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台灣集團有錢、老化、不敢冒險?


李教授在專訪指出,過去20年,台灣50大集團營業額從5兆成長到27兆,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現在是有錢、老化、不敢冒險,百大企業20102017年的營收成長率3.1%(CAGR);稅前息前盈餘佔營收3.9%。股東權益與股本比值從2010年的2.6,提高到2017年的3.38,平均每家有2個資本額以上的各式盈餘,而這8年資本支出負成長(-6.3%)。他說,企業應轉型到更高價值的「4S」——軟體(software)、系統(system)、解決方案(solution)和服務(service)。

李吉仁:台灣集團有錢、老化、不敢冒險,仍停在製造業經濟
……………..
我:先聲明,我的職涯是受雇。

台灣能轉型到「4S」很好,但批評見樹不見林。李教授是台大國企系教授,身兼四家上市公司獨董(宏碁玉山金台達電晶睿),擔任過台大EMBA執行長多年,不客氣講,以他的背景,說法不及格。

這篇的統計對象、範圍、指標都有問題。長不長進,還要看別的簡單說,不能講前50大,不如講上市公司,因為大公司轉投資或獨立出去的越來越多,而且要看製造業。股東權益與股本比值提高,不一定存在各式盈餘。保留盈餘要課稅,公司保留是為優化財務結構,更多是為轉投資或投資無形資產

1.8年資本支出負成長,何來營收年成長率3.1%?要看製造業,不能納入電信、高鐵、銀行等內需消費產業,也不能納入環保因素不能在台投資的台塑四寶。2019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固定資產投資8,312億元,近5年新高,年增12.1%

2.不能單看資本支出,還要看轉投資。台灣電子業產能都在中國(少部分東南亞),母公司的資本支出看不出來,加上轉投資(沒查),才是實際投資金額。另還要看研發。2019年台灣上市櫃製造業研發金額為4,608億元,佔上市櫃製造業營收16.5兆的2.8%,創歷史新高,年增7.9%。而營業淨利率2.6% (VS李教授引述百大稅前息前盈餘佔營收3.9%)。試問,研發佔營收比高於營業淨利率,怎能說人家不長進,難道營益率歸零才長進?

3.講營收成長,不如用稅後盈餘成長,因為業務附加價值可能優化。過去20年稅後盈餘:0.4(1999)1.5(2010)2.1(2018)1.9(2019)(早年部分公司還沒上市)

4.不能單看毛利率,還要看ROE%,並跟國際比較。台灣賺代工錢,營收週轉率高,要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台灣過去20ROE%8.3%(1999)12.1%(2010)10.7%(2018)9.1%(2019)
對比S&P500 ROE%15.3%(1999)13.3%(2010)11.8%(2018)18.0%(2019)

兩者差異不大。要知道台灣上市公司上千家,不少小公司,已經很厲害了。況且中國補貼政策,太陽能、DRAM、面板、手機大廠都被打趴,這也造成顯著影響。

至於大家常講的員工分潤,也有不少誤解

1.2003年至2013年為例,上市公司的附加價值由1.25兆,成長至2.22兆元,成長77%,但員工總薪也成長73%。這十幾年間,勞動力增加200萬人,人均無法同等增加,這是包括許多學者沒注意到的問題。

2.附加價值包含折舊攤銷,企業熱衷自動化,折舊攤銷在過去25年佔GDP比提高了9%。但這是拿不到的虛利潤,而且自動化造成的生產力提升,大部分貢獻也不能歸屬員工。

3.台商考量中國營所稅率高及不想資金鎖在中國,所以透過移轉訂價,將三角貿易所得拉高,但這塊並沒有計入中國薪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