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阡陌〉/林泠

〈阡陌〉/林泠

你是橫的,我是縱的
你我平分了天體的四個方位
我們從來的地方來,打這兒經過
相遇。我們畢竟相遇

在這兒,四周是注滿水的田壟
有一隻鷺鷥停落,悄悄小立
而我們寧靜地寒暄,道著再見
以沉默相約,攀過那遠遠的兩個山頭
遙望
( ──
一片純白的羽毛輕輕落下來)

當一片羽毛落下,啊,那時
我們都希望──假如幸福也像一隻白鳥
它曾悄悄下落。是的,我們希望
縱然它們是長著翅膀的
---------------------
賞析:
這首詩第一節寫未相遇前;第二節寫相遇;第三節寫分離;第四節只一行且括弧表示,是過渡與烘染離情;第五節寫分離後的情思。

本詩充滿象徵與暗示。阡陌一擬人,並以之貫串全篇。停落阡陌小立的鷺鷥-象徵純潔而短暫的幸福。攀過那遠遠的兩個山頭遙望-暗示別後不能再相見,只能長相憶。

注滿了水的田隴-意蘊飽含柔情的心田,或充滿盼望的生命,或淡而不厭之緣。一片純白的羽毛輕輕落下來-象徵空留回憶的悵惘。長著翅膀-象徵幸福隨時會消逝。

儘管兩人相交短暫,但男女主角仍各佔「天體的四個方位」;阡與陌的感情狀態不是對立的,而是平分秋色。兩人短暫相遇沒有遺憾不捨,只是平靜的互道珍重,最後目送白鳥般的幸福遠颺。這種客觀與疏離、平分秋色的對等愛情,使得原可能淪為憂傷等待的愛情,顯得平淡而悠遠。

「一隻鷺鷥停落,悄悄小立」如同一幅畫,將哀淒的分手,處理得冷靜而無我。情感雖然經過詩化,但深沉和真摯。明用象徵,暗達意志,將願望和理想自然和諧地凝聚在客體中,使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藝術,渾然成為一體。(eaton參江江明教授:旁觀者的思索)

後記:
「天才詩人」林冷(1938- )創作當年18歲,就讀台大化學系二年級。或許如此早熟,才能從容面對生活難處。(她在維吉尼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定居米國,從事藥物研發,婚後先生身體欠佳……...)

認同這首詩的意境,就能體會「情殺」是不可思議的事。要知道對方狠心不再回頭的決心,背後是多痛的傷。

只是人是感情的動物,說時容易做時難。但想想,在如此寬闊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又何必執拗地強佔一塊龜裂的地呢?放出陽光,照在心田裡,讓時間沖淡,進化成更好的自己,成全他人,也守護自己。

任何緣分的開始和結束都有意義,與其強行控制情緒,不如坦然面對聚散離合。坦然面對,不代表故作瀟灑,需要冷靜處理相聚的喜悅、離別的難捨,若是難捨,專家說每年固定時間痛哭一回,是可以幫助當事人進入事過境遷的淡然階段。


然而,人脆弱有時,無助有時,就像虎鯨媽媽塔勒闊,在寒冷太平洋推動剛出生死去的小虎鯨,整整游了17天才放開。開始應是想喚醒寶寶,但游17天,或許是不知如何面對悲傷吧!這時恐怕不是痛哭就能平息,而是要倚靠可倚靠的力量。QQ

關於作者:

林泠,清醒的旁觀者 林泠,1938年生,本名胡雲裳,廣東開平人,童年在西安和南京度過,來台後住基隆(聽說,基隆看海的日子,壓抑束縛,反而使得她的詩作充滿客觀與疏離的成分)。

台大化學系畢業後,1958年赴美國獲維吉尼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於美國主持藥物合成研究,現居美國。工作之餘,要照顧孩子及生病的丈夫。 她14歲即發表詩作,展現早慧的靈敏情思,為台灣詩壇具代表性的女詩人之一。

她的詩蘊含美麗完融的意象,行詩構句展現錯落有致的節奏,復以純靜含蓄的抒情調式,成為50年代抒情詩的代表。她的情感活動非常繁複,思緒紛雜,但都很美,美能療傷心靈,林泠的詩給人這種價值。(但不只有美,才能療傷心靈) 鍾玲將林泠的詩作視為「婉約派」的正宗,並與李清照等傳統女詞人對照。惟林泠呈現的抒情風貌,相較於前者「自憐式」的傷春情懷,所呈現的是旁觀者的清醒。有人聲稱,林冷的詩中表現接近恬淡寧靜的空靈世界,這種判斷恐怕也是有點距離。

林泠以單本《林泠詩集》奠定地位,國立編譯館收〈不繫之舟〉為定本教材,且國際知名企鵝出版公司將作品收編於《企鵝世界女詩人選集》,與中外著名女詩人並列。林泠在停筆近20年之久,直至2003年,始將近20年之作收編為第二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 傅雷,羅曼羅蘭《貝多芬傳》譯者序


