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續)面對不公義的五種反應

在台灣,面對不公不義的事件,人們應對的態度兩極。如果您認為惡有惡報,應當用甚麼眼光看待世界,才是合乎中道的作法? 

(1)用話術卸責,美其名中立,不選邊站,實則躲避應當負的責任,並且站在道德制高點,俾睨爭論。比如,就說不管那些啦,自然有人解決。或是假裝腦筋不清,應當講公義時談和睦,應當有立場時聊聖潔不管俗事,並呼籲大家不要破壞感情,令異議者噤聲。 

(2)不是自己人,就對他方的委屈視而不見,對受傷的群體不體諒,對受苦待的一方冷血旁觀,甚至為施暴的一方擦脂抹粉。 

(3)見到困苦流離、因病纏身、被大眾定罪、正經歷喪子之痛的人們,第一反應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有時還無情追根究底,在傷口上灑鹽。 

(4)行公義,好憐憫。「行公義」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公義,就沒有真正的和解。「好憐憫」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軟弱過錯的時候,需要人與上天的憐憫,因此對於受害者,應當主動給予關懷並且聆聽。 

(5)在公義中有恩典,在憐憫中有真理。在能力所及,努力嘗試瞭解真相,然後判斷、安慰與平反。在越棘手的衝突上,越發謹慎,但也越不能置身事外。當無法全面瞭解真相,起碼要對受害者憐憫,謙卑傾聽和共情是給予受害者最起碼的尊重和恩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