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如何看「實質薪資成長」與「勞動報酬分配」的問題?

如何看「實質薪資成長」與「勞動報酬分配」的問題? 

前言:很多年前,我投書《天下獨立》說明這問題,後來又寫了一些,但內容舊了,現在也沒人提了。昨天一位斜槓專家提問,簡單寫一下,落落長也沒人看。 

過去大家關注的薪資問題,主要有兩個:1.臺灣 GDP 持續成長,實質薪資沒跟著成長;2.勞動報酬佔GDP比例逐年降低。 

第一個問題是使用不同價格指數進行物價調整所造成。GDP用「GDP 平減指數」,實質薪資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1997開始,後者累計高出前者約40%,所以造成人們誤解實質薪資沒跟著成長,詳參註[1] 

第二個問題較複雜。以前媒體常報導「勞動報酬佔GDP比例」逐年降低,大嘆勞工分配越來越差。勞動報酬佔GDP比例逐年降低,各國都是如此,主因是全球化、自動化及台灣服務業創新轉型失敗等[2]。台灣勞動報酬佔GDP比例在1990年代達到49%的高峰[2]2010年跌到最低44%,但2019年上升到46%[3] 

勞動報酬分配的計算,其實有問題。從所得面分配來看,GDP包括:政府稅收、固定資本消耗、勞動報酬及雇主報酬(營業盈餘)等四項,要看「勞動報酬分配」合理性,不能看「勞動報酬佔GDP比例」,而是「勞動報酬」與「雇主報酬(營業盈餘)」做比較。即便如此,也低估了「勞動報酬」的實際分配比。 

怎麼說呢?政府稅收變動不大,但1997年起,台灣GDP結構顯著變化,其中自動化設備投資及三角貿易淨收入明顯增加,使得「勞動報酬佔GDP比例」失真。若考慮這兩個因素,「勞動報酬分配」從2008年起,並沒有顯著變動了。 

先說自動化設備投資,專業名詞為「固定資本消耗」。廠商投資自動化產生折舊,在1960年代折舊占GDP比僅5%,1980年代不到10%,但隨著產業結構改變,2008年升破16%,吃不到的GDP愈來愈多[4]。這塊所得是虛的,不是廠商賺走,而是為了GDP統計所算出的設備投資所得。 

至於三角貿易淨收入,主計總處統計近十年占台灣GDP3.5-4.4%[5],現海外生產超過55%,數字還在增加。廠商考慮外國稅率與國內稅率不同,進行移轉訂價,三角貿易淨收入實際占比不止如此。因此,三角貿易所得的主要貢獻者是海外員工(國內員工也有一點),但其薪資不計入台灣GDP,若沒對此收入進行調整,台灣勞動報酬佔GDP比例自然縮水。 

總之,1997年起,由於產業外移,國內就業人數增加約3百萬人(實際數要查),就算勞動報酬分配沒變化,沒專業技術的員工,苦哈哈不言可喻。所幸,台灣優秀公司逐漸增加,產業附加價值逐年提升,這也是月薪5萬或7萬元以上人數逐年明顯增加的原因。至於改善勞動報酬分配,需要釐清脈絡,不然錯誤政策可能反而加劇勞工問題[2]

[1]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economic-salary-yang-tzu-ting/

[2] GDP每增加一元,勞工分到多少?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578

[3]所得分配改善》受僱報酬占GDP比重 11年新高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18740

[4]經濟教室|GDP裡有多少折舊?

https://ctee.com.tw/bookstore/world-news/13239.html

[5]GDP統計為何要納計三角貿易淨收入?三角貿易活動過程中未進出我國邊境,惟國內廠商提供運籌、規劃、調度、財務、管理、行銷、專利及其他技術等服務,依據制度規範,係屬國內生產,GDP統計應納計。

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27959&ctNode=770&mp=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