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作榜樣,與年齡無關

年輕不應成為獲得成功的攔阻,包括11歲的米凱拉(Mikaila Ulmer)。她不是擺攤賣檸檬水,而是以祖母的配方,開始「我和蜜蜂檸檬水」的生意,創立檸檬水企業。 

她在《創智贏家》節目中獲得6萬美元的投資,開展夢想。她跟一家連鎖超市簽約,在55間門市銷售檸檬水,公司年營收1100萬美元(2016) 

11-Year-Old Mikaila Ulmer is a Bee-Saving Lemonade Entreprene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5wardp4Ns 

米凱拉無法憑藉資歷證明自己,而是以實踐使命表現生命的成熟。她強調以拯救生態為使命,並透過利潤回饋社會,這樣,沒有人能質疑她年輕,無法當執行長。 

我不知米凱拉行善的動機如何?根據明恩溥(1845~1932)的名著《中國人的素質》說:「大部分中國人樂於行善的目的,是期望獲得回報。」這點值得深思。 

人們行善動機區分三種:1.利己,例如:善惡相抵、增壽積德、上天堂、事業興隆、家庭美滿、健康如意、金錢、聲望、自我成長、社交、打發時間;2.利他:出於本分,無回報期待;3.社會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哪一種動機才是正確?我認為不出於邪惡,都可接受。但愛心想要持續,不能單看行為,也要看品格與信心,或許可思考這句話:「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作眾人的榜樣。」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3)

偉人的事蹟,我們高山仰止,即便無法活得像他們壯麗,但是心懷光明,能力所能及做好自己的事,一樣可活得精彩。詩全文如下,為容易閱讀,調整段落: 

朗費羅:《生之禮讚》(查良錚譯) 

別對我,用憂傷的調子,說生活不過是春夢一場!因為靈魂倦了,就等於死,而事情不是表面那樣。生是真實的!認真地活!它的終點不是墳墓; 

對於靈魂,不能這麼說:你是塵土,必歸於塵土。我們註定的道路或目標,不是享樂,也不是悲歎;而是行動,是每個明朝看我們比今天走得更遠。 

藝術無限,而時光飛速;我們的心儘管勇敢,堅強,它仍舊像是悶聲的鼓,打著節拍向墳墓送喪。 

在世界的廣闊的廣場上,在生活的露天營盤中,別像愚蠢的、驅使的牛羊,要作一個戰鬥的英雄! 

別依賴未來,無論多美好!讓死的過去埋葬它自己!行動吧!就趁著活著的今朝,憑你的心,和頭上的上帝! 

偉大的事蹟令人默想,我們都能使一生壯麗,並且在時間的流沙上,在離去時,留下來蹤跡這蹤跡,也許另一人看到了,會重新振作,那時他在生活的海上浮沉,悲慘的,他的船已經沉沒。 

因此,無論有什麼命運,不要灰心吧,積極起來;不斷地進取,不斷前進,要學會勞作,學會等待!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2)

時光易逝,不舍晝夜。生畏的太陽,如今倍感親切。山野層林盡染,落葉如蝶的秋天,不久寒風舞雪,冰封的冬天在眼前,一年光景到了盡頭。 

人生也這樣。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眼睛開閉,頭髮白了,再來離世。浪漫一點,泰戈爾說:生如春花之爛漫,死如秋葉之靜美! 

所以人生如夢?生與死,還有更高更美的層次。 

美國詩人朗費羅的《生之禮讚》寫於1838年,正值妻子去世與資本主義發展,在陰沉的日子,詩帶來光明和勇氣,被稱為「美國的心臟跳動」。 

據錢穆的考證,這是第一首被譯成華文的西方詩歌。詩人惠蒂埃說:「這九節詩,比雪萊、濟慈、華茲華斯等人所有的夢想加在一起有價值得多。」 

詩開頭說:別對我,用憂傷的調子,說生活不過是春夢一場….,生是真的,認真的活,它的終點不是墳墓。 

詩人明白生命短暫脆弱,儘管堅強,生命喪鐘總不經意間敲響,但正因如此,更應珍惜時光,認真去爭取天賦權利。肉體會死去,不聽命命運擺弄,靈魂與精神可長留天地。 

對人生有較透徹瞭解,就明白幾乎所有人一生都會遭遇困難。然而,懦弱者總有懦弱理由,勇敢者總有勇敢力量。理解詩的意涵,不難發現與海明威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美國精神不謀而合。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生命不是春夢一場(1)

