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還稅於民是假議題

Eaton

前財長蘇建榮以教授身分,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發表演講,正說明做人做事要兼顧理性,大意是: 

//國際知名學者都說很多事突然發生,所以近年經濟和政治預測都不是特別好。實徵大於預算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有心人指控違法徵收,這是嚴重污衊。 

「還稅於民」是假議題,要看「民」的定義是什麼;民是這一代人、也是下一代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舉債,和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上特別預算仍是財政赤字,若要「還稅於民」,就是要舉債。

有多餘稅收時、預算赤字情況下減少債務,才能維持財政韌性,提高未來因應衝擊的能力;若要負債擴編預算,要讓弱勢族群獲得經濟成長果實,或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 

當年年改時,我也說考慮下一代,所以投書主張破產年限的最低標是40年,結果通過版本17(年改後省下的回存退撫基金,現在23)。所以現在還是這一代吃了下一代。 

馬基維利說:「喪父之痛易忘,奪財之恨難消」。人性重視對於個人眼前的私利,總是過於長遠的國家公益。台灣很多人習慣自以為是,少數專業人士泯滅良心說謊,當理性退位,就得不到正義。 

因此,我總愛引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The Idea of Justice說的:「人類雖然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觀,但不能排除用理性思考去擺脫價值、利益、習俗等束綁,從而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正義觀下,仍然能夠發現和糾正「不正義」的事物。 

其實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年年超徵,每人可還稅更多,既然愛炒民粹議題,是可酌發。若沒意外,明年還會超徵,後年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可能短徵,不知短徵要怎麼還稅於政府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理性進位(1)/eaton

最近看見一個調查,人類的決策風格(模式)主要三種:理性、直覺與逃避,直覺比例最高(見圖)。 

很多事的決定有時間限制,若沒有足夠資訊,直覺簡單效率,有時還比理性正確。缺點是,直覺來自經驗,經驗由習慣決定,若習慣傾向固定,接下來就是思考遲鈍。 

道理簡單。試想,住在美麗的地方久了,眼睛不再注意任何東西,感官的有形東西褪色,對事物的美麗反應變為遲鈍,然後說:住在這裡很無聊。這是多數人不管阿貓阿狗,只投票給自己人的原因。 

李忠憲教授在《習慣成自然》說的好,習慣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主宰我們的生活,它知道如何保持沉默,穿透時間的孔隙,代表我們說話和做決定。這就是讓人們難以戰鬥的原因,而且時間越長,習慣就越穩定。 

習慣有好有壞,壞習慣一旦穩定,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人類下半部分的真實生活,只是由前半部分養成的習慣組成。人生到了某時刻,就無法打破它們。習慣是以前心理活動的殘留化石,意味著無意義的重複。 

所以說,人生以打破習慣區分年齡,能夠建立新的好習慣,代表這個人還在人生前半場,不管實際年齡多少。活在壞習慣,結局像黑格爾說的:「導致死亡的是生活習慣,或者就是死亡本身。」 

為了讓好習慣為我們所用,我認為理想做法是直覺+理性,所謂快思慢想」,直覺要不斷靠理性更新,而且平常有意識選擇好習慣,遵循重複的道路,才能取代壞習慣。 

任憑習慣不具備道德,便會麻木我們的意志,以致於一切變得一成不變,當理性思考退位,便聳聳肩說:我沒辦法。這個套路腐蝕我們的責任,不再為習慣的負面影響負責,接著就是冷漠、疲勞和無聊。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快樂學:助人為快樂之本/eaton

最近跟一位攤商買蔬果,聊到她的兒子讀高中,數理不強,但讀工科的意願強烈,現在每學期補習一科要2萬元。

我跟她介紹「均一平台」,免費提供老師教學的影音服務,包括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先修,科目有數學、自然、電腦科學、語言、評量與解答。

她半信半疑問,真的免費?我說是的,沒記錯,有一萬個課程。我用手機給她看,發現還分均一、因材施教、康軒、南一、翰林等版本。隨便點閱,看到國中七年級「第二章 因數分解與分數運算」,講解非常清楚。

想到她的兒子念高中,我點了十二年級「機率與統計」,章節包括:隨機變數;期望值、變異數與標準差;二項分佈;抽樣與統計推論。

https://www.junyiacademy.org/course-compare/math-high/math-12/highschool-probability-statistic

而且每單元配有「素養課程」,品質優良有趣。她說是大好消息,要跟兒子講。其實自律夠,不用補習,看均一影音課程就行,而且我還懷疑要不要上學?

