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鐘擺理論」認為,人類的生命處於兩極之間的擺動:「痛苦」與「無聊」。當人有慾望而未被滿足時,是痛苦;當慾望滿足後,便落入無聊;如此反覆,人生就像一個無盡鐘擺,擺盪在這兩端。
如何讓人不再被慾望與無聊擺弄,哲學家維根斯坦提出一種哲學轉向:從「欲求—滿足」的動態中抽身,轉向「靜觀」與「接受」的哲學態度。這樣的知足態度,不是消極逃避,而是積極活在世界本身的樣貌之中。這也是上一代有的常識。
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與《文化與價值》說:人生不需要透過滿足慾望來尋求意義;世界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幸福不在於世界如何,而在於心靈的狀態,暗示著對世界的「接受」是一種解脫。
「接受」,比較被動,「知足」相對主動。知足並非來自滿足慾望,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安頓感;這是超越慾望本身的態度轉變,而非不斷地「追求→獲得→無聊→再追求」的循環;在這樣的態度中,世界本身就可以被視為「圓滿的」,無需外加意義或刺激來填補空虛。
問題是,「知足」是理想狀態,在一個比較的世界,沒有信仰,說得到,往往做不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