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美超微事件的感想

颱風天,發表牢騷。報載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辭去美超微(SMC)簽證職務,安永表示:最近引起我們注意的訊息,導致我們無法再依賴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的陳述。 

結果SMC股價暴跌32%,很可能被踢出那斯達克交易所。對此,有幾個聯想: 

第一,就像先前故事,事務所總是慢半拍。今年7月,Hindenburg Research的報告就指涉SMC會計違規及關係人交易,隨後美國司法部展開調查。然而安永在當月下旬才首次指出內控問題,促使SMC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

 

第二,沒真切反省。93日,SMC執行長梁見後提交一封信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所有指控進行反駁。 

第三,時間與財富。AI晶片興起,散熱題材公司股價大漲,不說SMC,台灣奇鋐(3017)從市值70億,最高漲到3千億。SMC不用急著掛牌,站好腳步,時機到了,財富就有了。 

第四,知識與財富。沒有知識,財富沒用,這是常識,因為不管是投資、繼承或中樂透,沒有那種知識,很快就回到原來知識水平可以掌握的財富規模,那種知識包含誠信道德與良善。 

第五,美國有強大的檢查與平衡機制,所以強大,反觀台灣,違法的關係人交易平常。最近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當吹哨者,指出美國紐時、華郵等知名媒體經常報導假消息,已不被信任。這就是檢查與平衡。 

第六,行事界線。美國傳統教育希望培養明辨是非、勇敢行事的人,而台灣教育希望訓練小孩成為不擇手段、變得有錢的老闆。這事件也是嘉義的悲哀(嘉其義氣)。其實很多出身嘉義的政治人物,也讓人搖頭不已,雖然很多民眾還很想跟他們握手。

 

第七,自作孽不可活。SMC不知那些是低級錯誤?政治同樣道理,台灣人如果事不關己,或是判斷出問題,不管誰當美國總統,都救不了自取滅亡的國家。 

後記:《Danny Boy》〈丹尼男孩〉。很多人在中小學都唱過這首優美歌曲,它是英格蘭作曲家Frederic Weatherly寫成的民歌,通常用「倫敦德里小調」演唱,也常被愛爾蘭裔美國人或加拿大人當做非官方頌歌(詩歌),是英美歌唱文化最美麗善良的傳統代表。 

美國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國殤紀念日),悼念在戰爭陣亡的美軍官兵。這支影片是紀念沙利文家族的五名愛爾蘭裔弟兄。https://youtu.be/hfGU0ons3lg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1942214日,他們到朱諾號航空母艦報到,九個月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與 682 名船員一同陣亡。沙利文家族的遺產,表達堅定不移的美國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故事。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給大誌雜誌的一封信:

貴機構對弱勢的關懷與激勵,令人感佩。最近路過中山捷運站看到有人銷售大誌雜誌,想到一個建議,只是隨意想想的建議,可能出於個人的無知。

我認為雜誌的定位是給弱勢藉著販賣雜誌獲得自力更生的機會,但查看貴雜誌數期的內容包括:人文知識、設計藝術、環保永續…,不知多少人會認為那些主題的書寫水準會高於知名專刊?

我認為主題應跟激勵人心有關,就是書寫人們衝破困境的故事,一面鼓勵站在捷運出口的銷售人員,一面在高壓社會可以給讀者撫慰的能量,民眾便有強烈念頭每月去購買。

另,雜誌外觀精裝,紙質亮麗,這是大忌,讀者文摘也沒這樣,捐款者出於愛心,若錢花在沒太大意義的事上,可能被認為被糟蹋了。

eaton

2024/10/21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洛克菲勒:我拒絕來往的兩種人

前言:看來,我也會被拒絕往來。世界上第一位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裡,凝聚一生的經驗智慧。讓環境幫助你成功的方法,是多接近積極成功的人,少與消極的人來往。你付不起貪小失大所累積的種種額外負擔。本文摘自方舟出版《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親愛的約翰:

 

我想你已經察覺到了,你的某些思想和觀念正因為你的那些朋友而發生變化。我當然不反對你擴大交友圈,它可以增加你的生活情趣,拓展你的生活領域,甚至幫助你找到知己或幫助你實現人生理想的人。但有些人顯然不值得你與他交往,比如,那些拘泥於卑微、瑣碎之事的人。

 

我從年輕的時候就拒絕和兩種人交往。第一種是那些完全投降、安於現狀的人他們深信自己條件不足,認為創造成就只是幸運兒的專利,他們沒有這個福氣。這種人願意守著一個很有保障卻很平凡的職位,年復一年渾渾噩噩。他們也知道自己需要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這樣才能繼續發展與成長,但因為有無數的阻力,使他們深信自己不適合做大事。

 

明智的人絕不會為命運坐下來哀號。但這種人只會哀嘆命運不濟,卻從不欣賞自己,不把自己看作更有分量、更有價值的人。他們失去了使自己全力以赴的衝勁和自我鼓勵的能力,反而讓消極占據了自己的內心。

 

第二種是不能將挑戰執行到底的人。他們曾經非常嚮往成就大事,也曾替自己的工作大做準備、制定計畫。但是十幾年或幾十年後,隨著工作的阻力慢慢增加,想要更上層樓需要艱苦努力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這樣下去實在不值得,因而放棄努力,變得自暴自棄。

 