對攤商是大好消息,對我是美好的一天,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接著,我去奇美博物館參觀。運氣不錯,碰到專業熱情的志工導覽。奇美志工約一千位,顯然她是抱著「一期一會」的精神導覽,而內心可能也想者助人為快樂之本吧!

後記:均一平台有 1.6 +部線上課程和 1.5 + 道練習題,協助 12,500+ 位教師使用。支持 14,500+ 位弱勢孩子學習、陪伴 1,900+ 位老師進行差異化教學,支持孩子找回自信。累積至 2021 年底,提供 380 + 位用戶免費使用。 

均一平台不做廣告服務,不收費,需要大家贊助。執行長是台大醫科畢業的年輕人,沒去當醫師。董事不少是知名人士,包括政大教授李吉仁,致伸董事長梁立省,台積電人力資源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前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KPMG簽證會計報表。

https://official.junyiacademy.org/reports/2021-annual-report/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快樂學:煮咖啡的互動意境/eaton

最近閱讀到一篇咖啡文,發現概念跟日本茶道類似,都沉浸在意境裡頭,藉著煮的過程,追尋身心與咖啡一體的互動狀態,思緒因而得到更新。 

這個互動像因果,改變因,就能改善果,一切都有彈性,教人熱情積極,不陷在過度執著,勇於挑戰慣性,不斷做出有意義的改變。以下是概要 

理想的咖啡是一種完美狀態,外觀澄明透亮的琥珀色,而非深不見底的濁黑,沖泡第二次、第三次,入口依然甘甜,不需其他添加物,更不是蛋糕甜點陪襯,咖啡本身就是本質。 

咖啡是活的,因著不同產地,烘焙度深淺,而沖泡者的情緒、心態、思考和手法,再加上火侯、水溫等種種條件,風味就大為不同。 

因此,想達到咖啡的完美狀態,要不斷提出質疑與挑戰,細微調整煮的方法。使用虹吸式,更要調整水量、咖啡粉比例,觀察水溫變化和漏斗萃取液滴落的快慢。 

用這樣的理念煮咖啡,便可追尋身心與咖啡一體互動狀態,不只滿足味蕾,人的專注度與感受力完全打開,看待生活大小事物也會有全新眼光,因而豐富自己的內在精神。 

雲科大教授陳國亮認為,合乎這種理念的咖啡,不論是一磅3千元的牙買加藍山,或是公路休息站400元的咖啡豆,不用加糖和奶精,都可以泡出四不一有」:「不苦澀、不失眠、不心悸、不起胃酸,以及有焦糖般的甜味與回甘。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快樂學:擁抱民主制度

這篇說「當我們按約定在高雄見到一位退役海軍上校關於台灣的前途,他在言談中做了強烈的表達:我寧願接受最殘暴的暴君秦始皇的統治,也不讓台灣獨立。」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2787&utm_source=newsshare-fb&fbclid=IwAR0zOt3xCCSIG_lys-gup52qdpPnN8e02Oq730DB8tUvWIOOnE-Hpl2xbM4

這種說法,令人毛骨悚然,讓人無法快樂起來。台灣這樣的人不少,只是其他人不會這麼直白。不知道在現實層面,這種人是不是口是心非,等到大難來臨,跑得比誰還快? 

這種消極性力量,本身無法建構秩序,卻能有效弱化、甚或裂解社會的政治秩序,從而召喚越來越殘暴的統治者,結果自己受害,還連累所有人。 

自我毁滅的劣勢演化,影響力根深柢固,政績也好、善待也好,都改變不了這種人。分不清事情的重要優先順序,分不清誰是敵人,是台灣最嚴重的問題。 

改變不了也罷,只要民主制度維持,就起不了作用。我的現實感比情感或理想重得多,哪個政黨能真正維護台灣主權及民主,就支持誰,其他都是枝節。 

中國未來幾年會不會犯台,眾說紛紜。我曾說機會不大,而且國際介入,中共會敗得很慘,甚至倒台。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排除犯台,理由簡單 

習近平連任三屆主席,有著普丁的神聖使命;明知病毒不可擋,也要犧牲經濟執行清零;放開清零一夕之間,沒有準備,造成重大傷亡。這一切都為了權力,所以慘忍不理性是有可能,正如當年毛澤東堅持大躍進餓死數千萬人。 

