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走出困頓: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上)

胡適曾說:范仲淹的《靈烏賦》比派屈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早了740年,可作中國爭取自由的佳話。

當時,范仲淹對政壇腐敗提出意見,得罪了權貴而遭貶官。他的詩友梅堯臣寫了《靈烏賦》,直言他被當成烏鴉不祥叫聲,所以希望他學鳳凰報喜。范仲淹以同樣題目,文情並茂回應梅堯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表達不茍且偷生。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知行合一。言行不一致,沒實踐自己相信的,就像「對著鏡子看自己,隨即忘了自己的相貌。」《雅各書》說:「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多溫柔且睿智的勸勉!

《靈烏賦》大意:

我有生命是仰賴天地滋養。我生長在慈母所築的巢穴,依託主人栽種的樹木,在母親艱辛照顧和主人寬仁對待下,我羽翼豐滿,己可遠飛,卻眷戀生我養我的地方。雖然我的叫聲不好聽,但能示警於無形,防範於未然,即便因此而死,也不沉默偷生。為什麼不學倉鼠,只管豐衣足食,幹嘛要仁慈?想想,糧倉吃光了,還能去哪裡?為什麼不學狐狸,挖洞穴居住,幹嘛講仁義?可是城牆倒塌,能依附在哪?寧可像千里馬,到處奔馳而疲累,也不要像被圈養的馬,變成廢物。

同場加映:不默而生,24位大提琴學生為疫情演奏聖桑天鵝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1enPDh3n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