日本 安藤忠雄 1995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現在80歲了,罹癌多年,陸續切除臟器,可謂「五臟俱無」。 

雖然如此,安藤忠雄還能獨立生活,而且表示要過得精采,摘要數點: 

1.自己未進大學接受正規教育,一面在事務所打工,透過函授自學。正因如此,只能一心一意,保有希望全力活下去。我的座右銘是:「加倍努力前進,永遠不氣餒! 

2.以往早餐只花5分鐘,時常消化不良。現在至少35分鐘,自覺健康許多。因為摘除胰臟,必須控制血糖,一天監測血糖6次、定時施打胰島素。 

3.過去從早上10點工作到晚上8點,現在午休至少一小時閱讀。閱讀,新想像在腦海翻騰,湧出生命力。過往讀不懂的書,年紀漸長、經過疾病考驗,讀來別有一番況味。 

4.早上起床會先走4000步,接著走路到辦公室通勤,目標日行萬步。 

5.如今是百歲時代,希望到最後都能青春地活著,我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接下來的20年,還想做建築師。詩人Samuel Ullman「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青春,就是保有對未知的好奇心。 

6.希望在離世前,將錢盡可能還給社會。大阪中之島兒童圖書館在2020年開幕,市府提供土地,建築費用由他負擔,希望更多人年少時就享受閱讀樂趣。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後輩不祭祖怎麼辦?打破形式 讓精神長存

前言:時代改變,除了樹葬花葬,日本也流行零葬,至於紀念祖先,摘要林靜芸醫師的建議。 

曉耘當年嫁過來的時候,拜公媽(祖先)的事,婆婆作主。婆婆禮數周到,但廚房在一樓,公媽在4樓,曉耘樓上樓下奔波。 

這些不算什麼,婆婆堅持拜全套,拜過的食物不能送人。有時家裡只剩婆媳2人,曉耘吃的常是煮過再煮的供品或是放久不新鮮的水果。 

婆婆過世之後,曉耘按照往例祭拜,到她60歲時,膝蓋疼痛無法端菜爬樓梯,打電話求台北的子女回來幫忙。 

兒子說:「我常想念阿公阿媽。我在工作上努力,希望顯他們的名,但拜公媽是中國傳來的習俗,中國沒什麼人在拜了,我這次幫忙,下次也無法請假。何況我這一代不可能在家裡擺神桌,建議設群組,把祖先生平事蹟列述,有空去追思留言,比拜牌子有意義!」 

曉耘只好在一樓遙祭。這天她去運動,一群人談到有人提前祭拜;有人拜禮券;有人雞鴨魚肉用圖片。於是曉耘計劃整理長輩的生平,子孫可避免重蹈覆轍,並以先人為典範,實現理想,公媽進入群組,更沒各種限制了!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如何避免在幾乎沒口罩的世界中感染新冠病毒

前言:摘譯自 How to Avoid Getting Covid in a Mostly Mask-Free World。作者 Lisa Jarvis 是《化學與工程新聞》的前執行編輯,發表於 Bloomberg (4/22/2022) 

本週是美國應對大流行病的轉折點,從現在開始,取消公共交通工具的口罩要求。因此,避免或盡量減少 Covid 感染將是個人的努力,而不是社會的努力。 

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美國約有42%的成年人恢復了流行前的部分活動,但不是全部。隨著規則的放寬,避免感染越來越難。以下是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的方法。 

1.捲起袖子,接種疫苗。數據清楚表明,疫苗上市的第一年挽救 110 萬人的生命(要歸功於川普總統的大膽撥款)。疫苗除了降低重症風險外,還提高記憶免疫細胞的效力和廣度,因此能更好地抵禦新的變異。 

2.堅持口罩與我交談過的公衛專家幾乎一致認為在擁擠室內戴口罩的價值。這包括在飛機上。當飛機停在登機口或滑行時,通常關閉氣流系統。決定是否戴口罩,需要考慮通風和過濾。 

3.考慮旅遊目的地的疫情狀態,還要查看當地疫苗接種率和口罩要求。如果大量病毒正在傳播,也許選擇只在戶外吃飯或參加私人旅行,而不是與陌生人擠上公共汽車。如果去他國旅行,要知道如果在那裡被感染,需要隔離多久,可以在哪裡進行隔離?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小心高鹽陷阱!

