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下) eaton
世事無常,時代的一粒灰,落到每個人頭上可能是一座山。當你讀懂《戰爭與和平》,就會明白:學不會在痛苦中覺醒,在成長中自立,一生將困在原地,過著沒價值的人生,臨死,灰白遺憾。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個共性,跟探究人生的哲學家不同,不表現機智,而是反思有價值的人生,並作真實的生命實踐。
他在50幾歲時,發表《我的懺悔》,停止酷愛的狩獵活動,斷絕與貴族社會的交際,從事農夫工作,呈現他的典型理想人生。他從感到徬惶、縱慾無法自拔,最終成為堅定的耶穌門徒,不曾放棄追求真實有價值的生命。
《戰爭與和平》有三條軸線:1.活在別人嘴裡,是痛苦的根源;2.沒跨不過的痛苦,只有不願覺醒的自己;3.真正的成長,從擁有獨立人格開始。
人生漫漫,溝壑萬千,難免被人所絆:太依賴別人,沒了原則,陷入焦慮和痛苦;太聽信別人,成了別人嘴裡的善人、心中的傻瓜。
時代不同,但人類困境大同小異。也許我們曾像皮埃爾的前半生,在他人思想的海洋浮沉,失去真實的自己,因無法面對現實,選擇逃避。
然而,哪有太陽不下山,哪有人生無磨難? 麻木面對固然舒適,卻讓人生失去意義;覺醒固然痛苦,卻是磨練人生的利器。沒有跨不過的痛苦,只有跨不過的自己,生活是自己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跟與自己摔跤。面對痛苦,唯有坦然接受,重審人生,才能讓靈魂覺醒,破局重生。
亞里斯多德說:「生命最終的意義,不僅在於生存,還在於覺醒和沉思的能力。」人生的成長不是經歷多少,而是清醒自知人生要怎麼過,路要如何走,只有保持獨立人格,才能欣賞到心中美景。
一個有獨立精神的人,會試著了解自己的侷限,相信厚積薄發的積累力量。身處困頓,增長見識,才能積蓄力量,培養審視自我的能力、抽丁拔楔的智慧。
但,獨立的前提是「擇善固執」,盲目堅持錯誤,可能害人害己,不比從眾好。這是常識。可惜情緒高於理性,總是忘了。
後記:他們的獨立精神才是對的?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至9/19統計,38個OECD國家的每百萬人口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四名(443.38),僅次於新加坡(294.85)、日本(351.83)和紐西蘭(384.43)。只有美國的14%,德國的27%,匈牙利的9%。
匈牙利的死亡率最嚴重,是台灣的11倍,該國至少一劑接種只有66%。反思台灣,扣除12歲以下,接種一劑以下(含)約100萬人,這些人是長期居住國外,還是認為他們的獨立精神才是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