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江戶浮世之美

 展覽:114-0𝟓-𝟑𝟎至06-29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關於日本傳奇性風采的浮世繪版畫

----

畫作:《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作者:日本 葛飾北齋

年代:1831

館藏:東京富士美術館

----

簡介:Katsushika Hokusai Thirty-Six Views of Mount Fuji: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日本藝術史上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一。畫中巨浪高高捲起,幾乎要把小舟吞噬,漁夫們在波濤中隨浪起伏,巨浪下可看到富士山安穩座落於遠方,展現動靜交融的美感。可謂在波動環境中不動如山。


2024 新版千圓日幣選用這幅畫作為主視覺,象徵其重要地位。梵谷曾讚賞構圖,可見這幅畫自19世紀末起就對藝術史發揮影響力。畫作使用八次刷印完成,藍色不是傳統植物染料(如藍靛),而是剛從西方引進的合成染料「柏林藍」,為浮世繪開啟超越邊界的對話。

----

賞析:(摘自Ross Wang)《神奈川沖浪裏》能超越其他大師作品,在全球受到尊敬與喜愛,並非僅因風格上革新,而在於對「觀看方式」的深刻轉變。從人文視覺的角度,北齋作品展現跨文化的共鳴力。

北齋不是單純引入西方技法,而是回到原初觀看狀態:以直觀感知面對自然,透過身體經驗理解結構與秩序。他畫的不是風景,而是觀看風景的方式;不是再現,而是讓觀看成為經驗的一部分。

觀者的視線從右側富士山出發,逐漸被左方翻湧而來的浪勢吞沒。這種視角推移,製造出被自然捲入的感覺。圖中紅線是幾何的X、Y軸,而紫線對應的,是真正主導視覺流動的軸線。視角並不位於幾何中心,而是聚焦於自然的秩序與動態,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經驗的一部分。

這也提出展覽層面的問題:若多幅作品聯展,X軸應依據物理中心對齊,還是尊重作品內部的觀看軸心?北齋作品提醒我們,觀看的結構與軸線,不只是形式問題,而是關於觀者如何存在於世界之中的提問。

正因如此,北齋與後印象派畫家如梵谷產生深層共鳴。兩者都試圖超越既有技法與風格,回到最原始的觀看經驗——透過觀察、感受、體驗,使觀看成為接觸自然本質的過程。

如今這種「觀察」的習慣逐漸式微,就像書信緩慢而深刻的溝通方式被即時訊息取代,觀看不再是內在體驗,而變得片段而快速。但正是這種被遺忘的觀看,構成藝術的核心,也構成北齋作品具備的深度與穿透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