時光回到1824年,《D大調彌撒曲》和《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出,貝多芬完全沒有聽見全場的喝彩聲,只有「完全的孤獨」,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面對群眾時,他才驚覺,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致敬。許多人哭了起來,貝多芬也在終場感動得暈了過去。反諷的是,《D大調彌撒曲》發售預約時,只有7個預約者(同儕相忌,沒有任何音樂家),而這場盛況空前的音樂會,貝多芬一分錢也沒收到。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堪稱世界之歌,歌詞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而來,1985年被定為歐盟之歌。1989年拆除柏林圍牆時,人們唱的就是《歡樂頌》,雖然席勒一生也極為窮苦。

貝多芬從沒過好日子,在維也納35年搬了30次家。貝多芬耳聾無病癒希望時,寫了遺囑,但仍堅強地活了25年,這份給兄弟的遺囑提到:「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對貝多芬而言:「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把祂的光芒散播於人間。」

18272月,他忍受臭蟲的騷擾,躺在病床上等待手術。也許是疾病的磨練,貝多芬更加柔和,更能忍耐,他安祥地說:「我耐著性子想到,一切災難都帶來幾分的善。」同年3月,他在風雨交加中辭世。羅曼.羅蘭如此總結他的一生:「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世界!」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苦難,但奮鬥到生命終了。當人生走入死蔭幽谷,千萬別自棄,聽聽貝多芬的音樂,想想這位勇者如何唱出心靈痊癒的感謝曲,或許可以因著他的精神鼓舞,和自己的人生重新締約,在人生旅途上再度啟程。(eaton)

貝多芬未緣 電影片段 第九交響曲(13) (史實是貝多芬並未指揮)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快樂頌(5)

德弗札克:〈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德弗札克:〈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一想到錫安就坐著流淚,我們把琴掛在那兒的柳樹上。當他們被我們詢問時,是誰俘虜了我們?掠奪者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的歌吧!我們回答,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我若忘記祢,耶路撒冷啊,情願我的右手忘記彈琴的技巧。——〈詩篇〉137:1-5

當巴比倫滅掉以色列後,以色列人被成群擄掠到巴比倫。這些人經過底格里斯河進入巴比倫的邊界前,一個人被上帝感動寫下這首詩。

他看到河邊的柳樹,想到以前彈琴、跳舞、讚美,曾幾何時,巴比倫毀去一切,過了這條河,他將為奴,於是將琴掛在柳樹上,懷念自己的國家,將喜樂留在邊境。

商女不知亡國恨,這位擅於彈琴的希伯來亡國奴知道,由此發出哀歌與依戀。唱詞跟歌劇天王 威爾第的〈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一樣,都引自〈詩篇〉第137篇。

也因此,植物學家林奈以巴比倫(Babylon)稱柳樹的學名,並因詩篇137篇而稱柳樹為Weeping Willow。柳樹的樹皮需要高含水量,只能長在彎延的河邊,或是流緩的河灘,而柳樹幾次分枝後,枝葉下垂,就稱為垂柳。

結合宗教主題的名曲,像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韓德爾的《彌賽亞》、海頓的《創世紀》、莫札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它們或取材聖經故事,或寄託教堂儀禮,為聲音藝術增添玄妙,也為信仰堆疊內涵。

18943月,國民樂派的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根據《詩篇》譜寫一組《聖經之歌》,第七首〈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最著名。這是解鄉愁,也是不捨生命的消逝,更是傳遞對信仰堅貞的寄託,表達對上帝之愛的回應。

第一版是「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及捷克籍次女高音瑪格達蓮娜‧科西娜的詮釋,演唱語言為捷克文。第二版是台北室內合唱團在國家演奏廳的演出。(eaton 參連純慧及張文亮)

Antonín Dvořák Biblical SongsBy the shore of the rivers of Babyl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mFwehYEz8

台北室內合唱團〈我們曾在巴比倫河畔〉

鄭怡:《微光中的歌吟》


誰在門外喚我,喚我迎向朝陽; 心中舒暢快意,天地無限盡好;留取光芒幾許,剎那化作永恆;

在校園民歌時代,《微光中的歌吟》無疑是最有氣質的其中一首,是澄明濾智的精神療劑,具有相當感染力。詞曲都是蘇來的作品,寫出清晨和黃昏的微光,涵蓋了一天的開始和結束。鄭怡清爽的歌聲,把年輕的無憂無慮,表達得淋漓盡致,聽者不免感到「心中舒暢快意,天地無限盡好」。

一個人在日暮溶溶之中,靜靜感受暉色的光與溫,心思得以沈澱澄淨,喧囂雜念得以平落。這種境界需要殷勤親炙,然而一旦體會箇中意境,不難理解「留取光芒幾許,剎那化作永恆」。置身日出曙光也復如此,這是我個人的體驗,只是現代人即時行樂,誤解活在當下的深層意義,已不太關心永恆了。(eaton)

鄭怡:微光中的歌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i8Cu7BJ74

埃及王子電影主題曲:當你相信 (When you believe)

諾曼第戰役在194466日展開,是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諾曼第登陸。奧馬哈海灘(OMAHA)是當年登陸的六個海灘之一,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公尺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


