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eaton

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就好像一隻孤獨的鷹,用盡全身的情緒化作一聲滿是掙扎卻又美麗無比的鳴叫,迴盪在壯闊的峽谷裡、冰川之上。能看見世界的寂寥,能聽見冰川之下河水壓抑的擾動;也能看見遠處的森林和湖泊,能聽見雲朵微弱亦柔軟的心跳,是那道最溫柔最富有感情,晶瑩剔透、冉冉升起的日暉。看似冷冽、實則充滿情感,或許是在這首曲子裡聽見自己。----呂以恩 

曾宇謙 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IbNRhxXUAiw

小提琴協奏曲全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unvYedx8 

芬蘭作曲家尚·西貝流士以美麗動人的旋律、緊密有力的樂章結構,以及表達深邃情感,使得這首成為不朽的音樂經典,讓人對這位偉大作曲家的音樂才華和情感世界深感敬佩。 

首先,旋律非常美麗動人,充滿深情抒發和激情表現,並巧妙運用小提琴的獨奏技巧,展現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使得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旋律既優美動聽,又充滿挑戰性,演奏者能展現技術和情感。 

其次,樂章結構緊密有力,展現卓越音樂創作能力。它由多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有獨特氛圍和情感。從柔和悠揚的慢板,到激情和節奏感的快板,每一個樂章都展現不同的音樂性,帶領聽眾進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 

而西貝流士獨特的北歐風格,總帶著一絲淒美和神秘感,讓人不禁陷入對自然和人生意義的思考。這種音樂風格能觸動人心,引起共鳴,所以作品不僅是純粹的音樂表演,更是情感的故事,似在傳達他對於愛、自然、生命的感悟,作品不僅是聽覺的享受,更是感性的心靈之旅。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令人頭痛的居住正義遊行/eaton

前陣子遊行訴求之一是居住正義。截至1126月底,柯前市長說8年要蓋5萬戶社宅,現在台北市含興建中社宅2萬戶。蔡英文承諾8年興建12萬戶社宅及8萬戶包租代管,現在各8萬戶及5.4萬戶,論比例,蔡的績效好多了。 

陽明交大法學教授林至潔認為,台北市是市民負擔居住成本壓力最大、房價最高、無殼蝸牛最多的區域,在砲打中央之前,首都市長的柯前市長應先檢討自己。譬如,在區段徵收的抵價地給了地主後,配餘地拿來興建青年住宅,或合宜的價額出租有需要的民眾,而不是標售土地,圖利財團。柯文哲拋出問題,卻不檢討自身,是不負責任的作法。 

我個人認為做不好不檢討自己,去主導遊行,結果參加人數少,就切割聲稱自己跟遊行無關, 這類政客臉皮很厚,沒有下限,敘事性故事摻毒,方案不負責任,或要其他人買單,還三不五時製造階級鬥爭,讓社會陷入錯亂。

台北市大安區面積不大,如何讓大家都買得起?台灣2008年至今,人均國民生產毛額GDP增加一倍,房價怎能不漲?所以我個人支持社宅,多多益善,不用擔心一時供過於求。

紐約曼哈頓房租中位數每月4,396美金,房租不能抵稅,居民要繳紐約市市税、紐約州州稅和聯邦稅,接近收入的50%,等於說不吃不喝,每月要賺8,800美金才能負擔房租,怎麼沒聽他們出來抗議「居住正義」? 

後記:頭痛解方:泰戈爾《紙船》


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我用大黑字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這紙船,知道我是誰。我把園中長的秀利花載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裡被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按:秀利花Shiuli,孟加拉語的夜花茉莉(Nyctanthesarbor-tristis))

我把紙船投到水裡,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雲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麼遊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裡,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裡,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活得有趣的人/eaton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能選擇怎麼愛怎麼活。----《黃金時代》 

春季踏青,夏季納涼,秋季摘果,冬季看雪。心情好時和朋友分享快樂,難過時調整心態,發現身邊的小美好。養花喝茶散步,是普通小事,對有趣之人,別有一番趣味。 

在無趣生活裡,活得有趣,是人生的境界。有趣是一種心態,更是一個人永遠的好天氣。有趣的人,有幾個特質: 

