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面對無常(2) 奮勇求生

李清照的先生交代她,一定要好好保住古物,言猶在耳,得瘧疾過世。 

千年前的宋代,當寡婦不容易。收藏被人吞沒,宵小跑來偷竊,古物所剩無多。最後,寄居在弟弟家,但弟弟身體不好。 

這時張汝舟出現。他不帥,有點老,但懂得噓寒問暖,強調會好好照顧她。李清照對他不太瞭解,還是希望重新振作。

婚後,張汝舟逼李清照交出古物,原來結婚是為貪圖古物,張汝舟發現古物所剩無幾,於是開始毆打她。生活都這麼艱難了,還要受家暴,李清照決定離開騙子。

依法律,她無法離婚,除非丈夫犯罪被流放外地。當時規定,舉人達一定年紀與考試次數,可向禮部申請殿試,授予公職,職位普普,算是安慰獎。張汝舟虛報次數,被李清照抓到把柄。 

當時妻子告發就算真的,自己要關兩年。李清照決定拼了。宋高宗注意到這事,交付大理寺審判。關了9天就出來了,前夫被解職,還被判流放。 

很多文人認為李清照晚年漂泊一生,卻忘了她仍有官場交際圈。比如,政治稍安定,宋高宗恢復立春進獻帖子詞的習俗,李清照透過關係進獻五個帖子,主要給後宮貴婦團。 

回過頭看,她在戰亂中努力求生,奮勇脫離家暴,堅強有主見,晚年會過得差嗎?未必。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提防仲介?

這篇提到[1],和房屋仲介心理戰的「4個不要」我一定要買到房子我看屋看很久了,相信開價就是底價,讓仲介知道你自備款有多少。 

對此,林永孟提醒[2],提防仲介可能有代價:增加交易成本、買貴了、沒買到愛房等。購屋人可跟仲介成為夥伴,但需具備:市況趨勢、物件搶手狀況、購屋人的需求強度、購屋人的成熟度、跟仲介的關係與信任感等條件。若條件不夠,建議適度保留4個不要」 

前開見解考慮「代價」及「條件」,比單純「4個不要」思維高明。就像「多做多得」……等浪漫邏輯要成立,需要想想預設條件,否則將受其害。 

許多人主張省下武器的錢,提供營養午餐。這種浪漫濫信「大愛和平」,忽略敵國甘冒軍事風險的代價。和平繁榮不是理所當然,所謂善良,不是完全不設防。 

我又想到,上次台灣公投,北部人過半蓋同意,也是沒仔細想想國安、經濟、用電、生存等代價。從這點,住在台灣挺危險的。# eaton 

[1]和房屋仲介心理戰的4個「不要」

https://bit.ly/3us7tgd

[2]林永孟,31年資歷、信義房屋全球資產資深顧問、仲介經紀人老師

走出困頓:面對無常(1) 休休,罷了

李清照在青春期,寫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敘述殘酒未消的少女,關心花墜風雨的纖細憨態。 

婚後,丈夫經常遊學或當官到外地,一次次離別,詞風漸改,「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便是如此。 

同樣悠悠醒來,同樣別有心事,但跟年輕時不同,不是喝多了,也不為大自然交替傷感,而是經歷太多,說了怨了,有何用? 

人生離別難留,只有不盡的樓前流水,可堪顧念。面對困頓,李清照說「休休」,罷了,放下了,有著說不出的嘆息。 

李清照情真直率,記錄青春轉瞬的美好,細膩委婉,如絮絮家語,也用積累生命經歷,代言世人行經半生風景,必然面對無言以對的時刻。 

話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沒參透好壞處,仁義道德「講甲一畚箕,做無一湯匙」,不是雙重標準,就是偽善居多,甚至反其道而行。願自己記住。

參透絕對是關鍵的預設,願自己記住。話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沒有參透,仁義道德「講甲一畚箕,做無一湯匙」,恐怕偽善,甚至反其道而行。