由於情報有誤,隆美爾早在3月就將德軍精銳的第9軍團352步兵師調往諾曼第,因此盟軍遭受巨大損失,又稱「血腥奧馬哈」。撫今追昔,如今海灘的細沙柔軟依舊,夕陽依然燦爛,想想野心者的下場,想想戰後這一代的幸福,也想想帶來甚麼勇氣與智慧的啟示。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是夢工廠的一部動畫片,該片以聖經舊約「出埃及記」為故事藍本,就是摩西出生,後來帶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擺脫悲慘的奴隸生活,重獲自由的故事。全球票房達2.1億美金,主題曲旋律優美,得到奧斯卡最佳歌曲獎。

一群青少年赤足站在奧馬哈海灘,合唱《埃及王子》主題曲「當你相信 (When you believe)」,雖然是唱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故事,但也與戰役搭配。歌詞說道:心中有一首充滿希望之歌,如今我們不再恐懼,儘管未來令人畏懼;盼望如同夏日小鳥驚恐而逃,儘管盼望微弱,卻難以滅絕;當你相信,就能帶來神蹟,你就能行,就能做到。(eaton)

When You Believe by One Voice Children's Choir 

原詞曲:by Stephen Schwartz and 
Hans Zimmer  Many nights we prayed
許多夜晚我們禱告
With no proof anyone could hear
不確定神是否聽到
In our hearts a hopeful song
心中有首盼望之歌
We barely understood
我們幾乎不能明白
Now we are not afraid
如今我們不再恐懼
Although we know theres much to fear
儘管未來令人畏懼
We were moving mountains
Long before we knew we could
早在我們明白以前
我們信心已能移山
(Oh yes) 喔是的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當你相信 就能帶來神蹟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儘管盼望微弱 卻難以滅絕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祂明白你能行出奇蹟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當你相信 你就能行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當你相信 就能做到
(oh yeah) 喔 是的

End this time of fear
終結心中恐懼
When pray so often proves in vain
儘管禱告似乎徒勞
Hope seems like the summer birds
Too swiftly blown away
盼望如同夏日小鳥驚恐而逃

Yet now im standing here
我仍要持守站立
My heart so full i cant explain
我心豐盛難以言喻
Seeking faith and speaking words
I never thought I'd say
我從未想過我能開口 尋求信心為神發聲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when you believe)
只要相信 就能創造神蹟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儘管盼望微弱 卻難以滅絕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you can acheive)
祂明白你能行出神蹟 (能行神蹟)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當你相信 你就能行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只要相信 你就能行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又是四月天,讀一下詩心情會更好。這首是林徽因(1904-1955)寫給小孩,不是給徐志摩。林是建築師、詩人、作家、中國古建築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
…………..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清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
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中的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樑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痛苦的獅子,未竟的志業/eaton



瑞士琉森(Luzern/Lucerne)是著名的觀光區,上個世紀,中國作家朱自清就在"歐遊雜記"以感性文筆介紹過(天下文化出版,加了相片)。要逛,還是看影片最輕鬆(10分),中文發音,順便看垂死的獅子(在1:25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J9oDt9Bi8
.........................
痛苦的獅子,未竟的志業

1792年法國大革命,786名瑞士傭兵為保護法王路易十六,在巴黎市內的杜樂麗花園全部陣亡,這些傭兵被賦予使命,堅守到最後一刻。為紀念這些勇士,後人委請托瓦爾森操刀,在瑞士琉森冰河公園的自然山壁上雕刻一座神情非常痛苦、垂死的獅子。

雄獅背上插著一支深深的箭,倒臥在碎裂盾牌上,即使垂死,卻仍用身體守護著法王,半瞇趴睡的表情,透過生動細膩的雕工,佇足其旁,彷彿聽得到牠的哀號與複雜的情緒,馬克吐溫曾讚頌是「世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

雄獅是瑞士「忠誠可靠」的國家珍貴形象,這也是為何梵諦岡的護衛警察永遠只錄取瑞士人。忠誠是普世價值,背後的志節是可貴的信賴。忠誠的對象可以是國家社會,可以是自己的理念或使命,但必須誠信正直,符合公義,否則可能是愚忠,是漢娜鄂蘭筆下的「邪惡平庸」。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如果活到50歲,仍不知道要留下甚麼名聲給後代,那就白活了!您有沒有值得全力以赴,至死不渝,要留下給後代的理念或使命呢?(eaton)

美的悸動與思慕的人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清,項蓮生    

重視物質的台灣,除非談戀愛,人們心中少有怦然心動(aching)。然而愛美是人的天性,哲學家康德詮釋的美感經驗一直存在人的心中,那是內在的一種激動狀態,稱為美的悸動,當人們具有感受情感的能力,出現審美想法,內在湧動無以言明的狀態,美便在人的心中誕生了。 
 
常與美的悸動相遇,就會發現「真善美」不彼此孤立,而是一種壯美合一的呼喚,更是一種自然真摯的想像,在歲月的河流裡,將明白轉折的幽微,不管是隨遇而安,或是逆流而上,都能從容自在,或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說:不枉此生。   