1.溫暖善良,熱愛生活。「人生在世,總需要一點高于柴米油鹽的品相。」用心去感受生活,世間美好便與你環環相扣。一顆有趣的靈魂,與擁有多少財富、閱讀多少詩書無關,與熱愛生活的態度有關。能用心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才是有趣的人。 

2.樂觀豁達,淡然從容。有些老人家喜歡做志工,勞累一天,開心說今天認識有趣的朋友,而不是早晚抱怨。與其在艱難困頓的人生發爛發臭,不如發光發亮。這種人像太陽,給人溫暖和快樂。只有活得有趣,才會在面對困境時,淡然一笑,說「沒什麼大不了」。 

「人間有許多悲傷,我承擔的不是全部,這樣就很好了。」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對?一生最終度過,不妨開心些,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生活波瀾起伏,命運也是峰回路轉,有了曲折和故事,生命才會精彩。 

3.精神豐盈,自得其樂。活得有趣是選擇,有趣的人總能抓住點滴的幸福和小確幸,讓平凡生活開出花。在有趣的事上多浪費時光,不要讓忙碌淹沒生命中的美好,畢竟一輩子總要讓自己開心,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4.信仰堅定,溫暖世界。境由心生,你認為快樂就快樂,痛苦就痛苦;在艱困的日子,找到力量與拯救,這需要堅定信仰。無趣的人,生活是一道道圍墻;有趣的人,生活是不斷破牆而出、乘風破浪的過程,即使生活一地雞毛,也能做成一支毛撣子。只有活得有趣,你的內心才會堅定,願意用自己微薄力量去溫暖精彩的世界。 

願你在晴天時,能懶懶曬太陽;願你在陰天時,能舒服睡懶覺。願你在開心時,有朋友可分享;願你在不開心時,也有人聽你傾訴。願你在平淡的日子,也能找到趣味,即使身在沙漠,也能開出花來。(摘要編輯自網路)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令人頭痛的永續發展說/eaton

去年(2022)5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薩克斯(Jeffrey Sachs),當時台灣各界讚聲連連,轉載主辦基金會說他悲天憫人。今年81日,他要來台領取5千萬元獎金及演講。 

我查一下,發現這位發展經濟學家的爭議很大,唐獎基金會最好嚴肅釋疑,不然有違背初衷,侮辱民主與台灣之虞。以下10點都有來源: 

(1)薩克斯支持俄羅斯,認為北約與美國讓烏克蘭討打,美國是世界最邪惡帝國。 

(2)薩克斯認為美國要放棄台灣,以免成為與中國交往的障礙;為中國的新疆集中營辯護;反對香港人民抗議;孟晚舟事件是美國政府試圖遏制中國,並指責美國尋求引渡她是虛偽的行為;20206月,再次為華為辯護。 

(3)薩克斯在2021年一次採訪,多次迴避中國鎮壓維吾爾族人,並影射「美國犯下的巨大人權侵犯行為」分散焦點。19個社會團體寫信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稱薩克斯與中國外交部立場一致,利用美國政府侵犯人權的歷史偏離話題。《全球主義者》雜誌主編Stephan Richter和美國外交官J.D. Bindenagel寫道,薩克斯正在「積極使用經典的共產主義宣傳伎倆」。 

(4)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艾薩克·斯通·菲什指出,薩克斯曾為華為寫宣傳文章。2020年出版的《隱藏的手》作者寫道,薩克斯說華為是「我們共同的數字未來願景」,與中國國家機構及中國華信能源聯繫。 

(5)薩克斯是《柳葉刀》雜誌COVID委員會主席。20229月,組建小組發表報告稱,COVID病毒可能來自美國的實驗室,他「相當相信」是來自美國實驗室的生物技術,卻推給武漢。20228月,薩克斯接受反疫苗陰謀論者採訪,指責安東尼·福奇等官員對COVID的起源「不誠實」。 

病毒學家Angela Rasmussen評論說,這可能是《柳葉刀》作為科學和醫學權威期刊「最可恥的時刻之一」。病毒學家David Robertson說,暗示美國實驗室參與大流行是「瘋狂猜測」,這樣無稽之談的報告,令人失望。 

