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執著與放下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很可怕的事。執著便是其一。執著,就是把石頭拾起,執在手中,然後一直在撿石頭,一顆一顆的執在手中,握得緊緊的。有時覺得太重了,想要放下,但把雙手攤開,有些看看又代表誰誰誰,最後一顆也放不下,就繼續負著重擔走下去。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執著,過度執著令人失去自由靈巧的心靈,但輕易放手是否代表不懂堅持,沒有勇氣追尋理想?這種衝突在於,人是有限的存在,受到現實框架所限,不時要作出決定,而且多數人不會甘心在不知人生有何選擇的情況下過活。 

每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需要在自己的環境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即便不虞匱乏或無風無雨,往往失去自由意志,潛意識更想明白生存的意義。因此,哲學家總鼓勵尋找存在的意義。史懷哲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尋找。」黑格爾相信苦難的總和,好處總是超過壞處,而且最終一切都會變得最好。尼采認為真正引起對苦難憤慨的,不是苦難本身,而是苦難的無意義;如果我們知道為何而活,幾乎可以忍受任何方式的生活。 

然而,一旦尋找存在的意義,便會產生價值衝突,如何找到平衡點,是人生要面對的課題。聰明成功的人,決定『放棄什麼』才是成功的核心。若能開闊胸襟,意識到自己的看法並不是唯一,便可以根據在當下的最好理由及證據作出決定。 

對此,歷代觀點不少於百種,自己可以辨別哪個對你真正有益 

(1)接受之必要。卡繆說:世上邪惡的總和沒有減少,苦難永遠無法根除,當我們試圖根除它時,就會產生全新形式的邪惡。海明威說:如果你懂得如何生活,就會從其中了解到它的全部意義;毫無意義的痛苦,是意義創造之旅的開始。濟慈說:不顧一切想讓自己相信,一個充滿痛苦和麻煩的世界,對於培養智慧並使之成為真正靈魂,是多麼必要。 

(2)活出自己人生。如果人生是戲劇,不幸便是人生故事的情節。不幸事件令人痛苦,但人生作為藝術品,人生價值不會因為痛苦而減損,正是痛苦事件令人生變成美好的作品。因此,逃避人生,不是救贖痛苦人生的方法,而是設法將痛苦變得有意義。即使做錯了,甚至有遺憾又如何?至少是自己當下的決定,在亂流下活出自己人生,而非社會所賦予的人生。 

(3)理性。除了順其自然,呆呆被過去所困,要如何面對不可逆轉的過去呢?就是去創造能賦予「過去」意義的「現在」和「將來」。評估一件事該堅持還是停損的參數有兩個:「累積」與「傷害」。也就是繼續下去會累積出更多價值,就堅持下去;沒什麼幫助,反而還讓局勢更糟糕,就選擇停損。 

(4)尊重。每個人和世界都是多種條件的組合,無條件的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因此要學習真心尊重彼此,接受現狀,放下對他人和自己的過高期待。在衝突中,與其爭取對方的認同和勝利,不如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這會帶來內心的舒暢,減少壓力,反而可能解開僵局並促進愛的浮現。生命不僅是痛苦,也可以是歡喜。回到自己,改變對生命的體會,尊重自己,不依賴對方的同意和順從,可以創造安全和關心的空間,才是務實的做法。 

(5)道家之自由。幸福生活狀態理應自由生活、逍遙無待,所以反對過於執著。比如,杯之為杯,正在於它能用來盛載不同飲料,如果杯都是滿滿的,那不再是杯,因為它沒有可以盛載不同飲料的可能。人過於執著,便會被念頭霸佔心靈,沒有空間容納其他可能,人成為了念頭的奴隸,失去自由。驟雨不終朝,一切都會過去。日日是好日,在於直面看待與感受大雨嚴冬的日子。 

(6)佛家之苦是注定的。執念原因不是道家認為的不自由,而是人生注定是苦。我們總認為美好的事物永恆不變,但一切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樹的因是種子,緣是陽光與水份,當因緣結合才會長出大樹,結果要依賴合適條件。這說明事物須要依賴因緣,不是自足存在,既然世間萬物沒有必然,面對無常,執著注定是苦。 

(7)儒家之問心無愧。也許苦令人失去自由,若能夠擇善固執,努力追尋道德與良知,人生才活得更有意義,成為一個問心無愧的人。 

(8)基督之救贖《馬太福音》說:人不可為兩個主人效力,不是重這個,就是輕那個。這表明不要過度執著於財富、權力地位或物質享受,而是具有清晰的價值觀。優先次序是將憂慮卸給祂、尋求神的旨意、追求屬靈的豐盛與永恆的生命價值。這需要與神有親密關係、對愛的實踐、對他人的服務,過程中可能需要放下自我、傲慢和自私,順服神的旨意。耶穌是完美的榜樣:捨己,放下自我中心的慾望,背起十字架跟隨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