無風不起浪,這是美國要大動作預防與嚇阻的原因。然而,靠山山倒,要像當年外省人逃難嗎?對台灣土地有感情的人,只會「備戰以避戰」,不會準備貴金屬逃亡的。恢復服役一年,民眾支持度超過7成,看來這是多數人的共識。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快樂學:擁抱不完美/eaton

最近重讀 Ryder Carroll 的舊文,她對侘寂美學有深入研究。她認為美在不完美,對人類來說,完美是有害的概念,而承認不完美帶來持續改進的機會。 

試想,我們每天有了改善熱情,日常便能體驗幸福快樂。對於年長無所事事,或是生活缺乏動能的人來說,值得仔細思考。以下是我的理解性摘要: 

在實體世界,沒有能完全符合完美的定義:毫無瑕疵、無法再精進。完美只存在於定義的一種理想的抽象概念或理論,以表現永恆、神聖、和信仰。完美違反自然,而且是有害的概念。人不可能完美,這是信仰的重要緣由(所以神在人的軟弱上顯出祂的完全) 

可能有人問測驗得到100分,不代表完美嗎?可是這項測驗的目的是什麼?這是評量能力的完美方式嗎?很多人測驗成績優異,實際表現很糟;更多人不擅長考試,卻表現優異。 

完美的想法往往成了絆腳石,讓我們無法變成可能成為的自己,使得我們往往為了完美,忘了甚至糟蹋某些事的最重要的目的。可惜,人類總要求自己達到不可能達成的標準,忽略身體、心智、成就或是人際關係,都無法達到這個被錯誤引導的理想目標。 

我們最大的誤解在於,達不到完美就是失敗。一旦被錯誤引導,日子久了,熱情便逐漸消退。若熱情還在,我們覺得不完美,便習慣破壞既有計畫,重新投入沒有生產力的行為,結果引發更多自我批評。無法達到完美,是對自我厭惡的主因。 

西方觀點認為美就是要完美。日本侘寂的美學概念是美就在於它的不完美,它讚頌短暫無常、獨特性與缺陷,這些特質讓個別事物顯得獨一無二、真實、與美麗。 

比如,茶壺的裂痕、變形的木材、石上的落葉、飛濺的墨汁,這些哲思強調,智慧來自於跟我們不完美的本性和平共處。 

擁抱我們的不完美,才能將焦點放回持續改善的原位,這個心態指引我們該去的地方。宇宙固有的本質是無常,對此寬容,反而創造可持續改進的無限機會。當我們練習「不完美」,不是刻意犯錯,而是重新建構對錯誤的回應方式。久而久之,你就能以好奇心擁抱錯誤,而非以批判態度面對。 

你很想要擁有一本完美的筆記本嗎?也許你的手寫字不夠漂亮,或是缺乏藝術細胞。但這重要嗎?去做你會感到害怕的事情,讓你的筆記本看起來有瑕疵。這樣會使得筆記本沒有價值嗎?不會。你可以說自己的筆記本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歪斜線條、扭曲字體,正好見證如何努力為生活創造正向的改變。它也許不完美,但絕對美麗。你可以將自己的筆記本看作是顯示自己並不完美的證據,或是展現勇氣的明證。 

當你發現自己對於任何一件小事開始要求完美,要提醒自己這只是達到目標所需的工具,你打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接受自己不完美、有可能失敗,但才能繼續向前走。 

自我改進或個人成長的目的,不應是達到完美或是努力超越其他人,而是找到機會,從某個地方開始,讓自己一點一點改進自已。如同哲學家W. L. Sheldon所說:「超越你的同伴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在於超越先前的自己。」 

日本工匠的技藝,包括木工手藝、金屬技工、甚至是產品包裝,接近絕妙的境界。他們強調精通,而非完美。精通不同於完美,前者擁抱無常與不完美,它是一個過程、一種狀態,非最終目標,而是持續改進與學習的結果。 

作家Malcolm Gladwell提到要成為世界級專家,必須累積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日本的學徒身分,往往是持續一生,以精通取代完美,持續付出和練習,努力改進自己。 

學習技能都不會有終點,即使大師仍是渴望學習的學生,他們的技能需要長時間累積,而且知道從某個地方開始。 

每一天,就問自己一個小問題,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吧無論行動規模有多小,或是在過程中跌倒,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持續在進步。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快樂學:忍受痛苦