(6) Daniel W. Drezner在《話語權的世紀角力》描述:薩克斯在《終結貧窮》宣稱找到消除極端貧困的方法,他建議在未來二十年,富裕國家的外國援助預算每年增加到1500億美元。但是發展經濟學界認為「說好聽一點是幼稚,說得難聽一點是幫倒忙」。 

(7)研究貧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IT教授Dufflo警告,如果不將薩克斯的建議與未受干預的村莊比較,就無法確定能帶來改善。照例薩克斯以媒體優勢,拒絕比較。 

(8)2012年,薩克斯與合作者在The Lancet發表論文,說撒哈拉以南地區採取他的計畫的兒童死亡率降低速度,比該地區相對應總死亡率快上三倍。然而隔年(2013),顧問委員會做出結論:無法確定實行計劃的村莊效果更好。薩克斯無視這些證據,即興對外反駁。

但不斷出現的證據,使得論文的主要作者承認誤導,並離開薩克斯團隊。儘管薩克斯依舊頑強抵抗,但是越來越難說服人,連比爾・蓋茲都公開批評,並拒絕贊助。他的光環逐漸消退,此後他版的任何書籍,在各國受到的待遇大不如前,媒體聲量逐漸萎縮。

(9) 2013年出版的《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尼娜·蒙克說,他提出的扶貧項目在多年後「讓人們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稱,薩克斯的消除貧困計劃是「某種(中國)大躍進」。 

(10) 1985年,薩克斯擔任玻利維亞的經濟顧問,提出方案解決惡性通膨問題,後來被稱為休克療法。俄羅斯在90年代初採用休克療法後,國家陷入貧困,一些西方媒體稱他為「冷酷無情的新自由主義者」。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坐看雲起時/eaton

遇到困頓,因為人性,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些差異與多樣性,就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有甚麼不同反應?有人被悲傷淹沒,自暴自棄、萎靡不振。有人被怨恨牽引,反目為仇、行兇報復。有人心懷良善,默默療傷與忍受痛苦。有人深切反省,盼望將來,勇敢啟程。 

遇到困頓,可以躺平一下,可以念詩,暫時遠離塵囂,尋求靈性安慰和智慧的旅程,休息了再啟程。孤獨與孤單不同,完全遺世獨立不可取,在民主社會也沒有必要。

至於遇到患難,可以思想「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就不至於羞恥。」----《羅馬書》,知道如何打持久戰,獲取全然的自由。 

後記:唐 王維《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意:步入中年階段,對於修身養性、追求道德充滿興趣。晚年時,安家於南方山區,選擇遠離喧囂、幽靜寧靜的避世之所。每當心情興起,便獨自出遊,尋覓心靈寄託之地。 

在隱居的生活裡,追求的成就完全來自內心,不受世俗名利牽繫,不需外界認可,心中早有志向。有快樂的事,享受自我陶醉,或走到水源盡頭,或靜坐欣賞升起的雲彩變化,感受對天地的敬畏和無窮的思索。偶然遇到智者林叟,與他輕鬆快樂閒談,不知不覺時間流逝,忘記回家了。 

詩人描寫自然景觀及與智者閒談,展現深沉的意境和安逸的氛圍,呈現閑逸、淡泊、恬適的態度,在尋求心靈寧靜、靈性安慰和智慧旅程上,充滿智慧與情趣,讓人在閒適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歸屬。

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令人頭痛的女性從政說/eaton

報載716藍白黃凱道活動,男女比懸殊(九比一,應該差更多),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表示,女性從政困難度很高,更不用講參與公民社會,也許很多女性還在家裡照顧孩子長輩。

這是真相嗎?陽明交大法學教授林志潔、新竹市立委候選人分析如下:

2022年底,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內政部指出,新一屆女性當選直轄市議員比例分別為39.79%、縣(市)議員36.02%、鄉(鎮、市、區)民代表26.15%,皆創下近20年來新高,較上屆分別提升4%、3.88%及1.29%,顯見我國女性參政實力持續增長。