他們會自我解嘲:「我們比一般人賺得多,生活也比一般人好,幹麼不知足,還要冒險?」其實這種人已經有了恐懼感,他們害怕失敗、不被認同、發生意外,或是失去已有的東西。他們並不滿足,卻已經投降。這種人有些很有才幹,卻因不敢重新冒險,最後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這兩種人身上有著共同且極易感染他人的思想毒素──那就是消極。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個性與野心、目前的身分與地位,和與什麼人交往有關。經常和消極的人來往,自己也會變得消極;和小人物交往過於親密,自己也會產生許多卑微的習慣。反過來說,經常受到大人物薰陶,不知不覺間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準;經常接觸那些雄心萬丈的成功人士,也會使自己養成邁向成功所需要的野心與行動。

 

我喜歡和那些永遠不會屈服的人做朋友。有個聰明人說得好:我要挑戰令人厭惡的逆境,因為智者告訴我,那是通往成功最明智的方向。只是這種人少之又少。

 

這種人絕不讓悲觀左右一切,絕不屈從於任何阻力,更不相信自己只能渾渾噩噩虛度一生。他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獲得成就。這種人很樂觀,因為他們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願。這種人很容易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能真正地享受人生,也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貴。他們盼望每一個新的日子,以及和別人新的接觸,因為他們把這些看作豐富人生的歷練,因此熱情地接受。

 

我相信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列入其中,因為只有這些人才能成功,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在付出努力之後,獲得他們所期盼的結果。

 

不幸的是,消極的人隨處可見,也使很多很多的人無法逃脫消極之牆的圍困。在我們周圍的人並非完全相同,有些消極保守,有些積極進取。曾與我共事的人之中,有些人只是想混口飯吃,有些人則胸懷大志、野心勃勃,想要有更好的表現。他們也明白,在成為大人物前,必須先做個好的追隨者。

 

要有所成就,就要避免落入各式各樣的陷阱或圈套。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人自知不行,卻硬要擋住你前進的路,阻止你更上一層樓。有許多人因為力爭上游,而被人嘲笑甚至恐嚇。還有些人非常嫉妒,看到你努力上進、力求表現,會想盡辦法來捉弄你,讓你難堪。

 

我們不能阻止他人成為無聊的消極分子,卻可以不被那些消極人士影響,降低自己的思想水準。你要讓他們自然溜過,就像綠頭鴨身後的水一樣。時時跟隨思想積極前進的人,跟著他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你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只要你的心態正常,一定可以辦到,而且你最好辦到。

 

有些消極的人心腸很好,但還有一些消極的人自己不知上進,還想把別人也拖下水。他們自己沒有什麼作為,所以想使別人也一事無成。記住,約翰,說你辦不到的人,都是無法成功的人,他個人的成就頂多普普通通,因此這種人的意見對你有害無益。

 

你要多加防範那些說你辦不到的人,只能把他們的警告看作證明你一定辦得到的挑戰。你還要特別防範消極的人,破壞你邁向成功的計畫,這種人隨處可見,他們似乎專門破壞別人的進步與努力。千萬要小心,多多注意那些消極的人,不要讓他們破壞你的成功計畫。

 

不要讓那些思想消極、肚量狹小的人妨礙你的進步。那些幸災樂禍、見不得你好的人都想看你摔跤,不要給他們機會。

 

當你有任何困難時,最明智的做法是找第一流的人物來幫助你。如果向一個失敗者請教,就和請求庸醫治療絕症一樣可笑。你的前途很重要,千萬不要從長舌婦那裡徵求意見,因為這種人一輩子都沒有出息。

 

你要重視你的環境,就像食物供應身體能量一樣,精神活動也會滋潤你的心理健康。要使環境為你的工作服務,而不是拖累你。不要讓那些阻力,亦即專門扯你後腿的人使你萎靡不振。讓環境幫助你成功的方法,是多接近積極成功的人,少與消極的人來往。

 

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盡善盡美。你付不起貪小失大所累積的種種額外負擔。

 

愛你的父親 

不舒服的一天

參加在嘉義市立博物館的《老狐狸》《車頂上的玄天上帝》導演對談講座。《老狐狸》將代表台灣參加2025奧斯卡國際片競逐。參加活動,重點有三,娛樂、啟發與改變,但我感覺沒有從講座得到甚麼滋養的東西。 

最後只開放3位提問,所以我沒舉手。我想問:請問,兩部片預算都將近5千萬,如果時光可以重來,看到票房只有1千多萬,會想做什麼改變?我要強調,票房不是一切,梵谷生前也只賣出一張畫作。面對自己的弱點是難的,即便問了,能得到有意義的答案嗎?不過這個問題,可以用來問自己。 

順道參觀博物館。沒有甚麼好看。看到一個城市模型很假,還有點生氣。問志工模型在表達甚麼?她說阿里山林業與嘉義市的關係。我說就只有一個小角落(儲木池),我就在那裡的鐵軌旁住了18年。整個模型,樓房街景光鮮亮麗,不是現在或過去的景象,還讓弱勢人家消失了。志工不爽說,不知道我的意思,本來就不可能展現實況,嘉義車站廣場也改變了。我回說,廣場反而最像現在,拿掉的是中華民國的美學。 

覺得氣氛不對,離開前給六個字:「自我感覺良好」。博物館通常展演歷史,最基本忠於歷史都做不到。國民黨常竄改歷史,市長自然就這樣。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無限盡頭(5):接受現實

