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因信稱義或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這篇是目前個人心得。一些教派強調信心的角色,而另一些強調行為的角色。我認為兩者都對,但「因信稱義」的重要性大得多。 

「因信稱義」:這觀點強調信仰而獲得拯救。信心是獲得救恩的關鍵,而行為並不是獲得救恩的基礎。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可能引用一些經文,如羅馬書3:28所以,我們認為人因信稱義,是不是只因著遵守律法的規條,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信基督的,也是這樣。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這觀點強調信心和行為之間的聯繫,認為真正的信仰應該反映在生活中的行為上。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引用雅各書2:17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簡單說,「因信稱義」是指「信耶穌就必得救」,保羅、馬丁路德所提出的真理。聖經指出許多可「信」的地方,比如相信「耶穌死而復活」相信上帝有永恆的神性,祂是全能、慈愛、公義、憐憫、救贖,饒恕、供應、引導、保護、揹負重擔、垂聽禱告、安慰鼓勵的神。 

有了「信」,聖靈永住信徒,人不論是外在或內在都慢慢變成聖潔,就能剷除「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古卷為兇殺、醉酒、荒宴」等16種邪行,聖靈的律幫助我們治死罪的律,從此罪惡要主宰我們變得不可能,聖靈隨時都能殲滅罪惡的邪行,小小基督徒就能逐漸得勝,最終將成為聖潔的得勝者,就有資格承接上帝給我們的不朽基業。這個基業就是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聖城這個神的基業 

反觀若把「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擺第一,這樣是不是取代耶穌,用行為論斷別人是否得救問題是,「行為」是漫無止境的,猶太律法有613條,民法有千條以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很難完全做到,要每一條都不違反根本不可能,日常就患得患失,無法安寧,得救就沒有指望了。 

所以,我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只要持守信心的盼望,就能結出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23(ea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