至於立法院,今年三月的最新統計,全球女性國會議員共有9942人,女性所佔比例為26.6%;台灣以42.9%排名第一,其餘國家依序為法國36.75%、德國35.52%、加拿大35.19%、美國28.03%等。我國女性願意參與政治,願意為公共議題發聲,數據會說話。

今天得知昨日凱道的一場遊行,女性參與率極低,報載現場目測男女比是九比一。今日有立法委員說,這是因為女性要在家照顧小孩和長輩,參與遊行意願低落之故,這說法恐與現實不符。

另又有說法聲稱我國女性不負擔買房責任所以不關心,這個講法更是背離事實!從聯徵中心資料顯示,女性購屋貸款占比48.07%,女性地主的比例也已經提升近47%,證據告訴你,我國女性努力肩負著居住的成本。

昨日遊行隊伍中,有高舉〔拒絕歧視性言論〕〔拒絕性別偏見〕的牌子,抗議總統候選人過去罄竹難書的各種歧視女性言論,這恐怕是我國很多女性,對這場遊行很難認同的主因之一。

我國長照與托育政策當然需要進步,培力青年群體實現居住正義,更是社會能平等發展的關鍵。因此,一位總統候選人對於性別、族群、階級的議題,能有多元包容和平等的思維,才能引領社會前進。

呼籲各候選人,年紀再大,也要努力讓自己具有教化可能性,各位要選的是2024年的總統,不是清朝的皇帝,請不要再有這些清朝穿越來的言行,否則只會貽笑大方,讓人無法認同。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晶體智力(3)/eaton

說服三部曲 

亞里斯多德提出「說服三部曲」:1.邏輯(Logos),指強而有力的論點,並遵循一定的邏輯,使對方覺得有理。2.信譽(Ethos),指溝通者的名聲、專業度、可信度以及權威。3.情感(Pathos)指建立適合的情境傳達訊息。 

作家三毛深懂運用情感傳達訊息,聽她講撒哈拉沙漠故事,扣人心弦。就我粗淺想法,情感傳達的技巧有三:一是敘述性故事,二是白話的書寫能力,三是非線性、象徵性或隱喻性的文字。

高竿的文字不僅是文字,本身可以營造情境,展現對概念、想法、事物和現象的獨特理解,而不是僅依賴具體數字或抽象概念或規則。 例如: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羅青《答案》 

「規則指導智者,傻瓜遵循規則。」---奧斯卡.王爾德,老子《道德經》早就講了 

「對於看到的每個哀傷,我瞇著眼睛探究衡量;看是否像我的一樣悲涼,或是有的沒那麼難擔。」---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人們以獨特的方式,背負他們人生中各樣的傷痛) 

甚麼是恩典?「長柄菊的花朵很小,卻是最耐缺水最耐高溫的植物。它的種子能從小花朵表面起飛,不倚靠自己的聰明,更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守住永恆的約定(與創造者):單單挺向空中,等待風吹。」----張文亮 

「世上有兩種東西,讓我深深景仰,一是頭頂上的星空,一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康德

德國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常用這種方式,從不同角度探討和表達複雜概念,寫作風格源於對大範疇思考和解構主義的偏好,以及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歷史和文化真相的獨特理解。 本雅明有許多名言,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基本原則:

---想法對於事物,就像星座對於星星。

---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的。

---文明的文獻,同時也是野蠻的文獻。

---歷史寫作是一種靜默的、對抗遺忘的戰鬥形式。

---每個時代都夢想著下一個時代。

---對於歷史來說,一切發生過的事情都不能被視為已經喪失。

---對於每一次絕望,我們都有對應的盼望之心。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晶體智力(2)/eaton

敘事性故事的影響力 

許多人有豐富人生經驗,若能轉成敘事性故事,比嘮叨更能帶來影響力。測試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法較能提高青少年的避孕意願? 