…..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羅素(12)發願行善的哲學必須由善心啟發

前幾天美國媒體的共同頭條:美國最高法院推翻憲法保障的墮胎權,將墮胎決定權交給各州。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進步左派,聲稱違逆主流民意。 

這次大法官裁決,沒宣稱墮胎在道德上對或錯,也沒宣稱人民可不可以墮胎,或有沒有權利墮胎,而是宣稱憲法沒說保障公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墮胎權利。 

裁決主文展現美國憲政法治之核心精神,以極重口吻批評1973年羅訴韋德案的裁決是「極惡劣的錯誤」(egregiously wrong),僭越(arrogated)最高法院的合法權威。 

這個「嬰兒生命權」與「媽媽自主權」爭議,給我三點反思: 

第一,進步左派高舉「公平」為最高價值,強烈宣稱保護弱勢。實際呢?不能主張自己生命的嬰兒才是最弱勢,這種公平是不是雙重標準,是不是偽善呢? 

第二,判斷墮胎是否殺人,需要哲學倫理的嚴格訓練,我不敢隨便說。但無論如何,兩者權利至少要平衡,美國每年出生約350萬人,20196080萬宗墮胎,比例1/6,很難相信墮胎不是殺人。

第三,進步左派高調亂倫、強暴懷孕,以凸顯禁止墮胎不合理。若我沒查錯,只有3個州不允許,這樣是不是「稻草人謬誤」?講大敘述,「以偏概全」不符合判斷的基本精神,學術期刊也不刊個案研究的!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羅素(11)哲學的目的

如果某種哲學要帶來幸福,就應該從親善的感覺中得到啟發。馬克思的靈感不是來自親善的感受。馬克思假裝他想要「無產階級的幸福」,但真正想要的是「資產階級的不快樂」。正因為那個負面元素,那個仇恨元素,他的理念才產生災難。發願行善的哲學,必須由善心感受所啟發,而不是由非善心。----伯特蘭·羅素 

多數人相信,馬克思主義帶來大災難。有人緩頰:不是思想的錯,而是執行出問題或高估人性。羅素反駁,馬克思哲學的本質是災難性的。 

進步主義者過於浪漫追求公平,也有類似問題。比如:為消除貧窮,倡議不管有沒有工作,每人都要有基本收入,也許90%的人去吸大麻玩電動,只要10%投入創新,整體仍然划算。 

暫不論是否划算,90%的人過著虛無人生,外部成本多大?分不清想要或需要,善意的舉動往往為邪惡鋪平道路。 

說到底,就是加稅,要「資產階級不快樂」,大家都不快樂,或是一樣糟,就不會不公平。若成效差,總有理由說哪裡要調整,芬蘭試辦基本收入失敗,進步主義者的說法就是如此。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走出困頓:理性是好事

人的情緒起落與對事實的感知成反比,對事實瞭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動感情。---羅素 

截至7/6統計,台灣60歲以上染疫死亡約6千人,換算年化,佔每年60歲以上死亡14萬人的8%。死亡原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死前剛好感染,與死亡不一定有因果關係,所以實際比8%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說:「臺灣正在面對超額死亡,隱匿疫情、草菅人命,跟中央防疫政策的快慢好壞,有絕對且必然的關係」。 

經濟學人統計,臺灣超額死亡是 -2000人,每百萬人少死8人,暫居世界第三佳。看來台北市政府發言人看不懂「負數」。 

一位顏色鮮明的台大退休教授也走火入魔,用5月或1-5月跟去年同期比,計算超額死亡。其實5月死亡人數可能受前期影響(4月就是偏低)。經濟學人的統計採5年平均當基準,也跟國際比較。 

就算真的超額死亡,「隱匿疫情、草菅人命」是亂臆測。老人家擔心懼怕,不去看診,不去住院手術,都可能造成死亡。 

台灣50歲以上,沒打疫苗占比不到10%,但染疫死亡沒打到2劑佔7成。喊不要打疫苗,跟喊隱匿疫情同一批人,究竟誰才要負責?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羅素(10)乞丐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妒忌出於同儕比較,第2名跟第1名比,乞丐只跟乞丐比。很多人不想參加同學會,主因是面子問題作祟,其次是不喜歡、認為沒必要。 

