考陳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