1.     拿出新聞報導,呈現客觀事實,充滿數據與圖表。

2.     告知青少年,你會死得比一般人快,再找小爸媽親自說明人生如何被打亂。

3.     看玩酷時代(The O.C.)影集,看高中生雷恩和德雷莎意外懷孕,從此他們的世界天翻地覆。沒有任何數據與圖表。 

答案是3我貼過不少被動式投資,但我知道提供再多數據,說投資不是「愛拚才會贏」,而是「不需努力」,還是很難說服人,因為根據行為財務學的研究:敘事性故事才動聽,比冷冰冰數字有用。 

前陣子有則趣聞。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跟瑪莎拉蒂合照,車牌號碼0050。他說每月定期定額投入1萬元到指數型ETF 0050,報酬率9%20年後就可開瑪莎拉蒂。這樣比說20年後存640萬元更具吸引力。 

發展晶體智力」,能融會貫通他人給的資訊,把複雜概念簡單化,生硬知識轉成把生活過好的要訣,栽植出對人有益的動人故事。這類素材相當多,閱讀經典小說便是其一。 

舊約聖經也幾乎是故事。比如:《出埃及記》敘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立國,決心跟隨神」;《約伯記》敘述「義人為什麼受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知道原因,從而顯示信仰的真諦是上帝同在。」

2023年7月23日 星期日

依存感

能不進養老院很好,但進比不進好,或是不得不進,若執著不進,反而不快樂。

……….

陳艾妮:入住養老院是必要規劃?我不認為!人一生所求到底為何? 

誰喜歡養老院?自從過了60歲後,接近所謂「退休年齡」時,Line裡收到的、網路上看到的,就多了「如何做個老人」的這類大量心靈雞湯,比如「如果,你已經50歲了、或 65歲了,就該……」「讓子女不討厭你的老人該」如何如何的文章。等一過生日領了65歲交通優惠的悠遊卡後,身邊更多了「如何找養老院」的聲音。 

因為工商業結構、大家庭解體、房價攀高、都市化樓房生活空間品質惡化,加上保險制度與醫療系統合作出老而不死的文明病殘病人口,因而整合成了一個大環境,竟讓「養老院」成為人生的一個正規規劃? 

遲早要住養老院不如早點入住?我不認為 

在我看來,老齡化社會裡出現許多不合人性、不合健康的觀念與行動。比如,我認為,「退休」和「孤單主義」不該成為人生生涯規劃的元素及常態,甚至,它們和COVID-19一樣,都是病毒,且是比新冠病毒感染人群更廣、影響更大的思想病毒。 

人應該「退休」和「孤單」嗎?我不認為。人應該及早預約養老房,人應該「遲早要住進養老院就早點入住」,就像要及早購買生前契約準備好墓地一樣嗎?我也不認為。 

朋友積極約我一起去看「養老院」,最近一次是到海邊看一個五星級預售養老套房,樣品房小巧時尚而美倫美奐,朋友建議我也買一個單位,好餘生一起做鄰居。這房享有養老村的設備及照顧,且房間有自己的產權。 

但無論怎麼巧妙緊湊隔間,硬隔出2個房間,原則上就是讓人感到小而擠。個人用品衣物還沒進場就讓人感到壓迫感,可以想像東西都進來後會堆成什麼樣。回想過去陪朋友參觀過的幾個養生村,好好思索後,讓我明白,這個「養老院」概念被過度合理化、美化及過度提早了。 

曾參觀過中等等級的、條件不錯的養老院居室,通常就是一間功能緊湊的套房,有乾淨的單人房間(雙人當然就得加價),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與家具,通常標準配備是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牀、一個沙發、一個冰箱、一台電視機,但通常你自己家裡這些東西都有,但都沒法帶進來,怎麼辦?賣掉?送掉?丟掉?買時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買的,不要時竟成為不值錢的處理麻煩。 

為節省空間,往往沒有洗衣機(在公共空間公用洗衣機及晒衣場),又因為怕不安全,往往也沒有爐具(因為有食堂,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但即使是以養生著名的養生村住戶告訴我,沒多久後就吃膩了)。你想換口味?就出外外食,或自己準備電磁爐或微波爐自己煮,但廚房狹小沒辦法讓你再像以前那樣用上所有用具來操辦三餐。 

我就看過一個朋友把他的房間塞到陽台爆滿,連半個床都堆著東西。人生最後,竟然讓一生養成的生活作息及儀式用品,只能留下塞得進那空間的一小部分? 

