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知識與見識

前言:我說見識,當然不是我有甚麼見識,只是在思考而已。

(1)分辨知識與見識

消息(news)是你聽過的;知識(knowledge)是原則;見識(judgement)是知道該怎麼做;智慧(wisdom) 是你傳過的。

在知識上認識神重要,在見識上經歷神也很重要。有時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有時後者是前者的驗證。所以保羅在腓利比書1:9禱告:「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

聖經對「見識」的描述,不只是知識量或博學,更強調「能分辨善惡、通達事理、看透人心與時勢」。從以下經文,「見識」包含:敬畏神的心;對現實的深度洞察(人性、歷史、權力);能分辨是非,不容易被情緒或偏見帶走。

箴言 2:3-5:你若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尋它如搜尋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

箴言 14:8:通達人的智慧在乎明白己道;愚昧人的愚妄乃是自欺。

希伯來書 5:14: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

(2)練習見識

練習見識,要經常對實際事務進行觀察。您認為這篇有見識嗎?

…….

張文亮:我對以色列與伊朗戰爭的再思

當國家與國家戰爭時,就知道國家領袖之間,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更失去愛心。在彼此都失去愛心之時,我們看媒體報導,最好不要隨著自己的偏好,佔一邊。 

伊朗早期稱為「波斯」,福音很早以前就傳入伊朗,公元五世紀時,伊朗就有許多基督徒。後來,伊朗即使成為回教國家,不代表伊朗人,都是回教徒。 

西方的國家,經常稱伊朗人是「恐怖份子」、「回教好戰份子」。其實,1979年之前,伊朗是美國與以色列的盟友,用來牽制阿拉伯國家。後來,伊朗走自己的路。 如今,以色列與伊朗戰爭時,沒有阿拉伯國家聲援伊朗。 

人類的歷史,幾乎就是戰爭史。國家之間的戰爭打不完,戰爭的理由,彼此講不完。受苦的,都是百姓。長期以來,伊朗的教會都是地下教會,他們經常少於20-30人,在家聚會。他們當中的牧者,外界幾乎沒聽過,他們默默地事奉主,戰爭時帶著弟兄姐妹一起逃難,受苦的人與受苦的人分享福音。

當仇恨滿天飛,當多人以為伊朗的問題在「核子武器」,請問哪個國家沒有核子武器?戰爭若可以真正的解決問題,歷史,戰爭就不會打不完。 

我在美國時,認識幾個伊朗人,他們與我們一樣。只是1990年代,伊朗人告訴我,他們出境美國,幾乎就進不來。來為伊朗受苦的百姓禱告,為伊朗的弟兄姐妹禱告。當這世界已經沒有公義,人還是可以信耶穌基督,蒙上帝稱義。

(3)分辨見識

我認為張弟兄的見識包括:(1)提醒基督徒關注百姓的苦難與地下教會的堅持,並提供超越國族政治的靈性視角,展現基督徒該有的憐憫心與信仰堅持。(2)不盲目附和媒體標籤或政治立場,願意為被妖魔化的對象尋求更人性化的理解。

這是出自良善關懷的立場,試圖超越政治立場、為戰火下的平民發聲。然而,若從批判性思考角度,過度簡化問題,其政治分析與歷史理解的厚度不足,存在許多盲點:

1.簡化國際衝突為「失去愛心」:將戰爭歸因為領袖「失去信心、耐心、愛心」,有道德訴求的動機,但詮釋過於抽象與理想化。現代國際衝突涉及複雜的歷史、利益、地緣政治、安全議題與宗教認同,無法僅以人際情感說明。而且未辨識「愛心」與「公義」的平衡,聖經中的見識,不是單講愛,而是愛中有真理、有審判、有光明(詩篇85:10: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

2.同化「擁有核武」與「成為威脅」:「哪個國家沒有核子武器」為伊朗的核子計畫辯護,有失公允:國際關切的重點並非單純「有無」,而是擴散風險、透明性與是否遵守國際規範(如《不擴散核武條約》)。這種說法忽略伊朗的核計畫背後的不信任危機與地區軍事緊張的根源。

3.模糊化伊朗與政權的區別,卻又未深入其內部多元性:文中提到「伊朗人不全是穆斯林」,想破除對伊朗的刻板印象,但未說明伊朗體制是神權主義政教合一,並非所有人民都代表國家政策,從而忽略伊朗政權對外輸出革命、支持代理人武裝(如真主黨、哈瑪斯)等實際行動造成的區域衝突。

4.呼籲不要選邊站,卻未檢視「不選邊」的倫理含義:不選邊,表面中立,卻容易對加害者模糊責任。尤其在不對等的暴力與壓迫關係中,「不選邊」可能默許加害者。未深入分析事件的道德本質,忽略政權行為的倫理責任,容易讓「不選邊」成為對邪惡的縱容。

5. 對1979年前後的角色轉換過於淡化:說伊朗曾是美國盟友,用來「牽制阿拉伯國家」,忽略巴勒維王朝的專制與國內反感,正是伊斯蘭革命爆發的原因。也未指出伊朗政權從革命後即建立「反以反美」的意識形態外交路線,對區域穩定造成深遠影響。若不清楚伊朗政權與以色列衝突的來龍去脈,會讓表達流於感性訴求,少了「明白己道」的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