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王馨世醫師:百歲人生,就快樂嗎?

世衛組織報告指出:個人的壽命與健康,60%取決於飲食與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如:酷暑或嚴寒)。

年長者要快樂,必須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重點是:日常生活(吃飯、上廁所、洗澡、簡單活動及運動等)不需要依賴他人,以及腦部認知功能正常。要達到這個目標,中壯年時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每日規律快走(每秒2步,持續40-60分鐘),可抗老化減緩認知衰退減少肥胖發生,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癌症、骨質疏鬆、減少膝關節的退化與酸痛、保持美好的身材…等。

2.多用腦、多唱歌學唱新歌曲、彈奏樂器、跳土風舞、記帳等,都可預防失智。盡量少看電視,看電視時腦部幾乎停止運作,降低對腦部刺激,加速失智的發生。

3.持續「耐力性」運動(每次至少持續40-60分鐘)。

4.喝黑咖啡或無糖豆漿。大腦內一種酵素,可保護腦神經細胞免於受壓力與老化而損傷認知功能。無糖豆漿是最佳選擇。咖啡的「咖啡因」能促進大腦製造酵素,每天1-2杯黑咖啡(無糖奶精)是合宜的。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心安理得(2)

看了魏崢的說法,一個人能心安理得,與對責任的認知有關。境界可分三種:完成、負責和當責。這裡,用較容易理解的受雇廚師做比喻: 

一號廚師把工作視為利益交換,他想:拿多少錢,做多少事,若付出超過收入,就虧大了。他算一下薪水,隨意做一做,能吃就好。這叫「完成 

二號廚師認為既然拿錢,就好好做事,看看冰箱有什麼食材,結合自己的廚藝,做出好吃、乾淨衛生的料理。這叫「負責」。 

三號廚師認為工作是施展身手的舞台,經常思考主人的體質、愛吃什麼與口味偏好,甚至小主人偏食不吃菜等細節,做出好吃又對健康有益的料理。這叫「當責」 

當責可被視為百分百負責的心態,還想盡辦法確保「成果最佳化」,不偏某目標,以老闆的心態工作。不論位階高低,一旦接手任務,就自認是老大,有責任把工作看作引以為傲的生涯成就。 

態度決定高度。大多數上班族像二號廚師,盡忠職守。但只為了生存,工作不會開心,長遠來看,發展有限。然而,整天念著「當責」不一定如何,若視為工作態度,未來肯定更有機會被重用。 

如何建立當責態度?不眼高手低,當工人店員無妨。找到符合自己的天賦能力、興趣熱情、有意義又有價值的事,工作時自然積極,就不用一直想當責,就算在某個領域沒有功名成就,也是心安理得。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心安理得(1)

魏崢是心臟科醫師、振興醫院院長,72(2022)1988年,成功執行台灣首例心臟移植。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人工心臟移植。研發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 

他至今手術超過萬例,成績傲視全球,從專訪摘要他的「三觀」: 

1.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比順其自然好。原本他想當建築師,當年考上第一志願--中原建築系,上天指點他,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目標精神科卻沒機會,選擇次專科只有選剩的,注定鑽研心臟外科。 

2.同學們大半退休,但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誰快樂我不知道,但是自己心安理得。快樂不是因為出名,人死了,留名沒意義。快樂不是賺多少錢,當醫生會後悔。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病治好,收穫就是成就感。 

3.服老。許多80多歲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痛苦不得了。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心情開朗,不做身體檢查了。老人家發現毛病,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的例子很多,不如珍惜當下。 

4.要常被提醒。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 

5.自己養生採聽天由命,不額外吃營養品,倒是勸人吃飯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 

6.自己不愛名牌,也沒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YouTube聽英文老歌。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 

7.自己長期處高壓不慌張,關鍵在於事做到熟練,就可以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那1%失敗,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上天給你重要使命,一定要很慎重。 

8.深信團結的力量。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每份子同感驕傲。外科醫師不比聰明才智,要能和其他人配合,每個人分工不同,不要用階級做事,大家平起平坐,可越級報告。 

9.專業能力外,醫師養成像「道德」的選擇題。比如說,裝支架,想到多賺錢的私心必須屏除。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家人,就可守住道德防線。 

10.醫生硬撐會害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然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時傳承經驗。現在困難案例仍舊親身示範,傳承不能半點私心,期許晚輩的技術能超越自己。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退休準備

中正大學教授、《樂齡的幸福課》作者魏惠娟說,很多人把退休當成工作壓力的避難所,「退休就是要休息、遊山玩水」這種錯覺,讓人傾向把退休準備留給未來,一旦無事一身輕的那天到來,就會出現適應障礙。 