1960年,位於高雄市唐榮鐵工廠,一群少年工人腳下是用於重鑄的廢鐵。照片由Barry L. Schuttler拍攝,當時攝影器材跟現在天差地遠,卻能拍這麼出色,拍攝不單是器材問題。

徐宗懋圖文館在《情深故鄉-歲月台灣二部曲》提到,當時唐榮鐵工廠被視為臺灣最先進的產業之一,有時官員會招待外賓、企業家參觀。在清貧社會,家境較差的孩子小學畢業後,就去當學徒或到工廠做工,以貼補家用。

當地工廠林立,提供工作機會,年紀較輕的有時經由在廠內工作的親朋介紹,外地人會因為工作機會而遷入此地。當時工廠的公共安全和工人福利十分缺乏,因此不幸不定期出現,然而台灣在艱困情況下力爭上游,為自己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當時兩極化,不少去去去,去美國,也是為更好的生活。)

唐榮鐵工廠在民國29年成立,創辦人是唐榮,最初稱為唐榮鐵工所,以鋼鐵加工事業起家,二戰後收購日本遺留煉鋼設備並改為現名。因擴充太快,向民間借高利貸,又逢越戰,遭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於1962年改組為省營事業,唐榮抑鬱而終。

唐榮之子唐傳宗認為,遭收歸國有在於捲入陳誠和蔣經國爭權的派系糾紛,唐榮走陳誠路線。1999年精省後成為國營事業;2006年7月7日,股票上櫃,重新民營化。

快樂學:忍受痛苦(1)/eaton

終於熬過2022!天天難過天天過,台灣還要持續面對武力犯台的威脅。但是,苦日子終究過去。 

人類禁得起折磨的原因無他,「痛苦」也是收獲,而且更豐碩。追求快樂是天性,但是得著快樂的霎那短暫而易忘。相反地,為了快樂而忍受的痛苦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比如,出國旅遊,舟車勞頓是快樂的代價,這種代價催生哥倫布及萊特兄弟燃燒,鼓舞今日旅遊。理財是「先學賠錢,再學賺錢」,理財是修行不是投機,理的是心態與人性。 

痛苦是通往快樂的單行道,合理的痛苦經過歲月淬鍊,成為美好的回憶。想省略痛苦去找毒品與酒精放縱,但之後的痛苦伴隨無盡的後悔,生不如死。 

多數含辛的父母及堅持到底的婚姻在年邁時都能體會點滴在心頭的回甘與生命意義的存在感(要克服完美主義帶來的折磨),就算愚蠢錯誤與衝動悔恨,勇於面對,都可以轉化為珍貴的經驗。 

這是人類扛得住痛苦的秘訣。所以不管多慘,只要心態擺正,終是贏家,但要專注於精神生活,就像美國名言說的: 

當你失去錢,你什麼也沒失去。當你失去健康,你失去一些東西。當你失去品格,你就失去一切。

When you lose your money you lose nothing. When you lose your health you lose something. When you lose your character you lose everything.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快樂學:10個洞察/eaton

前言快樂,也許是人生最難的功課之一。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快樂,但多數時候,壓力和焦慮如影隨形。追求快樂有兩大挑戰:打破直覺、建立習慣,本文摘要編輯自林若寧。 

耶魯大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開設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的課程,從科學角度解析「快樂的理由」,是耶魯大學3百年來最夯的選修課,吸引近四分之一的在校生選修。 

桑托斯在前年來台演講,濃縮研究精華,歸納出10個關於快樂的洞察。 

洞察1:看見「還有半杯水」(We can control more of our happiness than we think. 

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有人積極,有人消極。難免有人懷疑,快樂是不是早就注定?也許和出生時的基因有關係?為了釐清這點,科學家研究雙胞胎的基因差異,發現沒有「快樂基因」,而且人類可以控制快樂的能力,超乎想像。 

比如,眼前有半杯水,腦中的念頭是「只剩一半」或者「還有一半」?這麼微小的轉念,就決定情緒。每個人可以決定快樂程度,端看解讀事物的角度,是著重「失去多少」,還是「擁有多少」? 

洞察2:看穿人生戲碼(Our life circumstance don't matter as much as we think. 