要怎麼找回美的悸動?學習生活更柔軟些、少用現實看待事情、保持小孩的好奇心、多看多聽美的事物。聽聽優美的歌曲,是個不錯的選擇。

思慕的人/石青如編曲/梁茜雯小提琴 
Claire de Lune月光/Debussy/梁茜雯小提琴 
伊是咱的寶貝/陳明璋/石青如+梁茜雯 即興演出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齊豫:答案/eaton

羅青:答案/eaton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
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
-羅青   

齊豫在1979年《橄欖樹》專輯有一首《答案》,是詩人羅青的詞、李泰祥的曲。歌詞只有兩句,刻骨表達人間的疏離。歌曲沒給出答案,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引起人們深深思索。兩個排比的問句完成所有想法,但無論它傳唱有多久,答案也許像星星模糊不清。   

李泰祥同樣用簡單方法將問句安排緊湊,疏遠音符升高,符合音節需要,同時完成問句表達。而齊豫悠揚略帶沉思的歌聲,將宏大的情緒轉變為一種可信可親又憂愁的傷感。這首《答案》與《橄欖樹》被賦予某種時代的特徵,記得的人可能會為自己的《答案》而感慨,但也可能生出一種驕傲,或是一種為自己的堅持所得到的自我安慰。   

《橄欖樹》每首歌詞不複雜,卻精準表達深沉的意念,教人反覆聆聽而不倦膩(但當年是新聞局的禁歌)。台東馬蘭阿美族人李泰祥說:「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樂,和對時代的感覺,並融合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進生活。」  

齊豫【答案】Official Lyric Video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寫一本書發動南北戰爭:哈里葉/eaton

聽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第一部譯成中文的美國小說。

十九世紀兩本書最暢銷:《聖經》與《湯姆叔叔的小屋》。美國前總統林肯見到這本書的作者哈里葉.史托(Harriet Beecher Stowe)時,大叫說:「啊,妳就是寫了一本書發動這起內戰的女士!」(註)。   哈里葉對文字有特殊天分,5歲能背27首讚美詩和《聖經》長長的章節。她的父親是牧師,全家搬到辛辛那提,因此認識丈夫卡爾文.史托。卡爾文也是牧師,欣賞哈里葉的天分,支持她寫作,但孩子接連出生,能寫的東西實在很少。
 
一八五○年,美國國會在妥協下,頒布《逃奴追緝法》(Fugitive Slave Act),允許抓回逃到北方的黑奴。北方人為幫助黑人,建立祕密逃亡到加拿大的路線,稱為「地下鐵道」。辛辛那提隔著河就是肯塔基,肯塔基屬於黑奴州,這條河分隔黑人的天堂與地獄。住在辛辛那提的哈里葉一家人都是反對蓄奴的積極分子,他們家自然成為「地下鐵道」的一站。她在家中招待過很多逃亡的黑奴,親耳聽見很多殘酷的經歷,幾乎每次都聽到痛心流淚。   

聽到湯姆的悲慘故事後,哈里葉拿起筆,生動寫出奴隸制度的殘酷本質。1851年6月5日,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在《民族時代》報紙連載。不久引起強烈的迴響,第一年在美國印了100多版,銷了30多萬冊,被譯為20多種文字,至今依然催人淚下,足見作品的內涵和魅力。   這本書告訴我們,對於不公不義,不能冷漠以對。勇氣還不大時,暗地反抗,就像「地下鐵道」;勇氣大時,就像作者拿筆揭穿黑暗。   

註: 1854年,還是議員的林肯發表《分裂的房子》演說,他說:「分裂的房子必不能持久,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政府絕不能持久。我不希望聯盟解體,正如我不希望房子垮掉,所以我的確希望不再分裂。國家將採取一個制度,非此即彼。」  

因此有人說,林肯的本意不是摧毀奴隸制,而是為拯救聯邦。然而1862年7月22日,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提到「如果奴隸制度不是錯的話,就沒有什麼是錯誤的了,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這麼確信過,我所做的這件事是正確的。」林肯是極力反對黑奴制度。  
--------------------------- 
《湯姆叔叔的小屋》摘要

故事從奴隸主人與奴隸販子的討價還價中開始。美國肯塔基州的謝爾比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失敗,為了還債,決定把兩個奴隸賣掉。一個是湯姆,他是在謝爾比的農場出生的,頗得主人歡心,成年後當了黑奴總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維護主人利益。另一位是黑白混血女奴伊麗莎的兒子哈利。伊麗莎不是死心塌地聽從主人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在連夜被追捕下,帶著兒子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逃奔加拿大。她的丈夫喬治・哈里斯也伺機逃跑,與妻子會合。在「地下鐵道」的幫助下,歷經艱險,最後成功抵達加拿大。   

湯姆卻是另一種遭遇。他知道並支持伊麗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沒有逃跑。他從小被主人灌輸逆來順受、忠於主人這類的話,對主人賣他抵債沒有怨言,甘願聽從主人擺布。他被轉賣到紐奧爾良,成了奴隸販子海利的奴隸。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湯姆救了克萊的小女兒伊娃的命,於是克萊將湯姆買過來,為主人趕馬車。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克萊根據小女兒生前願望,決定將湯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還沒有來得及辦妥法律手續時,克萊在意外事故中被人殺死。克萊的妻子沒有解放湯姆和其他黑奴,反將他們送到黑奴市場拍賣。從此,湯姆落到極端兇殘的奴隸主萊格利手中。   