小心高鹽陷阱!

https://bit.ly/3uN5Kmv

………

根據世衛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000毫克,國內建議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約6公克的鹽。根據美國統計,高達70%的鈉攝取來自家庭外的加工食品及外食。 

1.厚片吐司:一片厚片吐司有1.2公克的鹽,含鈉量約480毫克。 

2.豚骨拉麵:一碗豚骨拉麵高達9公克的鹽,含鈉量達3600毫克,原因在於湯底就有6.9公克的鹽,叉燒肉也有1.4公克的鹽。 

3.泡麵:每100克含鈉量有1600毫克,換算成鹽就是4公克,建議從13的調味包減少使用。 

4.涼麵:一碗涼麵等於攝取鈉量約12001265毫克,跟吃一碗泡麵差不多。 

5.醬料:一湯匙的醬料鈉含量不超過100毫克,若挖上好幾匙,很容易攝取過多的鈉。 

6.穀片: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 

7.丸餃:1顆貢丸約30公克重,約有200毫克的鈉,喝一碗,攝取700800毫克的鈉。 

8.運動飲料:喝1罐容量600毫升的運動飲料,攝取252毫克的鈉。 

9.零食:洋芋片、玉米脆片、餅乾、調味堅果。每100公克的洋芋片,鈉含量383毫克,蘇打餅乾388毫克。 

10.低鈉鹽:1茶匙、約5公克重的低鈉鹽,高達917毫克的鈉。 

高鉀蔬果,排鈉、降血壓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推估,美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死因占45.4%,經探討分析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相關,其中以鈉攝取量過高即占9.5%。 

鉀與鈉共同維持身體的液體和電解質平衡,高鉀食物可以排出越多的鈉,有助於放鬆血管壁,有助於降低血壓。 

走出困頓:學到教訓(2)

根據疾管中心說法,台灣將以染疫率15%350萬人為準,預計7月解封,屆時疫情相近國家可免隔離。註:目前全球染疫率,港 15%,澳 20%,韓30%,美25%,法42%,北歐50% 

若以350萬人、中重症比例推估,將有1.4萬人中症,1400人重症,還是要小心。 

疫情至今,姑不論謠言滿天飛政治不正確仍應鼓勵,複習一下特定同路人說過的話,在環境紛擾的當下,心思可冷靜些,不再跟著搖旗吶喊,讓社會充滿譴責和仇恨 

//疫情剛起,政府分配口罩,這些人吵不夠用,吵顏色不要粉紅。口罩不夠,不能外銷,說政府不要臉沒同情心是狗官。產值夠了,口罩贈送他國,又開始吵口罩不夠用。 

剛買到疫苗,這些人吵買太貴,吵只有A牌,吵官商勾結吵價格貴。政府買ABC牌自由選購,吵麻煩、不完浪費錢。 

他國贈送疫苗,這些人吵台灣像乞丐。國人研發疫苗,吵沒有用,吵圖利特定廠商,吵沒有國際認證,吵不能出國。 

不給小孩打疫苗,這些人吵罔顧人命。開放了,吵把孩子當白老鼠。停課標準從嚴,吵家長要上班;停課標準放寬,吵小孩生病,政府要負責嗎 

為提升防禦率,決定施打三劑再去健身 團遊,這些人吵擾民,吵要學韓 德大開放,現在這些人又說台灣疫情變嚴重。//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學到教訓 (1)

