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上) eaton

結論輕快音調讓人想要在廚房跳舞,邀朋友共進晚餐;悲傷音樂不只釋放情緒,還能引發與他人共存共融,讓人知道自己在悲傷中並不孤單,就像閱讀李清照的詞,並觸摸到崇高的天空。 

通常我們說,心情不好,多接觸正面訊息,多聽歡樂的歌曲。前者是對的,但根據目前研究,後者並不精確,甚至是錯的。 

怎麼說呢請用經驗想想,歡樂或悲傷的音樂,哪個最能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若不知道,花3分鐘,看這位兩歲男孩第一次聽到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景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JTiuPLRqA 

這個2歲寶寶知道現在是安靜嚴肅的場合,可是旋律太感動了,於是整張臉繃得好緊,努力別哭出來,最後還是忍不住嗚咽一聲,接著眼淚滑過臉龐。他的反應透露出某種深沉、近乎神聖的東西。 

比起快樂的音樂,悲傷的音樂更能引發神經學家賈克所形容「皮膚那種雞皮疙瘩、顫抖的感受」,又稱為「寒顫」。 

根據研究,喜歡開心曲調的人,平均重播175次;可是喜愛「悲暖型」樂曲的人,近800次。他們覺得悲傷的音樂比較能感受到深刻的美、深度連結、昇華超越、對過去的懷念,以及共通的人性──崇高的情緒。 

這種現象延伸到其他的美感形式悲劇愛下雨天以及催淚電影。櫻花讓人醉心,只因為早凋。日本人用「物哀」解釋「對事物的傷感」、「對無常的易感」所引發的輕柔傷心,這是很多人想追求的心境。 

為什麼有時我們擁抱悲傷,可是其他時候努力避免悲傷呢?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提出許多理論:月光奏鳴曲可能可以療癒面對失去與憂鬱的人,幫助我們接受(而不是忽略或壓抑)負面的情緒。這樣的音樂讓人知道自己在悲傷中並不孤單。 

最近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研究提出更令人信服的解釋,在所有的變數當中,讓人受到悲傷音樂觸動的最大因子是「同理心」。 

受試者聽《諾曼第大空降》的原聲帶。和小男孩一樣反應的人,對社會的濡染比較敏銳,能透過他人的視角看待世界,在他人遇到困難時展現同情心,而不是覺得不舒服或焦慮。 

另一種解釋存在已久,就是情感上的淨化或療癒。神經科學家馬修.薩克斯等人研讀所有關於悲傷音樂的文獻,提出假設,認為蕩氣迴腸的旋律助人維持生物恆定──情緒與生理機制在最佳的狀態下運作。有研究指出,加護病房的嬰兒聽哀戚的搖籃曲,呼吸更有力,餵食節奏更好,心跳更健康! 

然而,月光奏鳴曲不只會釋放情緒,還能提升情緒的層次,只有悲傷的音樂可以引發讚嘆、與他人共存、共融、互通崇高的狀態。帶著恐懼或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樂曲,沒有同樣的效果。 

薩克斯等人的結論是,輕快的音調讓我們想要在廚房跳舞,邀朋友共進晚餐,可是讓我們想要觸摸天上的,會是悲傷的音樂。 

[1]摘要編輯自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如何將哀傷痛苦化為無窮創造力Susan Cain,陳雅婷、陳佳瑜譯,臺北市:遠流,202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