去吧,去吧,去吧,鳥兒說:人們無法承受太多現實。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那些可能發生的,和已經發生的,都指向一個終點,就是永恆的現在。~T.S.艾略特 

這首詩表達承擔現實的困難,指出生活重點在於接受現實並從中尋求意義,個人也能實現自我真實存在,否則只好認命囚死在殘酷的人間。 

面對弱點是現實的一部分,認識自己是靈性自省,是一生課題,而個人還是國家承認並接受現實,是必然的起點,才有機會走出去。 

因此,想走出無限盡頭,要接受現實處境,不逃避自欺,透過勇氣與智慧,為對的事付上代價。耶穌曾建議:「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賴總統最近指出,台灣存在於中華民國的歷史長度超過中國,這是對現實的認知,他應是感知到台灣民主與自由的脆弱,需要珍惜和警惕,尤其面臨中國壓力,必須更堅定守護自己的價值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辛琪教授說,台灣恐怕連2026都沒有。清談理想,不直面現實,不沈思條件與代價,或許是資訊革命後更容易混淆現實,或許是得意者自滿,最可能是不知台灣民主與自由的脆弱。 

理想重要,但躲在烏托邦的世界,不會有決心。每個時代都有既定不證自明的宇宙,每個人都有強弱不同的天份,寂寞終站說:決心,才是真正的天份。」

後記:何必一直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你可曾經歷,故事講到一半,不得不中斷,因為某個細節,如名字或日期,完全想不起來。我們常將這種情形歸因於年齡增長,以致記憶衰退。根據研究指出,問題不是出在記憶力,而是提取記憶的能力。如果沒有定期做某種回想的練習,就會更難喚起記憶。加強提取記憶的能力,一個方法是定期安排某些活動或體驗,以喚起回憶。所以以色列人,每週都要安排一天首安息日。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霍薛頓:喜樂的步調

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翰福音1511節 

一天,當我在禱告中默想時,腦海浮現一句話:以喜樂的步調前進。這很貼切,我常會工作過度而失去喜樂。我決定聽從指引,未來一年儘量以喜樂舒適的步調來工作。

 

但這計劃只持續幾個月!當時我和一所大學合作,負責督導我開發的試辦課程。隨著學生註冊、開始授課,我又為趕上進度而開始加班。我怎能以喜樂的步調前進呢?

 

耶穌應許將喜樂賜給信靠祂的人,只要住在祂的愛裡(約翰福音159節),透過禱告將需要帶到祂面前。祂說:「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份喜樂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因此我們當與聖靈同步(加拉太書522-25節)。

 

後來,我發現在忙碌時保有喜樂的唯一途徑,就是每晚空出時間,享受寧靜交託的禱告時光。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有另一個喜樂源頭,就是聖靈。對我來說,以喜樂的步調前進,意味要以禱告的心向前邁進,空出時間,從上帝領受祂所賜的喜樂。

 

反思:是什麼奪走了你的喜樂?上帝會賜人喜樂,你如何在祂裡面安歇?

 

禱告:聖靈,求祢今日以祢的慈愛、平安與喜樂來充滿、更新我。

無限盡頭(4):死刑與赦免

最近看了電影《不完美正義》,原來在美國判死刑,最後證明錯判的比例為1/9,機率不低。 

前陣子,大法官就王信福等37位死刑犯提出死刑違憲作出判決,理由要旨明言:「生命權固屬最重要之憲法權利,然其保障仍有例外,而非絕對不可侵犯之權利」。 

白話是說:死刑合憲,但有例外:要有言詞辯論,必須強制辯護,審判必須提高程序嚴謹度,心智缺陷障礙應有特殊審理程序,在制度完善前,不應判死刑,否則違憲。 

結果很多人造謠說政府廢死。不知為何那些人的文字識讀力淪落如此,當然可能故意煽動。這有幾個錯誤:第一,明說死刑合憲,但有條件,哪有廢死?借用林志潔教授的話:「慎死、完備程序,但不廢死。」第二,司法獨立,怎說政府所為。第三,矛盾,判死本應審慎,誤判跟殺死人有何不同?那些人不信司法,卻信司法的死刑判決。 

凡事有假設前提。常識告訴我們,不能罔顧生命平等,一命賠一命剛好,除非對方願饒恕,或證實不是直接故意殺人。又比如,許多人罔顧條件,說他國有什麼,台灣為什麼沒有?當台積電和半導體稱霸世界,這些人又說我們只有台積電。人可以弱智成這樣。 

話說回來,無限盡頭在哪裡呢饒恕殺人者難,但一般狀況可學習。哥林多後書說「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對此,張文亮教授這樣解釋 

挽回犯錯心理下沈的人,是赦免他。赦免是拯救人的行動,是釋放人痛苦的屬靈影響力。犯錯不得赦免,使人沈淪;失敗不得赦免,使人放棄;自責不得挽回,使人自棄。定罪像是射出的利箭,沒有防衛的人倒下,甚至使中傷的人變成野獸,進人黑暗。責備太重,會使人由小傷變大傷;要求太緊,使人受重擊而盲目,躲在拳擊台的角落,用一生殘餘時間,自舔傷口。願我們的一生不是給人作最終裁判,而是赦免人,包括我自己,否則憂愁太過,不得安慰,也會沉淪。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無限盡頭(3):幸福的陷阱

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並你我後裔中間為證,直到永遠。如今你平平安安地去吧!—撒母耳記上20:42

基本上,美國州立大學的教授薪水都公開,名字打上去薪水就出來。彼此薪水多少都很清楚,這有好處。此外,可看到哪些是天花板很高的系。比如UCLA財管財金系(Finance),教授年薪可到71萬美金,副教授43萬美金,助理教授34萬美金。 

下面是加州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 Andrea Eisfeldt 的年薪明細。看她的照片,笑容燦爛。可是,唸財金容易掉入「一山比一山高」的陷阱,我不能翻開她的人生扉頁,如何看穿是真幸福或真結局呢?