萊格利把黑奴當做「會說話的牲口」,任意鞭打,橫加私刑。湯姆忍受著這非人的折磨,仍然沒有要為自己找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正直人的原則。那時,農場的兩位女奴為了求生,決定逃跑,萊格利懷疑湯姆幫助她們逃走,把湯姆捆綁起來,鞭打得皮開肉綻,死去活來。但是,湯姆還是什麼都沒有說。湯姆奄奄一息的時候,他過去的主人、第一次賣掉他的謝爾比的兒子喬治趕來贖買湯姆。然而,遲來的援手還是無法挽回遍體鱗傷的湯姆離開人世。喬治狠狠地一拳把萊格利打倒在地,並就地埋葬了湯姆。回到家鄉肯塔基後,喬治以湯姆大叔的名義解放他名下的所有黑奴,並對他們說:「你們每次看見湯姆大叔的小屋,就應該聯想起你們的自由。」   

《湯姆叔叔的小屋》藉著湯姆和喬治夫婦兩種不同的黑奴性格,說出逆來順受、聽從主人擺布的湯姆難逃死亡的命運,而敢於反抗鬥爭的喬治夫婦得到了新生。因此,本書激勵當時的社會,對廢奴運動和以林肯為代表的正義一方,給予極大的鼓勵。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總結台灣年金改革」補充

總結台灣年金改革」補充:反年改的錯誤理由/eaton

前幾天,我貼文「總結台灣年金改革」,原以為就此結束,但還有人提出幾個錯誤的反年改理由,我在此說明。

第一,他們說,不溯及既往、信賴保護。我說了,二十幾年來利率直落,壽命延長5年,國外已經年改多次了,台灣從沒調低給付條件(倒是反向自肥一次),不溯及既往、信賴保護原給付水準,是裝傻不合邏輯,得了便宜又賣乖。何況,大法官已經解釋過了。

第二,他們說,年金是社會保險,不是商業保險,政府不會破產。我說了,不要當書呆子,前提條件是理論最重要的基礎。若沒有少子化、經濟高度成長,政府當然不會破產(但領太多也會破產),但前提不是如此。這種說法也是低級騙術。錢他們領,其他納稅人負擔潛藏負債,若納稅人不願意,底層就成了低端人口。

第三,他們說,潛藏負債只是負債準備金。我說了,潛藏負債不是負債,而是負淨值概念,就是在某未來時間點(例如30年),基金現金餘額加上未來現收支淨額的現值,性質是淨值,淨值為負數,是要全民承擔的,也有世代不正義的問題。

第四,他們說,軍人年金、農保破產了,還不是由政府撥補。我說了,這是特例,不要用特例當通例。軍人年金是為了國防,也為了徵兵誘因。農保是為了政府規定許多管制措施,加上農業經營不易,政府給予的補償。如果都可撥補,財稅系廢了,新任財長唸的經濟系財稅部分也刪了,政府也不必設法定負債上限了。

第五,他們說,年金精算錯誤假設未來經濟成長停滯。我說了,精算有考慮經濟成長,未來費率要逐年提高至18%、基金投報率假設每年3%。
第六,他們說,精算假設不一定準確。我說了,這種說法不負責任,假設11年後證實預測正確,既得利益者會吐出來嗎?不會,屆時社會大亂,而且股市就算大好,錢都領光了,如何複利滾存?

在我看來,年金精算的假設還過於樂觀。從OECD網站資料,退撫基金過去操作績效,勝於日、美、德,並非甚麼護盤說。要知道基金的股票配置比例僅佔40%(輸了,大家無法接受),其他都是低收益的定存、票券、國債,未來因種種原因,股市報酬有過去的一半就要偷笑了。至於部分國家操作績效好,是因為走高風險投資,長期不一定勝出,從意願調查結果,保守的軍公教也不接受高風險。

還有,壽命延長了,少子化問題更加嚴峻,只設算30年的精算並沒有全部反映,所以這次年改幅度不大,就可以延長破產年限至30年。然而,未來幾年,若年金定期滾動調整幅度不足,可能某次新報告出爐,沒有一次砍3成,破產年限延長不到幾年。這是一種收支斷崖,勞保年金也是如此。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年金改革看法總整理

年金改革看法總整理

我在臉書發表約90篇年改看法(包括投稿) ,約分為10類議題。不想花時間,僅貼幾個貼文聯結。少子化、投報率不再、壽命提高、保險費率及制度未適當調整,加上老年化社會需更多的社福預算、政府雇用正式人力縮減、資方拆解社福機制(不穩定就業、彈性勞動、資本外移),年改是必然路徑,國外也行之有年了。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林語堂: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在他失敗的時候