不僅如此,退休生活看似悠閒,但沒目標,失去生活規律,缺乏規律運動、飲食不正常,宛如溫水煮青蛙,最後身體出狀況,錢花在醫療照顧。這是她父母的寫照,兩人不到60歲,從國小老師退休。 

其實中外皆然。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刊文「退休第一天做什麼?」,大部分回答:睡到自然醒、找朋友聚餐、到處旅遊。多數人退休第一天心情特好,但維持最多10天,接下來閒得發慌,度日如年。 

美國MIT研究發現,一般人被問到「退休目標」,通常第一個是「有錢生活」,再來「身體健康」,接下來多數人回答「不知道」,可知關心焦點普遍在理財與健康。 

魏教授建議從4大板塊思考,提前做退休準備。若還不知從何做起,建議練習「90天人生設計」:寫下50歲後每項板塊最想要做的5件事,想出相對的行動策略,以90天為期限,不斷練習,就能摸索理想藍圖。 

魏教授是台師大國文系碩士,後來轉行取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碩博士,現為中正大學成人教育學系高齡所教授。有興趣,聽她的短講樂齡幸福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zcD_g7XAs 

# 退休準備的4大板塊思考 

1.健康:包括飲食、運動、睡眠、老年疾病預防與控制。建議:(1)定期健康檢查,並以檢查結果為調整生活的基礎;(2)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訂出運動計畫;(3)重視心理健康,學習正向思考、擁有信仰。 

2.愛:包含夫妻、親子和朋友等人際關係。2018年美國研究指出,溫暖的人際關係是良好人生的關鍵。快樂自在的退休生活,要仰賴親友的支持,這需要靠自身經營與努力。 

3.遊戲:泛指學習、休閒、興趣。《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作者、史丹佛教授Bill Burnett建議,能讓自己開心的事,都在遊戲範疇。保有學習 休閒 興趣的熱情是恢復創造力的工具,可從中抒壓和增能。 

4.工作:年紀愈長,愈渴望貢獻社會,這是感到滿足最簡單方式。國內調查40歲以上,近9成有意願退休後再就業(含兼職),但擔心年齡、面試或學習新科技而放棄。建議:列出未來12年想做的事情清單,兼職或義工都可,試著將工作結合休閒、進修或旅行,讓工作不只是工作。 

今年7月,魏教授有免費講座生涯設計3.0111/7/8() 10-12,可報名了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CkSh7x-7DMi6df24-6EM4Y0yEQv6v1vDKXWglccEvPEjblw/viewform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時時檢討自己

能時時檢討自己,謙虛聽人指教,有助於走出困頓。問題是,人性好大喜功,不喜歡被批評。前些日子,看到一則動物會議紀錄,或許你我可以反思

有一次,動物們開會。主席開頭說,人類良心喪盡,壞事做絕,卻還用連畜生都不如拖我們下水,實在可惡。接著,動物們越說越氣憤,最後一致認為人類最為惡毒 

牛:人說大話,卻說吹牛 

驢:人愚蠢,卻說蠢驢 

鵝:人笨,卻說呆頭鵝 

豬:也有罵笨豬的 

貓:人搞陰謀,偏說玩貓膩 

馬:人阿諛奉承,卻說拍馬屁 

猴:人沒耐心,卻說猴急 

狼:人合夥幹壞事,反說狼狽為奸 

狽:對,跟我有甚麼關係 

狗:人喜歡牽拖,我和狼是冤家,卻說狼心狗肺 

鼠:人眼光短淺,反說鼠目寸光 

蛇:人心眼毒辣,卻說蛇蠍心腸 

虎:人不專心致志,卻說虎頭蛇尾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作榜樣,與年齡無關

年輕不應成為獲得成功的攔阻,包括11歲的米凱拉(Mikaila Ulmer)。她不是擺攤賣檸檬水,而是以祖母的配方,開始「我和蜜蜂檸檬水」的生意,創立檸檬水企業。 

她在《創智贏家》節目中獲得6萬美元的投資,開展夢想。她跟一家連鎖超市簽約,在55間門市銷售檸檬水,公司年營收1100萬美元(2016) 

11-Year-Old Mikaila Ulmer is a Bee-Saving Lemonade Entreprene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5wardp4Ns 

米凱拉無法憑藉資歷證明自己,而是以實踐使命表現生命的成熟。她強調以拯救生態為使命,並透過利潤回饋社會,這樣,沒有人能質疑她年輕,無法當執行長。 

我不知米凱拉行善的動機如何?根據明恩溥(1845~1932)的名著《中國人的素質》說:「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這點值得深思。 