「幸福曲線」創始人強納森 勞赫在2005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雜誌界普立茲獎。他在新書《大人的幸福學 》分享失落的故事。他在人生豐收時,愛跟親友同事比較,一山總有一山高,期待與現實落差,疲累陷入低潮。 

健康的比較,讓人產生前進動力;病態的比較是通往地獄的大門,成就再高,都會不快樂。幸福是主觀感受,最怕客觀比較,俗話說少比較,確實是智慧,因為比較通常是病態 

隨著年齡增加,是否陷入更陰暗的幽谷?勞赫用大量實證,反而是幸福感上揚的開始。人的幸福曲線像U型,第一高點在23歲,40多歲谷底,然後盤整,50多歲上揚,70歲到第二高點。 

上揚的原因不是獲得更多的金錢與成就,而是歲月淬鍊出智慧,使人降低自我期待,並更懂得滿足與感恩。當你能夠駕馭心魔,幸福感就會到來。

 勞赫的新書最後一章標題:幫助他人,你真的具有影響力。助人為快樂之本減少陷入病態比較的機會!

人生經歷磨難,智慧才會萌芽。每個人的人生劇本不同,只有親自走過,人生答案才會展開。比較是人性,做到難,這就是修養,修病態比較的心,養幸福感的人生。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羅素(9)羅素語錄:情緒管理

1.          乞丐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          恐懼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殘忍的主因之一。智慧始於征服恐懼。 

3.          人的情緒起落與對事實的感知成反比,對事實瞭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動感情。 

4.          如果一聽到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表明你下意識感到你的看法沒有充分理由。 

5.          如果某個人硬要說二加二等於五,你只會感到憐憫而不是憤怒。 

6.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信不疑。 

7.          精神崩潰的一個最初徵兆,就是堅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8.          希望是堅韌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攜帶它們,人可以登上永恆之旅。 

9.          愛情只有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羅素(8)哲學的價值

哲學、科學、宗教是掌握世界圖像的三種方式,而哲學是所有學問的根本。

羅素認為,介於科學和神學之間的哲學,與神學一樣,試圖尋求未知事物的答案,也與科學一樣,以理性的眼光審視事物,反對遵循權威。 

以下摘自羅素對於「哲學的價值」的看法: 

如果你問數學家、礦物學家、歷史學家或任何其他有學問的人,他的科學已經查明了哪些確定的真理,那麼只要你願意聽,他就會一直講下去。 

但如果你問一位哲學家同樣的問題,而且他是坦率的,那麼他將不得不承認,他的研究並沒有取得其他科學所取得的那些確定結論。 

然而這只是關於哲學的不確定性的一部分真相。在我們看來,除非人類理智的能力與現在大不相同,否則有許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對我們的精神生活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將是人類的理智所無法解決的。

事實上,哲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的不確定性。未受哲學薰陶的人,一生都被禁錮在種種偏見中,這些偏見來自常識,來自他那個時代或民族的習慣性信念,來自未經審慎理性的合作或同意而在其心靈中形成的信念。 

對這樣的人來說,世界往往變得明確、有限、顯而易見;尋常的事物不會引出問題,陌生的可能性會被輕蔑地拒絕。 

哲學雖然不能確切地告訴我們它所引出的種種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但卻能給出許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擴展我們的思想,使我們擺脫習俗的暴政。 

因此,雖然對於事物是什麼,哲學減弱了我們的確定感,但對於事物可能是什麼,它卻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認識。 