在我看來,收入高的人孤獨,很可能沒有真友誼。俗話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項英美學者的研究顯示,當人們獨自站立在一座山前,這座山顯得高大雄偉,但若與別人一起站在山前,同座山變小了。他人的支持,可以將心中的大山縮小,能以正確眼光看待人生中的大山,也能互相激勵去做比想像中更大更好的事。然而,你可以在哪裡尋求他人的支持?哪位朋友需要你的支持?誰才是位居友誼的中心呢?

…….

TRANSPARENT CALIFORNIA

California's largest public pay and pension database

Andrea Eisfeldt

Regular pay: $378,233.00

Overtime pay: $0.00

Other pay: $331,367.00

Total pay: $709,600.00

Benefits: $49,470.00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無限盡頭(2):真誠待人

前言幸福結局的問題在於,要麼不是真的幸福,要麼不是真的結局。若不知道甚麼是真的,最好真誠待人。參考柯志明教授的見解,他以知名兒童文學作品《納尼亞傳奇》的作者魯益師C. S. Lewis 開頭說明這個道理。

C. S. Lewis說,世間並沒有普通人。這句話要有意義,必須以否定人間現實為前提。因為世間多是普通人,而且常荒謬無理,對不幸者更是無情無義。所謂人活著就有意義,生命本身就是意義,不過是得意者的自滿,不但沒有道理,而且殘酷無情(對無辜的不幸者如此)。 

人生充滿隨機、無理、混亂,一切善惡好壞、義不義、吉凶禍福、苦樂,沒有必然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德福必一致?沒這回事,綿延不絕的不幸可以為證。 

因此,如果世人的生命要有不平凡的意義,絕無法在現實人間尋得。唯有走出這個世界,超越地看,才可能看到。倘若走不出去,也不信能走出去,只好認命囚死在殘酷不仁的人世間。 

現實人生總阻礙我們正確看待人,像瞎子看不到最真實一面以及隱藏的超越可能性。我們一向瞧不起平庸、貧窮、卑賤、失敗的人,而總是稱讚崇拜一表人才、卓越有能、有錢財權勢的人。 

不幸,最善於教導謙卑美德的宗教團體也以貌取人!但那最平凡、卑賤、甚至不幸的人將來在永恆國度可能是最尊貴者,反之,世人崇拜的人可能没入墨黑的幽暗之中。 

因此,我們對待被人輕視鄙視之人,應戒慎恐懼,真誠對待,不可心存偏見或隨便,更不要心懷惡念,因為他們或許是上天特別看重、疼愛並預備賜予永恆的兒女。

後記:微小善行 

想到名畫《拾穗》。真實故事就是感人。在拿俄米和路得失去丈夫而無依無靠時,波阿斯善待路得,允許她拾取落下的麥穗。波阿斯吩咐負責收割的男僕不可欺負她。波阿斯恩慈相待是因為路得盡心照顧婆婆拿俄米,他對路得說:「自從妳丈夫死後,凡妳向婆婆所行的,……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波阿斯並未將路得視為外邦人或寡婦,而是需要幫助的婦女。 

柯愛莉曾說:「我母親曾接受安寧照護,一位看護的真誠善意,令我深受感動。這位看護會輕輕地將孱弱的母親從椅子抱起來,讓她躺在床上,蓋好被子,俯身輕撫母親的頭,對她說:妳真可愛。接著,她關心我過得如何。直到如今,我想到她的善良都會流淚。這只是微小善行,但是我當時需要的。這幫助我面對母親的臨終,在這位看護眼中,她在乎我母親並視她為有價值的人。」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無限盡頭(1):智慧解釋或忍耐到底

《尋找無限的盡頭》(Turtles All the Way Down)是2024美國浪漫劇情電影,改編自約翰·葛林的同名小說。劇情講述患有強迫症的16歲女孩追查一件億萬富翁的失蹤案,然後遇見兒時初戀,她試著在疾病纏身下尋找幸福。 

這位女主角曾說:在真實的生活中,有些事會變好,有些事會變差。最終我們都會死!這種觀點帶有宿命感,反映對現實生命無常的感受,強調人生的不確定性以及有限性,可能暗示對人生無法完全掌控的無奈和焦慮。 

對女主角的感受,你有何建議?古今中外,總有兩種建議。第一,幸福結局的問題在於,要麼不是真的幸福,要麼不是真的結局,人生很多事都是這樣,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端看你如何解釋。「一念間知見,心性形月輪」,蘇東坡的詩也是這樣。

第二,最後要看穿不是真的幸福或不是真的結局,需要倚靠信仰的力量忍耐。有人認為忍耐是自討苦吃,但人生很多時候,當周遭的人驚慌失措,心存忍耐的人能沉著冷靜。他們固然希望情況改變,但心裡景況不同,能堅忍不拔,捍衛核心價值。 

