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感謝 承傳 不朽

時光、事物消逝,如同河水流去。君不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赤壁賦》也寫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前幾天,在台大看見印度黃檀,日本帝大時就種下,後來新聞說,因著褐根病,文學院發起「印度黃檀 再見!」,有音樂表演、詩文朗誦、影像回顧以及最後巡禮活動: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3305008.aspx 

要感謝嗎?每個人生命中都有棵大樹,陪伴青春歲月,曾以為樹永遠在那,但老樹也會生病消亡,只能好好道別。正如簡媜說:黃檀先生,感謝你渡海而來,帶著你的生生世世,為我們遮雨。 

要悲傷嗎?莊子建議哭三聲就好。林文月在《樹》形容那株樹:有形無形的薪火傳遞代代不熄滅,是另一種永生不朽,樹可以為見證。 

還有甚麼意義楊牧在《學院之樹》結尾寫那株樹,楊佳嫻解釋:我即教師,目送學生來去,時光閃爍猶如串串泡影。老去的教師,再沒彩蝶那濕潤美麗的青春外衣,可是情感、知識積厚,仍昂揚教導同情與智慧,前者是感受他人的能力,後者是洞察表象的本事,願學生也能成各種意義下的啟蒙者。 

杜甫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我也要說,物極必反,現在校園兩極化,稱不上真善美。一種活在自己的世界,學不會感恩與同理心;一種過度強調浪漫的烏托邦幻想,少了常識與公義的平衡點,嚴重左傾。知道何時要有愛心,何時要發聲,何時要有界限,不也是智慧? 

**《學院之樹》結尾:我兩手扶著欄杆外望/一串又一串的泡影從眼前閃過/那棵樹正悲壯地脫落高舉的葉子/這時我們都是老人了—/失去了乾燥的彩衣,只有甦醒的靈魂/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並且/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