林語堂: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在他失敗的時候
有很多的人要是沒有大難臨頭往往不會發揮出其真實力量。除非遭着失望之悲哀,喪家之痛苦,及其他種種創痛的不幸事實,足以打動他的生命核仁,他們內在的隱力,是不會喚起動作的。
檢驗一個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以後,他要怎樣呢?失敗會喚起他的更多的勇氣嗎?失敗能使他發揮出更大的努力嗎?失敗能使他發現新力量,喚出潛在力嗎?失敗了以後,是決心加倍的堅強呢?還是就此心灰意冷?
甘於永久屈服,斷定是個凡夫俗子
愛馬遜(Emerson)說:偉大,高貴人物的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的堅韌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至克勝阻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傾跌了以後,立刻站立起來,而去向失敗中戰取勝利,這是從古以來偉大人物的成功秘訣。
有人問一小孩子,怎樣他竟得學會溜冰。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後,立刻就爬起來!」使得個人的成功,或軍隊勝利的,實際上也是由於這種精神。傾跌算不得失敗,傾跌後而站立不起來,才是失敗。
過去生命之對於你,恐怕是一部創巨痛深的傷心史吧!在檢閱着過去的一切時,你會覺得你自己處處失敗,碌碌無成吧!你熱烈地期待着成就的事業,竟不會成就;你所親愛的親戚朋友,甚至會離棄你吧!你曾失掉職位,甚至會因不能維持家庭之故,而失掉你的家庭吧!你的前途,似乎是十分慘暗吧!然而雖有上面的種種不幸,只要你是不甘永遠屈服的,則勝利還是等在遠處,向你招手呢?
這裏是可檢驗你人格之大小的地方;在除了你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喪失了以後,在你的生命中,還剩餘些什麼?換一句話,在你迭遭失敗了以後,你還有多少勇氣的剩餘?
假使你在失敗之後,從此偃臥不起,放手不幹,而自甘於永久的屈服,則別人可以斷定,你只是個凡夫俗子,但假使你能雄心不滅,邁步向前,不失望,不放棄,則人家可以知道,你的人格之大,勇氣之大,是可以超過你的損失災禍與失敗的。
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失敗
你或者要說,你已經失敗得次數過多,所以再試也屬徒然吧;你已經傾跌得次數過多,再站立起來也是無用吧?胡說!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失敗!不管失敗的次數怎樣多,時間怎樣晚,勝利仍然是可期的。
迭更司(Dickens)小說中所描寫的守財奴司克拉(Serooge)在他的暮年,忽然能從一個殘忍、冷醋、愛財如命,而整個的靈魂,幽囚在黃金堆中的人,一變而為一個寬宏大量,誠懇愛人的人,這並不是迭更司腦海中憑空所虛構,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事實。人的根性,可以由惡劣轉變而為良善;人的事業,又何曾不可由失敗轉變而為成功?常常,據報章所記載,或為我們所親身見聞,有許多男女,努力把自己從過去的失敗中救贖出來,不顧以前的失敗,奮身作再度之奮鬥,而終以達到勝利。有千萬的人,已喪失了他們所有的一切東西,然而他們還不算是失敗,因為他們是有著一個不可屈服的意志,不知頹喪的精神。
人格偉大的人,對於世間所謂成敗,不甚介意,災禍、失望,雖頻頻降臨,然而總能超過。克勝它們,他從來不會失卻鎮靜。在暴風雨猛烈的襲擊中,在心靈脆弱的人唯有束手待斃的時候,他的自信的精神,鎮定的氣概,仍然存在;而可以克勝外界一切的境遇,使之不為害於己。
「什麼是失敗?」菲力(W. PhiIlips)說:「不是別的,失敗只是走上較高地位的第一階段。」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賜於先前的層層失敗。
假使他沒有遭遇過失敗,他恐怕反而不能得到大勝利。對於有骨氣,有作為的人,失敗是反足以增加他的決心與勇氣的。
是的!對於那自信其能力,而不自介意於暫時的成敗的人,沒有所謂失敗!對於別人放手,而他仍然堅持,別人後退而他仍然前衝的人,沒有所謂失敗!對於每次傾跌,立刻站起來;每次墜地,反會像皮球一樣的跳得更高的人,沒有所謂失敗。

鄧麗君《微風細雨》

這首歌充滿詩意,聲音亮麗飽滿,不僅唱出清新雋永的味道,悠婉悅耳之聲更是滲透聆聽者的心。鄧麗君沒放太濃的感情,拉起高音時,表現莊嚴,保住了寧靜感。這首歌軟軟地流轉輕鬆的節奏,像似鬆弛神經的安眠曲,聽著聽著,不知不覺睡著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qpwOaMKKc

錯誤的年改認知,創造無明的仇恨

某公務員昨日投稿蘋果日報(點閱率近8萬次),他說,一生從未投給泛藍,但痛恨年改,所以這次票給藍營。其實票給誰,我沒有意見,但若是認知錯誤,徒然引發無明的仇恨。因此,我投了這篇「錯誤的年改認知,創造無明的仇恨」(也在昨日刊出)。早在兩年前,我就投了「李老師,我們都在搶年輕人的錢」(點閱率近7萬次,針對李老師的投稿),也是講類似的事,顯然政府的溝通需要加強QQ。若還可補充,退休公職要知道,所得替代率不低於先進國家,人家65歲才領,你們早領了10年,國家也沒要回來。
(eaton) 
...................... 
童振東:錯誤的年改認知,創造無明的仇恨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81203/1477397/ 
童振東:李老師,我們都在搶年輕人的錢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英法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