就像樹,在狂風暴雨中屹立不搖,度過難關,經得起考驗,這才是真正的享福。忍耐,是「聖靈的果子」,也是「成全完備,毫無缺欠」所須具備的美德。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凡事有例外

凡事節制; 凡事有前提例外;凡事謙虛,問題的原因總有其他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26-3

……

飲食限制延長壽命不是每個人適用

科學家早發現,長期限制熱量可延長實驗動物的壽命,通常被歸因於攝取較少食物帶來體重下降及代謝變化。然而,頂級期刊 Nature的一篇研究指出, 史上最大規模動物長壽研究顛覆這認知。減少熱量攝取對壽命延長效果還涉及免疫健康、基因及生理抗壓能力等多種因素,不是對各種狀況都適用。

研究人員監測 960 隻老鼠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這些老鼠分別採用不同飲食方案,包括熱量減少、間歇性斷食和自由飲食等,並觀察到減少熱量攝取40%的老鼠壽命延長效果最顯著,而較少程度的熱量限制或間歇性斷食也能延長壽命。

然而,減重最多的老鼠反而比體重變化較少的老鼠更早死亡。研究顯示,壽命延長的關鍵因素與免疫健康和紅血球功能相關,而身體對飲食壓力的整體抗壓力(通常由基因決定)扮演重要角色。

結論:各式各樣的少吃多少能延長壽命,但對不同基因的老鼠(或不同人)會有不同效果。少吃對代謝幫助是確認的,這會更健康,但是否能延壽還是看基因而定。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杜書伍: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很多人聽到「專業能力」,就認為是「專業知識」。但是,知識必須在實務上去運用,才能真正去體會到知識所描繪的意涵,這樣才是真正的掌握「專業知識」。

 

因此在求學,教授用個案幫助學生理解,也鼓勵企業參訪、實習、實驗。進到實業界後,這種持續的去運用知識、體會知識,並且運用得宜,就叫「專業經驗」。

 

同時,有些通用型的「專業知識」,用到各行各業,如會計、人資、電腦軟體開發等。因各行業有其營運的特質(或稱行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 ),所以專業知識在那行業的運用,就需因應特質而體驗出更適切的「用法」。

 

因此,更專業更精準的專業名稱,就形成如:「通路財會專業」、「通路財會軟體專業」、「通路經營專業」等。在社會越發達競爭越激烈下,行業專業度要求越高,就需要越細緻越契合的「行業專業經驗」。所以,擁有「專業知識」,還要看「行業專業經驗」的程度如何?我們在任用人時都很注重考量。

 

有很好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行業專業經驗」非常難得,但有很多人處事,經常礙於外在壓力、人情、怕事、金錢誘惑等情況,違反專業法則做事;或因個人怠惰,便宜行事而不遵守專業法則。空有專業但不用專業,也就等於沒有專業。

 

能排除各種因素,堅守專業法則去處理事務,叫做「專業紀律」。「專業知識」要靠一再的運用來獲取「專業經驗」,才能深度認知專業知識的意涵;假如「專業紀律」不足,也就是降低專業法則去歷練經驗,那「專業經驗」就會不足,「專業知識」的理解也有限。所以,一個人「專業紀律」不足,不要相信他的「專業知識」「專業經驗」會好,他的「專業能力」當然也不會好。

 

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三項缺一不可!


主管在用人時,假若缺乏「專業知識」,但有「專業經驗」,要考量他是否認知並能踏實歷練「專業經驗」,而不是在滿於專業知識階段。

 

一位有長時間的「行業經驗」但「專業知識」素養不足者,要注意其經驗是否偏誤與虛浮,在環境持續變化時,將缺乏判斷力而難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檢視其「自律性」,否則就難有「專業紀律」。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台灣的超人精神

台灣超人,超越自己的人。全台灣有近百位超越自己的英雄故事,都被拍成紀錄片,藉由《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巡映播放。為了讓更多孩子感受超人的堅韌與脆弱,《台灣超人》電影版誕生。

善的循環,像一道溫暖陽光。邀你進電影院,你的支持是肯定,同時捐贈電影待用票,讓更多孩子勇敢面對人生:https://bit.ly/3XqX4Au

故事之一:劉大潭

三歲時,劉大潭因誤接種過期的小兒麻痺疫苗,造成終生無法站立行走。直到七歲,才學會用雙手走路。很多人建議他不用讀書,去學擦皮鞋、刻印章,或到車站當乞丐。

這句話像是利劍,對認真生活的孩子太殘忍,那夜,劉大潭哭很久。劉大潭面對路人的好奇眼光,不自卑,用微笑面對一切,努力生活,希望能活得跟一般人一樣,更努力讀書,求學保持第一名。

大學畢業後,面試一百多家公司,無一錄取,直到某工廠願意試用,劉大潭緊抓機會,當別人設計一種方案,他加班提出五種方案,最終從組長晉升到研發部經理。現在的劉大潭 68 歲了,榮獲多項國際發明大獎,他以關懷出發,研發200多項發明,但大多不申請專利,希望更多身障朋友能得到幫助。


新陳代謝的常識

(1)不要信減肥藥? 

