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大學時期不堪回首的學習方式 @葉丙成
最近期末考到了,很多同學都在圖書館、系K熬夜念書準備考試。回想起自己大學的時候,修了很多課。往往為了補A課的進度,就放著B課不管。等到B課要大考了,就把A課擱一陣。每學期總是搞到挖東牆、補西牆,狼狽不堪。等到期末考週,所有的課都要考了,所有的洞都得一起補了,只好熬夜不睡要臨時抱佛腳。熬夜念書真的有效嗎?其實沒有,洞也沒有真的被補起來。充其量只不過是拿一堆紙把東西牆上的洞糊起來,就上考場了。等到考完了,過沒兩三週,紙糊的牆也都爛掉了,什麼也沒有留下...
這是我大學時很糟糕的學習習慣。事實上以這種模式,我發現我不過是在應付課程,並不是在學習。到頭來,有很多課,雖然收集到很不錯的成績,但是根本考完就忘光光了,學習效果等於零。有不少課都是等我去念博士的時候,才真的有好好學起來、好好思考。
台大的同學,應該有不少人學習習慣比我好。但是應該也有不少人是跟我大學的時候一樣。這篇文章是想寫給跟我一樣的同學看的。台大同學修課的學分數普遍都很高,事實上可能太多了。以美國的大學為例,美國學生都一學期修十到十二個學分左右。三門課好好修、好好念,其實應該就不會搞到挖東牆補西牆,最後的洞通通留在期末考前一天補的窘境。
三門課會不會太輕鬆了?不會!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一學期三門課就快哭出來了。他們大學部也是一樣,一學期三四門課已經是非常沈重的負擔了。同樣的教材跟教學內容,我在台大用十八個禮拜(四個月)教,而我在美國當老師教的時候,是用十四周(三個月)的時間。美國大學的學期週數,整整少了我們台大一個月。
在美國的課程都是怎麼教的呢?每一門課,周周都有作業。全學期兩次期中考和一次期末考,等於每個月都有一次大考。另外期末的時候,還常常會要求要交一個期末專題。在這種的訓練強度下,一學期三門課就快掛掉了。不過累歸累,美國學生這三門課都會學的很深、很踏實,不會像我大學的時候很多課都是考前才背,考完馬上就忘。
現在台大學生前三年每學期平均修二十幾個學分,是美國學生的兩倍。修這麼多學分,其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回想起來,我在當大學生的時候,真的有花時間把事情去想的很深入、很透徹嗎?其實我就只是一直在東牆、西牆之間補洞而無暇思考。如果念大學沒有訓練自己多思考,那就失去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意義了。那些跟我讀書習慣差不多的同學,也請你們回想一下,你平常花多少時間在你學習的事物上做很深入的思考呢?還是跟我以前一樣都只顧著一直補洞呢?
之前曾有同學發文,對於苑舉正老師以及教務處通過修改超修學分規定,有很強烈的不滿。其實這個降低台大學生修習學分數、深化學習效果的想法,是教發中心裡面規劃研究組花了幾年時間去研究、對台大學生做問卷調查、跟國外學校制度比較後,所得到的結論。問卷的結果中,大多數的台大同學都表示不喜歡淺碟式的學習,而希望希望台大的學分數能減少、課程能朝深碗式的學習改進。所以修改超修的規定,並不是幾個老師興之所至、隨意提案。
在我當學生的年代,老師給成績都不是很高。要成績優異符合超修學分規定,其實並不容易,超修的學生數量不多。但過去這十幾年來,台大老師給的成績普遍都變高了。所謂「成績優異」達到超修標準的人數大幅增加,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這個人數已經逼近一半的學生人數。所以修改超修規定,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因應成績膨脹所做的調整。
不過不管學校的制度如何,我想學習還是我們自己要負責的。以往面臨亞洲各國崛起,我們總是可以安慰自己說,我們還是可以在台灣好好發展。但是時代已經改變了,商周的文章[1]提到,現在大陸經理人在台灣已經日益普遍,而且不限少數特別產業,而是遍及食衣住行等產業。台灣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而台大人背負的責任、面臨的競爭,也是越來越重大。怎麼樣的學習才能讓我們自己真的有競爭力?要追求好成績還是要追求真正深刻的學習?每個台大人都應該誠實面對自己,回答這些問題。
其實人生很多問題,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往往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都知道。關鍵往往是我們願不願意去聆聽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