論斷是非不容易,第一步要要了解事實及脈絡,亦即前因後果,而且要習慣問為什麼,甚至要問三次以上。千萬不要看到甚麼,就批評甚麼,否則可能是非不分。台灣許多謠言就是去脈絡化編出來的。

《火燒圓明園》就是一個例子。電影好看,但不是史實。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國際法的規定,也是中國古有的戰爭法則之一,清帝國卻破壞規矩,虐死10幾位英使。

話說回來,火燒圓明園的恥辱,大部分是「反帝」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支配下渲染出來的。但圓明園跟普通人有什麽關係呢?他們終其一生也沒有資格踏入其中一步。

晚清自強思想的鼓吹者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精通英文,陪同英國公使與恭親王談判。在談判中,處處幫著英國人。恭親王怒斥説:「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當場嘴説:「我們本是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還被貪官盤剝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恭親王頓時無言以對。(eaton 摘要)

英法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

林語堂:危難中的度量,成就一個人的偉大

林語堂:危難中的度量,成就一個人的偉大
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了妙用,一笑置之,於是又輕鬆下來。這是好的,也可看出他的度量。古代名人,常有這樣的度量,所以成其偉大。
面對危機 一笑置之
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娶了姍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婦,常作河東獅吼。傳說,蘇氏未娶之前,已經聞悍婦之名,然而蘇氏還是娶她。
他有解嘲方法,說娶老婆有如御馬,禦馴馬沒有什麼可學,娶個悍婦,於修心養性的功夫大有補助。有一天家裏吵鬧不休,蘇氏忍無可忍,只好出門。正到門口,老太太由屋頂倒一盆水下來,正好淋在他的頭上。蘇氏說:「我早曉得,雷霆之後必有甘霖。」真虧得這位哲學家雍容自若的態度。
林肯的老太婆,也是有名的,很潑辣,喜歡破口罵人。有一天一個送報的小孩子,十二三歲,不知道是送報太遲,或有什麼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惡罵,詈不絕口。小孩去向報館老闆哭訴,說她不該罵人過甚,以後他不肯到那家送報了。這是一個小城,於是老闆向林肯提起這小事。
林肯說:「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這小孩子偶然挨一兩頓罵,算什麼?」這是林肯的解嘲。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林肯以後成為總統,據他小城的律師同事赫恩頓的傳記,可以歸功於這位太太。
赫恩頓書中說,林肯怪可憐的。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時,獨林肯一人不大願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頭地,簡練機警,應對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學來的。
蘇格拉底也是家裏不得安靜看書,因此成一習慣,天天到市場去,站在街上談空說理。因此乃開始「遊行派的哲學家」的風氣。他們講學,不在書院,就在街頭逢人問難駁詰。這一派哲學家的養成,也應歸功於蘇妻。
臨終時的雅謔
蘇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圖寫來是最動人的故事。市政府說他巧辯惑眾,貽誤青年子弟,賜他服毒自盡。那夜他慷慨服毒,門人忍痛陪着,蘇氏卻從容闡發真理。最後他的名言是:「想起來,我欠某人一隻雄雞未還。」叫他門人送去,不可忘記。這是他斷氣以前最後的一句話。
金聖嘆被判死刑,獄中發出的信,也是這一派:「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大有火腿滋味。」歷史上從容就義的人很多,不必列舉。
西班牙有一傳說。一個守禮甚謹的伯爵將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經氣喘不過來,但是那位訪客還是刺刺不休長談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靜聽,到了最後關頭,伯爵不耐煩地對來客說:「對不起,求先生原諒,讓我此刻斷氣。」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終。
我嘗讀耶穌最後一夜對他門徒的長談,覺得這段動人的議論,尤勝過蘇氏臨終之言。而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之言:「上帝啊,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為,出於不知。 」這是耶穌的偉大,出於人情所不能及。這與他一貫的作風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
可惜,我們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產品、商品與作品/eaton

台灣企業未必不懂行銷策略、品牌經營,問題是,當我們努力讓產品成為更有賣相的商品時,一流等級的國際企業卻已思索淬煉如何讓商品昇華為作品。商品層次能提供C/P值與差異化定位,但顧客要的是消費過程帶來的自我實踐感與超越感。有人認為台灣品牌行銷做得不好,因此手法要深化;等而下之的,認為應退回產品製造老路,但是關心「作品層次」的人不這麼認為〔1〕。

把工作當作品做,有使命感,就算不成功,至少無怨無悔!然而,競爭優勢的來源很多,作品不是唯一,因為消費者行為建立在:情感寄託(認同對象做這事、代表自己的形象、自己喜愛的元素、說出自己的心聲)、現實需求(解決問題)、以及付出的成本(包括現在及未來)。