學到教訓,不再犯相同錯誤,才能走出困頓,這是常識。 

衛福部發布疫苗突破感染統計(4/11)接種2劑,每10萬人10.7;接種3劑,每10萬人6.6。意思是,接種追加劑,突破感染率可降低4成,但絕對值來看,每10萬人差4.1(年長者差異可能較大) 

隨著確診人數增加,數字或許有所變動,即便如此,台灣人施打279%、第355%(4/18)。亦即超過3分之2的民眾選擇施打追加劑,可見台灣人的心態謹慎。 

衛福部也公佈第3劑突破感染的比率(4/8),施打BNT最高,高端最低,每10萬人差距約5AZ10.2人、BNT7.5人、莫德納是6.5人、高端是2.6 

諷刺的是,第三劑施打高端人數只有49萬人,莫德納769萬人,BNT307萬人。可能是做賊心虛,聯合報當時是反國產疫苗的急先鋒,我發現完全沒報導突破感染統計。 

台北市長呢?有他說的「高端保護力是0」、「高端開打就像醫學生沒考到執照就開業」嗎?甚麼時代了,難道20幾位審議專家沒能力,或者被操控? 

船過水無痕,道歉了嗎?現在不少高收入高學歷人士具有低判斷力、低價值觀的特徵,這是文明下坡的重要因素,社會要認真處理這問題,而解決方案的核心概念,應該是人心與再現代化,民眾也應學習如何兼聽則明吧!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在惡人面前挺直腰桿

人事時地物一個不同,答案就不同。「溫良恭儉讓」對?就算不是假裝,善良跟謙讓,不一定要畫上等號。 

如果明明沒錯,但有些人就是故意用造謠黑函、放話、攻訐等方式攻擊,一昧避開隨他們去,有一天世界會被錯的人掌控,而且風氣變質,因為我們示範給後人看用卑劣手段,就可以達到目的。 

善良,不該為了把世界「謙讓」給偏激、嫉妒、器狹的人們,這樣只會讓世界更糟。我們不需以惡報惡,不必有樣學樣,但在惡人面前,要挺直腰桿,該澄清就強力澄清,該導正觀念就放膽傳講。 

澄清導正,不一定能讓惡人潰散或改變,卻可以維持我們的價值與責任,讓善良被看見。這是施以諾教授所說的:「高級的善良」,呼應《提摩太後書》說的:上天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嘉義市立美術館展覽

展覽|以文會友 陳澄波與畫都

展期|03/19()-06/26()

https://youtu.be/g-N-Lm7XQHQ

............

2020年落成的嘉美館,前身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建於1936年。經過團隊整修後,嘉美館連續奪下大獎,包括2021台灣建築獎首獎。 

陳澄波與林玉山、張李德和等人的友誼為人所知,培育出後進門生。尤以張李德和之琳琅山閣為根據地,該處位於其夫張錦燦的醫院後方,因而往來多位兼擅文墨的西醫,加上林業發展與贊助者間的人際網絡,造就畫都的獨特地方紋理。

老梅石槽:見證春神嬉遊浪花的綠色足跡

老梅石槽見證春神嬉遊浪花的綠色足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rHa7Aixq0

…………….

春天攀越山林時,灑落粉色緋紅;嬉遊海岸時,留下潤翠鮮綠。在新北石門區的「老梅石槽」,可以欣賞春天在海岸的美景。淡水捷運站2號出口的公車站,有三線公車可以搭乘。

老梅村的海岸,有著像洗衣板般條狀的「海蝕溝槽」,在每年35月潮間帶的礁岩會長出綠藻,像綠毛毯鋪蓋在黑色的礁岩上,映照著湛藍海水,純白浪花和淡黃色沙灘,形成獨特的春天景緻。 

這片海岸礁岩,來自數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時留下的禮物。岩漿流至海岸形成火山岩,在海浪、東北季風侵蝕,較脆弱的部位逐漸切割成條溝,形成大小不一的「壺穴」。 

綠海藻多是石蓴(音同純),可食用,但別踩踏採摘,要罰10萬元。退潮才能看見完整的石槽,若是連日晴天會加速海藻白化。沒看見盛況也別喪氣,海一直在,春天還會再來,體會自然無常,不失為一種人生況味之美。(摘自你好臺灣)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向黃花風鈴木學習