人們不快樂時,常覺得是環境的錯,諸如房子太小、車子太破,戶頭存款不夠。如果可以避開倒楣事,想必會更快樂吧? 

研究顯示,生活對快樂的影響沒想像的大。際遇造成的快樂悲傷都是暫時。生命的情境不能決定我們是誰,也無法左右我們的快樂。 

科學家找來彩券頭獎的得主,研究快樂指數,一夜之間贏得7億美元,當然欣喜,但6個月後,得獎者快樂程度和一般人差不多。擁有巨額財富,未必能帶來恆久的快樂。 

舉極端例子。遇車禍後失去雙腳,必須靠輪椅移動,是否無法擁有快樂的感受?研究顯示,被研究者當時情緒跌落谷底,但6個月後,還是可以達到和健康時一樣的快樂程度。即使嚴重悲劇,左右快樂的程度也有限。 

洞察3:練習為快樂努力(You can become Happier but it takes work & daily effort. 

你可以比現在更快樂,但一定要每天練習、持續付出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像鍛鍊肌肉、寫文案、跑業務、學程式。透過好習慣,把快樂視為一種生活運動,才是面對壓力的關鍵解方。 

「心理學與美好生活」被學生喻為「最難的一門課」,這堂課不是靠交報告就能獲得高分,而是必須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正向改變。 

「快樂」作業包括每天空出10分鐘紀錄值得感謝的人事物、放下臉書,與家人面對面溝通。無論你現在幾歲、收入多少,快樂都是人生中值得好好學習的功課。 

洞察4:慾望騙人(Your mind is lying to you a lot of the time. 

人的直覺反應有諸多侷限,以為眼見為憑,但只要一張特殊設計的圖片,就可以造成眼睛錯覺,所以腦袋也會欺騙你。 

我們常以為有錢就快樂,科學證明正好相反,快樂的人不會把錢跟快樂畫上等號。對他們來說,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是更重要的事。 

曾有研究調查每個人需要多少錢才能獲得快樂?從平均值來看,年薪5萬美元是令人羨慕的數字。不過,詢問年薪10萬美元的人,卻發現他們理想的年薪是25萬美元。 

人心永遠渴望更巨大的目標,有了5萬,就想10萬,擁有10萬,覺得20萬元更好。事實上,越有錢,並不會越快樂。年薪5000美元的人,即使薪水成長3倍,快樂也不會倍數成長。 

所得對快樂的影響力沒有想像中大,追求快樂必須抗拒大腦的慣性。有錢有房,不見得使人更快樂,在排隊時和陌生人交朋友,反而有益健康。這樣的概念違反直覺,卻值得一試。 

洞察5:好朋友讓你更快樂(Make time for making social connections. 

好好和家人、愛人、朋友聚一聚。人們常埋首在螢幕前,幫朋友的貼文按讚,還以為花很多時間在和朋友相處,其實是很少面對面傾聽對方說話。 

有一項研究把受試者分成「嘗試和陌生人對話」、「獨處不跟別人互動」以及「維持日常社交習慣」三組。實驗證明,經常花時間跟家人、朋友、愛人相處的人,快樂感遠高於自己一個人。 

洞察6:小付出,大滿足(Helping others makes us happier than we expect. 

一個研究給予不同的受試者5元或25美元,要求他們把錢花在別人或自己身上,接著詢問受試者的心情變化。我們本以為花25美元的人更快樂,實驗發現,兩者快樂程度差不多。 

助人為快樂之本是真的。把專注力放在別人身上、試著為別人付出時,對於人生困境的執著就減少了。比起替自己花錢,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反而更快樂。所以每天為他人做件小事,看看快樂會有甚麼變化。 

洞察7:寫封感謝的信(Make time for gratitude everyday. 

如果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讓你一路快樂到明年,你要不要試一試?現在拿一張紙,寫下3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例如寫張卡片給你想要感謝的人。可以的話,親自交給他,或者為他朗讀你的心意。 

課堂上,學生對於這個建議的反應是:「天啊,太難為情了。」研究顯示,不管是寄出或是收到卡片的人,幸福程度都明顯提升。快樂的人常在研究中提到感恩的重要性。 

如果一時無法想到感恩的事,可以做「想像練習」,想像自己失去健康的一瞬間、或者上次與愛人相處就是最後一面,只要兩秒鐘。這樣的練習幫助你更深刻感受擁有的可貴,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洞察8:睡飽睡滿,好好運動(Healthy practices matter more than we expect. 

