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英國作家C.S.路易斯在倫敦相遇:前者罹患口腔癌、生命走到盡頭的無神論者,後者是剛信基督教、日後寫出《納尼亞傳奇》。
兩人談信仰、談死亡、談戰爭、談童年創傷。他們從納粹入侵波蘭談到理性是否能終結暴力,從個人病痛談到上帝是否存在。
佛洛伊德說:「宗教是一種幻想,它的力量來自它順應了我們本能的渴望。如果有一位慈愛的上帝,怎會允許這種苦難發生?」
路易斯回應:「痛苦是上帝用來喚醒這個聾啞世界的擴音器。」他說:「我相信,不是因為我理解一切,而是因為我無法解釋我內心深處的渴望。」
對佛洛伊德,生命就是創傷,只能靠著觀察、分析、證據和意志,選擇相信什麼走下去,不把命運交給虛無的彼岸。承認創傷,不等於投降,而是對世界的誠實。
對路易斯,無法解釋的渴望,不是邏輯能處理。《以賽亞書》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上帝的公義和智慧的道路遠高過人類,能使萬事互相效力,信他的人得益處。
信仰與運氣或許有三種可能:1.無神論是對運氣不可信賴的回應;2.信仰是對運氣感恩;3.信仰是接受上帝的主權與命定,從而得到最大的益處。
這場痛苦的辯證:人生是天賦選擇,命運偶然或上帝命定,決定我們如何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