減肥神藥盛行,生技大咖市值洗牌,很多大廠退出新陳代謝新藥研究,因為很可能被減肥藥消滅。話雖如此,常聽到說:「不要信什麼減肥藥,再厲害的藥不如控制好你的嘴。」 

這話不是真理,不知凡事都有假設前提,喜歡信口開河的網紅常用這種招數。每個人控制食慾的難度不同,有些人有病,不是無心控制,而是難控制,無法藉由生活方式改變而減重。 

憂鬱症也是,對他們說:「不要胡思亂想就沒事了」,一樣無知。憂鬱症像流感,運動員也會得到,他們需要的是陪伴與同理。 

(2) 168進食法療效有限 

168斷食夯,其作法是一天16小時禁食,食物集中在8小時吃完。空腹16小時能分解脂肪,達到減肥效果,好處還包括讓身體機能恢復敏感度、提高新陳代謝、改善睡眠、大腦功能和消化系統。 

最近一篇論文探討168對血糖的影響,結論用詞小心:個人化限時內進食對有代謝疾病的人,血糖變化有些微改善(modestly improved)。實驗共108位參與,中位數59歲,BMI 31,一半168進食法,另一半控制組。三個月後,糖化血色素相對下降0.1%(5.8% vs 5.7%),次要目標的體重,脂肪等改善不大。

 

以能量守恆來說,吃進一樣多東西,都會造成類似血糖提升,168進食好處有限,不太意外.控糖 少澱粉 多蔬 多動 睡眠,才是保健的關鍵吧!


(3)生活習慣


就算努力節食、積極運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生活習慣會影響體重變化,像是吃太快、水喝太少、吃宵夜、蛋白質不足、膳食纖維不足、愛沾醬、久坐、睡眠不足、生活壓力、吃飯時間不規律,都有可能讓人莫名其妙變胖。

吃太快的話,大腦來不及接收「飽」的資訊,建議細嚼慢嚥、吃七分飽就好;水喝不夠的話,則可能讓身體誤認為是飢餓或渴望食物;而夜間吃宵夜會影響身體的代謝,使身體無法有效消化食物,如果配上泡麵、炸物等高熱量食物,熱量就會很可觀。

在減脂的過程中,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攝取至關重要,蛋白質是人體能源的重要營養素,除了比碳水、脂肪有更高的飽足感之外,食物熱效應也較高,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在減脂期間也可以維持肌肉量,減少肌肉流失的速度,膳食纖維則可延長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有助於穩定血糖和幫助排便順暢,尤其在吃飯前先來一碗蔬菜,可幫助墊墊胃;但無論是火鍋沾醬、沙拉沾醬,都是多餘攝取的油脂,一份30克的凱薩醬大約就130~180大卡,建議換成無糖優格或是天然水果醋,以免發胖。

高敏敏也指出,久坐時,大部分的肌肉都處於放鬆的狀態,導致脂肪堆積,進而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最好坐一段間就起來動一動;睡眠不足則會影響荷爾蒙平衡,使飢餓素、瘦體素失調,導致大腦對高糖、高油脂的食物特別渴望。


(4)糖尿病預防


楊智雯醫師指出,60歲以上的台灣人,每5個人就有1個得糖尿病。有一家人全部確診,問診後才發現他們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甚至「一個人可以連吃3碗」,也不需要配菜和蛋白質,等於一餐吃下10份的醣,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


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就有飢餓感,因此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含量高,會增加脫水的風險,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


楊智雯醫師分享 3招方法,分別為「減少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增加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及「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王小棣:活好自己最重要

王小棣似見證困頓。他說:面對困難,想要有所作為,第一個問自己:你認為需要改變什麼?你的能力到哪裡?同時,少一點計較,盡量忽略自己的挫敗,也不要太在意誰對自己不公平。對你不公平的人,很快就會從你生命消失,反而應該選擇讓自己快樂、喜歡的領域深耕,活好自己才最重要。

王小棣的父親是前陸軍上將王昇,蔣經國親信,戒嚴時期情治政工系統頭頭。可能出於自覺,王小棣也是社會改革的見證人,批評不公義的馬政府。 

他曾接受專訪表示,「馬政府太爛了,為什麼拆大埔,坐視華隆、關廠工人受苦?台灣走這麼長的路,誰能忍心看它退步?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是天下興亡就是看匹夫。台灣發生一系列事件,觸及到人的底線。許多前輩經歷無數迫害,從沒放棄推動改革,為的是大家擁有公正法律和充分言論自由。民間向來對核電質疑,但政府沒有一件有過清楚答案,就要強迫人民買單。追根究柢,公民不夠成熟,只罵馬英九沒用,慶幸這幾年許多年輕人投入公民行動。」 

後記:行動要被認同,必須合情理。政大教授徐世榮自稱社運人士,總是高舉某個偏狹的價值觀要大家支持,認同的有多少呢?「說什麼」不重要,政客網紅甚麼都敢說(還沒邏輯亂說),結果批評討厭的就是他們自己。「做甚麼」才重要吧!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洪愛珠/媽媽在寫作(下)

育嬰第一年,除專欄稿定期產出,沒怎麼寫文章。演講與應酬亦能免則免。因此收入短少,倚賴積蓄過活。穴居家中,日復一日為寶寶餵奶與換洗,時間喪失作用。每天累極睡去、醒來、再將新的一天過成舊的。 

