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叔本華的忠告

很多人聽過哲學家叔本華的名言:「人生就是一團慾望,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空虛之間不斷擺盪,當慾望得以滿足就感到空虛,當慾望不能滿足就感到痛苦。」 

意思是:幸福有兩個敵人,一是痛苦,二是無聊。可是,然後呢?看破紅塵?輔大職能治療系教授施以諾建議可以看破,但突破看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AIssDfGk 

叔本華在《人生智慧箴言》一書提出看法: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但痛苦與無聊並不對等。如果為了追求某種快樂而自尋痛苦,如同為了追求海市蜃樓而前往沙漠,非常不智。明智的人不是追求享受,而是無痛苦,比起追求快樂,應該花更多心思應付痛苦,而非尋歡作樂。 

我把叔本華的理由歸納為三點: 

1.快樂虛幻無常,痛苦真實持久,有些痛苦時間難以抹滅或習慣它。跟快樂相比,痛苦具體而真實,數不勝數,能避開人生種種苦難已是大幸。許多看似無比幸福美好的事物,只存在於想像,而令人痛苦的事情隨處可見。 

2.快樂扮演消極角色,它是在痛苦缺席時產生的狀態;然而痛苦扮演積極角色,當痛苦現身,快樂就消失。哪怕只有一種痛苦浮現,就算存在許多快樂的理由,人也感受不到快樂,因為人總是專注帶來痛苦的那件事。 

3.世上不少富麗光鮮的場合或形象,以虛偽方式誘惑人們,讓人錯覺那裡有長久而美好的快樂。其實在意志的驅使下,一個慾望滿足還有另一個,人很難長久滿足於一項帶來快樂的事,一段時間後就會感到無聊,並且要求更多更好,但在殘酷現實世界,期待往往只能換得失望。 

痛苦與無聊不對等,要幸福快樂生活,該怎麼做?叔本華認為從跟人有關的三個層次開始:人之所是、人之所有、人之形象: 

「人之所是」指與人難以分割的屬性,如心靈、理智、身體、品格。以健康來說,健康的乞丐勝過生病的國王,身心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基石,只要身心健康,快樂無需強求;當身體或心靈不健康,痛苦難以避免。 

「人之所有」指財富等外在事物。賺取適當財富,讓自己免於貧窮的窘境,不要為了追求過多財富而犧牲太多時間或影響生活,甚至讓過量的財富造成負擔,因為財富的主要目的是讓人有更多閒暇去過想要的生活。 

「人之形象」指名聲。人容易高估名聲的重要性,讓人付出不理性或不成比例的代價。跟外在事物一樣,他人心中對自己的樣貌,操之在他人,與其追求名聲,不如致力於成為配享名聲之人。 

叔本華哲學觀適合閱歷豐富的年長者而非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對人生充滿想像,而年長者對人生有更多體悟。周大為認為,叔本華哲學看似悲觀,其實有它的正面意義: 

1.     快樂就是缺乏痛苦,只要避開痛苦,就可以快樂,因此受到利誘時,要想到東窗事發的痛苦,這樣就很容易做決定。

2.     刻意追求快樂,反而難尋得快樂,對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人來說,若以幸福為目標,富足的內在世界比積累外在條件更重要。

3.     人生要避開痛苦不可能,想像痛苦是一根刺,可以提醒自己謙卑,明智做出可以改變的事,這樣比較實際,也能帶來真實的成長。 

後記:金錢不是祝福(Abbie 

我爸爸以前做園藝,在忠孝東路四段、信義區有很多土地,用來種花、植樹。那時,東區都是稻田,信義區是兵工廠,國慶日前,兵工廠會試放煙火,美極了。 

1978年中美斷交,我媽媽催爸爸在一個月內變賣家產,倉促移民到美國。沒想到,戰爭沒發生,東區還漲成天價,親友背後笑我們,如果沒移民,現在我家不會輸連戰。 

那大筆賤賣的土地,讓全家人都有種說不出的遺憾。我家在美國開花店,異國打拚不容易,爸爸有時會藉酒意發脾氣罵人,媽媽不敢說後悔,鬱悶放心底,整天工作,很少笑。 

爸媽重男輕女,常說:「女兒沒有財產可分。」我很不平衡,25歲時為小事跟媽媽吵架,賭氣回台結婚。夫家環境和我家差太多,我無法適應,得了厭食症跟憂鬱症,6年後離婚。 

最慘的是我弟,他朋友覬覦他的家產(我家還有一些房子沒賣光),騙他回台灣投資,他賠光積蓄,還罹患妄想症。 

他生病後,常指著老家神桌,鬼鬼祟祟說:「爸爸把遺囑藏在頂上。」我以為是他的幻想,他就去拿來叫我看,計較誰分的房子比較多。 

以前我很疼弟弟,他偶爾去住療養院,會還打電話給我,口氣很兇:「新店那個房子是我的!」我哄他:「好,統統給你。」他才滿意地掛斷。 

我年輕時很多人追,有時難免遺憾,但消逝的青春就像賣掉的土地,不可能追回。看到弟弟為了錢變成這樣,我發現,金錢不是祝福,它是難以下嚥的後悔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