看到繁花飄落,至少想到:生命起落裡不斷煥發的新力量、戲劇結尾的高潮、氛圍寂寥、無情與放棄、訣別的哀吟、垂老的果敢、歡樂的歌唱、化作春泥更護花,或感悟「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的生命循環。 

前開說法,有些沒說出事物都有盡頭的真相,但至少說出多彩多姿的四季遞嬗,也沒歌頌大樹企圖以一己之力,獲取永遠不死的慾望。而為了滿足欲望,磕頭下跪,做甚麼都無所謂,只要活著就好,若比喻為人,可稱為「投降主義者」。 

我們可以跟黃花風鈴木學習。在春天,風鈴木開滿黃花,滿滿地遮住天空,但花期只有兩個禮拜。她靜靜地在大自然中生長、開花、搖曳,從不掩飾必然的凋落,不卑不亢,坦然自在,活得理所當然。日子滿了,勇於面對凋零,像是從容就義。 

生命誠可貴,君不見碰到痛不欲生的病痛,心頭想著願意立刻死亡求得解脫,但最終人們依然想冀圖長存,包括我在內。這種求生的偉岸意志,遠非風鈴木可以知曉。我的問題是:哪種生命境界,才值得學習?

全台最美的「黃金隧道」季節限定|朴子溪畔|黃花風鈴木|嘉義六腳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oKbrj9XtM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美麗的心:美麗的同理心

同理心能展現一個人的教養與內涵。同理心分兩種:一種「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不要把自己討厭的事施加到別人身上;一種主動察覺別人的需要。底下故事摘自網路,同理心類型屬於後者。 

某天,一個小男孩醒來,發現遲到了!他從床上一躍而起,慌張跑去學校。同學們還在早自習,他偷溜進教室,才剛坐下,老師大吼一聲:「你怎麼又遲到了!過來罰站!」 

只見小男孩打了冷顫,接著滿臉通紅;但他彷彿故意激怒老師,坐在座位不動。就在老師準備發怒時,突然間,坐在小男孩隔壁的女孩打翻水壺,滿滿一壺水潑在小男孩身上! 

多年後,小男孩與小女孩重逢,最後決定共度一生。婚禮上,新郎說:「我在小學時,就愛上我的妻子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翻倒水壺在我身上那次。她是故意的。她發現我被老師突然一罵,嚇得尿褲子。」 

新郎深情地望著新婚妻子,微笑說:「從那一刻開始,我就知道你是世上最善良的人!」接著,現場爆出熱烈掌聲! 

一個人的同理心或許力量很微小,但眾人若能一起發揮同理心,就可以成為提升社會的驚人力量,為了破除瀰漫世界的偏見和誤解,我們不能不培養同理心。──哲學家 康德 

同場加映年輕警進餐廳喊話「等下有人來吃飯,錢算我的!」老闆霸氣表示:不用付錢

http://coolsaid.com/doc_ck5GRllSVnJZNkhnWFRua1VNRUlSUT09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藏天下於天下的條件

哈佛大學教授Arlie Bock研究「怎樣才能幸福?」結論是:無論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擁有「真愛」才是關鍵。 

如何獲取真愛台大副教授蔡璧名說,從小到大沒人教導我們,許多人被折騰得遍體鱗傷,她建議「保有淡如水的心」。

淡如水,從哲學角度,就是訓練自己成為不動心(apatheia)的斯多葛主義者(奉行風幡動 心不妄動,較有意願給出藏天下於天下的自由,從而深情而不滯於情。 

蔡璧名在《學會用情》一書,訴說淡如水的效用,摘要如下:

//我們追逐著真摯不渝的愛情,與患難彌堅的友情。卻何以曖昧蔓延?當你為愛焦慮懊悔,情緒會亂了方寸,導致氣鬱結……。時間或能淡化過去,但身體卻記憶痕跡。 

情越是易感,就越是容易內傷。動心是一種緣遇,用情卻是一種修行。如能扶正祛邪內心世界,在濃如酒的愛裡,保有淡如水的心,即使遭遇風浪,心也能掌舵方向。 

有一種情分,不用抓緊也不會分離。有一種情愛,不用害怕失去,反而地久天長。即便一生一世,深知仍不過是場短暫相逢。因此不求永遠,感謝擦肩而過的每一瞥驚鴻。欲而無咎,所以愛而無傷。願從此不分逍遙安適、窘迫困騫,一旦相憶,嘴角便能揚起一抹微笑。朝暮日月,走向情深似海,愛厚如洋。//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走出困頓:藏天下於天下的典範

藏天下於天下的自由,適用於情感,也適用於財物。 

前些日子,去了奇美博物館,在工廠館藏時期就去了多次。去多次是應該的,奇美基金會繼續捐贈,展出量只佔館藏的三分之一。 

這次看到一批批學生參觀,還跟館員交談半小時。她說,許文龍要求一事,畫必須寫實,因為目標客群是無力出國的民眾,除了特殊目的,展品都是真跡,東西沒不壞的,這是許文龍的理念。

若沒記錯,奇美累計捐助200億元,加上展館硬體,超過250億元(市府提供土地),原本要捐給市府。館員說,時任市長的賴清德認為,政治走向不確定,恐糟蹋捐贈初衷,考慮永續經營,由基金會經營為宜,而且收點門票,台南市民免費。 

去年疫情參觀人數減少,虧了2千多萬,基金會掏錢補足。我回應決定有遠見,若捐給市府,虧錢了,可預見議會要求砍預算及整頓,接著不專業的人進來,品質大受影響。 

這是藏天下於天下的典範。台灣比許文龍富有的人很多,但做到者幾希?行不法勾當反而更多。典範是富人專屬?未必,走過一甲子的嘉義民雄吳家藥局,走上在地文化修復之路:

https://bit.ly/3xj75D3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藏天下於天下

王菲的紅豆有段歌詞:「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可是我,有時候,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選擇不放手,表示浪漫高出理性。浪漫幫助人們放下理性的認知,領悟安慰、喜樂和盼望,我們可以期待浪漫的美好,但需要調和,才能「深情而不滯於情」。 

怎麼調和呢《莊子·大宗師》說,把船藏在山谷,把山藏於大湖,夠牢固了,但大力士半夜搬走,糊塗人還不知!即使藏的得宜,還是會遺失。把天下藏在天下,就無從遺失,才是萬物恆常不變的情況。 

藏,通常私藏,對一切想牢牢抓住,就是執念,真相是「有力者負之而走」,愈藏愈會丟掉。想在親情、友情與愛情的旅程中保有真愛,就要試著給對方「藏天下於天下」的自由,就是放生互相尊重,不彼此拖累。 

堅持是不多不少的執著,多了是執念,少了稱不上堅持。多或少,因人制宜,但總要懷著中庸之道,也就是《加拉太書》說的節制」(希臘語enkrateia,意思是強而有力的、有把握、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感謝 承傳 不朽

時光、事物消逝,如同河水流去。君不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赤壁賦》也寫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前幾天,在台大看見印度黃檀,日本帝大時就種下,後來新聞說,因著褐根病,文學院發起「印度黃檀 再見!」,有音樂表演、詩文朗誦、影像回顧以及最後巡禮活動: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03305008.aspx 

要感謝嗎?每個人生命中都有棵大樹,陪伴青春歲月,曾以為樹永遠在那,但老樹也會生病消亡,只能好好道別。正如簡媜說:黃檀先生,感謝你渡海而來,帶著你的生生世世,為我們遮雨。 

要悲傷嗎?莊子建議哭三聲就好。林文月在《樹》形容那株樹:有形無形的薪火傳遞代代不熄滅,是另一種永生不朽,樹可以為見證。 

還有甚麼意義楊牧在《學院之樹》結尾寫那株樹,楊佳嫻解釋:我即教師,目送學生來去,時光閃爍猶如串串泡影。老去的教師,再沒彩蝶那濕潤美麗的青春外衣,可是情感、知識積厚,仍昂揚教導同情與智慧,前者是感受他人的能力,後者是洞察表象的本事,願學生也能成各種意義下的啟蒙者。 

杜甫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我也要說,物極必反,現在校園兩極化,稱不上真善美。一種活在自己的世界,學不會感恩與同理心;一種過度強調浪漫的烏托邦幻想,少了常識與公義的平衡點,嚴重左傾。知道何時要有愛心,何時要發聲,何時要有界限,不也是智慧? 