文章不寫,旅行和文藝活動也欠奉。積勞導致滿腦子潮溼發黏,墨跡難辨。倘若著眼於失去,那麼思想的干擾,創作的阻斷非常確實。自我愈來愈透明,彷彿就要磨耗殆盡。然而我並不打算抱怨。一點也沒有。心裡清楚,一切過程皆泥塵,而孩子是金。

 

先生負責孩子與家事較我更多,因此性別分工不在考慮。育兒是確實的勞作,不應美化。然而同時,多的是不換的片刻:如新生兒以五指牢牢握住我食指,綿軟的頭顱埋我肩窩裡熟睡;她從遠處咚咚咚地奔來,以奶音全力大喊媽媽;或她享受家庭飯菜,一臉幸福快樂……

 

那些時刻,我的肢體疲憊而靈魂飽脹,感到成長至今被鑿出的孔隙,一一被柔軟香甜的蛋奶醬填實,抵達近乎發燙的至福狀態。核心叩問於是浮現:文字有多重要,它比人生重要嗎?

 

事實是,眼前這八十公分的小人類,光是活著,就超越我的一切創作。若幸運陪她長大成人,也將多倍於為任何單一作品投入的時間。其情感的流動,技術之複雜,資源的大量投入,過程的高潮迭起,非常可能超過創作的總和。

 

再談談「自我」。當代對「自我」的欲求愈永無止盡,我愈是疑心其界定範圍。是否將全副精力用在自己身上,才算保持完整自我,分出絲毫都是剝奪。

 

又想起我媽。我從小旁觀她的辛勞,不斷想像她若未曾生養小孩,憑藉她美好的才具與性情,或許有更佳版本的人生。包含著這層慮念,心懷愧疚長大,直到媽媽沒了,直到自己生育。換了位置,才慢慢換了腦袋。

 

如今我也樂意貢獻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陪伴小孩轉化,同時認為一代人讓出部分自我,扶持下一代人活下來,是為一件壯舉。應是榮耀而非損失,應是自主選擇,而非剝削。 

無法再問我媽一次,而答案或已清晰。做為小孩的我們,可能、並沒有、浪費她的人生。而今我也站到了她的這一岸,並且享受從此岸遠眺,截然不同的風景。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紀錄片《種土》

最近去電影院看了《種土》,這是臺灣首部關注農業土壤議題的紀錄片,由執導《無米樂》、《牽阮的手》紀錄片導演顏蘭權耗時8年的製作,共拍攝1,800小時的影像紀錄,113920日全臺首映。 

片中記錄臺灣土地長年使用化肥與農藥,漸漸成為「死土」。有一天,台大畢業、41歲的阿仁看到《無米樂》,想到自己是台南人,於是辭掉竹科工程師,決定製作有機堆肥,改變台灣的土壤。 

阿仁到公園收集落葉,到菜市場找廢棄蔬果,租了一甲多的土地,鎮日與菜葉果皮為伍,與堆肥中的清不完的塑膠垃圾奮鬥(標籤 塑膠繩 袋….),最後如同不斷搬石頭的薛西弗斯。支持他的妻子生病了,孩子們也不去田間幫忙,經過漫長 6年,他傷心放棄,清理土地的垃圾,回竹科工作。 

我不敢說,阿仁的行事魯莽,他的熱誠令我敬佩,我做不到,但失敗經驗比成功更真實更寶貴,我有幾個感想: 

第一,初生之犢不畏虎,可是也可能無知者無懼,行動前不知要計算成功的可能性。既然選擇被塑膠垃圾汙染的「濁土」,就要看有沒有能力處理。簡單說,即便一開始不知堆肥混有多少塑膠垃圾,就應發揮工程師的精神,先做抽樣調查,而且先做小批量測試,了解自己的處理能力。測試過程中,應請教熟悉運用簡單設備篩掉塑膠垃圾的技術人員,而不是自己、妻子及兒女在田間去撿撿不完的垃圾。 

其次,就我所知,台灣有企業運用設備及酵素,能在數小時內,將大量果皮、畜牧糞便、公園樹葉等製作出乾燥過的優質有機肥料。想要改變土壤,可從這裡著手,而不是重新發明輪子。 

最後,應回頭思考一個基本問題:「死土」又如何?農夫耕種前不是會翻土嗎?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產出能養活多少人?這種左派主張必須經過現實檢驗,不然只是空中樓閣。 

後記:現實檢驗證實,風光發電有遠見,取代核能,提高供電的韌性與穩定,吸引需要綠電的外資,更可提供比天然氣便宜的供電來源。許多人笑稱電動車不環保,卻不知電動車動能轉換效率90%,汽油車只有10%,而工業燃煤燃油發電機的熱效率約33%,燃氣高達50%,可見汽油車實質轉換效率只能在旁邊玩沙,更不要說空汙了(假如用綠電)

想變有錢可以做的20件事

我認為講者的說法非常難得,中性合理,值得年輕人參考

………..

聽進理投】想變有錢可以做的20件事(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lzhCbi8bf4

……….

本集先聊前 10 件,釐清常見的理財迷思,本集重點:

(1)為什麼拼命省很難變有錢

(2)拉高本業收入能解決大部分的理財困難 

(3)收入拉高後,儲蓄率也要提高

(4)經濟有餘裕後,開始累積資產

(5)多一份被動收入,你會更有選擇權

(6)累積金融知識,避免被騙的風險

(7)慎選保險幫自己應付財務風險

(8)了解各種金融商品

(9)了解金融商品的交易手續費

(10)學習如何合法節稅

 

聽進理投】想變有錢可以做的20件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z7LtH0bLo

…………..