至於品質最差的養老院及福利機構的養護所呢,若有去看過的人就知道,一室2人,或4人,甚或6……哪有放自己的生活物件之處?看著就讓人難過。不管是高級還是普通級,進了養老院,管你曾經什麼位階頭銜,你及你的東西都得簡約縮窄擠進養老院的制式空間。 

人活著的存在感 是依附在喜歡的人事物上 

誰喜歡養老院?我就不喜歡,再豪華周全的設計也不喜歡,我喜歡住在自己營造出來的「家」裡,即使它破舊不完美!精心選購回來的家用電器、做飯的各種順手器具,屬於自己審美觀的鍋碗瓢盆,還有大小瓶罐的柴米油鹽及調料……這些一日生活三餐所須,就是我們活著的證明。 

即使兒女住得遠或老伴已走而沒人共居相處,但一個裝滿了各種日常慣用品的「家」,就代表著真實的你,它就是人生最後的依存感所在。它即使廉價髒亂,也帶給你幸福安全安定的存在感。每個人的家都是一個充滿回憶與經驗的空間,就像生命及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熟悉每個東西在哪裡,黑夜裡也知道開關在哪裡,再怎麼破舊髒亂,我們都喜歡擁有自己的房子。 

因為,人活著的存在感,是依附在喜歡的人事物上面的。用自己的鍋子煮愛吃的菜,辛苦的掃自己的門廳,自己交往到的鄰居及知己……這都是存在感。 

個人很渺小,是需要靠外界來得到依存感的,人會依存在一個國家、信仰、家人、房子、車子、愛人、兒女、工作、事業、志業、嗜好、衣物、寵物甚至一個布偶上。為了這些在宇宙中的歸屬定位,人可以為它打仗、奮鬥、奉獻、犧牲。 

別看稱說四大皆空、不著相的宗教界,都要營造越蓋越大越多的殿堂及越來越繁複的儀式規章盛會,讓教主及信眾們都來依存,因為人人須要歸屬感。而生活空間有限的制式小型房型的養老房,剝奪了我們賴以維生、寄托存在感的物件。它沒有存放你平生積累的成就、才華、嗜好、習慣、作息的空間。人生過去的心愛的衣服、用品、收藏、書本、音樂帶、洋酒、茶具、畫冊都得送走或丟掉。

若進了養老院,無法想像好客的我,放不進我的2個大冰箱,日後如何招待隨時會來的好友?無法想像愛漂亮的我,放不進我那些衣服,日後如何每天打扮自己?無法想像畫畫越畫越大幅的我,怎麼安放我的大批畫作? 

我常覺得我活得好,就因為我愛漂亮,總願買新衣服來讓自己開心,我相信只要繼續想買衣服,我就會活得長壽健康。若哪天因為空間不夠而停止買漂亮衣服了,那天我的人生應該就沒戲了。 

有許多人一退休,就宣告家裡不再添東西、不再買新衣服了,就成為最少消費的個體了。最傻的人是把房子過戶給兒女,自己去住養老院,還自以為自己是好長輩。 

認清自己想要的生活!力求活、老、死在自己的家 

進養老院,是人生最後一次大搬家,不,不是「搬」家,是「棄」家!網絡上許多這樣的文章:「我跪拜在家門前,拜別我的過去、鄰居……只帶走銀行卡、幾件衣物……」看了令人淚下,一生都在賺錢汲汲營營買東西,最後竟要「拜別」它們? 

就因為相信了「養老院」是正確的必要規劃,很多人非自主地成為一個「斷捨離」的實踐者,被迫的大量拋棄充滿感情的人事物!沒錯,「斷捨離」是對的,但不要解讀錯誤,「斷」不是斷裂而是「判斷」。若判斷是不必要的,當然就該馬上捨離;但若判斷是一定要的,就要誓死保有它到死,這是人的權利及義務。若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事物,若是淑世濟民的才華,就都要更努力及傳承,這些都是無法也不該捨及離的。 

人的一生所求為何?就不過是「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若不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那賺錢買房有何意義? 