人們行善動機區分三種:1.利己,例如:善惡相抵、增壽積德、上天堂、事業興隆、家庭美滿、健康如意、金錢、聲望、自我成長、社交、打發時間;2.利他:出於本分,無回報期待;3.社會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哪一種動機才是正確?我認為不出於邪惡,都可接受。但愛心想要持續,不能單看行為,也要看品格與信心,或許可思考這句話:「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作眾人的榜樣。」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3)

偉人的事蹟,我們高山仰止,即便無法活得像他們壯麗,但是心懷光明,能力所能及做好自己的事,一樣可活得精彩。詩全文如下,為容易閱讀,調整段落: 

朗費羅:《生之禮讚》(查良錚譯) 

別對我,用憂傷的調子,說生活不過是春夢一場!因為靈魂倦了,就等於死,而事情不是表面那樣。生是真實的!認真地活!它的終點不是墳墓; 

對於靈魂,不能這麼說:你是塵土,必歸於塵土。我們註定的道路或目標,不是享樂,也不是悲歎;而是行動,是每個明朝看我們比今天走得更遠。 

藝術無限,而時光飛速;我們的心儘管勇敢,堅強,它仍舊像是悶聲的鼓,打著節拍向墳墓送喪。 

在世界的廣闊的廣場上,在生活的露天營盤中,別像愚蠢的、驅使的牛羊,要作一個戰鬥的英雄! 

別依賴未來,無論多美好!讓死的過去埋葬它自己!行動吧!就趁著活著的今朝,憑你的心,和頭上的上帝! 

偉大的事蹟令人默想,我們都能使一生壯麗,並且在時間的流沙上,在離去時,留下來蹤跡這蹤跡,也許另一人看到了,會重新振作,那時他在生活的海上浮沉,悲慘的,他的船已經沉沒。 

因此,無論有什麼命運,不要灰心吧,積極起來;不斷地進取,不斷前進,要學會勞作,學會等待!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2)

時光易逝,不舍晝夜。生畏的太陽,如今倍感親切。山野層林盡染,落葉如蝶的秋天,不久寒風舞雪,冰封的冬天在眼前,一年光景到了盡頭。 

人生也這樣。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眼睛開閉,頭髮白了,再來離世。浪漫一點,泰戈爾說:生如春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 

所以人生如夢?生與死,還有更高更美的層次。 

美國詩人朗費羅的《生之禮讚》寫於1838年,正值妻子去世與資本主義發展,在陰沉的日子,詩帶來光明和勇氣,被稱為「美國的心臟跳動」。 

據錢穆的考證,這是第一首被譯成華文的西方詩歌。詩人惠蒂埃說:「這九節詩,比雪萊、濟慈、華茲華斯等人所有的夢想加在一起有價值得多。」 

詩開頭說:別對我,用憂傷的調子,說生活不過是春夢一場….,生是真的,認真的活,它的終點不是墳墓。 

詩人明白生命短暫脆弱,儘管堅強,生命喪鐘總不經意間敲響,但正因如此,更應珍惜時光,認真去爭取天賦權利。肉體會死去,不聽命命運擺弄,靈魂與精神可長留天地。 

對人生有較透徹瞭解,就明白幾乎所有人一生都會遭遇困難。然而,懦弱者總有懦弱理由,勇敢者總有勇敢力量。理解詩的意涵,不難發現與海明威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美國精神不謀而合。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1)

日本 安藤忠雄 1995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現在80歲了,罹癌多年,陸續切除臟器,可謂「五臟俱無」。 

雖然如此,安藤忠雄還能獨立生活,而且表示要過得精采,摘要數點: 

1.自己未進大學接受正規教育,一面在事務所打工,透過函授自學。正因如此,只能一心一意,保有希望全力活下去。我的座右銘是:「加倍努力前進,永遠不氣餒! 

2.以往早餐只花5分鐘,時常消化不良。現在至少35分鐘,自覺健康許多。因為摘除胰臟,必須控制血糖,一天監測血糖6次、定時施打胰島素。 

3.過去從早上10點工作到晚上8點,現在午休至少一小時閱讀。閱讀,新想像在腦海翻騰,湧出生命力。過往讀不懂的書,年紀漸長、經過疾病考驗,讀來別有一番況味。 

4.早上起床會先走4000步,接著走路到辦公室通勤,目標日行萬步。 

5.如今是百歲時代,希望到最後都能青春地活著,我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接下來的20年,還想做建築師。詩人Samuel Ullman「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青春,就是保有對未知的好奇心。 

6.希望在離世前,將錢盡可能還給社會。大阪中之島兒童圖書館在2020年開幕,市府提供土地,建築費用由他負擔,希望更多人年少時就享受閱讀樂趣。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後輩不祭祖怎麼辦?打破形式 讓精神長存

