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蓮花之中日比較文學

蓮花之中日比較文學

我以前因信仰緣故,對蓮花保持一定距離(佛典的理念滲入中國詩人對蓮花的吟詠),但因版主PO詩,查資料時,讀到這篇中日比較文學(我節錄了),就比較釋懷了。詩,有入理與不入理之別,蓮花當然也行。
----------------
蓮荷意象 ◎張石 (發表日期:2007-03-11)

蓮荷,是中國古代文人如醉如癡苦苦吟味的一個最重要的詩的意象之一,無論是“出水清芙蓉”的蓮花,還是“綠雲自動”、“青蓋亭亭”的荷葉,都使詩人們歎為觀止,流連忘返,於是蓮荷在嫣然搖動中“冷香飛上詩句”,留下了無數色明香瑩、冰壺凝露的蓮荷意象。

無論是色濃香重的紅蓮,還是冰肌雪豔的白蓮,在中國詩人的筆下,最後都會還一個“出污泥而不染”的水晶般的清香、清魂、清影,蓮荷,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像他們夢中的仙子,嬌豔美麗而又純潔無比。

和中國以詩詠蓮荷最多最盛的時代唐朝相重疊的日本“奈良時代”,誕生了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打開《萬葉集》,也可以看到詠蓮之詩五首,但有意思的是這五首詠蓮之詩中並無中國詠蓮詩和佛典中常見的“出污泥而不染”的意象。而且這些詠蓮詩還有一點和中國不同,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典的理念,很快滲透到了中國詩人對“蓮花”的吟詠之中。如清人所編《全唐詩》900卷,刪去了作為其藍本的《唐詩統簽》中的佛家韻文“咒”4卷和“偈頌”24卷以後,還收錄了近3000首僧侶的詩。而《萬葉集》中詠蓮之詩,卻都與佛典無涉。儘管佛教在日本越來越興隆,也沒有出現一個闡釋佛理的和歌或俳句系統。

由此可見,中國詩歌不僅有一個“言志”的傳統,更有一個“入理”的傳統,而日本的詩沒有“入理”的傳統,它經常截取的是一段最精彩的自然和最自然的心情,越自然越是好詩,要不然何以一首“古池呀,青蛙跳水的聲音”被吟唱了幾個世紀至今仍然津津有味?

這種比較不僅使我想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中國文人在寫論文的時候,特別喜歡引用一些詩詞,詩情入文,文韻倍增,文借詩意,盪氣迴腸,詩文一體,創造出中國文章的獨特風骨和意境。談哲理時,引一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談歷史時,引一句“萬事翻覆如浮雲,古人空在今人口。”(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都會使文章神韻倍增,正所謂點鐵成金,化金為靈。

然而,在日本卻完全不同,除非專門論述和歌、俳句的論文外,絕少看見人們寫論文時引上一、兩首俳句或和歌以助文勢文理。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一名日本某大學的教授,問他為什麼日本人在寫論文時不引和歌和俳句助勢,這位教授只是說,如果誰這樣做,那大家一定會覺得他非常可笑。這也就是因為詩的入理不入理之別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