誰喜歡養老院?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養老院,原因之一,就是人不該捨離放棄自己經營一生所心愛的人事物,不該因為養老院的有限空間,而痛苦地「拜別」自己依托的存在感!不住養老院,那怎麼解決養老問題? 

如何預防「孤獨死」?抱歉,我並沒有答案,只是有勇氣說出真心話而己。我會奮鬥爭取活、老死在自己的「家」裡,我會努力健身保命、我會維持養老金自主。因為,我不喜歡養老院!你呢?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晶體智力(1)/eaton

年老後更快樂 

哈佛商學院教授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致力於探討為何有些人在年老後更快樂,他的「領導與幸福」是秒殺課程,其著作《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長居《紐約時報》暢銷榜。 

根據他的研究,世界告訴我們,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受人景仰、賺大錢,人生就會更快樂,但事實是:人生走到65歲後,有一半的人會變得愈來愈快樂,直到生命的終結;另一半愈來愈陰鬱,而且早年愈是成功的人,愈可能是不快樂的那一群。 

他結合科學、哲學、神學、歷史角度,以及自己人生經驗,發現熟齡的快樂祕訣,在於勇敢跳到第二條曲線上,就是發展晶體智力。 

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提出,人類有兩種智力,且兩種智力發展的時期分處人生的不同階段。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攸關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它也涉及數學與閱讀能力。這種智力曲線發展高峰,出現在早期成年階段。 

如果你在早期職涯裡大放異彩、過關斬將,仰賴的多半是「流體智力」。但它並不是一條永遠向上的曲線,到了340歲會急劇下滑,到了年老,會陷入「奮鬥者詛咒」,活得不快樂。 

第二種為「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這種智力發展曲線會在450歲達到高峰,但到780歲仍不墜。晶體智力的強項不是敏捷與創新,但開始知道什麼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懂得融會貫通其他人給予的資訊,然後以此為素材,栽植出對人有益的動人故事。 

晶體智力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把生硬的知識轉變成幫助更多人把生活過好的要訣。發展晶體智力,能讓晚年破除「奮鬥者詛咒」,活得越來越快樂。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政府掩耳盗鈴?/eaton

最近經濟部發文說:台灣過去七年對全球出口成長7成,對美出口翻倍成長;與新南向國家貿易額及出口雙創史上新高。 

對此,鴻海創辦人批評:民進黨政府不要再掩耳盗鈴粉飾太平!真相是成長基期是七年前(2016)的數據,台灣對中港貿易順差達1004億美元,中方統計更高達1,565億美元,若無鉅額順差,台灣已是貿易逆差國。 

十幾年來,聽太多類似說法(前總統馬英九也講),我總說:似是而非的騙術。簡單問題認知錯誤,不知是被政治逼瘋,還是做球給別人殺? 

解釋前,我先為投資人出氣。2018鴻海集團市值2.05兆台幣,今年(2023)6月底為2.03兆,根本沒動(謝金河,2023)。同期台股ETF 0050含息漲了111%,不知誰在掩耳盗鈴? 

20162022,台灣出口成長71%,南韓37%,香港18%,日本16%,新加坡52%,這是掩耳盗鈴,還是天佑台灣?再比較馬政府時期更清楚。 

馬政府(20082016):從2,516億美元到2,791億美元,成長率9%

蔡政府(20162022):從2,791億美元到4,794億美元,成長71% 

台灣對中國依賴嗎?台灣出口至中港澳近九成是中間財,就是再加工轉銷售,所以市場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台灣晶片對中出口佔比由38.4%(2016)增加到57.4%(2022)。有了晶片,中國才能賺錢兼工作機會,這樣是誰依賴誰? 

過去兩岸貿易占比近50%,去年降到38.8%,今年(2023)上半年降到35.5%,隨著生產基地移動,10年後不知有沒有20%(目前中國GDP佔全球18%),鴻海不也受客戶指示移動生產基地,究竟誰在「掩耳盗鈴」? 