**《學院之樹》結尾:我兩手扶著欄杆外望/一串又一串的泡影從眼前閃過/那棵樹正悲壯地脫落高舉的葉子/這時我們都是老人了—/失去了乾燥的彩衣,只有甦醒的靈魂/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並且/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裡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走出困頓:轉念(5)偏差的轉念

有人分享罹癌後的「大徹大悟」,痛陳昨是今非,決定斷捨離過去努力所獲得的獎盃。 

我們尊重他人罹癌的轉折和心情,但這種因果見解,懷疑還處於「討價還價或沮喪」的悲傷階段。難道事後諸葛說當初應舒適度日,就可扭轉結局?後見之明不能,怨天尤人更不可能。 

罹癌有很多原因,很忙很累是有可能,但只是一個可能,確實許多事要悔改與調整,但不應全盤推翻過往人生,畢竟有那些努力,才造就今日的自己。 

再者,沒有癌症,失智比較好嗎?眼睛受損無法閱讀好嗎?音樂家意外傷了手,無法演奏好嗎?有些人的人生短暫,但對後世造福,罹癌豈能與之匹配? 

人生本來就需要學習與各種疾病、意外、天災、人禍共存。既然已經罹患疾病,再來責備過去的自己,豈不是自我虐待?偏差的轉念,還是會繼續怨憎鬱悶,無從走出困頓。 

當下要做的,應是珍惜與感謝曾有過的努力、豐富及美好,好好向身體道謝支持這麼久;同時鼓勵自己與身體和解,克服病痛,好好休息,放鬆自己,尋覓身體依然可以精彩的出路。 

總之,往前看,坦然接受上天的恩典,才能脫去束縛自己的謊言。《哥林多後書》說:「舊事已過,一切都是新的了。」或許是最佳註解。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走出困頓:轉念(4)境隨心轉

境隨心轉」是轉念的基本理念是指對同樣一件事,心境不同,感受就不同。譬如 

自卑,看到同輩的成就會嫉妒,心理表現不一,包括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羞愧到屈辱的挫折感不服不滿到怨恨的憎恨感;反之,若有自信,同輩的成就就是自己的光榮。 

又如:不羨慕別人在陽明山上擁有大片土地,其實買張票上山,就能輕鬆享受,不必每天費心維護。 

蘇東坡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用隨機抽樣推估,我猜一半屬於境隨心轉」,所以他是箇中高手。現代人轉念的資源應該比他多,不應輕言自我放棄才是。 

話語有兩種,一種從天上而來,是天啟,還能催促行動。一種是人話,能帶來提醒,若聽的人有所領悟,也願意改變,還是有用的,這是常識。

這裡,綜合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話語共勉(編輯潤飾),用語不夠現代,需反覆咀嚼,但這又何妨?若有,也是「執念」,聽看再多,恐怕也沒用處 

「學學蘇東坡,遭逢悲哀挫折,總是微笑接受。人除非參透人生,悲苦後悟出歡樂,成為微笑的哲人,否則難稱為智者,因為哭泣後才可歡笑,哲人從悲哀中醒悟過來,才有超脫世情的豁達,心存慈悲與忍耐。當現實主義的理想家,滿腔熱誠的達觀者,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後記:不自我放棄的典範 

烏克蘭駐德大使梅爾尼克向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披露,在俄羅斯襲擊烏克蘭後,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坐在他旁邊,笑得很有禮貌告訴他:「烏克蘭只有幾個小時」,因此他反對向基輔提供武器及將俄羅斯排除SWIFT

當天,許多媒體報導這事。世界報標題:"冷酷的自由主義者與外交官的眼淚"。現實冷酷的自由主義者在當代常見,幸虧烏克蘭爭氣,打了一個多月,天助自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