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電影院看了《種土》,這是臺灣首部關注農業土壤議題的紀錄片,由執導《無米樂》、《牽阮的手》紀錄片導演顏蘭權耗時8年的製作,共拍攝1,800小時的影像紀錄,113年9月20日全臺首映。
片中記錄臺灣土地長年使用化肥與農藥,漸漸成為「死土」。有一天,台大畢業、41歲的阿仁看到《無米樂》,想到自己是台南人,於是辭掉竹科工程師,決定製作有機堆肥,改變台灣的土壤。
阿仁到公園收集落葉,到菜市場找廢棄蔬果,租了一甲多的土地,鎮日與菜葉果皮為伍,與堆肥中的清不完的塑膠垃圾奮鬥(標籤 塑膠繩 袋….),最後如同不斷搬石頭的薛西弗斯。支持他的妻子生病了,孩子們也不去田間幫忙,經過漫長 6年,他傷心放棄,清理土地的垃圾,回竹科工作。
我不敢說,阿仁的行事魯莽,他的熱誠令我敬佩,我做不到,但失敗經驗比成功更真實更寶貴,我有幾個感想:
第一,初生之犢不畏虎,可是也可能無知者無懼,行動前不知要計算成功的可能性。既然選擇被塑膠垃圾汙染的「濁土」,就要看有沒有能力處理。簡單說,即便一開始不知堆肥混有多少塑膠垃圾,就應發揮工程師的精神,先做抽樣調查,而且先做小批量測試,了解自己的處理能力。測試過程中,應請教熟悉運用簡單設備篩掉塑膠垃圾的技術人員,而不是自己、妻子及兒女在田間去撿撿不完的垃圾。
其次,就我所知,台灣有企業運用設備及酵素,能在數小時內,將大量果皮、畜牧糞便、公園樹葉等製作出乾燥過的優質有機肥料。想要改變土壤,可從這裡著手,而不是重新發明輪子。
最後,應回頭思考一個基本問題:「死土」又如何?農夫耕種前不是會翻土嗎?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產出能養活多少人?這種左派主張必須經過現實檢驗,不然只是空中樓閣。
後記:現實檢驗證實,風光發電有遠見,取代核能,提高供電的韌性與穩定,吸引需要綠電的外資,更可提供比天然氣便宜的供電來源。許多人笑稱電動車不環保,卻不知電動車動能轉換效率90%,汽油車只有10幾%,而工業燃煤燃油發電機的熱效率約33%,燃氣高達50%,可見汽油車實質轉換效率只能在旁邊玩沙,更不要說空汙了(假如用綠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