後記:跟中國關係好,還能賺錢嗎?紅酒消費是衡量消費力指標。中國紅酒消費在2017見頂,20222017的一半,19961997水準,那時中國還沒加入WTO。中國人愛國改喝白酒?白酒消費也是2016的一半。中國的紅酒品牌,第一是中糧長城,沒有上市沒財報可讀,第二是煙台張裕,A股,目前股價是頂峰的三分之一,第三是王朝酒業,香港上市,有法國Remy Martin入股,被停止交易很長時間,目前股價不到頂峰5%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讓時間感變慢/eaton

每個人的時間都以相同速度流逝,但感覺不同。童年和青少年感覺漫長無比,一年如同永恆。但成年後,每年似比前年過得更快,剛慶祝完四十歲生日,轉眼五十歲了。 

時間去哪裡?科學家區分實際時間和感知時間,這種現象有兩個主因:1.新的經歷次數減少;2.日常事項數量增多,對事件和行動的體驗不再強烈。 

兒童經歷許多的第一次,對事物的感知深入而詳細,經歷過的事能從多個角度回憶,從而讓時間的體驗變得更長。因此,記住不同事件或行動的多寡,可以建構更長的時間感。 

成年人的生活壓力,讓體驗忽視細節,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注意力更分散,更沒時間專注細節,回顧時,記住更少的經歷元素,時間感變得短暫。 

放慢時間感,最直接的方法是跳出日常生活和舒適區,尋找未知印象和新體驗,即使在老年也是如此。新經驗能讓大腦保持活躍,讓腦部思維有事可做,挑戰自我。 

時間感知是主觀體驗,每個人有不同方式感受時間流逝,嘗試不同方法或結合在一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我綜合許多具體方法: 

1.不浪費時間參加沒意義的活動:若活動發動者沒有基本品格,不要被他們製造的話術或垃圾訊息騙得團團轉。甚麼是垃圾錯誤訊息,開放胸襟向人討教。 

2.深呼吸:放鬆身心更能意識當下時刻,透過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可以緩慢地感受時間的流逝。 

3.注意力集中:專心在當前的感覺、經驗和環境上,有助於減少分心和拖延,更深入體驗時間的流逝,正念是一種集中當下的練習。 

4.減少多重任務處理: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會分散注意力,導致時間感覺更快。儘量專注於一個任務,完成後再轉向下一個。 

5.慢下來享受生活:匆忙過活,時間感更快。給自己空間放鬆和享受當下的時刻,例如,花時間與家人朋友聊天;與他人互動;參與有意義的對話和活動;欣賞大自然或從事愛好,可創造豐富回憶,讓時間感變慢。 

6.寫日記或反思:每天花時間回顧一天,思考情緒和感受。這種過程可以更加細膩地感知時間的流逝。 

7.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時間感更快。嘗試限制使用手機、電腦和社交媒體的時間,轉而專注於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和活動,可以更有意識感知時間。 

8.創造新經歷和挑戰:閱讀、寫作、運動、音樂創作、重新裝修家裡、前往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學習全新且不熟悉的語言或技能、擴大社交圈等,處於新環境、學習新技能或追求新目標,大腦處於更高的活躍狀態,對時間感知更加敏感,時間感變得更慢。 

9.注意細節:全神貫注投入一個任務或活動,刻意觀察周圍細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例如,觀察植物和動物、欣賞藝術品的細節或享受食物的味道和質感,可以更深入體驗當下。 

10.與創造者互動:思考宇宙奧秘,帶給人們深層次的體驗和豐富回憶,有助於放慢時間感。例如:在自然環境中散步,觀察自然變化;聆聽鳥叫葉響,觀察樹葉顏色;細細品味風吹稻穗的聲音;感受大地不同季節氣息;觀賞星空變化;看日落日出,溶溶落日的展演;沉浸在海洋或山脈中。 

與創造者連結,會感受自然的壯麗和安寧,意識宇宙廣闊和時間無限性,並將注意力從日常瑣事轉移到更大的整體,提醒你存在於更廣闊的宇宙,在宇宙時間的尺度下,人類的生命經歷微不足道。這樣的視角使人感到寧靜和謙卑,從而放慢時間感。 

「世上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靈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哲學家 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