有氧運動是最好的抗憂鬱藥,我們也常提到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於情緒也有直接影響。成年人每天平均至少要有7.4小時的睡眠。實驗證實,一個晚上不睡,免疫力就下降,發生意外的機率會增加。 

現代人熬夜念書、徹夜趕工,以為可以用睡眠來換取時間,對大腦來說,睡愈少、愈衰老。死亡、心臟病、癌症、中風,乃至癌症的風險都會提高。 

洞察9:擁有自己的時間(Become wealthy in time not in money. 

實驗證明,擁有充裕時間的人,比金錢上的富有更快樂。桑托斯曾在課堂上宣布「課程取消」,邀請大家在白紙上寫下想做的事。有學生高興哭了,因為這是他整學期以來,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時間。 

平時,我們把時間奉獻給工作、學業、社群媒體等,有太多事消耗時間,不知不覺中被時間追著跑。不管再忙碌,都要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心才有快樂的空間。 

洞察10:享受當下(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is the happiest way to be. 

當下的意思是,此時此刻和自己的身體同在。感受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感覺身體起伏,感受外界的變化。如果你坐著,問問自己,現在有哪些感受,椅子的觸感如何?呼吸是深還是淺? 

腦袋無時無刻都在製造思緒,讓人無法專心,所以試著抓住當下體會,享受一支冰淇淋在舌尖的甜蜜與冰涼,享受按摩時壓力釋放的快感。好好品味生命每一刻,感受自己當下狀態,即使只有10分鐘。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向卑微的人請教/eaton

人們不喜歡卑微,其實是沒看見卑微的力量。 

盲者海倫·凱勒獲得諾貝爾獎時,被問到誰對她的人生影響最大,她說:「安妮·蘇利文」。蘇利文幫助海倫從野性到熱愛學習。蘇利文卻說:「不是,海倫。對我們人生影響最大的女人是地板女傭。 

一次Frank Mayfield博士在Tewksbury Institute巡迴,意外與年邁的女傭相撞。「你能告訴我關於這個地方的歷史」博士問。女傭帶他到地下室,指著鐵條生鏽像牢房說:「那是曾經關蘇利文的牢籠。」 

當時蘇利文年輕,不符資格而被帶進這裡。沒有人能和她一起做事。她會咬人尖叫,把食物扔給人。醫生和護士無法檢查她。 

女傭比蘇利文小幾歲,她想『我肯定討厭被關在籠子裡。」她不知能做什麼,某晚下班後烤些布朗尼,並放在地上,告訴她想要可以拿。她竟然拿布朗尼吃了。 

有時我跟她說話。有一次,我甚至被她笑了。一位護士注意到了,告訴醫生。他們問我是否能幫他們。每次他們想見蘇利文,我先進籠子,解釋後讓她平靜,握住她的手。這是發現蘇利文幾乎失明的方式。 

後來,珀金斯盲人研究所打開大門,讓蘇利文成為老師。她畢業後,回到Tewksbury參觀,看看能做些什麼。 

處長起初沒說什麼,突然想著剛收到一封信,關於他女兒的事。她完全不守規矩——幾乎像動物,又盲又聾。這就是蘇利文成為海倫·凱勒老師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啟示,追根究柢至少要問三個為什麼。海倫凱勒能改變,歸功於蘇麗文老師;蘇利文能幫海倫,歸功於盲人學校;盲人學校接受蘇利文,歸功於女傭。當年指責香港人抗爭破壞公物的人,也應想想三個為什麼?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面對新的一年

面對新的一年,就是謙卑思考過去,順應天道前進,守護美好將來。 

《守護的約定》神木車站修復工程紀錄片 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T5w8fwON4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專訪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

 專訪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254

專訪簡立峰(下)放眼國際有感加薪,不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255

………….

簡立峰曾任中研院資工所副所長、任教於台大。他協助 google 將台灣/亞太市場由1人團隊發展為 3,000 人以上的規模。他說,台灣企業最缺國際商務開發人才。傳統商務人才可能賣實體商品賣得很好,但相對缺乏「數位能力」;數位能力不只是寫程式,而是從數位設計、數據應用、數位行銷到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盡可能培養屬於自己的專才、或成為通才,都能在新的國際人才競爭時代脫穎而出。企業與政府必須把握良機,讓台灣真正接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