哲學還有一種價值——也許是它的主要價值——那就是它所沉思的對象的偉大性,以及這種沉思使人擺脫了狹隘的個人目標。 

受制於本能的人,生活被囿於其私利的範圍內:家人和朋友也許包含其中,但外部世界未受關注,除非它可能有助於或妨礙本能願望的實現。與之相比,哲學的生活是平靜自由的。 

私人的本能利益的世界非常狹隘,它置身於一個偉大和強大的世界之中,這個世界遲早會把我們的私人世界變成廢墟,除非把自己的利益擴大到包含整個外部世界。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羅素(7)不用盲目崇拜權威

比爾蓋茲警告:疫情最糟還沒有到來,可能出現傳染力更高、更致命的變異病毒株,機率高於5%

你信嗎這類不易預測,估計變異數大,機率不到20%,我不想杞人憂天,除非危險性很高。 

玩過「數獨」會發現,為避免矛盾,不管用多少行列演算,答案都一樣。但聲稱答案是正確的,預設是:1.空格規律不變;2.框架內樣本具代表性,擴大境界,答案也相同。 

金融市場不存在這類預設,不然數學家發大財了。人是情緒動物,不同情境大幅減弱行為慣性。老子講規律,提醒大家順應自然。 

若空格的規律變了,任何數字都可能是答案,而且你怎知何時變?每件事不都有凱因斯向政府喊話:「到了長期,我們都死了。」 

這樣,如何判斷預測對錯?綜合專家意見,評估各種預設的合理性,預設發生機率越高,影響力越大,說法越可靠,然後謙卑受教。明天如何,沒人知道。 

練習一下:電影《侏儸紀公園》說:「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意謂生命的韌性,故事發展難料。您認為預設合理嗎? 

後記:找到出路?像極了浪漫廣告,恐龍還是滅絕了。一個人認知或態度錯了,沒有找路能力,出路在眼前,恐怕還是迷路了。同樣看到人的眼睛設計精細,隨機演化機率微乎其微,牛頓相信「上帝創造論」,愛因斯坦持「未知論」,達爾文持「隨機演化論」,生命觀不同,都能找到出路嗎?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羅素(6)羅素語錄:思考的美德

1.          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到的誘惑還不夠大。 

2.          父親們最根本的缺點,在於想要自己的孩子為自己爭光。 

3.          當心靈回到起點時,它已經在過程中有了新的覺悟。 

4.          過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產生毀滅性的傲慢。 

5.          不用盲目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6.          不要用權力去壓制有害的意見,採取壓制,只說明你自己受到了這些意見的壓制。 

7.          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8.          眼光長遠是理性的,但也是苦悶的,因為美好永遠在將來,當下永遠有苦難。 

9.          不要試圖隱瞞證據,證據最終會被暴露,即使真相不令人愉快,也要做到誠實,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10.      不要害怕思考,思考總能讓人有所補益。不要為自己持獨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為現在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看法。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羅素(5)樂趣與幸福:做喜歡的事

陳縕儂,32(2022),台大資工系最年輕的老師,美國卡內基博士全球資工排第3,放棄微軟千萬年薪,29歲回台大教書,領月薪6萬。 

她說「到台大母校教書一直是我的目標,有機會,當然要回來。就像我研究AI,當時也很冷門,只要有guts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眼光,才能讓自己有機會變得與眾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hMmH9VoRr0U&feature=emb_logo 

與眾不同有那麼重要嗎?也許她認為人生短暫,過程就是目的,得到多少財富不重要。我猜想她個人的價值觀排序1.愛家人愛台灣;2.喜歡教學及研究;3.成就感;4.承擔風險;5.財富自由。 

排序猜想建立在幾個事實:在台灣生兩個寶寶;關心台灣發展;AI研究通過2018「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無後顧之憂;很高興學生攻讀麻省理工博士;在台灣也能做智慧語音生活商品,願意承擔不成功的風險。

想獲得幸福,要對價值觀做清楚排序,當價值衝突,可知要放下甚麼。排序之餘,羅素在論述「哲學的價值」說:「這個世界遲早會把我們的私人世界變成廢墟,除非把自己的利益擴大到包含整個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