本集聊另外10 件事,包括資產配置、善用時間與複利、如何花錢、財務獨立、退休準備等等。

(1)分散是處理投資風險的最好方法

(2)不要讓資產陷入沒有流動性的狀態

(3)資產配置:股票、債券、房地產、黃金

(4)時間跟複利才是資產成長的力量

(5)不要相信直覺與情緒

(6)把錢用在對的地方

(7)把錢花在公益或慈善上面

(8)年輕人或退休族都要負起人生責任

(9)小孩養到成年就要財務獨立

(10)40 歲就要開始為退休生活準備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徐敏雄教授:故事與神話能給黑暗人生帶來亮光

我走到學校的路上會經過兩家房屋仲介公司,其中一家貼徵人海報是這樣寫的:「改變未來,就是現在」。意思好像是說:努力改變現在,未來就/才會更好! 

確實!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被教導「現在影響未來」。但我也很喜愛J. Moltmann所說「未來引導現在」的概念:尚未發生的「盼望」,不僅可以指引當下困境人生方向,更可能引發源源不絕的行動力。 

「盼望」是什麼?盼望就是向還沒有發生的未來眺望,殷切期待我們很想要卻還沒看見的人事物,有朝一日能真正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但既然什麼都沒看見,如何能帶來生命的盼望與動力?這時候就需要靠「相信」或「信心」,因為唯有心裡堅定相信某件人事物很可能、甚至必然發生,才可能產生殷切期待的「盼望」與力量! 

31歲成為專職老師以前,幾乎處於「半成品」或「拼裝車」的混亂狀態;甚至時至今日,我也還得藉由詢問學生持續調整自己對待他們的態度與策略。相信到退休的那一天,這份盼望都會是我面對教學挫折和恐懼的重要動力來源。 

生活在科技與理性高度發展的世界,神話被等同於愚昧、落後、迷信的同義詞,但在存在主義哲學家Rollo May眼中,卻認為「神話」對人類「盼望」產生影響力,是每個人賦予自己客觀生命主觀意義的重要元素與方式。 

特別是面對找不到原因的苦難事件,Rollo May認為唯有透過神話提供的因果關係或未來盼望,人們才能跳脫缺乏意義和人生方向的無力感,從過度焦慮的苦悶中解放出來。 

所以許多助人工作者會鼓勵服務的對象,認真找尋、建立自己的神話,無論這些神話是來自宗教、自由聯想或幻想,神話都能為苦難或茫然中的人指引一條創新之路。 

Rollo May甚至認為,神話像房子的樑柱,外表看不到,卻是支撐房屋結構穩妥所不可或缺的。就像德雷莎修女不可能減輕加爾各答的苦難,史懷哲也沒能減緩非洲的瘟疫,但這些人仍是神話穹蒼中閃亮的星星,使人們相信茫然的人生或悲慘的世界中依舊有值得自己認同的價值理想及期待的人物存在。 

最後,我想用宋泉盛《古早古早有故事》的一段話做小結:「在絕望無助時,除了講故事,還有什麼呢?當我們不知所措時,講故事不是能夠讓我們重拾信心與希望嗎?碰到個人或是國家危機時,分享故事不是能幫助我們將危機變成轉機嗎?故事中的歷史指引我們方向。故事中的幽默賦予我們勇氣。故事中的希望增添我們力量去面對未來,在黑暗之中,故事成為照亮前方道路的亮光。」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黑暗讓人更珍惜光明

結論:你認為當今世界邪惡猖獗嗎?若是,或許你會認同《魔戒》作者英國牛津大學語言學教授、基督徒作家托爾金所說的黑暗讓我們更珍惜光明,並期待終將回到理想世界或精神歸宿,而珍惜與期待之餘,需要戰鬥。 

我們出生在一個黑暗的時代,這並不是我們應該身處的時代。但我們還是有令人感到安慰的事情: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不會明白我們熱愛的東西,至少不會知道那麼多。我想只有離水的魚才能對水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是一六二〇年建立普利茅斯的英國清教徒、異鄉人、被放逐者,但我們很快就會回到家鄉。----托爾金(John Tolkien)《魔戒》 

這是托爾金對人類經歷困難時刻的哲學思考:自己和同時代的人生活在黑暗時代,這意味有一種不屬於自己內心嚮往的世界或價值觀的衝突。 

然而,黑暗時代給人們深刻理解:正因為在黑暗環境,才能更清晰認識和珍惜所熱愛的事物。他用比喻形容——魚只有在離開水後,才會意識到水的重要性,這個類比強調人在失去某些東西時才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價值。 

托爾金將這種境況與歷史上的英國清教徒做對比。這批清教徒因宗教信仰被迫離開家鄉,成為「異鄉人」和「被放逐者」,最後搭著五月花號,於1620年在美國普利茅斯港登陸,開啟了新美國。 

托爾金樂觀相信,最終會回到「家鄉」,暗示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就像魔戒遠征隊最終從寄居的客旅,回到美好的故鄉夏爾。 

註:《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絕大部分完成於19371949,約在二戰期間,作者澄清未受到時事影響。《魔戒》售出超過一億五千萬冊。《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是繼1997《鐵達尼號》,第二部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電影,並贏得11座奧斯卡金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