義大利觀光資源豐富,每年6千萬外國觀光客,仍不能撐起經濟。因此,以人文加值,讓商品昇華為作品,不能只是文創行業,製造業也應如此。台灣中小企業適合將商品昇華為作品,它具獨特性,更能提供在地就業機會。獨特包括:

1)不拼數量第一,只強調自己獨有的;
2)善用並持續強化自身特質,發展專屬風格;
3)具有特殊配方或技術,並能持續變化加值,避免後進者跟上;
4)具有特定市場區隔,市場沒大到吸引大廠介入;
5)能發展優質感人的商品或服務,並從市場得到合理的回報。

〔1〕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85/article/3249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505565106403049&id=100008487216298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施捨來的快錢,是葬送下一代未來的賣身錢

施捨來的快錢,是葬送下一代未來的賣身錢
2018年12月26日有條熱門國際新聞,俄羅斯進犯烏克蘭海軍,並俘虜其軍艦。
烏克蘭人跟俄羅斯人,都是東斯拉夫人。蘇聯解體時,烏克蘭擁有約三千顆原子彈,當時他們一直猶豫,是要保留,以維護國家獨立,還是交給俄羅斯保管,換取「和平協議」,永保安康。
當時「兩羅斯一家親」的輿論占上風,加上經濟補助利誘,所以烏克蘭處理境內原子彈,換來與俄羅斯的「和平協議」。約三千顆核彈,換來約三億美金的補助,跟一張和平協議。一顆大概賣了10萬美金。
核彈走後,和平維持幾年,俄羅斯就不管協議內容了。所謂「所有的協議,在實力改變的時候,都等著被撕毀。」接著,就是東烏克蘭被滲透,克里米亞被強佔,現在則連海軍都被俘虜。
俄國的不安全感來自於歐洲,法國拿破崙打過他們、德國希特勒打過他們,之後,他們往往用優勢武力壓制鄰國。他們拿烏克蘭,不是要發展烏克蘭,只是為莫斯科多築一道牆,多一塊可以焦土拖延的土地而已。
就跟中國拿住西藏以防印度一樣。那只是一道不用成本不怕犧牲的防火牆而已。如果不想當別人的防火牆,學以色列就行。拿出生存的意志,發展國防,不管別人怎麼說,清楚理解「生存才是硬道理」,飛彈、戰機、船艦、反登陸,持續維持高水平。
人家不敢欺負你,國際上才有尊嚴,用尊嚴掙到的錢,才是世世代代能享受的錢。施捨來的快錢,是葬送下一代未來的賣身錢。就像三千顆核彈,一顆賣 10 萬美金的烏克蘭。(參蔡依橙)

植物獵人洪信介

植物獵人 洪信介

45歲的洪信介,一生未婚,荒野捨命工作20年,一直從事著全台灣最危險的工作:植物獵人〔1〕。他每年至少有100天獨自在森林採集瀕危植物,帶回台灣保種中心培育,隨時可能被毒蛇咬,從樹上摔下來,然後歸於山林,在荒野死去。   

儘管他只有國中學歷,卻與一群碩博士生工作,或許他是上帝派來的植物保育使者吧!他的真誠言語,令人感動萬分,這是一個人做了天職的喜悅,跟巴菲特跳著踢踏舞上班沒有兩樣〔2〕。   

所以我常說,活著的人不能只講「活在當下」(退休的人最喜歡說的),而是要從個人現況出發,想想可以做什麼回饋社會,要知道每個人能活到現在,都得利於大自然與社會的栽培與照顧,不然我要不客氣說,人看似活著,其實已經死了。(eaton)   

〔1〕植物獵人 洪信介 
〔2〕投資的職業、天命與天職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政府毀信18趴?一個「自說自話、不願傾聽」的社會

政府毀信18趴?一個「自說自話、不願傾聽」的社會

前兩天貼文「一個年金謠言:靈魂才是幸與不幸的主宰」,澄清「聽說,政務官的18趴沒砍,為何只砍軍公教?」,結果還是有人對於「政府毀信18趴」耿耿於懷。在我看來,台灣社會的溝通還是處於「自說自話、不願傾聽」的景況。   

其實對於優存18趴改革,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已多次說明,無奈自認高人一等的軍公教鮮少有人閱讀,卻寧願相信一看就知道是謠言的訊息。年改會說了,18趴改革的主要理由有二:   
1.為彌補早年低薪退休公教人員退休金之不足。就我的調查,若不考慮加班,早年退休公教人員薪資也不低於民間,民間更無所謂的退休金,何況民國70幾年起,軍公教薪資相對就高了。  
2.過去軍公教優存利率是採一年期定存利率+50%,但定存利率一直下降,優存利率從民國72年以來一直維持18趴不動,這顯然不合理。其實這個理由夠充分了,而且沒追討18趴沒調降而多領的部分,如果這樣還不心滿意足,就是忘恩負義了!(eaton)   

【澄清稿】網傳有關18%及年終慰問金錯誤資訊之澄清 https://pension.president.gov.tw/News_Content.aspx?n=24EEE60D085C3437&sms=C3C8C7E3C8A38EF2&s=39EC1ACD2C6201A1 
【澄清稿】清網傳有關軍公教及政務人員18%錯誤資訊之澄清