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時間的價值:金錢與意義

昨天貼了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帶著「傳統豬瘟非疫國證書」複印本,到林再春博士的淡水宿舍,代表國人感謝他的貢獻。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6260366.aspx 

看著林博士的非常簡樸宿舍,我想問,時間是甚麼?肯定不是他手上薄薄的紅包,而是貢獻,價值遠超那些物質條件。 

俗語說,時間就是金錢。在現代社會,時間被視為可折算成金錢的資源。但這樣思考,有兩個預設前提一是時間可完全換算成金錢;二是金錢是唯一的價值衡量單位。 

然而,一個人只用「金錢值不值得」計算時間,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被外在資本邏輯綁架,成為投資報酬率的奴隸。 

因此,就算擁有足夠的資源,但缺乏自我覺察與價值選擇,不過是生存的延長,稱不上生命的擴展。這正是巴菲特彎腰撿100美元的邏輯。 

在經濟理性下,巴菲特撿錢不划算,可是他撿了。也許覺得浪費可惜,或節儉習慣,或認為不應輕視資源。所以時間與金錢的關係,不只是效率,更是價值次序的選擇。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我們一小時值多少錢」,而是「我們願意為什麼事花時間」。當我們能在看似無價值的事物前停下腳步,便真正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那條路,蘊含時間最深層的意義,最終也才明白,什麼事值得我們停下腳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