前言:時代改變,除了樹葬花葬,日本也流行零葬,至於紀念祖先,摘要林靜芸醫師的建議。 

曉耘當年嫁過來的時候,拜公媽(祖先)的事,婆婆作主。婆婆禮數周到,但廚房在一樓,公媽在4樓,曉耘樓上樓下奔波。 

這些不算什麼,婆婆堅持拜全套,拜過的食物不能送人。有時家裡只剩婆媳2人,曉耘吃的常是煮過再煮的供品或是放久不新鮮的水果。 

婆婆過世之後,曉耘按照往例祭拜,到她60歲時,膝蓋疼痛無法端菜爬樓梯,打電話求台北的子女回來幫忙。 

兒子說:「我常想念阿公阿媽。我在工作上努力,希望顯他們的名,但拜公媽是中國傳來的習俗,中國沒什麼人在拜了,我這次幫忙,下次也無法請假。何況我這一代不可能在家裡擺神桌,建議設群組,把祖先生平事蹟列述,有空去追思留言,比拜牌子有意義!」 

曉耘只好在一樓遙祭。這天她去運動,一群人談到有人提前祭拜;有人拜禮券;有人雞鴨魚肉用圖片。於是曉耘計劃整理長輩的生平,子孫可避免重蹈覆轍,並以先人為典範,實現理想,公媽進入群組,更沒各種限制了!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如何避免在幾乎沒口罩的世界中感染新冠病毒

前言:摘譯自 How to Avoid Getting Covid in a Mostly Mask-Free World。作者 Lisa Jarvis 是《化學與工程新聞》的前執行編輯,發表於 Bloomberg (4/22/2022) 

本週是美國應對大流行病的轉折點,從現在開始,取消公共交通工具的口罩要求。因此,避免或盡量減少 Covid 感染將是個人的努力,而不是社會的努力。 

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美國約有42%的成年人恢復了流行前的部分活動,但不是全部。隨著規則的放寬,避免感染越來越難。以下是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的方法。 

1.捲起袖子,接種疫苗。數據清楚表明,疫苗上市的第一年挽救 110 萬人的生命(要歸功於川普總統的大膽撥款)。疫苗除了降低重症風險外,還提高記憶免疫細胞的效力和廣度,因此能更好地抵禦新的變異。 

2.堅持口罩與我交談過的公衛專家幾乎一致認為在擁擠室內戴口罩的價值。這包括在飛機上。當飛機停在登機口或滑行時,通常關閉氣流系統。決定是否戴口罩,需要考慮通風和過濾。 

3.考慮旅遊目的地的疫情狀態,還要查看當地疫苗接種率和口罩要求。如果大量病毒正在傳播,也許選擇只在戶外吃飯或參加私人旅行,而不是與陌生人擠上公共汽車。如果去他國旅行,要知道如果在那裡被感染,需要隔離多久,可以在哪裡進行隔離?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小心高鹽陷阱!

小心高鹽陷阱!

https://bit.ly/3uN5Kmv

………

根據世衛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000毫克,國內建議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約6公克的鹽。根據美國統計,高達70%的鈉攝取來自家庭外的加工食品及外食。 

1.厚片吐司:一片厚片吐司有1.2公克的鹽,含鈉量約480毫克。 

2.豚骨拉麵:一碗豚骨拉麵高達9公克的鹽,含鈉量達3600毫克,原因在於湯底就有6.9公克的鹽,叉燒肉也有1.4公克的鹽。 

3.泡麵:每100克含鈉量有1600毫克,換算成鹽就是4公克,建議從13的調味包減少使用。 

4.涼麵:一碗涼麵等於攝取鈉量約12001265毫克,跟吃一碗泡麵差不多。 

5.醬料:一湯匙的醬料鈉含量不超過100毫克,若挖上好幾匙,很容易攝取過多的鈉。 

6.穀片: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 

7.丸餃:1顆貢丸約30公克重,約有200毫克的鈉,喝一碗,攝取700800毫克的鈉。 

8.運動飲料:喝1罐容量600毫升的運動飲料,攝取252毫克的鈉。 

9.零食:洋芋片、玉米脆片、餅乾、調味堅果。每100公克的洋芋片,鈉含量383毫克,蘇打餅乾388毫克。 

10.低鈉鹽:1茶匙、約5公克重的低鈉鹽,高達917毫克的鈉。 

高鉀蔬果,排鈉、降血壓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推估,美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死因占45.4%,經探討分析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相關,其中以鈉攝取量過高即占9.5%。 

鉀與鈉共同維持身體的液體和電解質平衡,高鉀食物可以排出越多的鈉,有助於放鬆血管壁,有助於降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